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烛之武退秦师》 赏析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题】

 

水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文章记叙了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的故事。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确立了霸主地位。两年后,他又联合秦国包围了郑国国都。这既是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也是为了报私怨。原来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出逃,路经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后来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又出兵援助楚国。郑文公两次结怨于晋文公,所以遭到晋、秦国郑的报复。当时晋、秦强大,郑国弱小,不足与敌。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出城,潜入秦营,利用秦、晋之间的潜在矛盾,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理,终于使秦穆公欣然巡兵,并派兵帮助郑国防晋。而晋文公也不得不撤兵,郑国因此转危为安。本文重点记述了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经过,言辞曲折折委婉,巧妙生动,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好文章。

 

 “退秦师”,使秦国军队撤退。“退”是使动用法。

 

【注评】

 

晋侯、秦伯围郑, 晋侯: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晋属侯爵,故称晋侯。秦伯:指秦穆公,也是五霸之一。秦属伯爵,故称秦伯。 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其:指郑国,代词。无礼于晋:对晋国礼。指晋公为公予时,逃亡经郑,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于:对,介词。 且贰于楚也。  且:并且,连词。贰:从属二主。贰于楚:在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交代围郑“理由”,实际上是晋文公为了报私怨和维护共霸主地位,以强凌弱。  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军:动词,驻军。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新郑县北。氾:水名,此指东氾水,早已干涸,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函陵、氾南相距很近,均为郑地,在郑国国都(即今新郑)附近。○秦、晋分开驻军,有隙可乘,为烛之武夜缒出城、潜入秦营伏笔。

 

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和地点。由于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郑国大夫。于:对,介词。郑伯:指郑文公。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连词。使:派遣。烛之武:郑国大夫。见:会见。秦君:指秦穆公。 师必退。” 师:军队,这里指秦、晋两国的军队。○佚之狐已看出秦、晋之间有隙可乘,并了解烛之武可当此重任。 公从之。 公:指郑文公。从:听从,接受。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辞曰: 辞:推辞。这里承前省略主语“烛之武”。 “臣之壮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句子的主语,翻译时,不必译出。壮:壮年。 犹不如人;  犹:尚且,副词。不如人:谦词,意思是才智不如别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无能:不能。为:做。也已:句尾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已”,作用相当于“矣”。○暗示没有及早重用他。虽然有点牢骚,但话说得很委婉。可见他是个会说话的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公:指郑文公。用:重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可译“您”。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指示代词,指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寡人:国君自称,谦词,意思是“寡德之人”。过:过错。 然郑亡, 然:然而,连词。 子亦有不利焉!”  焉:句尾语气词,呀。○郑文公先自作检讨,再说明利害,情、词恳切,令人感动。 许之。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许:答应。之:代词,指郑文公的派遣这件事。

 

第二段,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能捐弃私怨,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

 

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叙了晋、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

 

夜缒(zhui)而出。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缒:用绳吊着重东西往下放,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出:出城。○夜间用绳子吊下,孤身出城,是怕晋国知道。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副词。○先承认郑国处在危亡境地,把郑国放到一边。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表敬副词,含有“冒昧地”的意思。以:拿,介词,后边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亡郑”这件事。烦:麻烦。执事:手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指秦穆公本人。这是委婉的外交辞令。这句字面意思是说: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办事人员,(不敢让您亲自动手。)直说就是:那就请您灭亡郑国吧。  越国以鄙远, 越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处地方作为边邑。以:表示目的的连词,作用同“而”。鄙:边境城邑,这里作动词用,是“作为边邑”的意思。远:远处,形容词作名词用。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两国之间,所以说秦灭郑是“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再就秦国利益而言,先说灭郑对秦无益。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怎么,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反问。焉用:怎么能用。以:表示结果的连词,可译为“来”或“去”。陪:增加(土地)。邻: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增强实力。薄:削弱实力。○再说灭郑对秦有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郑:放弃(灭亡)郑国。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所省略的“之”指代郑国,意思是“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所以这样说。 行李之往来,  行李:指出使的人。之:结构助词,用在分句的主谓之间,表示语意未完。 共(gōng)其乏困,  共:同“供”,供应。其:代词,指代使者。乏困: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在外所缺少的资粮。 君亦无所害。 无所害:没有什么害处。“所”字结构“所害”在这里作宾语。○三说不灭郑对秦有益。 且君尝为(wéi)晋君赐矣, 且:况且,连词,尝:曾经。为:给予,动词,带双宾语“晋君”和“赐”。晋君:指晋惠公。赐:恩惠。这句是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为君事。 许君焦、瑕,许:许诺。焦、瑕:晋国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这句承前省略了主语“晋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回国)。设:设置。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的土墙。设版:没置土墙,就是修筑防御工事。朝、夕:用作时间状语,极言时间之短。焉:于是,在那里,兼词,代词兼语气词,这是指晋惠公回国前,曾答应割让焦、瑕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许诺了。 君之所知也。  这是一个承上文作结的判断句,省略了主语“此”。○四说晋背信弃义不可靠。  夫晋何厌之有? 夫:那,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厌:满足。何厌之有:是宾语前前置句式,即“有何厌”的意思。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助词。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疆界,这里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这里指极力扩张。封:这里是名词。  若不阙(quē)秦, 阙:通“缺”,亏损,这里是使动用法。阙秦:使秦国亏损土地。  将焉取之?  焉:疑问代词作状语,从哪里。之:代词,代土地。○五说晋贪得无厌,在东灭郑后必将西取秦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以:表示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唯:希望。图:考虑。之: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前说“亡郑以陪邻”,此说“阙秦以利晋”,处处为秦着想,说得透彻明快,使秦穆公茅塞顿开。  秦伯说(yuè), 说:同“悦”,悦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杞子等三人是秦国大夫。戍:驻扎,防守。之:代词,代郑国。乃:就,副词。还:指回秦国。○秦穆公不但接受了烛之武的意见,而且还与郑国结盟,并派兵协助郑国防御晋另进攻。烛之武出色地完成了“说秦”的任务。

 

第三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

 

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必将“阙秦”,层层逼进,处处为秦着想,言辞委婉动听,终于说退了秦兵。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子犯请击之,  子犯:晋国大夫,晋文公的舅父,即狐偃。击:追击。之:代词,代秦军。  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公:晋文公。微:如果没有,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夫:指示代词,那。不及此:不能到今天这个地位,指不能成为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在外逃亡十九年,是秦穆公派兵送他回国,才当上国君。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凭借,依靠,动词。敝:损害。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依靠过人家的力量,现在反而伤害他,不仁道。  失其所与,不知(zhì); 其:代词,这里代自己。所与:所结交的,即同盟者。与:结交。知:同“智”,聪明。  以乱易整,不武。 以:用,介词。乱:冲突,混乱,指晋秦打起仗来的局面。易:代替。整:整齐,联合。指晋秦和发同盟状态。武:英武。 吾其还也。”  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成“还是”。 亦去之。 去:离开。之:代词,代郑国。○晋秦联盟瓦解,秦郑反结联盟,此时晋已不可能战胜秦郑联盟,不得不撤兵。但晋文公的话却说得冠冕堂皇,不愧为春秋一霸。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晋不得已而撤军,郑国解了围,交代了事情的结局。

 

【译文】

 

晋侯文公和秦穆公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因为郑伯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而同楚国亲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秘密地)去见秦国的国君,(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派遣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国家)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派遣。

 

在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拴着身子从城墙上下来,出了城,见到秦穆公,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就麻烦您去灭亡郑国吧。(但是,灭郑之后,秦要)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界,您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郑国只会成为晋国的土地,)怎么能用灭亡郑国来加强您的邻国呢?邻国的实力雄厚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如果放弃灭郑,把它作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往来这里,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旅资食宿,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了,(晋君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秦的)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有什么叫它满足呢?已经在东边要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要肆意扩腱它的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加强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心悦诚服,他和郑国结了盟,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带兵协助郑国)防守,才回国。

 

(晋国的)子犯请求(晋文公派兵)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过去依靠人家的力量,现在伤害人家,不仁道;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不明智;以冲突混乱代替联合整齐,不英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简析】

 

本文是《左传》中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名作。它记叙了公元前630年,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解除国难的经过;表现了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临危受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及其勇敢机智、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巧妙的外交辞令。

 

本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兵为重点,详细地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晋、秦围郑所借的理由,本与秦无关,而秦、晋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的。但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在他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就亡郑和舍郑究对谁有利这个问题,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反复陈述己见:先说亡郑对秦无益,再说亡郑对秦有害,三说舍郑对秦有益,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五说晋得郑后必将“阙秦”。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层层深入,委婉透彻,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但撤兵,而且与郑结盟,还派兵助郑防晋。这段说辞,准确而委婉,曲折而尽情,确实精彩。

 

2.简练的叙事方法。

 

本文记叙晋、秦围郑的起因和地点,郑文公接受伙之狐的建议派遣烛之武的经过,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晋文公主动撤兵,整个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本文除第一自然段5句是记事外,其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记言,事的词句很少。记事的语言虽很简括,却完整地交代了事件的全过程,把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记载得清清楚楚。这种简练的文笔是值得学习的。

 

3.鲜明的人物性格。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论和行动,把烛之武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但郑文公要派遣他说秦时,他虽然因未曾被重用有意见,但当郑文公说明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接受派遣。而且,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夜缒而出”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可贵的爱国精神。另外,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那一段说中,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秦伯说”的“说”,一般都注为“同‘悦’,喜悦,高兴”。“‘_悦’”是对的;但把“悦”解释为“喜悦、高兴”就欠妥了。“悦”有“喜悦”和“悦服”两个义项。细揣“秦伯说”的文意: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后,虽有“喜悦”之情,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应解为“悦服”。《尔雅·释诂》:①“悦,乐也。”②“悦,服也。”郭璞注:“谓喜而服从。”“喜而服从”就是“悦服”。

 

东道主

 

“东道主”一词源于本文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本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可以随时供应秦国使者的旅资和食宿,所以称“东道主”。后来称寄居之家的主人为“东道主”,也称用酒食请客的人为“东道主”,称请客为“做东”“做东道”。

 

行李

 

“行李之往来”中“行李”一词,杜预注:“使人也”,即外交使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李,假借为理,实为吏。”所以“行李”又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行李就是古代经常出使聘问、接待宾客的外交官员。后来引申为“行旅”,即出门走远路的人。现在则把出门时所带的农符、铺盖等物称为行李。

 

 

摘自天下独行的博客: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名文,文章语言简洁、人物生动,记叙了郑国老臣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国百万虎狼之师的故事。文章共四段,首段以简洁的文笔叙述了郑国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以及秦晋盟军驻军的位置,可谓要言不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二段写了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以及郑伯说服烛之武出山的情节。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其实在这段情节中,让我最感兴趣的点并不是烛之武的以国家大义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而是他前面的牢骚之辞。在当时,郑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郑国国君相请,作为郑国的臣,烛之武竟敢说“不”,这真是相当了得。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体现了烛之武本身的倔强的性格特点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也与春秋时期,国君的权力还远远没有后来封建专制时期那么大,否则的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让臣亡,臣不得不亡。”烛之武还哪里敢说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话来。

 

    文章第三段是全文的精华,重点写出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王,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对于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分析者众多,在我看来,烛之武口如悬河、舌如利剑,洋洋洒洒的一段说辞,其实只说了一个字,那就是“利”。烛之武十句话,句句不离秦国的利益,说了郑国灭亡对于秦来说没有好处,说了晋国强大对于秦国没有好处,说了郑国存在对于秦国的巨大利益。可以说,烛之武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的一张利口,而在于他代表郑国给秦国送来了一块很有诱惑力的蛋糕。狡猾的秦穆公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战略利益,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秦穆公笑纳了郑国的大礼。驻兵而还。

 

第四段写晋文公退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这一段的语言相当漂亮,表面上看起来晋文公很讲道义,其实,这和他当上国君不久,还不敢贸然和秦国开战有关系。晋文公想,现在打秦军并无多大胜算,不如等实力大增之后,再做远图。

 

     其实,在我看来,秦、晋、郑三国在这场实力角逐中,没有输家。每个国家都从自己国家的实力出发,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采取不同的外交军事策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左传》的精彩,正在于它写出了大国与小国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而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国家的战略,还是个人的处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道主”的来历?
《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秦晋殽之战
主人为何叫东道主
主人为何称东道主
你如何看待<<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所表现出的外交才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