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神话

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就是说神话其实是远古人民面对大自然时,对自然力的形象化解释。它表达的是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神话具有想象性,它的人物也都是神而不是人。与神话不同,传说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述和评价,它以历史事件为基础,但也有的属幻想产物。一般说来,神话产生在前,传说在后,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史实往往是杂揉在一起的,因此后人往往很难分清什么是神话,什么是传说和历史,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完全搬西方的神话理论,只能从中国的民族特点来研究中国的神话。

中国是文明古国,应该具有很丰富的神话,可惜流传下来的不算多,且多是零星的片断,不成系统,与希腊古神话不可比拟,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对此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中国民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大自然的恩赐不丰,很早便以农耕为业,生活艰苦,所以重实际,轻玄想,不能把往古的传说集合起来镕铸成为鸿文巨制;

二、又兼孔子出世,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的教训,上古荒唐神怪的传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绝口不谈,因此后来神话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不但未曾光大,反而又有散亡;

三、是神鬼不分的结果。古代的天神、地祇、人鬼,看来虽然有区别,实际上人鬼也可以化作神祇,人神殽杂,原始的信仰便无从蜕尽,原始的信仰保存,新的传说便经常出现,旧的传说受了排挤僵死了,新传说正因为它“新”,也发生不出光彩来,实是两败俱伤。

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 、《淮南子》 、《列子》 、《楚辞·天问》、《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以及其它一些古籍中,如《庄子》、《列子》等;还有一些则是汉唐时人所作的搜集,如旧题梁任昉的《述异记》 等,但保存最多的当是《山海经》。除掉古籍以外,我们还必须注意民间流传而未经系统整理的神话故事,这个内容丝毫不逊色于古书的文字记载。

中国古代神话,与其它国家、民族所传神话一样,涉及到宇宙的开辟、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抗争等内容。关于宇宙的开辟,《淮南子·精神训》有这样的记载:“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生,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这则神话将宇宙开辟归于阴阳二神的功劳。但我们更为熟知的宇宙开辟神话,是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 (《艺文类聚》卷一引)中有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泛,当然不同的地方,故事也略有不同,但总的情况仍然差不多。

关于人类的起源,流传比较广,且为人们所接受的神话是“女娲造人”。《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义》 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是一种传说,还有一种是说女娲与伏羲本为兄妹,后结为夫妻,二人共同捏泥人造人类。这个故事与洪水有关,以下再讲。伏羲与女娲的夫妻关系,在汉代的石刻画像中有描绘,通常是人首蛇身,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两条尾巴紧紧地缠在一起。两人的脸面或正向,或背向。男的手里拿了曲尺,女的手里拿了圆规。也有的是男的手捧太阳,太阳里有一只金乌;女的手捧月亮,月亮里有一只蟾蜍。现在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砖中几乎都有这样的画像。从两个故事所提供的背景看,可能是前一个故事要早一些,因为它讲的是天地开辟之时,而后一个讲的是洪水以后,而且也有了兄妹结婚的正式关系。在这个神话里,伏羲被引进来以与女娲一起造人,其实伏羲有它自己独立的神话传说,比如《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犠。”伏羲对人类有很多贡献,最大的当是他把火种带给了人类。关于取火的故事,也有许多传说,有的说是燧人氏取火(《白虎通·德论上·号》说:“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也有的说是黄帝取火(《太平御览》卷79引《管子》说:“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此外则是画八卦的故事。《白虎通·号》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詓詓,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馀,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又,《潜夫论·五德志》说:“(伏羲)结绳为网以渔。”这就是说捕鱼的方法也是伏羲教给人类的。此外,他还有一个家庭悲剧,即他的女儿宓妃溺死于洛水,而成为洛水神。这位女神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美好的故事,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即以她作为素材,而演绎了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

在古代神话中,最为人们注意的是一些反映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故事,比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鯀禹治水”、“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故事,这恐怕与人类远古时曾经有过一次或数次大灾难有关,故事的本身自然是反映了人类不屈服而英勇斗争的精神,但也由中看出这一次灾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从而在人类代代相传的口头历史记录中,留下了深痛的记忆。以上的故事可分两类,一类是洪水神话,一类是炎旱神话。

洪水神话是世界性的,在各国家、民族中,几乎都有这样的神话传说。为何会这样呢?学者的解释并不一致,有的认为洪水神话纯粹是神话,也有的认为由于古代地质的变迁,或从地球冰河形成来解释。不管怎么说,世界性的洪水神话,是不能简单地当作神话来看待的。

洪水神话主要有“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鯀禹治水”等,前两个故事涉及到了洪水起源的原因,“女娲补天”说是“四极废,九州裂”,为什么会“四极废,九州裂”呢?故事没有交待,因为这则故事主要是讲女娲治水。在“共工”的故事中,交待了洪水产生的原因,说是共工与颛顼争帝,一怒之下,以头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于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洪水产生:

  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

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汤问》)

共工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据《山海经·海内经》说是炎帝之裔。《淮南子·本经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高诱注说:“共工,水官名也。”这是将神话传说作为历史来解释。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纠缠在一起,神话、传说亦多含历史史实。即共工,《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杜预注说:“共工以诸侯霸有九州者,在神农前,大皥后,亦受水瑞以水名官。”(太皥,杜注以为即伏羲也。)这都是把共工作为水官。共工的传说有很多,时代亦有不同,如《太平御览》78引《帝王世纪》、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俱言共工在女娲之世;《列子·汤问》、《文子·上义》、《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子·兵略训》并谓共工与颛顼争帝见诛;《淮南子·原道训》、贾逵《周语》注及《吕氏春秋·荡兵》高诱注又谓共工与高辛(高辛,帝喾之号,黄帝之曾孙)争见诛;《荀子·议兵》、《韩非子·五蠹》、《山海经·海外北经》及《山海经·大荒西经》、《山海经·北经》则谓禹伐共工,是一共工共见于女娲、颛顼、高辛、尧、禹等时,此或因年代久远,传说有讹,或如陈奇猷先生所说,共工实系一部落之名,游徙无定,势强则来,势弱则远迁。(《吕氏春秋校释》)但不管是颛顼还是帝喾,他们都是黄帝之裔,而共工如果据《山海经》之说是炎帝之裔,这就与远古历史上的炎、黄二帝之争有关了。因此袁珂先生说,炎帝兵败,仍有其裔臣如蚩尤、夸父、刑天之属继起奋争,为炎帝复仇,《吕氏春秋·荡兵》说“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故次作难矣。”这是讲共工亦继起而作战,助炎帝攻黄帝。但这也有难以解释之处,因为,前文明言黄帝以水战,炎帝以火战,而共工却是水官,与炎帝显非一系。古代神话往往有矛盾,即同一人物的传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到底是由于资料太少,给后人留下不少可疑之处。

治理洪水的神话,流传更广,它反映了人类对战胜大自然的信心,同时对带领人们同自然灾害斗争的英雄们的赞颂。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女娲补天”了: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不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

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

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

女娲补天,是古代神话中非常有气概的故事,反映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力量。女娲应当是原始母系社会中的一位首领,她带领先民们与自然灾害开展英勇的斗争,最终战胜了自然灾害。据张振犁先生研究,女娲补天神话产生的地区应是河南北部的太行山、王屋山一带,此外,豫东西华县思都岗(女娲城)一带,也有女娲神话群的流传。(《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论女娲神话的地方化》)但据苗族传说,女娲、伏羲是他们的祖先,则女娲又属南方苗蛮集团。

除了女娲息水的神话外,流传广泛的还有大禹治水的神话。《山海经·海内经》记: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

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在这则神话里,鲧也是英雄,他敢于违背帝的旨意,偷息壤以止洪水,颇有点普罗米修斯偷火的意思,所以后人还是很怀念鲧的,后世很多地方都有“鲧堤”、“鲧庙”,就是对他的纪念。从故事里看,鲧因不遵帝旨而被杀,但事实上可能与他的治理洪水无功有关。鲧是用息壤── 一种能够生长不息的土壤来止住洪水,这种方法看来对治理洪水无效,不过,在上则神话里,女娲也是以芦灰止水的,很可能最早的治水方法就是以土填水,但这个方法在很来更大的洪水中已经不行了,所以鲧的儿子禹就采用了疏导的办法。鲧因窃帝之息壤,被帝派祝融,也就是共工的父亲所杀。鲧死后,禹从鲧的腹中生出,他继承了父业,但他主要采取了开渠道,疏导洪水的办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洪水神话以外,如《夸父逐日》及《后羿射日》的神话,则是有关大旱的。《山海经·海外北经》记: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或说是远古的巨人,或说是炎帝的后裔(《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又据《海内经》,炎帝生后土,则夸父是炎帝之裔),这则神话的意义,向来说法不一,或谓与时间竞走(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册),或谓追求光明与真理(袁珂《古代神话选释》),这都是对神话联想,其实很能就是远古时期炎旱灾害的写照。这与“后羿射日”一样,所谓“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因此先民们希望能够战胜太阳,与日竞走是抗争的一种方式。故事中的“河、渭不足”,当是黄河、渭水亦干涸的意思。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炎旱一时无法战胜,所以夸父最终死于道,但是战胜炎旱的决心仍然不变,夸父弃杖化为邓林,则是先民们不屈不挠精神的具体表现。

“羿射十日”也是这样,《淮南子·本经训》说:

  逮至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

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

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置尧以为天子。

这则故事与“夸父逐日”不同,经过与自然的斗争,人最终战胜了炎旱,一些毒蛇猛兽都被消灭掉了。这里的羿是尧官,善射,他奉尧之命,为民除害,这已不是神话而是传说中的英雄了。按据《山海经·海内经》记:“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在这里,羿还是神人,在后来的流传中,则变为凡人了。此外,还有一个有穷国君后羿,也善射,但是一个荒淫之君。《左传·襄公四年》记:“(后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淫放原野)。”屈原《离骚》:“羿淫游以佚畋兮,又为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这两个人物其实不应混淆。《淮南子》注者高诱一再说:“此尧时羿,非有穷后羿。”

中国古代神话由于年代久远而多有失传,因此流传至今,不仅数量少,也不成系统,这是很可惜的。古代神话不仅仅是先民们幻想的产物,由于中国的神话、传说、历史往往纠缠在一起,因此这些神话还是能够反映出远古的历史影子的。比如人类的起源,洪水、炎旱的真相等,都是值得我们从新的角度去认真研究的。就文学史而言,古代神话中所表现出先民们不怕牺牲、勇敢面对现实的精神,早已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激励着后代子孙,也成为贯穿后代文学的主旋律。同时古代神话的内容,也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屈原的《楚辞》、庄子散文、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诗歌创作,以及小说、戏剧的取材等,都无不受其影响。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这也同样适应于中国古代神话。

参考书目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又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神话研究》)

袁轲《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1985

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考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
中国神话传说大全之三皇五帝
淮南子-创世纪神话-今日头条
上古人物===中国国学网
古蜀文明背后的外星身影——破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另类密码
上古神话的三大时代,哪个时期最精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