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穴位临证实用通解
userphoto

2017.01.16

关注

手太阳小肠经


经脉循行:《灵枢·经脉》: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经穴歌决:

手太阳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

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

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

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之尺侧缘,肩胛及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左右各19穴。

本经临证常用腧穴:

1.少泽井穴

穴名释义:少,小也。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1分凹陷处,手太阳脉井穴,心脉交于本穴,心与小肠相合,似山泽通气,故名少泽。

《穴名选释》:少泽:“泽”指润泽。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井穴,手太阳之脉主液。《灵枢·决气》中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有润泽全身的功能,穴为手太阳之井,脉气刚出而微小,故日少泽。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瘈疭,咳嗽,颈项急不可顾,目生肤翳覆瞳子。

《针灸大成》:主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瘈疭,咳嗽,口中涎唾,颈项急不得回顾,目生肤翳覆瞳子,头痛。

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井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故少泽可治乳汁不足。乳痈等。

本穴为井穴,点刺放血有泻热祛邪之效,可治发热、咽痛、头痛诸症。

本穴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经从手走头,分布于上肢后外侧、鼻旁、耳中、目眦、喉旁、故本穴常用来治疗肢体病症和头面五官之疾。

操作:一般三棱针点刺或向上方斜刺0.1寸。

应用经验:

(1)治疗热病、中风、昏迷

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如豆。

(2)治疗肩臂外侧疼痛、产后乳房胀痛、流行性鳃腺炎、麦粒肿、结膜炎、尺神经麻痹

三棱针点刺放血,挤压出血,最好用力甩手出血数滴,此时方为最佳。

(3)治疗产后乳汁分泌不足

患者仰卧位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医者持毫针向上斜刺0.1-0.2寸,得气后给予中等刺激量,留针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出针后,最好配合艾条悬灸乳根穴和膻中穴,每穴灸15秒钟。每日1次。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穴名释义: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凹陷处,握拳时,穴处肉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处,故名后溪。

后溪其穴名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中,其日:手太阳小肠者,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腧。张介宾注:此小肠经所注为腧也,属阳木。

《腧穴命名汇解》:《甲乙经》记载:有溪者,目也。因穴位于小指本节后之横纹头处,较前谷高起,有小肠之会,故名后溪。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寒热,目赤生翳,臂衄耳聋,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

《针灸大成》: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

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针灸大成》中记载其主治二十四证,即手中挛急、手足颤掉、头风痛、伤寒不解、盗汗不止、中风不语、牙齿痛、癫痫吐沫、腰背强痛、筋骨痛、咽喉闭塞、鳃颊肿痛、伤寒项强或痛、膝胫肿痛、手足麻、眼赤肿、伤寒头痛、表汗不出、冲风泪下、破伤风痛、产后汗出恶风、喉痹、脚膝腿痛、手麻痹。

作为八脉交会穴,《针灸大成》言:“上述病证,后溪悉主之。先取后溪,后取申脉。”

从以上观之,后溪与阳跷脉之交会穴申脉相配,通治小肠经、督脉、阳跷脉所过之目痛、项强、落枕、肩痛、后头痛等。

本穴属手太阳经输穴,“输主体中节痛”。手太阳与足太阳脉气相通,足太阳与督脉均循行于腰背部,故本穴为治腰背痛之要穴。

本穴通督脉,督脉主阳主表,故后溪亦为退热要穴之一,既可用于实热证之退热,亦可退虚热,如阴虚盗汗、潮热等。

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小肠善分清泌浊,故本穴可清利小肠热,临证可治疗黄疸、小便赤涩、疥疮等。

操作:

(1)一般针尖紧贴第五掌骨掌侧缘直刺0.5-1寸。

(2)临证需要后溪透合谷时,进针后深度可达2寸左右。

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1)本穴为治疗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之常用穴或主要配穴。

李阳四针法和谢氏止痛四穴,为针灸临证治疗各种痛症,特别是颈肩腰腿痛之著名针方,临证如能灵活用之,大部分颈肩腰腿痛,皆能收即时之效。后溪即为两针方不可或缺之配穴之一。

李阳四针法穴位组成:人中、后溪、束骨、复溜。

谢氏止痛四穴穴位组成:三间、后溪、太白、束骨。

针灸临证两针方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既可单独应用,亦可相须为用,可互相取长补短。

(2)董氏针灸设腕顺穴组

董氏针灸以后溪穴为参照穴,创设腕顺1、腕顺2穴组,两穴成倒马之势,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应用)。

腕顺穴组之主治,实可视作后溪穴之临证发挥。

学董针不能只学其形,更应重其神。比如一般腰痛,如在太阳经所属范围之内,临证可能取后溪即可治之,但如髂后上棘痛之类,取董针腕顺12穴组贴骨进针,则用之最效,亦最符合针灸“以皮治皮,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骨治骨之治则”。董针腕顺穴组,与后溪穴主治相比,即集中体现了此针灸思维。

(3)治疗三叉神经痛

董针大白穴(健侧)+后溪(患侧牵引针)+董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治疗三叉神经痛,效佳。

(4)治疗眼睑炎

《江西中医药》1997年第3期报道:后溪穴刺血治疗眼睑炎。取患侧后溪穴,用5mm短针强刺5-6次,挤出1滴血。作者通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针刺后溪穴不但具有镇痛、镇惊、熄风、醒脑、安神、治疟疾等作用,而且具有清热、消肿之效。治疗眼睑炎,效果甚佳。

(5)治疗面肌痉挛

《中医杂志》1981年第6期报道:针刺后溪透劳宫治疗面肌痉挛6例。主穴:后溪;配穴:合谷。后溪向劳宫透刺,强刺激,出针后再埋针。结果:3次以内均获痊愈。

(6)治疗眼闭合不全

《上海针灸杂志》1993年第3期报道:后溪穴刺血治疗眼闭合不全42例。用三棱针迅速点刺后溪穴,使之出血8-10滴。隔日1次,51疗程。结果:痊愈30例,好转11例,无效1例。

(7)治疗胸胁痛

《中医外治杂志》2000年第5期报道:针刺后溪穴治疗外伤后胸胁痛35例。取双侧后溪穴,进针0.5-0.8寸,得气后强刺激,同时患者配合自主缓慢深呼吸5-10分钟。12次。结果:3天内治愈8例,1周以内治愈9例,2周以上无效2例,有效率91.4%

(8)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中国民间疗法》1994年第1期报道:针刺后溪透劳宫穴治疗1例胸椎小关节紊乱,常规透刺,捻转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结果:15分钟后抽痛停止。出针后又针刺胸椎第10-12夹脊穴及TDP照射30分钟,出针后局部拔罐至皮肤泛红。共治疗10次而愈。

(9)治疗手麻木

《针灸临床杂志》1994年第3期报道:温针灸后溪治疗手麻木35例。取患侧后溪穴,患者轻微握拳,以2.5寸毫针速刺入穴内,轻轻捻转进针,得气后以1寸长艾断插于针尾上,从艾短下端点燃施灸,每穴连灸3壮。每日1次,71疗程。结果:治愈25例,显效5例,好转5例,全部有效。

(10)治疗盗汗

《中国针灸》1994年增刊报道:针刺后溪穴治疗盗汗80例。后溪穴针刺后留针15分钟。每日1次,71疗程。结果:痊愈6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6.2%

(11)治疗荨麻疹

《上海针灸杂志》1997年第6期报道:针刺治疗荨麻疹。取双侧后溪穴,常规针刺,泻法,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针后出血2-3滴,可立即使疹消痒止。

(12)治疗中风后遗手臂拘挛

金伯华经验:后溪配外关、郗门、曲池、天井,透针法,五指伸开,效显。

(13)治疗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患侧穴位点刺放血,出血5-10滴,以此法治疗急性结膜炎,效佳。

(14)治疗癫痫

后溪与申脉相配为主穴,可有效地控制治疗癫痫。

3.腕骨  原穴

穴名释义:穴在手外侧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处,故名腕骨。

《子午流注说难》:腕骨:乃手太阳脉所过之原穴,手外侧腕前一小骨,手常屈伸转侧,侧此骨宛转,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颌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痎疟头痛,惊风,瘈疭,五指掣。

《针灸大成》: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颌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痎疟头痛,惊风,瘈疭,五指掣,头痛。

本穴为手太阳经原穴,太阳为巨阳,乃诸阳之长。《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柔则养筋”。《灵枢·经脉》:“------太阳------是主筋所生病”。【《古法针刺灵方治验》张士杰著,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腕骨为手太阳所过之原,属木,其柔筋等作用自不待言------可治疗诸多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肌腱滑囊炎、椎间盘纤维环、关节软骨盘以及周围神经等组织,由直接、间接外力作用或长期劳损所导致的软组织损伤。”故张士杰为临证善用腕骨穴的针灸大家。

操作:一般常规直刺0.5寸。

张士杰认为,刺腕骨应使三阳之开、阖、枢,皆气至而五指抖动,即鱼吞勾之状,最低限度也要使小指或小指次指抖动为佳。

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1)治疗肩胛痛

取患侧腕骨穴,毫针直刺进针1寸,得气后行泻法,留针期间令患者活动肩部,以促进患肩气血运行。

(2)治疗急性腰扭伤

先取患侧腕骨穴,直刺1寸左右,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腰部,如此时效不显,可再取健侧腕骨穴。

(3)治疗落枕

取患侧腕骨穴,直刺0.3-0.5寸左右,慢慢寻找针感,令针感向小指放散或小指出现反射性收缩或抖动,即可出针。

(4)治疗面瘫

面瘫患者如出现上眼睑闭合不全或不正常流眼泪,可取患侧腕骨穴,向合谷穴或劳宫方向透刺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30分钟。

4.养老  郗穴

穴名释义:穴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1寸凹陷处,为手太阳小肠经之郗。考小肠之功能为吸收水谷所化之精微,以供养全身,又因本穴可治由外因侵犯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以及本经主液所发生的病变,如耳聋、目视不明、肩臂疼痛等老年病,故名养老。

《腧穴命名汇解》:养老,益者为养,以该穴主治目视不明、耳闭不闻、肩欲折、手不能自上下。《铜人》有:目视不明。《图翼》有:起坐艰难。针此有益于老年人健康,故名。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欲折,臂如拔,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针灸大成》:主肩臂酸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台湾古典针灸大家周左宇,对于养老穴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本穴为手太阳之郗穴,郗穴为气血深聚之处,常用于治疗急证、急性疼痛及出血。养老具有较强的活血通络之用,可治疗本经相关疾病。

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可治与心经相关之血脉、神志病;与膀胱经、肺经经气相通,可治表证、津液、四肢头项肩腰背及目疾。

养老穴位于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此处主要循行经络为手少阳经,养老穴为手太阳经穴却位于手少阳经上,故可兼治手太阳与手少阳二经之疾。

尺骨小头为手臂旋转之枢纽,养老穴位于此,因而可治旋转不利之疾,近代文献多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足踝扭伤等旋转障碍之疾。

全息对应:小肠经与膀胱经相通,可治膀胱之疾,膀胱经循行于腰背部,在手部循行也与腰背相对应,故养老穴对于腰背疾患亦有治疗效果。

从穴位之命名来看,养老穴对于老年退行性疾病有特殊疗效。

综合以上分析,周左宇老师认为,养老穴活血通络,在病位上可治疗四肢肩项腰背之疾,尤善于治疗旋转不利之症。病性上可治疗小肠经、心经、膀胱经、肺经及三焦经疾患,对于急性疼痛、表证、气血津液、四肢头项肩腰背、退行性疾患及目疾有效。

周师临证善于以养老透间使,两穴合用,来治疗明显的气血淤滞、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之各种急慢性疾患。如四肢躯体疼痛:急性扭挫伤、慢性陈年痼疾、肿痛出血、前后左右活动不利等;脏腑病证:两穴透过表里经及通经关系,与五脏六腑皆有关联,凡是气血淤滞之疾皆可治疗;目疾:各种眼底病变,如黄斑病变等;神志疾患:包括心神及脑部病变,如不寐、癔病、神志不安、记忆力下降等。

操作:

(1)以毫针直刺0.3-0.5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或捻转泻法,用于治疗颈、肩、背、臂、腕、手疼痛。(治疗颈、肩、腰、背之疾,亦常向肘关节方向进针,进针深度1.5寸左右)

(2)以毫针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0.8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法,并务使酸麻胀针感向肘部放射。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等目疾,以及中风后遗之手及前臂瘫痪等疾。

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1)治疗落枕、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肩臂顽固性酸痛

针刺时针尖斜向肘关节方向(最好以周左宇之法,养老透间使,针尖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5寸左右,得气后行泻法,并嘱患者多做患处活动,是为动气针法,以带动患处气血运行,促进经脉畅通。

(2)治疗呃逆、癔病性瘫痪

针刺时养老透内关,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或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疗效显著。

(3)治疗肘关节屈伸不利

临证取养老、合谷、曲池、手三里,常规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或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151疗程。

(4)治疗痉挛性疾病

养老针刺时,斜向内下30度角进针,深度60mm,得气后行泻法,可治疗肌肉痉挛(如腰扭伤所致者)、膈肌痉挛(如呃逆)、髂骨动脉痉挛、肠痉挛等。

(5)治疗足跟痛

针患侧养老穴,针尖向肘关节方向斜刺1寸左右,得气行泻法,务求针感向肘部放散,同时令患者跺患足,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31疗程。

本法对老年足跟痛效果尤佳,颇合养老穴名之本意也。

(6)治疗糖尿病

在腕踝针第6区,尺骨茎突前0.5寸,30度角向养老穴方向进针0.8寸或在养老穴以30度角向阳谷穴方向进针0.8寸(即阳谷与养老互相透刺)。针刺方法一为雀啄,二为折针刮针法,留针4小时。

本法据说对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二型糖尿病之并发症如糖尿病并发甲状腺囊肿、甲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坏疽久不收口等效果显著,值得在临证中持续深入的研究。

(7)治疗扁平疣

皮损在头面部,针尖斜向肘关节,进针深度为1.2-1.5寸左右;皮损在手背部,针尖直刺0.5-1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71疗程。

 

5.支正络穴

穴名释义:正,正经也,支,络脉也,穴为手太阳络,位在肘后5寸,手太阳正经之上,其支别络于手太阴之脉,故日支正。

《子午流注说难》:支正乃小肠之别络,内注手少阴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日正。支者离也,离小肠经脉而入给于心之正脉,故其别络日支正。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热颌肿,肘挛,头痛目眩,风虚惊恐,狂惕。

《针灸大成》:主风虚,惊恐悲愁,癫狂,五劳,四肢虚弱,肘臂挛难屈伸,手不握,十指尽痛,热痛先腰颈酸,喜渴,强项,疣目。实则节驰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1)治疗舌尖疼痛

《上海针灸杂志》1988年第4期报道:针刺支正穴治疗舌尖疼痛,常规针刺,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效果良好。

(2)治疗各种疣证

《中国针灸》1995年第1期报道:针刺支正穴治疗各种疣76例。支正垂直刺入1-1.5寸,得气后行泻法,针感以沿经上下走窜或直达病所为佳。留针20分钟,间歇行针1-2次。每日或隔日1次,101疗程,不服药物,不恐制饮食。经治3个疗程,痊愈63例,显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96%

6.小海合穴

穴名释义: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小肠与胃相连,胃为水谷之海,又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穴为小肠经脉气汇合之处,喻为小肠经之海,故名小海。

《孔穴命名的浅说》:小海,穴处凹陷形似海,又为手太阳小肠经之穴,可能因此而名小海。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热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肿少腹痛,四肢不举。

《针灸大成》:主颈项,肩臑,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痫发羊鸣,戾颈,瘈疭狂走,颌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

操作:

(1)一般直刺0.3寸。本穴内有尺神经本干,针刺时不可伤及尺神经。因此,针刺本穴得气后,不做强烈提插。

(2)毫针向上斜刺0.5-0.8寸,得气后施小幅度之捻转补泻法,并按压该条经脉针刺点以下部位,使针感向上传导。此法主要用于治疗心绞痛、癫狂、痫证、颈椎病、头痛目眩、耳聋耳鸣、颈部淋巴结结核、面颊肿痛等。

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治疗尺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之典型表现为爪形手畸形,因手内在肌的萎缩而致手掌凹陷,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因食指、中指的蚓状肌受正中神经支配,故手指屈曲畸形以无名指、小指为著。感觉丧失区主要在手背尺侧、小鱼际、尺侧一个半或两个半手指。其单一感觉分布区只限于小指远端两节手指。

小海穴是促进尺神经功能恢复之最佳选穴。

7.肩贞

穴名释义:贞,正也,穴在肩胛骨外缘弯曲处之下,两骨分解之间,肩髃穴之凹陷处,那是肩之正处,故名肩贞。

《腧穴命名汇解》:肩贞,贞指正,与邪相反,该穴主治肩中热痛,麻痹不举。《铜人》记载: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针刺可祛邪气,扶正气使疾去肩端得以端正,因名肩贞。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

《针灸大成》:主伤寒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操作:一般常规直刺1-1.5寸,或向对侧刺3寸,注意定位准确,避免伤及胸腔。

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1)治疗肩周炎之肩前痛

治疗肩周炎之肩前痛时,临证除选对侧阴陵泉或三阴交作主穴,患侧鱼间穴作牵引针之外,亦可在肩前痛点合谷刺,或在痛点行火针点刺法,或在痛点行刺络拔罐法,亦可在肩贞穴先直刺,然后针尖向痛点方向进针,以得气为度。

(2)传统治疗肩周炎常用配穴之一

从肩贞穴名来看,本穴针刺“可祛邪气,扶正气使疾去肩端得以端正”,故传统针灸用作治疗肩周炎之常用配穴,如“肩三针”即选肩贞、肩髃、肩内陵三穴相须为用。

8.天宗

穴名释义:天者,阳之宗。宗者,属也。穴为小肠手太阳脉之腧穴。小肠宗天气所生。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处,居天位,为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属,故名天宗。

《会元针灸学》:天宗者,天是上部肩盘骨之边际,宗者,根宗于天部,合复宗气,故名天宗。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肿。

《针灸大成》:主肩臂酸痛,肘外后廉痛,颊颌肿。

本穴位于岗下窝中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可治疗肩胛疼痛不举。

本穴属太阳小肠经,“经脉所在,主治所在”,故可治上肢酸麻,痰痪等症。

本穴位于肩胛部,与乳房相对,因腧穴有对应治疗作用,故本穴可治疗乳房病变之用。

操作:直刺0.5寸或向内下、向外下斜刺1寸左右,以局部出现重胀感为度。

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1)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患者,天宗穴处常有不同程度之压痛,压之愈痛,说明颈椎病愈重,其临床意义与影像学之符合率达92.45%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双侧天宗穴,提插得气,留针。天宗穴之压痛情况,能间接地反映神经根受压之轻重。

实践证明,除了颈椎病,糖尿病、乳腺病、胆囊炎、坐骨神经痛患者,本穴都不同程度地有压痛。其中,以右侧天宗穴压痛之强弱,来判断胆道感染的程度,其临床诊断准确率为100%

(2)治疗坐骨神经痛

太阳经型坐骨神经痛,临证常取董针灵骨、大白+腕顺12针之,患侧天宗穴刺络拔罐法,效佳。

(3)治疗肩臂不举、项强、颈项肿痛

采用1-1.5寸毫针直刺,运用手法,使针感气至病所,效佳。

(4)治疗急慢性乳腺炎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医者持毫针速刺入穴,得气后,使针感向肩部或胸前传导,留针30分钟,并取艾条温针灸,每次用艾条不超过3段,待艾燃尽后即可出针。

9.曲垣

穴名释义:卑日垣,墙也。穴在肩中央胛骨曲陷处。胛似墙,其穴比秉风低卑,故名曲垣。

《概述腧穴的命名》:曲垣穴是该处肩胛棘隆起,旁曲如墙垣一样,故以为名。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痛,周痹气注,肩膊拘急疼闷。

《针灸大成》: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疼闷。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1)治背肌筋膜炎

治背肌筋膜炎,曲垣可为主穴,毫针直刺得气后温针灸。

(2)治疗肩胛痛

治疗肩胛痛,董氏针灸比传统针灸有优势,如重子、重仙穴组,腕顺12穴组,在治疗肩胛痛方面,临证往往有速效。然而,如局部针刺,曲垣当为必选穴之一,在治疗肩胛痛时,可在曲垣穴采用“合谷”刺法。

10.     天容

穴名释义:容,或也。穴为小肠脉之俞穴。小肠者,天气主之,其脉自此入面容,又穴在耳下曲颊后,居天位,其处广而有容,故名天容。

《穴名选释》:天容,“天”,指位高之义。“容”谓面容。本穴位在耳曲颊后,手太阳脉从缺盆循颈,经本穴上面颊,天容者穴在颈部,位高在上,脉气经刺注入面容。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喉痹寒热,咽中如鲠。

《针灸大成》:主喉寒热,咽中如鲠,瘿颈项痈,不可回顾,不能言,胸痛胸满不得息,呕逆吐沫,齿噤,耳聋耳鸣。

本穴善于治疗耳聋,咽中如鲠,故为天容。

操作:

(1)针尖稍向上进针1寸左右,治疗耳病。

(2)针尖向对侧天容穴方向刺入1寸,治疗咽痛。

(3)直刺或向下颌角方向斜刺0.8寸左右,治疗面肌痉挛。

本穴可灸。

天容穴本不属于针灸临证常用之穴,本书之所以录入此穴,是因为颈项部疼痛患者中,有些人天容穴处有压痛或牵扯痛,这在选择远端穴位治疗时,有争议之处。【《针灸学释难》重修本/李鼎著。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8】“天容穴归属哪一经?有何演变”一文中说:“天容穴------现在通行的针灸书籍都将其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但早期的归经并非如此。在《内经》中原属于足少阳经。------皇甫谧在所编的《针灸甲乙经》将此穴归入手少阳三焦经------到了宋代,首次将本穴列入手太阳小肠经。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以来,一直相沿。由此可知,天容穴之归经,经历了足少阳—手少阳—手太阳三次变更。------此穴也可看成无交会之名而有交会之实的穴。”

故从以上观之,针灸临证如遇天容穴处有压痛或牵扯痛者,如选远端取穴治之,就不仅仅局限在手太阳小肠经取穴了,亦即可酌选手太阳经或手少阳经或足少阳经穴治之。

11.     颧髎

穴名释义:髎。与窌同,窌,空穴也。穴在頄骨下廉陷中之空穴,“頄”,即颧,故名颧髎或颧窌。

《孔穴命名的浅说》:髎穴,人身骶骨叫髎骨,骨与骨相接之关节处,骨骼突起旁有凹陷处,骨之空隙处皆有髎义,故举凡有以上意义之孔穴,皆以髎字来命名。颧髎:穴当颧骨之下缘,故名。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口渴,面赤目黄,眼瞤动不止,?肿齿痛。

《针灸大成》:主口喎,面赤目黄,眼瞤动不止,?肿齿痛。

操作:一般直刺0.2-0.3寸。

本穴可灸。

应用经验:

(1)治疗面肌痉挛

取健侧颧髎,直刺0.5寸,行捻转补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2)治疗上齿痛

针刺颧髎时,针尖稍向下进针1寸左右。

(3)治疗三叉神经痛

取颧髎,快速进针,针尖稍向内上,朝风府穴方向缓慢刺入,如遇骨壁,不可强行进针,稍调整方向后再进针,深约2.5寸左右,少提插,行捻转泻法,针感有酸麻胀感,并向上唇或上牙根部放射为最佳,甚则针感扩散至半个面部,同时患者会感觉双鼻窍更加通畅,此时即可缓缓出针,一般留针30分钟。

(4)治疗面瘫

针刺颧髎时,往往用透刺迎香穴或地仓透颧髎之法,捻转得气后留针。

12.     听宫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穴名释义:宫,五音之首,针此穴能听五音,可以恢复听力,又因此穴在耳屏前,深居于耳轮之内,而以宫相喻,故名听宫。

《孔穴命名的浅说》:听宫,听会,因为这两穴主听觉得病,且位于耳部而取名。

主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耳聋,如物添塞无所闻,耳中嘈嘈,心腹满,臂痛失声。

《针灸大成》:主失音,癫疾,心腹满,聤耳,耳聋,如物添塞无闻,耳中嘈嘈憹憹蝉鸣。

本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穴,三脉均入耳中,该穴又位于耳前,可疏调三经经气,故为治耳病要穴,可治局部之耳鸣耳聋。

手太阳、手少阳均循行臂外肩上,与足少阳一样,三经均过颈目,且三经均会于听宫,故可治疗诸经所循病症,如上肢、牙齿、面颊、咽喉、眼的病症。

操作:

(1)一般直刺1寸,得气即止。

(2)如欲间歇行针,可先将针刺入深部以诱导针感,提针至浅部留针,可反复操作。

(3)治疗神经性耳聋,微张口,取患侧听宫,直刺1寸左右,耳部有胀感即可。

(4)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取患侧听宫,张口取穴,进针0.5寸,以使局部酸胀为度,可合并温针灸。

本穴可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资生经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十六穴
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 | 每日一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
针灸针法得气
(84)针刺治疗经筋病一例及体会
巧记穴位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