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学习方式的学习资料之四

.关于探究式学习的参考资料

要研究学校课程中的探究问题,首先要对“探究”的概念以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清晰的界定。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

按照现在大家比较多地引用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一般讲的“探究”自有它的解释,即使是“科学探究”,在科学家那里和在中小学的学校课程中也指代不同的事物。那么,在学校课程中,“探究”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我们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这样,就把学校课程实践中的“探究”活动与“教师讲授,学生听讲(tell-listen)”活动(本书中称之为“授受”活动)这一经典教学实践活动区分开来,并对应起来。

一)相关的概念之一: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对概念,探究式学习与授受式学习是一对概念。探究式学习可以是发现式的,也可以是接受式的。授受式学习一定属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一定属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因此,探究式的学习不一定是发现式的,接受式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式的。目前我们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并非仅仅大力倡导发现式学习。

知识由教师直接提供,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讲授或演示),学生听(或观看)。

授受式学习(他主接受式学习)

知识基本上是现成的,学生只需直接听取、获取,或稍加整理即可。

接受式学习

 

 

 

 

 

 

知识由学生自主建构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具有多样化的模式,可以是发现式学习,也可以是接受式学习。]

知识由学生自主地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

接受式探究(自主接受式学习)

知识由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中,通过整理分析自主建构起来。

发现式探究/发现式学习

● 观察蜗牛。(观察)

● 设计一个一秒钟摆动一次的摆。(问题解决)

● 探究摆的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变量定性分析)

● 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变量有关,其数量关系如何。(实验—变量定量分析)

● 研讨:具有什么特征的事物才是有生命的?(概念澄清)

● 课文《在山的..》中,“山”指什么?(文本解读)

-)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②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③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④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探究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对话,科学是人类对宇宙的解读)。这里,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主要特点

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是中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因为他们在中小学阶段不学习大量必需的、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与生活的需要的。而且他们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对所有这些知识都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毫无疑问的是,直接的授受式学习也是中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其次,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是一种迅速提高学生探究素质的学习与发展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教师对于如何安排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何时介入等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则。

第三,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九年规划与三年规划(义务教育九年,高中三年),但基本上是由教育者制订的中小学教学内容。

第四,从探究问题的产生来看,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究的问题则主要是与生活、社会有关的学科中的问题,大多是由教育者提出,或由教育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应从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而且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始终应成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的重要一部分。

第五,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其问题的新颖性多数只是针对学生而言,教师往往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其方法可以是观察、实验等发现式探究方法,也可以是“直接向图书馆、互联网或有关成人查询有关资料或打听有关信息”这一探究方法。

第六,从探究的跨学科性来看,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以各科课程中的单科性主题为主,但现在也十分强调跨学科探究的开展(如环境主题的探究)。

总之探究都是起源于或围绕着一个对于探究者来说“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学习的具体情境性,强调仿真性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解决真实性的问题)。经历一个基本的过程,运用一些一般的方法,开展一些基本的推理。

一般的探究过程包括: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

主要的探究方法有:观察(用感官或仪器)、调查、实验(操作变量)、测量与统计、文献占有与分析等。

基本的推理过程包括:归纳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关注的重点正是让学生学习作为探究之本质的这些共同的方面。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争论观点

为什么要开展探究式学习,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对于应不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探究式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探究式学习,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都存在着许多争议,并且这种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支持探究式学习的大有人在,而反对的或对其提出质疑的也并非少数,而且批评还相当中肯,主要观点有:

一)支持性评论十二点

1.从人性本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高度,提倡探究式学习

评论1:探究是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

探究并非复杂神秘、高不可攀,也不是移植到学校中来的一种外部强加的新事物。实际上,探究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在儿童来到学校之前,探究一直自发地开展着。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探究的实践不应被禁止或割断,而应在教师的支持、鼓励、帮助和指导下继续开展。

评论2: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贯穿人的一生,贯穿人类历史,个人就是靠着不断的探究来适应社会,学会生存;人类也是靠着不断的探究向前发展。可以说,探究是人(个人与人类)的生存之本。在人的一生之中,探究从未中断过。离开了探究,任何人都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与生存。探究,持续人的一生,绵延不断,永无止息。

2.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角度,提倡探究式学习

   1)探究式学习对学生认知方面发展的意义

评论3: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授受式学习),系统地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大量间接知识;二是通过探究,通过实践,自主地开展学习,获取知识。探究,在学生来到学校之前是他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进入学校之后依然应该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评论4: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实验已经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除非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建构,否则,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能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

评论5: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对于学生参与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提高学生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评论6: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另外,探究活动往往是针对学生生活中和社会中的问题,一步步引出所学知识。因此,这就使学生很容易地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决策中,从而将校内所学运用于校外社会生活中。

    2)探究式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的意义

   评论7:探究式学习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另外,探究不仅给学生带来乐趣,而且探究也是人生的主要乐趣之一。 

 评论8: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获得的新知识,学生可能知道教师在说什么,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并在考试时正确回答。但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因此,对于上述听到的知识,学生常常是半信半疑,很可能想不通,在他们后续的学习中则仍旧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或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理论(有时用书上的或听到的理论,有时又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教师的解释或书上的理论与学生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之处并未获得合理的解决。

评论9:探究有利于促使学生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学会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评论10: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另外,也只有在这样的亲历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科学概念、原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并由衷地赞叹科学的迷人魅力和科学的震撼力——“科学之美”。

3)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评论1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技术化社会,一个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情愿不情愿都必须走向的学习化社会。一方面,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这些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仅从多媒体来说,一天一变,刚刚听说国外有互联网了,没过几年,已经在与朋友聊自己的个人主页了。电子邮件、电子幻灯片、电子表格,需要学习的新事物层出不穷。

3.在国际课程改革的视野中,提倡探究式学习

评论12:现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课程与教学都十分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中国在这方面亟待加强

(二)反对或质疑性评论六条

1.从探究式学习与授受式学习的辩证关系角度,对探究式学习提出质疑

评论13:并非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授受式学习就是落后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授受式学习运用得好,如果教师擅长讲授,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有用信息;如果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总体说来,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均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授受式学习就是落后的。二者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评论14:不能什么都拿来“探”,真正适合全体学生探究的内容是少数。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经过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较短的受教育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探究无疑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真正的科学家也往往以探究为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积极学习和利用已有的、现成的知识。事实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的高峰。学生的学习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学习间接知识,以高效率获得一个全面而均衡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未来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毕竟是大量存在的。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还与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还有大量的学习内容,虽然可以设计成探究活动,但由于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挑战性,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多数学生却成了“陪探”。因此,对于某些内容的学习,如果用探究的方式,放在由少数有志趣、有特长的学生组成的课外兴趣小组中尚可,但让全体学生开展探究,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2.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探究式学习的急速推广提出反对

评论15:探究式学习需要一些支持性的物质条件,现在中国的国情难以全面满足

从时间方面说,学生们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要留出因错误耽误的时间,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还要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需要给学生们留出充裕的时间去安排科学设备做实验,去野外作考察,或者去总结个人经验,去进行相互交流。还需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因此,对课程中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便为科学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

评论16:一般说来,探究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备课负担也相对重一些,这对于目前不令人乐观的教师素质和已经过重的教师负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但是,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探究的进程能否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应该说,相对按照预定的教案开展讲授式教学来说,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也较多,教师普遍感到负担一般要更重一些。目前,又没有一些制度上的保证来促使教师能够和愿意花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冒然推开探究式学习,效果令人担忧。

评论17:探究能力的评价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个难题,面对目前纸笔测验的压力,要求教师“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不公平,也不现实。目前,在理论上对于探究能力的评价虽然有一些探讨,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但远没有解决。而且这些方法(如设计和利用档案袋)往往在实践上难于操作,对评价者要求太高,因此其可行性大打折扣。

作为第一线的教师,除了面对生存的压力,还要面对考试的压力。探究对于分数的提高自然没有做题作用大,对于多数还在为分数而苦苦奋斗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提倡探究无异于天方夜谭。

3.从国际教育科研的现有水平和局限性角度,对探究式学习提出质疑

评论18:即使仅从理论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看,探究式学习的好处也仍有待论证

国外对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详见[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罗星凯等译:《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油印本),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20013月,第六章。结论是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成就、过程技能以及科学态度各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包括熟悉科学过程、科学词汇知识、科学概念理解、用科学的方法思考交流和写作、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科学的积极态度等。研究还表明,采用直接传授式的教学对于学生达到某些学习目标能起到重要作用,但直接传授式的教学所隐含的教师对学习过程的高度控制,可能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一些的和结构条理不那么清晰的问题所需的思维能力。用发现法学习的学生和通过普通听课学习的学生相比,在测验分数上不相上下,但用发现法学习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从研究来看,肯定和支持探究式教学的总的局面仍在不断地形成。

总之,对于探究式学习,目前仍存在的争议正说明了我们应该在理论上加大研究力度,在实践中积极而又稳妥地试验,以使研究不断深入。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对探究式学习兴趣比较大的教师,尤其是对于那些由有志趣、有特长的学生组成的课外兴趣小组来说,可以先行一步。总之,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可以“让一部分人先探究起来”,不必齐步走,更不可像搞运动似的一哄而上。当然,目前条件有限的学校,应努力研究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同时,创造客观条件,尽可能迈上一个新的平台。

(四).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

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择其要者,列为探究式学习原则18条,与大家共同探讨。

原则1: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探究式学习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授受式学习)也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出发,应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原则2:应在众多的科目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一讲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往往会想到在科学领域的科目中开展科学探究。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

原则3: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自主地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教科书、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是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

原则4: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原则5: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班额较小,需要充足的材料等。探究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应有一些制度上的保证来促使教师能够和愿意花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原则6: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学生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要注意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课程首先应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学生和属于学生的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第一,在设计课程时,首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即时兴趣作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

原则7:探究式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因此不必对此要求过高

原则8: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原则9: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应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做“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应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新理念,十分深刻,应引起广泛的重视。“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

原则10: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原则11: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

原则12: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①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②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③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④探究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⑤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上述一系列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成人也是深有体会的。因此,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原则1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收获,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原则14: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

原则15:不仅强调探究中的动手,更要强调动脑探究强调动手做(hands-on),但更强调动脑筋(minds-on)。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仅仅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更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写出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等。这一切都是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尤其是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对动脑的强调会越来越多。对于高中生,则要求他们阐明问题、方法、对照组、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如识别不产生影响的变量、影响较小的变量、对结果有负面影响的变量)、实验的误差,要求他们对指导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说明。高中学生应该具有以下数据分析的能力:确定数据的范围、数据的平均值和众数值、根据数据做图和寻找异常数据。高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出一种解释方案或一个模型(模型可以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还要承认并分析其他解释方案和模型,而且能够通过对证据的权衡和对逻辑的检查,决定哪种解释和模型是最佳的(而不是根据这些解释与自己已有经验的一致性来评价这些解释)。由于高中生了解了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因此应要求他们的解释更加精致。也就是说,他们的科学解释应该运用丰富的科学基础知识(如科学术语)、逻辑证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能够更经受得起批评,并且更加清楚地展示逻辑、证据和现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原则17:把探究式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和互联网)相结合

原则18: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是从探究式学习评价的目的上来说的。从评价方法来看,学生的探究素质往往难以通过纸笔测验来加以评价,因为纸笔测验无法考查探究素质的方方面面。宜采用档案袋的方法来加以评价,或直接给学生一个探究任务,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来加以评价。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如判断或决策应在充分掌握证据和信息的情况下,有逻辑地做出;使用仪器往往比直接观察更加精确;探究中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受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影响,等等)。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惟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六种意识

思维训练意识。探究学生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能力二学习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要靠训练思维训练,

课堂动态平衡意识。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水平。老师课堂注意的中心不是所教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的探究学习中新发现给以指导。

“情感+个性”的意识。教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

“民主+宽松”的意识。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课堂时间的宽松,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和复习归纳时间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多才能思维消化和探索研究、训练技能。

    服务意识。教师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意识。

    问题意识。以问题为载体创造新思维,学生能自己掌握的要先学后教,不能的重点讲解和指导。

五).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倾向与应对措施

1、疏于管理倾向。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有的片面理解开放性特征,对研究性学习疏于日常的管理,既没有组织机构,也没有规章制度,导致学生的整个活动形式在无序状态下进行,妨碍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体验以及热情。正常的学习秩序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因此,学校同样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严格管理,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2、忽视指导倾向。有的,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而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样,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害怕“穿新鞋走老路”,干脆放手让学生去做,对学生的研究课题一概不闻不问,自由发展,真正地成了一个旁观者。有些老师对课程的指导力度不够,对课题的整个进程不了解,对课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得不及时,对课题涉及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对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的情况不清楚。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并不是说教师撒手不管,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的反映形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是否成功、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对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课程实施方法与程序的熟悉程度,教师是否具有课程发展所需要的素质都极大地影响课程的实施。

3、排斥后进倾向。不少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很高的学习形式,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学生才能适应,而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其范围、对象仅限于少数优秀学生。由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各有差异,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不一。活动能力较强、兴趣较浓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会积极搜集资料,深入研究,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有的甚至包揽了全部任务。而部分性格内向、学业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兴趣不浓,参与不够,他们各方面能力就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锻炼。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研究性学习同样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尽管学生层次不同,水平各异,但不能因此就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优等生的专利,而把多数学生拒之门外。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做好协调、指导、鼓励等工作,他们往往会“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能力也很难提高。

4、否定传统倾向。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尤其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许多不足。有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含义认识不清,把两种学习方式完全对立起来,存在着重研究性学习轻接受性学习,甚至有以研究性学习否定接受性学习的倾向。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性学习,认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探究。本来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问题,却偏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研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调整合适的教学方式,不可一味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也就违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5、形式主义倾向。有的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家们进行的成熟的、正规的科技发明,这种认识使得要么只重结果而急功近利,要么怀疑水平而丧失信心。还有的教师由于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性质、特点认识不到位,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学生和教师把很多精力花在课题上,远离教材,贪大求远,脱离实际,无法实现研究性学习应有的价值。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在学校,与其舍近求远寻找课题,不如把研究精神和方法结合在日常学习中更方便更有效果。对学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等,所以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而不是研究。

6、机械模仿倾向我们不完全反对模仿,但不加思考,不动脑筋,不切实际地模仿,便是机械应付了。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等领域,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7、急功近利倾向。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时下,有些学校,为了显示学校研究性学习搞得好,为了凑足论文的数量,往往是由老师指定分配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则不管对此有没有兴趣,到图书馆找一些资料,到网络上下载零星片段,然后加以拼凑,得来毫不费功夫的论文就算完成了。这种做法无益于养成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背道而驰。做课题、写论文固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决不是全部。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更多的是渗透在平时学习中。

8、舍本求末倾向。在许多人看来,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科知识的场所,“研究性学习”则是“课外活动”。因此,人们往往倾向于在时间与空间上将这两种活动彼此单独安排,在内容、方式乃至评价诸多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出现了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两张皮”现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合在学生学习的任何方面。因此它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的;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关键还是要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

编者注:为加深对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理解,我们编写了这份学习辅助材料。对“走进新课程”中关于学习方式的论述做了摘录,对三种学习方式的定义、理论依据、基本特征、操作过程、现实意义、应用原则及应用中的误区和争论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供学习时研究和探讨。由于网上资源共享的局限性,有些专门论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营销书籍内容无法查阅,因此本材料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
为什么要开展探究式学习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五个误区
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