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移山倒海的樊梨花是否真有其人?

赵炎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都有崇拜巾帼英雄的情结,有这么现成的两位,自然会口口相传、添油加醋。另外,还有几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如李唐皇族或为鲜卑人,是以初唐贵族女子性格豪放不拘,此风气蔓延至民间,女子爱着胡装或戎装者,不在少数;武周时期女主当政

        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魏策二》,说的是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到的人,都以为真的来了老虎。


  这个成语也同样适用于《大唐女将樊梨花》。我简单做了个问卷,让20名中学生在问卷里选择“史有”或“虚构”。结果呢,八个人弃选,八个人选了“史有”,其余几位选了“虚构”。这个结果不奇怪,因为大多数人了解历史的渠道,除教科书之外,主要依赖通俗演义小说、评书话本和戏剧影视剧。


  樊梨花的传奇,就好比杨门女将和穆桂英的故事一样,演绎的次数多了,众人自然就信以为真了。


  按其夫生平推断,戏里樊梨花应是老太太


  关于樊梨花生活的年代,对比一下各种文字版本和戏曲、影视剧,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时间指向,那就是大唐贞观年间,李世民当家的时期。这本来没有问题,故事编得也能自圆其说,比如让樊梨花的父亲樊洪出身隋末的西突厥,然后归顺唐朝,使樊梨花成为贞观年间人。可问题出在了樊梨花的老公薛丁山身上。


  现在许多电视台都在播出“三薛”——薛仁贵、薛平贵和薛丁山。这“三薛”是什么关系呢?薛仁贵是真有其人,乃初唐第三代名将,薛平贵则是薛仁贵的文艺替身。薛丁山就不同了,他的故事基本照搬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的史料,活跃于武周与唐玄宗时代。我们推算一下,贞观元年(627年),樊洪(如果真有这人的话)早已功成名就,年岁当已不小,樊梨花不可能还未出世。


  斯年,薛仁贵13岁,武则天3岁。如果樊梨花跟武则天同龄或小一些(大几岁的可能性更大),活到贞观二十二年(649年)薛讷出生,已然是个20多岁的大姑娘!


  薛讷作为将星开始璀璨于战场,是在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八月之后的事。那一年,后突厥有个叫阿史那环的可汗,打着奉唐伐周的旗号,出兵十万打进了河北。当时薛讷还在陕西任蓝田县令。武则天一纸诏书,把薛讷叫了回来,担任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去河北抗击侵略者。


  也就是说,名将薛讷(薛丁山)的故事,发生在其49岁以后,樊梨花岂不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了?


  参考地方志,戏外樊梨花有点扑朔迷离


  从个人情感讲,我倾向樊梨花不是虚构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出现再多的巾帼英雄都不算多。她们抗击侵略、保国安民,其形象十分鲜活,其精神深入人心,被广为传颂也是应该的。从严肃的历史考证角度来说,窃以为还是让她不朽在戏里吧。戏外的樊梨花,有点扑朔迷离。


  我手头有数十本搜罗来的地方志,其中就有一本《蔚县县志》。上面记载说,河北蔚县许家营村有一棵1000多年树龄的木瓜树,就是樊梨花带兵在许家营歇马时栽下的。那么,地方志可以作为正史依据吗?严格地说,不能。


  地方志可以体现参考、补遗的价值,以丰富正史,却不能单列为正史,更不能没有正史的支撑。


  戏外的樊梨花,还有一个貌似真实的说法,见于《东三省古迹遗闻》。此书修撰于民国,其中提及“威宁营”,说是薛仁贵东征时的屯兵之所,又说此军营得名于樊梨花的封爵“威宁侯”。


  我看到这儿,有点忍俊不禁。这种春秋笔法玩的就是半真半假,让人找不着北。薛仁贵东征,驻军辽东一带,或曾是有的,可跟樊梨花又有什么关系呢?漫说其人是虚构的,即便是真有其人,她也不可能封侯,大唐没这个制度。封个国夫人,已经了不得了。


  推测:樊梨花或有原型


  论带兵打仗,戏里的樊梨花不输于初唐任何一位名将,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个功臣中,恐怕有一多半都不是樊梨花的对手。


  那么,樊梨花有没有原型呢?综合各地的史志稗史以及清代以前就形成的话本来分析,就樊梨花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与胆量魄力来看,唐代倒是真有两位女性可跟樊梨花相媲美。


  一位是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平阳公主与丈夫柴绍分头支援父亲,柴绍赴太原,平阳在陕西户县散家财募兵窥视长安。短短数月,她就收编了数万人,其中有很多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流寇,也不知她用了什么高招,反正这些家伙个个对她服服帖帖的,非常听话。这支由年轻女子做主帅的队伍,史载军纪严明,令出必行,打起仗来从无败绩,就连隋朝一代名将屈突通(后降唐,封蒋国公)也不是平阳公主的对手。老屈同志倒也执着,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后老本耗尽了,再不敢跟平阳公主叫阵了,跑去守潼关,不久被俘。


  另一位则是唐肃宗的三女儿和政公主。


  安史之乱中,她曾在四川与丈夫柳潭力抗叛军郭千仞,亲临战阵,“彀弓授潭”(公主臂力不小),救玄宗于危难,这一份豪情与胆识,折服了不少须眉。如颜真卿与司马光等人在记述此事时均对她盛赞有加。广德元年(763年)冬,吐蕃占据长安,代宗东行避难,和政被乱兵所堵只好去荆南,途中遭遇一群强盗,和政非但不惧,还跟他们讲道理,强盗们受不了了,心想,这姑奶奶小宇宙强大,我们还是跟她混吧,于是集体给和政公主当了奴婢。在荆南,和政公主纡尊降贵,深入军营稳定军心,受到将士们的爱戴。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都有崇拜巾帼英雄的情结,有这么现成的两位,自然会口口相传、添油加醋。另外,还有几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如李唐皇族或为鲜卑人,是以初唐贵族女子性格豪放不拘,此风气蔓延至民间,女子爱着胡装或戎装者,不在少数;武周时期女主当政,妇女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一些好舞刀弄枪的女子,也不稀奇;另,有唐一代,北方边患严重,百姓不堪其扰。至中唐郭子仪之后,朝廷可依赖的将星寥寥,百姓特别是边民期望出现一位或多位大英雄大豪杰能够保境安民。


  在特定情结、社会风气和内心期许三种因素的作用下,巾帼英雄也就逐渐脱离了正史,形成各种版本的传说或传奇,樊梨花的故事大概就是这么酝酿而成的,亦自然成为文人墨客搞创作的绝好素材。至中唐后期,关于樊梨花的简易话本随即出现,并广为流传。到了明清两朝,小说创作进入高峰期,随着《说唐三传》的完稿,樊梨花的形象终于丰满起来,就成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大唐女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樊梨花!
巾帼英雄樊梨花:她在正史中不存在,却留下了痕迹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女将!
历史上被忽略的女将,巾帼不让须眉,实力不容小觑
中国历史上的四位巾帼英雄
中国古代四大女英雄,最后一个堪比关羽,独自出征过关斩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