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轉貼】北斗七星与斗建考 秦建明
北斗七星与斗建考  
秦建明
       夜晚的天空,星汉灿烂,古代世界各地,人们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与星辰,通过观测,获得对于天时和季节的把握。因生活地理位置与观测目的差异,古人选择的星象也有诸多不同。古埃及人特别重视天狼星,玛雅人则对金星研究较深,爱斯基摩人最关心地大约是关系极昼极夜变化的太阳运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北天极一带的北斗七星曾是最受注目的星辰之一。生活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的中国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极周围有一带永不下沉圆形旋转天区,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叫“恒显圈”,中国古天文学称其边界为“上规”。其中随天旋行有几颗璀灿的星辰,名为北斗,它有规律地运转,似乎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辰。经过不知多少世代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古人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使北斗星成为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1]。北斗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中最重要的星辰之一,因而,古人也对它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和尊崇。

北斗七星之名称

       北斗共有七颗星,故常常被称为北斗七星,如果加上第六颗星旁的辅星也可说有星八颗。在现代天文星图中,这些星均属大熊星座。北斗星之得名,源于它象古代的斗,七星的排列形状和商周时期青铜古斗非常相似,故《诗.小雅.大东》曰:“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只所以斗前加有一“北”字,是因为中国人还在南天将一组星官命名为斗,其名南斗,称北斗只为了区别两者而已。

       北斗星分为斗柄与斗首两部分。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斗杓为小岁”曰:“斗第一星至第四星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为杓(读如标)。” 即以斗首为魁,将斗柄称杓。另一部纬书《春秋运斗枢》则干脆说:“第一到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直称斗柄为标,突出其具有指向功用,今存“指标”一词,尚含古意。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据汉人张衡说,是以网络天地的方法进行计算。对于大地的网络方法是方格计里法,这在古地图中已经得到证明。而对于天文的网络方法,也早已出现。我国至少战国时代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出现了二十八宿距度与去极度,并以之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就网络而论,渔猎所用之网,上有一可以提控全网的总绳索,其名为“纲”。而处于北天极一带的北斗就被比喻为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亦有称北斗第七星为纲者),称其“天纲”,或书作“天罡”。《素问.五运行大论》:“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汉书.律历志》:“玉衡杓建,天之纲也。” 有纲则必有网,古人称“纲举目张”,目就是网眼,故北斗在天空旋转也有旋天纲之说。

       斗柄古时可能称“斡”。马王堆出古佚书《十大经.果童》:“夫天有斡,地有恒常。合囗囗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阴有阳。”[2]《十大经.行守》:“天有恒斡,地有恒常。与民共事,与神同囗。”[3]战国时屈原的《天问》有:“斡维焉系?天极焉加?”《文选》所收晋张华《励志诗》,诗云:“大仪斡运,天回地游。”《说文》:“斡,蠡柄也”。其字从斗,注家皆以蠡柄即瓢勺之柄[4]。故这个在天空中旋转的斡,即当指形似斗勺的北斗,所以有“斡旋”一词。

       北斗七星每星皆有具体的名字,但诸说不同,最通行者为《春秋运斗枢》之说:“斗,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这七星之名,完全是仿照天文仪器之名而来。(图一,北斗七星与其指向图)


旋玑玉衡,以齐七政

    古天文学的发展,最早是从简单天象观测开始,逐渐过渡到系统的天文观测,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张衡《灵宪》曰:“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而皇极有由建也,枢运有由稽也。乃建乃稽,斯经天常。”张衡是一位高超的天文学家,他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天文观测一定要有科学的观测坐标系统,才能在此基础上精确观测,逐步认识天文规律。必先“正仪立度”,即设立测天仪表与有方位、度量关系的天文坐标系。如极为中心,以十二辰与周天度为天经,以去极度为天纬,以东南西北四方为方位,构建网络,然后才能说到“皇极有由建也,枢运有由稽也。”对天体与其运行进行观测度量,计算定位。

   《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史记.天官书》曰:“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对于司马迁这句话的含义,历来有很大的争议,就“旋玑玉衡”四字来说,一说旋玑玉衡就是北斗星,一说旋玑玉衡是浑天仪。

    其实,双方都是对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观星浑仪主要构件就是旋玑和玉衡两大部分,所谓旋玑,就是能旋转的机件,玉衡则是其上瞄准天体进行测量的望筒,所以旋玑玉衡就是指浑仪。北斗七星之名,是仿浑仪而来,各星名也象征其不同的部件与功能。天枢之枢是浑仪运转的支撑处;天旋之旋是可以转动的部件;天玑之玑当为机,是与旋结合的部件,玉衡之衡,是浑仪上的望筒,因其中部支撑可以上下旋转如同天平(衡)的结构一样。开阳,当指发光恒星,摇光,当指运动的天体,即日月五星等。权是一个特别的比喻,指的是移动望筒瞄准天体的力量,其针对星辰不同而调整望筒方向使其瞄准,好似在衡称上依据称量物不同配调砝码(权)来使其平衡一样。

    由于对旋玑玉衡理解不同,故对其后的“以齐七政”也有争执。七政,有说是日月五星的[5],也有说是春、夏、秋、冬与天文、地理、人道者[6]。现在看起来,如果说北斗是浑天仪,则其作用就是针对日月五星的。如果说北斗如同浑天仪,在星空中具有特殊的代表天运的法象意义,则说其具有调整指导春、夏、秋、冬与天文、地理、人道的作用也未尝不可。从这一角度考虑,二千余年的这种争论似已可告结束。

    我们明白北斗七星之名是从浑天仪而来,这一点,对于推算中国古代浑仪产生的时代颇为有用,因而也具有另一种天文史学上的意义。

   《天官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汉画像石中发现有天帝坐于斗车上巡天的图画。《文耀钩》曰:“斗者,天之喉舌。”[7]而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则说:“众星列布,……列居错峙,……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有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舍。”[8]《晋书.天文志》:“玉衡者,北斗魁四星为旋玑,杓三星为玉衡,人君之象,号令主也。” 《   尚书.舜典》疏引虞喜之言:“周髀之术,以为天似覆盆,盖以斗极为中。”《五行大义.七政》引《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9]

    《汉书.律历志》下有孟康注曰:“斗在天中,周制四方。”

     在古人心目中都将北斗作为天运的中心,可见北斗领袖群星的崇高地位。
   

斗建

    由于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形成太阳在黄道上移动的现象,太阳与恒星间的这种视运动,使北斗也在一年中与太阳间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变化,古人因此而生出以斗定时之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有斗建一词,即因北斗而生。斗建之意,是在空间与时间坐标系中,建立北斗指向的定位点,建就是设置或建立之意。《说文》:“建,立朝律也”,又曰“律,均布也”,律可以理解为坐标网建可以理解为设立初始计算起点。古有建子或建元之语,都是指在时空坐标系中确立计算起点的位置。建子即确定子的位置,子在十二辰中即第一之意。建元之元,即开始意,《淮南子.天文》即曰:“天维建元,常以寅始”,其作用类似于在地球经度体系中设立本初子午线的位置一样。另古代还有建正、建初、建始等不同说法,其意相近。

    这种建初建元等类术语,往往被帝王用于改元建号,以示其国运重新。故《史记.历书》曰:“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初始,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其意。”

     月建,是以北斗为指向在划分为十二辰的体系中确定其初始起点,用于纪月。《史记.历书》:“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其下《索隐》曰:“古历者,谓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及颛顼夏禹亦以建寅为正。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而秦正建亥,汉初因之。至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仍以周正建子为十一月朔旦冬至,改元太初焉。”   《史记.历书》则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灭六国,……而正以十月。”

    十二辰是将一个回归年时间划分为十二份,并将其与平面均分的十二方位对应的一套体系,用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符号表示。如果要定出一年的起始(岁首),就要选择第一个月(正月)设于何处(图二 斗旋十二辰图)。如果以子为正北,午为正南设定空间坐标,子为冬至,午为夏至设定时间坐标,则夏人是以寅位作为正月的。使得处于东方的寅、卯、辰为一年中前三个月的春季,其次的巳、午、未为夏;申、酉、戍为秋;亥、子、丑为冬。这样,东南西北四方恰与春夏秋冬相应,也与古明堂位相当,古代的《月令》正是这种排法。大约古人也视这种安排最为合理,故《左传》曰:“夏数得天。”据历史记载,殷人的历法将正月调整至十二月,周人的历法则比殷人又改前一个月,定在十一月。故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史称“三正”。

     不论建于何月,全以北斗所指决定(图二)。

    斗不仅控制十二月,还兼主十二分野与二十八宿。

    《天官书》:“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

    《正义》曰:“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从来久远矣。”司马迁说以北斗为指向系统,用于十二辰,二十八宿和与二十八宿相配的十二州(即分野)有悠久的历史。从战国时代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上所绘天文图上,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北斗指季

    北斗星的运转能反映季节变化。

    中国古代已经发现,在黄昏时刻,观测北斗星柄的指向可以断定当时的季节。这种观测的方法被战国时的一本古书《鶡冠子》记载了下来,“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10] 《逸周书.周月》亦曰:“惟一月既南至,昏昴毕见。日短极,基践长,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11]

    这是古时黄昏时的情况。如果熟悉天象,就可变通运用,如于黎明前观测,则是“斗柄西指,天下皆春;斗柄北指,天下皆夏;斗柄东指,天下皆秋;斗柄南指,天下皆冬。”当然,再灵活一点,也可以用斗魁作为指向去判别四季。

    古代的《月令》往往给出不同季节初昏时斗柄的指向,以供社会利用,此即观象授时内容之一。如《夏小正》就记有:“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12]

    如果能熟记这些内容,则观星定时非常便利。唐人张彦振《指南车赋》即曰:“北斗在天,察四时而行度;司南在地,表万乘之光融。”[13]

北斗指月

    如何以斗指辰?以何星为指示标志?《五行大义.七政》引《遁甲经》曰:“斗第一及第七魁刚两星,亦是斗之经建所用指也,自余非所指。”[14]这是说以北斗星处于首尾的天枢与摇光两星联线当指向标,以天枢为出发点,以摇光为指标,指示十二辰。历史上所说的北斗所指,即是这种方向。《史记.天官书》更提到大致处于两者联线间的第五星玉衡也有垂直指向作用,并为我们点明古时的斗建之术。其曰:“北斗七星,……用建昏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

    这一段话什么意思?请看古人所释。

   《索隐》对此解释说:“用昏建中者杓。《说文》:‘杓,斗柄’”。《集解》引孟康之说:《正义》曰:“言北斗旦建用斗魁指寅也。……随三时所指,有前三建者也。”

    司马迁在此点明:斗建不仅可以用杓(斗柄)所指,亦可用斗魁所指,还可以用斗中部的斗衡所对。其将北斗七星视为一个可以旋转的具有头(魁)尾(柄)两端与中点(衡)的直线指向器。正如孟康所说:“假令杓昏建寅,衡夜半亦建寅。”[15]而魁平旦也当建寅。

    初昏时斗柄指向寅位,则处于天枢与摇光间斗衡至夜半时也垂直对着寅位,而魁在平旦时还是指寅位。这三种斗建是同一道理。

    但其每句后所说的“杓,自华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济之间。……魁,海岱以东北也。”颇易误解,尚需要加以解释。其实《天官书》不仅是天文著作,亦是星占著作,故兼记星占。故于此所说三地,系该星所主占之方位或地域。诚如《集解》引孟康曰:“……尾为阴,又其用昏,昏阴位,在西方,故主西南。”又曰:“魁,斗之首,首,阳也,又其用在明阳与明德,在东方,故主东北齐分。”[16]另外,我们怀疑司马迁所用的华山西南、中州与海岱以东北是一种方位坐标[17]。其大约是早期一种以五岳方位为主干的十二分野体系,岱是东岳泰山,中州河济是中岳一带,华山是西岳,海岱东北正处于寅位,华山西南处于与寅对冲的申位。这些主占的方位,与夏正建寅体系暗合。

    正如《淮南子.时则训》所说:“孟春之月,招摇[18]指寅。昏参中,旦尾中。”《淮南子.天文训》亦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正月初昏,斗柄指寅;二月初昏,斗柄指卯;……这样,通过初昏观察斗柄指向,即可定出月份。

北斗指节气

    北斗还被古人用来指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讲到其法:

“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

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

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

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

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

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

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

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五日而立夏,……

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

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

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

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

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

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

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

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

加十五日指酉中绳,则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向,……

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

加十五日指戍,则霜降,……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

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

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

加十五日指子,则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锺首。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

       这种斗柄所指的循环,历经二十四向,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相应,其具体测量定向法,尚待研究。但无疑,我们目视划分北天为十二辰较易,但分为二十四向则有一定困难,如果古人用带有“绳”、“维”分度的简单仪表测量,这些问题都易于解决。

北斗指时

    以斗柄所指定时,是古人最常见的应用方法。

    北斗星在北天旋转,是因地球自转形成的星辰绕极周日视运动,一日一夜即十二时辰旋转一周。所以,观测北斗指向在一天之中的变化位置,就可定出时辰。古人有“斗转星移”一语,是说看到天空星斗移动而知时间发生变化。《宋史.乐志》:“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即是以斗辨时。

    以斗辨时之法很简单,如初昏时斗柄指子,等其转到指丑之时,便过了一个时辰(2小时);到指卯处,便过了二个时辰(4小时),依此类推(参见图二:斗旋十二辰)。当然,除了斗柄之外,也可以运用斗柄延长线上的招摇星或其它熟识的星辰辨时。知道这些道理,便可灵活运用,掌握星辰与时间的关系。

北斗星辰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北斗处在北天的特殊位置,对具有浓重法天意识的中国古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许多场合,它甚至取代了北极星的地位,成为统率全天星官的中心。无怪乎曾候乙墓出土的漆箱盖上所绘二十八宿图,中间环绕的不是北极星,而是北斗。中国古代的式盘也与北斗有极深的渊源,式是法象天地的一种模型,古人往往通过式来研究天地运行与天地人的关系,而式的中心亦为一可以旋转的北斗星象,以代表天运。汉都城长安代表国之中心,故法北斗曰“斗城”。

    古人迷信,以为北斗是天帝之车,天帝乘车巡视周天,汉画像石中就有帝车四运的图象。汉光武帝便善于运用这种手段,“皇帝以建武十八年二月甲辰,升舆洛邑,巡于西岳。推天时,顺斗极,排阊阖,入函谷。”[19]

《左传》文公七年,有星侵入北斗,刘向认为北斗具有“人君象”这是乱臣侵君之徵。《汉书.王莽传下》:“莽亲至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既成,令有司负之,莽出在前,入在御旁。”王莽在乱兵攻入宫中时,还旋转法象北斗七星的“威斗”,妄想避过大难。后代有作为吉祥标志物的“如意”,其形颇类北斗,大约就是“威斗”的遗孓。道教对北斗尤为推崇,尊其为斗姆或北斗星君。道教徒相信北斗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朝拜北斗,或者将北斗刻于宝剑、画入符录,作法时,有一种“踏罡步斗”的仪式,就是在地上踏北斗七星位而行。近年在黑龙江宝清县七星泡镇发现有南北朝时所建大型北斗七星祭坛,就是此类北斗崇拜的祭祀遗存。《颜氏家训》中记录,古人有在棺内置“七星板”之习俗,这种习俗,至今还在关中民间流传。佛经有《北斗七星延命经》,中云:“若貴若賤大小生命,皆屬北斗七星所管。”[20]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佛指舍利内,也刻着北斗七星形象,说明佛教徒同样视北斗为神圣。

   在中国古代军事上,北斗成为凶吉指向器,将军们随斗柄的指向而乘机进攻敌方,古人认为顺天行道,这样就会取得胜利。如《六韬.三阵》:“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柄,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为天阵。” 三统历中特别强调武王伐纣时“辰在斗柄”,以示天意。《淮南子.兵略训》:“夫兵所以佐胜者众,……明于星辰日月之运,刑德奇该之数,背向左右之变,此战之助也。”《淮南子.天文训》曰:“小岁东南则生,西北则杀,不可迎也。而可背也。不可左也,而可右也。其此之谓也。” 又曰“北斗所击,不可与敌。”汉武帝为伐南越,专制一幡,上画“日月北斗登龙”,“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也有:“斗建麾兵,天离转战”[21]之记载。王莽制威斗之形若北斗,与汉武帝同,皆用以厌胜也。

启示

    明亮且显著的北斗七星,可能远古时期就为我们的先辈所关注,通过观测研究,使之成为举首可见的一座巨型天文钟,大仪斡旋,为人类指示季节、月份、时辰,运用之妙,令人叹服。因之北斗在特定时刻的指向,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授时的重要内容。仰观北斗而识时节,这一伟大发现,使数千年间的古人获得莫大的便利。人类发明的钟表与指针,也许就受到了北斗的启发。当然,历史上现存关于北斗的各种资料,有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体系者,其间可能存在相互抵牾之处,其准确性也有待推敲。但古人曾对北斗进行过长期的观测和运用它测定时间,则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天文观测体系,如日的影长;月之盈缺;太阳的黄道运动;恒星的中天测时,以及岁星纪年,辰星正四时[22]等,北斗斡旋运动应当也是其中之一。后代正是综合诸多天文观测技术之长,使之熔铸为一,方形成中国古代天文学丰富多彩的研究体系。所以,对浩翰的古代天文文献条分缕析,正本清源,依然是我们应当长期深入研究的一项工作。

    文中不当之处,尚乞识者教正。

    2003年11月29日定稿。(取自《秦建明考古文选》)

[1] 由于岁差的关系,古代(前3000-前1000年间)北斗距北天极较今为近。

[2] 见《经法》,1976年文物出版社,57页。

[3] 见《经法》,1976年文物出版社,83页。

[4] 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5] 见《天官书》索隐引马融注《尚书》。

[6] 见《天官书》索隐引《尚书大传》文。

[7] 见《史记.天官书》《索引》所引。

[8] 《正义》注《天官书》引张衡语。

[9] 见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式法卷上》,人民中国出版社,116页。

[10] 见《鶡冠子.环流》,

[11] 见《逸周书.周月》,商务书馆《丛书集成》本,民国二十六年版。

[12] 见《大戴礼记》相关部分。如果“斗柄悬在下”,则是建子,也许这句是用的周正。

[13] 见《历代赋汇》卷八九。

[14] 见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式法卷》中所收《五行大义》。

[15] 见《史记.天官书》所附《集解》引。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1293页。

[16] 见《史记.天官书》所附《集解》引。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1293页。

[17] 《天官书》还在月食与望云气中也提到这种方位,都是指所主占候地域。

[18] 招摇星大致处于北斗天枢与摇光的延长线上,比较明亮,古人往往也以其替代斗柄的指向。

[19] 见《后汉书.文苑列传》所引杜笃《论都赋》。

[20]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密教部》

[21] 《辞源》1367页所引。

[22] 语见《淮南子.天文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名辞海】之《北斗星的别名》
北斗星
古代天文基础知识:紫微垣与北斗七星
璇玑玉衡[转]
北斗七星——挂在天上的钟表和月历
《黄帝内经365》--023.北斗星与北极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