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

蔡劲松

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

题记:大学精神文化是灵魂与核心,大学物质文化是载体与基础,大学制度文化是条件与保障,大学行为文化是过程与推动,四者在交融互动中共同促进大学文化形成丰富深刻的内涵、创新进取的品质。

从高等教育的历史视角来看,大学这一特殊的组织是一个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责。在本质上,大学文化深刻地反映着大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以及作为主观的大学人的精神轨迹与作为客观的大学组织的发展轨迹。

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内涵结构应主要包括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四个维度,即大学文化的结构应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大学的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体表现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精神文化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

从本质上讲,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崇尚人文、继承创新、自由独立、追求真知等基本内涵。它是高等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集中凝练和显著标志。大学理念主要关注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的内在规律及其关系等涉及到办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中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表述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价值取向与大学人的精神尺度。讨论大学精神文化问题,离不开大学师生这个主体。譬如,校风、学风作为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对每一个大学人道德品格的形成、事业学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大学的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规范、规则,同时也表现为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观念、习惯,等等。它一方面约束着大学的办学行为,同时又为大学的生存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

从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我国的大学正在按照“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全面推动依法治教的进程。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已经建构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

如近年来通过宏观改革和调整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实现政府对高校办学的宏观指导和监督。高校由政府附属机构转变为法人实体,办学的自主性得到增强。

从文化的视角看,大学的制度建设具有连续性、文化性。大学治理从表面上看是重在制度本身,但其本质是大学制度的灵魂,即大学制度的文化属性。大学制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制度,它是一种文化积淀。一定意义上,大学的制度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化,包括大学章程、发展战略、领导体制、组织机制以及关于教学、科研、服务等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

大学的物质文化

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和大学精神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大学物质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存在形式如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学设施、各种办学条件等有形事物,不仅是大学历代师生长期建设的物质成果,同时也是师生劳动、智慧的收获与物化。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物质文化处于表层文化的维度。

大学物质文化直观地反映着大学历史、传统、特色和价值。建设大学物质文化的关键是使校园的每一处物质形态都能充分地体现其特有的大学文化信息,赋予物质形态以文化的韵味,形成特色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大学物质文化建设重点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着力建设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二是着力建设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体系。三是着力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占领学科学术前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四是着力建设科研创新平台。五是着力建设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网络、仪器设备、文化体育活动硬件设施。

大学物质文化的建设使大学文化不断充实,将有力地推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重视和加强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大学的行为文化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学生三类大学人的行为,反映的是与社会大众群体行为文化相区别的特殊文化魅力,是大学人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折射,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行为文化处于表层文化的维度。

大学行为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大学历史文化传统与积淀在当下阶段的显现。

大学行为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学”和“行”。“学”包括教师的学识、学生的学风,也包括大学教学科研行为中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行”不仅仅是大学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交流、交往和待人接物,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影响下的行为方式。大学是社会的理想型创新型组织,理应产生思想和学问,成为最文明、最具理性、制度最为完善的机构,并为社会提供的行为示范模式。

大学作为一种与社会政治、经济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应当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大学行为文化中的“学”与“行”,就有着特殊的意味。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大学师生提出的要求,也揭示了大学的独特性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想与目标追求。

大学行为文化从一个侧面,可以折射出大学应承担的社会使命。一定程度上,大学应该是一种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正如2007年4月18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柏敬诺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所说,公立大学的核心使命是满足公共信托,为这一代和下一代人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培养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的能力,为提高全人类的生活水平创造全球化的知识。他说:“我们有共同的使命:教育最聪明的学生,并通过研究、学识和创新为国家乃至世界的不断发展和改良作出贡献。”

在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维度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和毫无关联的,相反,四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大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一个丰富的、系统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如果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大学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表层文化、中介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一般而言,大学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可以概括为大学精神、目标理念、核心价值、素质行为、制度管理、阵地建设、校园环境和大学形象等,其表现形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文化形态。其中,大学精神文化是灵魂与核心,大学物质文化是载体与基础,大学制度文化是条件与保障,大学行为文化是过程与推动,四者在交融互动中共同促进大学文化形成丰富深刻的内涵、创新进取的品质。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原刊:《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3日

现代大学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
大学文化建设的美学品位
论文二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中的文化体系
学校文化建设2017.1.5
文化引领 给师生以成长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