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脾胃论》系列之——出汗

导读:脾胃乃人一生安身立命的根本,解读李东垣《脾胃论》系列是我一直以来写公共号的基本盘,虽然我感觉大家更喜欢看舌系列。几年了,我过段时间就会把《脾胃论》翻出来,大部头已经通读了好几遍,但是一些边边角角,还在细细咀嚼,毕竟金元时候的有些话还是晦涩难懂的,这也是初学者压根看不懂脾胃论的原因。今天要跟大家谈的是脾胃论里面论述的出汗问题。

一直以来,学习中医的人,尤其是接受过中医高等学府培养的人,就记住了出汗的两句话:阴虚盗汗(睡着的情况下出汗),气虚自汗(清醒情况下出汗)。但是李东垣却不是这么认为的,或者讲,李东垣不是这么简单认为的。

正文:

东垣《脾胃论》有个专门的章节叫——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或曰∶湿之与汗,阴乎阳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之汗,犹天地之雨也。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阴湿寒,下行之地气也。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甚为寒中。  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湿若中水也。相家有说,土音如居深瓮中,言其壅也,远也,不出也,其为湿审矣。又知此二者,一为阴寒也。《内经》曰∶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亡阳,不任外寒,终传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无形可见者也。

这段颇为不寻常,我初次看的时候,就感觉奇怪,看着标题,李东垣想表达的是阳明湿胜导致了自汗,跟我们接受的中医教育不太一样。其实这段话要分成两层意思来看。前面半段谈的是湿与汗的关系,李东垣做了很多的比喻:人的脾胃好像土地(西南坤土),汗水还比天上下的雨(犹天地之雨),如果雾露云雨太多,导致了洪涝,虽然说是下雨太多导致的洪涝,其实还是土地太潮湿导致的(阴湿寒、下行之地气也)。东垣认为根源还是在于土地。

这个是初中地理的课本,是不是非常的熟悉,李东垣其实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中医的取类比象思维。

然后李东垣又列举了湿胜在人体的一些表现,声音如同从翁中出来的一样(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湿若中水也)。

前面讲的是第一层意思描述现象,后面讲的就是第二层意思了阐释病机,为什么会这样?湿和汗虽然是两种东西,但是在李东垣看来其实都是本质为阴寒(知此二者,一为阴寒也)。如果没有我翻译,我估计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李东垣说理的基本依据还是《内经》和《伤寒》这个在这个脾胃论系列的1和2我就讲过。

《内经》曰:气虚则外寒。这是《素问·刺志篇》说的“气虚者寒也”,李东垣认为汗症和湿胜本质都是阴寒,都是气虚也,虽然可能开始是受了热邪(虽见热中),出汗太多,阳气随汗液开泄太多,最后还是寒症(终传寒中)。还会带来全身抽筋疼痛的一些症状(痹寒)。这种情况,要看面色(形),诊脉像(脉),基本都能诊断出来(皆有形无形可见者也)。

讲到这边是不是感觉被李东垣这个标题给欺骗了,什么阳明病湿胜自汗,说到底还是气虚导致的自汗,就是那两句:知此二者,一为阴寒也,气虚则外寒。

用什么方呢?李东垣立了一个调卫汤,这个倒是简单明了,就是调卫气。

苏木 、红花(各一分) 猪苓(二分) 麦门冬(三分) 生地黄(三分) 半夏、生黄芩、生甘草、 当归梢(各五分) 羌活(七分) 麻黄根 黄芪(各一钱) 五味子(七枚)

看方子,先看量最大的君药,虽然麻黄根、黄芪、五味子是放在最后的,但是显然前面都一分、两分的小量,而最后这几个药用一钱,差了一个数量级,显然最后这个麻黄根、生黄芪、五味子才是君药,最主要的三个药,李东垣的最主要思路也还是补气固表,标本兼顾。

其他的配角,羌活祛风湿、半夏化中焦湿、猪苓利湿渗浊;生地、麦冬、当归补血养阴液,苏木和红花行气血,一个调气,一个调血。

虽然我说李东垣的标题似乎有标题党的嫌疑,扯什么阳明湿胜导致的自汗,但是讲病机的时候,还是认为是阴寒、是气虚。但是从这个方子的思路明显就可以看出来,李东垣还是认为湿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然不会祛风湿、化湿浊、利湿,这种解决湿邪的方法都用上来,颇有点十八般武艺全部使出来就为了斩杀一个敌军偏将的味道。

你们说这个湿邪(华雄)到底占了多少分量?

如果说这个湿邪是华雄的话,那么这个气虚比如是吕布了,调卫汤用量最大的三个药就是为了战吕布。

李东垣这个章节《阳明病湿胜自汗论》我看应该讲的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的自汗的过程,要这么高,自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早期的,暑伤胃气,也会导致自汗,李东垣还立了一个清暑益气汤,长夏暑湿伤脾胃导致的初起自汗,我想就是李东垣说的始为热中,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受热引起的,最后汗出多了,也要变成寒症。说到这边,就要谈谈这个气温高起来了,暑夏就要来临,中医粉们反对空调,我是不反对的,关键在于度,度就是不要觉得冷,不要出汗太多。

猝不及防的总结:李东垣讲的这个自汗似乎跟我们以前朗朗上口的气虚自汗差不多,其实是细节做的更好,原理讲的更清楚,还突出了湿邪的重要性。看似一样,实在差别很大。学习深入的过程,其实是打磨细节的过程。

从我看的那些古代医籍来看,论述舌的东西实在是不多,名家也是如此,一则可能是以前人确定是不怎么看,再者可能是也看舌,但是没有现在这样的手机,没有记录下来,让我钻了个空子,新书看了么?新书讲解,最近要开始了。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汗、一动就出汗多、吃饭也出汗,这是脾胃气虚,一味黄芪可止汗
气越少,汗越多!元代王好古的方子,六味药,补气止汗
出虚汗是真的虚了么?———解读《脾胃论》
一动就疯狂出汗,头汗打湿头发?中医1招,让你汗出浑身轻松
玩个手机出一手汗,吃个饭一头汗?自汗出汗,中医教你止汗妙招
自汗,盗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