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人去别人家里,带这三样东西,就是低情商的表现

我们常说鲤鱼跃龙门是一件十分幸运又值得高兴的事情。北大对于许多学子而言就像那座龙门,只要越过去,你的人生可能就会迎来新的篇章。

但对于一些人来讲好像不是这样子的。

59年前,一位叫董加耕的小伙子考上了北大,越过自己的"龙门",但他却放弃了这个珍贵且来之不易的名额,仅仅只是为了回乡务农,现在59年过去了,昔日的少年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回想过去的这个选择,他是否后悔呢?

下乡务农

董加耕原名董嘉庚,1940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他自幼就对农耕方面的事情很感兴趣,因为自己自幼聪慧,董加耕对许多事情都得心应手,包括学习。董加耕高中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这在当时大学率普遍低下的时代,考上北大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当时的董加耕却做出了让人想不到的决定,他决定放弃北大,下乡务农。为了彰显自己的决心,他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董加耕。这个决定一出来当然受到很多人的劝阻,毕竟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出一个北大状元更是难上加难,董加耕为什么一股脑地要去下乡务农呢?

这还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上个世纪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时,因为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和动乱造成中国农业的生产力低下,整个国家陷入了经济贫困以及粮食紧缺的危机中。

而董加耕他知道要改变这种困境还是要靠当时的年轻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

正好学过一点农业知识的董加耕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放弃北大这个珍贵的名额,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地改变中国。董加耕当时选择回乡务农这个决定也是对当时国家在大力提倡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响应。

他们那一代的知识青年不仅用知识改变命运,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祖国的未来。所以当董加耕做出这个决定后,基于当时的大环境背景就没有太多人提出反对的声音,至多也是为他以后的个人前程捏一把汗。

而且董加耕当时不会想到自己的这样一个举动会影响到国内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甚至跨越国境,影响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苏联学生,很多人都对他的这个决定表示尊敬。但只有董加耕自己知道他的这个决定招致多少委屈和别人不善的眼光。

虽然这个决定董加耕做得痛快,但当他回到董伙大队时,还是会有一些质疑声传到他的耳边。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董加耕回到家乡后就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部分人表示支持他这种勇于奉献、勇于实践的精神,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董加耕一定是疯了才会做出放弃北大回到家乡干农活这种"蠢事"。

董加耕就像一条"傻过头"的鲤鱼,越过龙门后又游到了原点。当时董加耕做出这个决定时,反对得最激烈的是他的女朋友。

因为无法接受优秀的男友就这样放弃学业,回家成为一个庄稼汉这种现实,董加耕的女朋友在与他争吵过后两人就分手了。

董加耕的母亲一开始也无法接受儿子这个决定,毕竟培养一个高材生父母耗费的心血也是巨量的,董加耕的母亲天天以泪洗面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

董加耕下乡务农的路才刚刚开始就受到这些误解和阻挠,但他必须继续走下去。董加耕当时刚到生产大队时发现当地的产量很低,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董加耕一头扎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里,希望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当时的自然灾害也多,董加耕经常食不果腹,有了这顿没下顿地在田地里进行科学地考察和实践,但再苦再难的环境他都过来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董加耕在经过三年的努力后,他的实践迎来了丰厚的成果。

对于他的贡献,当时的《人民日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路。"这样高的评价是对他这几年来扎根农地,淡泊名利的肯定,也激励了当时许许多多的时代青年向董加耕看齐。

回归社会

通过像董加耕等此类上山下乡的青年的改造,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计划经济已经逐步被取消,上山下乡的活动也慢慢不再流行,市场经济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如此看来,董加耕的价值和曾经做过的努力难道会功亏一篑吗?

其实不然,董加耕在上山下乡这些年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利用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解决了当地粮食生产困难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耕地轮休等计划,保育土壤,保护耕地生态,不过度开发,这样才能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在董加耕等人的带领下,生产大队也迎来了粮食的高产。但好景不长,董加耕的风光没有持续太久,1966年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他受到了迫害,他在接受劳改时期也曾差点被人抛到长江中溺死,被冠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那段时间董加耕的人生都是灰色的、黯淡无光。

1971年被关押长达三年的时间更是让董加耕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感觉人生丧失了希望。但有时上天给你关上门的时候或许会给你留一扇窗。

1974年董加耕的问题被上级政府注意到,后面的几年虽然过得也不算很好但至少给他的生活留下一点希望。一直到1982年,董加耕的生活才好过一点。

1982年他被任命为乡长,帮助当地乡镇企业脱贫致富,因为功绩突出,没过几年他就被升为副局长,身为副局长的董加耕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他依然脚踏实地,经常实地考察,扎根土地,通过他的领导,在1994年,他领导的这些乡镇企业市值高达100亿,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董加耕做到了。

在1996年国庆那一天,董加耕受邀参加观礼大典。在大典上他见到了许久未见的知青同伴,彼此熟人相见董加耕一想起当年一腔热血埋在土地里苦干的日子就热泪盈眶,还好这些岁月都过来了。

2000年董加耕正式在政协的职位上退休,回看自己这几十年的拼搏和遭遇,他只留下"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这十六字。

从2005年起,董加耕正式开始接受全国劳动模范的优厚待遇。

现在的董加耕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也很少出现在大众眼中,或许老爷子忙碌了大半辈子现在也该享受几分清闲的时光了。

其实董加耕的故事也是当时一代青年的缩影。上山下乡影响了很多人,董加耕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但他靠自己的知识和勤劳的双手走出另一片天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知青的楷模侯隽
1961年,那名不愿上北大,回乡务农的青年董加耕,后来怎么样了?
回忆录 吃百家饭
北大青年
北大版《董美人》
青春岁月,山下乡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