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素难要旨》对针灸学术体系的界定

《针灸素难要旨》对针灸学术体系的界定

南京中医药大学    张建斌  董勤

 

[摘要]高武对针灸学术体系的认识和界定,可以通过《针灸素难要旨》的研究得到初步确定。在继承《内经》《难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高武按照针刺操作、疾病治疗、经络和腧穴为主要知识模块,进行逻辑上的学术体系构架。并以“九针”和“操作”为针灸学术的起点;将“补泻针法”作为针灸医生技术提高阶段的要求;并突出和强调了经脉病候,将经络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

关键词:高武;针灸理论;学术体系;九针;针灸操作;经络;腧穴;

 

《针灸素难要旨》主要是高武节集《内经》《难经》等有关针灸的章节,重加编次、整理、删繁、解释,汇编而成,共三卷。虽然文章内容并非高武原创,但是在内容选择、编次、以及篇章结构等方面,体现了高武了对针灸学术体系的界定和内涵的认识。试作初步探悉:

1成书背景

1.1作者

高武,号梅孤、梅孤子,明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针灸学家(生卒年记载不详,大致生活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约16世纪初)。据《鄞县志》记载,高武通天文、乐律、兵法,嘉靖年间考中武举,官至总兵,因志愿未遂,愤然弃官归里,专究医术,尤长针灸。著有《针灸聚英》4卷、《针灸节要》3卷、《痘科正宗》4卷,还有《射学指南》、《律吕辨》、《发挥直指》等。

1.2成书与流传

高武摘录《内经》、《难经》有关针之论述,编撰成《针灸素难要旨》(又称《针灸节要》、《针灸要旨》)三卷;汇集各家针灸之说,编撰成《针灸聚英》四卷(又名《针灸聚英发挥》)。两书相互辉映。嘉靖丁酉年(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以《针灸节要聚英》初刊。《针灸节要聚英》共三帙七卷,其中上帙《针灸节要》3卷;中、下帙为《针灸聚英》4卷。现多作为两部独立的针灸专著流传。

《针灸节要》书成。在国内流传不广,明清两代不见重刊。倒是在日本一直有流传。据考证[1]曲直濑道三(1507-1595)曾引进当时(中国明代嘉靖年间)的中国医学,著有日本首部针灸专书——《针灸集要》,书中引用了《针灸节要》、《针灸聚英》等文献。1655年和刻初本出现[2]。江户时代(1603-1867年)的冈本一抱(1654-1716,日本福井县人)重订《针灸节要》为《针灸要旨》,后又称为《针灸素难要旨》或《素难要旨》,此本于各篇目前加上序号,以便检索,并补正了原本中个别错字、缺文。清末,日本人岸田吟香(1833-1905年)在上海开设的乐善堂,于1887年前后所印刷的《针灸素难要旨》,使用了1715年(1753年后印)的和刻版本[2,3]。于是《针灸节要》以“《针灸素难要旨》”为名,回流国内,始有冈本一抱重订本《针灸素难要旨》刊印流传(下概称《针灸素难要旨》)。

1.3版本考

《针灸素难要旨》版本主要有两个系列:陶师文刻本(高武原著本)和日本冈本一抱重订本。

1高武原著本。现存各种版本:明嘉靖16年(1537年)陶师文刻本(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残)图书馆有存);日本宽永17年庚辰(1640年)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存);日本正保2年乙酉(1645年)武村市兵卫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存)。198610月上海书店依据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刻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影印《针灸节要》(原书残,卷三为补抄);19968月黄龙祥主编《针灸名著集成》(华夏出版社)中有《针灸节要》(依据嘉靖十六年(1537年)初刻本校注《针灸节要聚英》)。

2)冈本一抱重订本。现存各种版本:日本宝历三年(1753年)大阪弘昭轩书林刻本(1887年上海乐山堂购得原版重印。即乐山堂重印本,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有存);日本明治16年癸丑(1883年)明善堂刻本(南京图书馆有存);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据日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有存);1938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有存);《中国医学大成》收载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印本《针灸素难要旨》(据日本冈本一抱重订本校印)。

2学术体系和学术定位

2.1全书内容

《针灸素难要旨》全书具体内容以针灸经典理论为主。其中:

卷首:除“序文”“凡例”外,还有“九针式”图。

卷一:为《难经》节要,包括“补泻针法”等18篇;

卷二:为《灵》《素》节要,包括“用针方宜”等41篇与针刺操作有关文章,和“热病”等48篇各病症针刺治疗以及“艾灸方宜”等8篇以艾灸为主题的文章;

卷三:讨论了“经脉”和“腧穴”等10篇文章。

高武在本书中,除对经文进行收集、整理和注释外,还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立题分类,突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2各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

高武在编撰《针灸素难要旨》时,主要摘录了《内经》和《难经》的文字,但是在编撰体例上,却是“各以类相从,不拘旧经篇次”[4],在章节方面,也是“或录其全篇,或摘其一节,而类聚之”[4]。因此,高武在编撰《针灸素难要旨》时,有自己独特的考量和设计。我们以《针灸素难要旨》各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以窥其貌:

1)九针式——学术起点

高武将“九针式”列于全书之首,且排列于各卷之前。似有总纲、引言之地位。在卷二摘录《灵》《素》文献时,第二篇又重复“九针式”,为《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原文。

九针式,即九针图,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称为“九针式图”。“九针”的文字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即是九种针具及其相应操作、临床适应症,也可以认为是《针经》的学术起点。而《针经摘英集》所记载的“九针式”,是目前所能见到关于“九针”图式最早的文献记载。高武承继了《灵枢·九针十二原》的这种学术起点,与元代杜思敬《针经摘英集》一脉相承,也被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所传承[5]

2补泻针法、五输穴、经脉——《难经》节要的学术框架

卷一主要是《难经》文献的摘录。高武主要以滑寿《难经本义》为主要依据,依次摘录“行针补泻”(卷一1~4,共4篇)、“井荥俞经合”(卷一5~11,共7篇)、“经脉”(卷一12~15,共4篇)及其他(卷一16~18,共3篇,分别是原穴、八会穴、上工下工治病)。

3)九针、刺法、治疗、灸法、经脉、腧穴——》《》节要的学术框架

第二、三卷主要是《灵》《素》节要。其中,卷二内容较多,还分上、下两部分。两卷依次为“九针”(卷二上1~4,共4篇)、“诸刺法”(卷二上5~36、卷二下1~5,共37篇)、“病刺”(卷二下6~53,共48篇)、“补遗篇刺法”(卷二下54~59,共6篇)、“灸法”(卷二下60~67,共8篇)、“经脉”(卷三1~610,共7篇)、“腧穴”(卷三7~9,共3篇)。

由上可以知道,高武主要是按照针刺操作、疾病治疗、经络和腧穴为主要知识模块,进行逻辑上的学术构架,也体现了明代中期针灸学术体系的框架。这一安排,比较符合针灸入门学习的路径和临床递进提高的过程。

2.3《针灸素难要旨》的学术定位

高武认为,《素》《难》典籍的问世,为针灸理论奠定了基础,大大促进针灸术的发展。但当时的针灸从业人员,普遍只重视实践、轻视理论、更加忽视经典。即使阅读,亦仅以《玉龙歌》、《金针赋》、《标幽赋》等歌赋而已。高武认为“医书最古而可信者,莫如《素》《难》,於针灸之诀又独详焉。盖原人之经络、血脉、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而针、石、汤、火各有所宜,施其齐之,得也”[6]。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高武编撰了《针灸素难要旨》。原书主要依据《内经》《难经》的经典理论,进行摘录并以类相从。

从本质上说,《针灸素难要旨》是针灸经典理论的专著,体现了高武对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度思考。相比较《针灸聚英》切合于临床实用,《针灸素难要旨》的理论性较强,文字上又与《内经》《难经》相重,后世少引起人们重视。

3《针灸素难要旨》针灸学术体系的启发

《针灸素难要旨》对《内经》《难经》的针灸文献进行了选择性摘录,并且又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别对《难经》和《内经》的文字进行了重新编排。体现了高武对针灸学术体系构架的思考。其中,有几点值得重视:

1)以“九针”和“操作”为针灸学术的起点。针灸学习的门径在哪里?从古代医家的经历来说,有从针刺操作始、有从腧穴定位主治始、有从经脉理论始。无论是《难经》节要还是《灵》《素》节要,高武都选择以“九针”和“操作”为针灸学术的起点,即是从针刺操作始,这是古代针灸教育的主流门径。无论是师承教育还是太医院的课程,都以此为主要模式,这与针灸临床过程相符[5]。现代针灸学科体系构建时,梅健寒老师等从学科课程的角度,确立了以经脉理论为针灸入门门径,这与针灸学术要求相符[7]

2)恰当处理“针刺操作”与“补泻针法”的关系。就针灸临床来说,各种刺法是处理不同病症的不二法门,对于临床疗效而言,针刺操作的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而“补泻针法”又是比较特殊的部分,受到历代医家医著的关注。高武在《难经》节要一卷中,只有4篇关于针法,且都是“补泻针法”;而在卷二《灵》《素》节要中,共有37篇各种刺法,另有6篇是关于《内经》“补遗篇刺法”。值得注意的是,高武将《内经》中各种补泻针法,汇集在卷二第16篇“补泻”一文中,集中表述。高武的这种学术安排,与他“凡用针补泻,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相拘也”[8]的学术观点相一致。

3)正确处理十二经脉病候与循行的关系。十二经脉理论是经络理论的主体内容,其中经脉循行与经脉病候,是两大核心内涵。高武在《难经》节要中,依次记述了“经脉流注”“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奇经病”,而在《灵》《素》节要中,依次记述了“十二经病刺”“奇经八脉病”“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高武首先突出和强调了经脉病候,然后在记述经脉循行分布,这种处理和安排,也体现了经脉理论的临床价值和学术取向。经络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其存在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所在,而其中经脉病候可能是“晶核”。

高武对针灸经典理论的认识和阐释,蕴含有许多不为后人所知的思考,尚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和余地,尤其还需要与《针灸聚英》的临床经验相互为用。随着对《针灸素难要旨》针灸学术体系认识的深入,这种思考的脉络也必将越来越清晰。

4小结

高武《针灸素难要旨》对于针灸学术体系的界定,对于当代正确认识和界定针灸学科学术体系和内涵、正确传承针灸学术和改进针灸教育教学、提高针灸临床的理论指导和疗效,都是极具启发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建斌,董勤|《针灸素难要旨》对针灸学术体系的界定
针灸素难要旨(高武)
针灸补泻之再探(作者:行之)
针灸大家李鼎教授学术思想探蕴
澄江针灸学派传人留章杰先生针灸学术思想简析
301针灸学术论坛暨黄龙祥教授新书新思想研讨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