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先要有温度,进而有深度,最后要达成效度。心力、精力、智力投入到教与学的情境中,创设一种探究、思考、追问的氛围,形成一种强大的“学习场”。这里提到了“教学情境”,情境是两个方面。“境”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情”主要是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定冷漠;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师生之间只有做到情感交流,学生的学习欲望才会高涨,效果才会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l 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l 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对于知识来说,就好象汤对于盐,知识就如盐,情境比作汤,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中,才容易被学生消化。
好的课,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由学生唱主角,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好的课,能让学生受益终生,一堂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真正的好课,不是老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简言之,出彩要出在学生的“学”上。在评课时要做到“六个关注”:关注课型、关注教学思路、关注学习方式、关注学习成效、关注教学风格、关注评价方式。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评课者要从学生“学”的情况反观教师“教”的水平。
一、研究好课标准的意义
1.目前在各校深入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诊断性研究,也就是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诊断,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以达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长足迈进的目的。我们研究好课的标准,可以促使教师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好课标准进行对比,并在对比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有效的诊断,从而实现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好课标准的研究是校本教研中诊断性研究的基础。
2.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够规范,虽然解决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好课标准简洁明了,又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就成为教学管理者时常用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久而久之,好课标准就成为了规范教学行为的有效导向。
3.课程改革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阵地就是课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可以实现这一关系到祖国未来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呢?那就是要使我们的每一节课尽可能多的成为“好课”,好课标准正好适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有效地保证了课堂教学沿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运行,因此我们可以说好课标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4.我们知道,优秀教师的成长摇篮是课堂,换句话说就是课堂教学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如果我们用科学合理的好课标准来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具体的思路,那么无疑会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所以对好课标准的研究也是培养造就优秀教师的需要。
5.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们对教学方式的变化很不适应,其结果致使有的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是穿旧鞋走原路。而好课标准则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会对教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势必会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
6.工人做工是为了产生效益,农民种地是为了获得丰收,教师的教学要获得丰收,要产生效益,那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质量的提高是需要踏踏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做保证的。在科学合理的好课标准的指引下,必然会使“好课”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好课标准的特点
首先,好课标准的评价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1.好课标准无不显示时代的烙印。现在的教学改革,好课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2.好课标准还会受到评课人思想意识的影响。现实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同是一节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还会意见相左,其原因就是因为对一节课的评价,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3.好课标准学科之间并不统一。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一个学科的特点,实在是没有办法用同一把赤字来衡量每一节课的优劣,所以不同学科就有不同的标准,这也是极其正常的。
其次,好课标准还有它本身的逐渐发展性。
因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随着时代在进步的,每当一种新的标准出来后,都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有一个逐渐被多数人认可的过程,并且还有在发展中逐步趋同的过程。所以我们说好课标准具有逐渐发展性。
再次,好课标准还具有深远影响性。
1.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而好课评价直接影响到其它评价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所以好课评价制度对整体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2.因为评价系统的建立首先是一种舆论导向和激励,所以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具有深刻的指导性,不仅是促进教师提高的动力,而且还要对教师的努力方向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3.广大的教师们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显著的提升,都希望自己的素质得到快速发展,而科学的合理的好课评价标准,直接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让
1、让学生当课堂的主角
在观摩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当配角。自己当太阳,让学生当月亮。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教师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教学究竟是教服务于学.还是学为教服务?最差的教师一般都会从头讲到尾,中间缺少精彩,没有波澜,课堂霸权,因为这样的课基本不需要教学设计,也不需要什么教学智慧,无须考虑怎样启发、怎样诱导或怎样引导,只要将书本里的东西自己叙述完就算完事,将完成教学任务定义在自己讲完了多少,而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由此可见这样的课效率一定低下,因为他违背了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所以,我认为“教师唱主角”的课,即使教师表演得十分精彩,也称不上好课。
我们换个角度审视 ,想想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环节是为了迎合评课人口味而设计的 ,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时并不理想。这种现象在优质课评比中尤为常见。因此,“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
2、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有些教师在谈话的语气上不再以权威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朋友的姿态出现。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很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你也读一读,好吗?”这是多么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啊!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么会不主动参与呢?而在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中,学生的素质又怎么会得不到发展呢?我认为,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的课就是好课。
3、让学生受益一生
教学不等于智育。教学具有全息性。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比如语文课,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的教师把完成认知性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 ,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人围着书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样:“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是大浪费。”,课堂教学应当是面对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仅仅达到认知目标的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五实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1、有意义——扎实
一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的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会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扎实实的课。
2、有效率——充实
有效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丰实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平实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先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真实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五多五少
课堂教学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点拨要一语中的,互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要多点主动性,少点被动性,多点理性,少点感性,多点计划性,少点随机性,多点实效性,少点无效性,多一点关注学生,少一点盲目填灌,使每一节课富于生活化、情感化,让我们每一节课都享受教学的快乐与幸福,让我们自己每一节课回来时都沉寂在回味与陶醉之中,让我们每一节课都感受到对讲台与学生的感激,让课堂充满精神的魅力,焕发生命的活力。要让我们的每一节课堂感受到活着的幸福,让教学不再是一种劳役,而是一种生活,是我们生命里的一部分。实现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的师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载歌载舞!
六原则
素质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在以班级授课对象的情况下,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优质的课堂教学的评价维度大致涉及设计、实施、内容、课堂文化四个方面,应该具备六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质量意识、设计意识、环境意识、人文意识,应该体现六字原则:实、新、精、巧、活、美。
1、目标意识 ——“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知——能——勤”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价值不能定位在学科建设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必然因素,全面把握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创新思维目标,找准知识停靠点、思维激发点、参与切入点和能力发展的生长点,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检测、评析和辅导。检查是否夯实基础、是否牢固掌握主干知识、是否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及时跟踪补救、示标、达标、验标、反馈补标 步骤清晰。力求做到面对实际、目标实在、方法使用、确有实效。
2、主体意识 ——“明”。
衡量一堂课的好坏,首先看有没有树立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素养基础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能力——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创新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新信息中汲取养料,获得丰富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人脑+电脑”教育是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发生彻底的革命。网络教学、人机对话等将取代“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据统计,仅采用多媒体技术,就使学习效率提高30%,教育面临着数字化生存的挑战,但用电脑不是代替电脑,电脑储存再多的信息,也不可能成为人的素质。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教学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会失去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教师教得很辛苦而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都属无效或低效。如美国的教学评价设计专门设置了“教学对学生理解学科可能产生的影响” 的评价项目,将评价的目的从单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扩展至包括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要还自主权的学生——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选择权。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交流中,缺少的不是言语能力,而是思想。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
如何落实看书权?讲少些、讲精些、讲活些,重点讲实、难点讲透、疑点讲清。尤其不要重复他们自己能够明白和已经明白的。
如何落实思考权?四个怀疑:怀疑定论,怀疑权威,怀疑教材,怀疑标准答案。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头脑,鼓励学生的有价值的发现。
如何落实讨论权?重点问题,集体讨论;难点、疑点,专题讨论;有价值的内容,序列讨论;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交互讨论;不能激发兴趣的问题,变着方式、活动式讨论;复杂的问题,反复讨论;已解决的问题,探究多解式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外自由讨论。
3、质量意识——“精”。
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量—质—效”三者之间关系。存量知识的积累、各种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的训练是不行的。只靠题海战术,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同样不行。要做到“量要适度、质在其中,精心选择,效益当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语言简洁,切中要点,分析透彻。充分体现概念、理论解释的精确,问题阐述的精辟,重点、难点处理的精当,从而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精彩。
过去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今天我们需要对这一桶水进行反思:我有没有一桶水?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一桶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跑、颠、滴、漏、蒸发之后,到底还剩多少?难道就这么守着这个“半桶水”到退休?这“一桶水”的水质如何?是“活水”还是“腐水”?有了这“一桶水”,就一定能倒满那“一杯水”?有没有那卖油翁倒油的本领?若是不会倒,即便“一缸水”也不一定能倒满“一杯水”。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花费的劳动、时间一样吗?“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那一杯水一定得我倒吗?是教学生等着“接水”,还是教学生学会“取水”,或领着学生共同去“寻水源”,去“开水道”。
4、设计意识——“巧”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好“教——学——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以人为本,研究教法,重在学法”。教法不是教材的附属。在课程与教材基本为统设统编的情况下,为什么择校之风愈演愈烈?择的当然主要是教法。
对于不同的知识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学习的研究过程和能力的形成过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应设计不同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成功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欲望与主动探求未知事物的兴趣,在于培养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要创造三个方面条件:教学要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要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才会有意识的主动参与;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帮助他“学好”的方式,如必要的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学生才能听得清楚明白。如果教学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老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学会组织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力求做到巧切入、巧分析、巧设计、巧安排、心思灵巧,艺术高超,在“爱”学、“会”学、学“好”上动脑筋,使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和事先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了。在新课标试验区,教学设计替代了传统教案,内容包括设计理念、设计特色、设计思路及设计意图、设计反思等。
5、环境意识——“活”
课堂是文化。关注课堂文化是美国的评价设计不同于我们的“教学评价表”的显著差异。学习不但是人与人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学风是课堂文化,学风是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首先主要表现为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一种尊重学生、尊重不同意见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不可或缺的。这是能力、人格生长的环境。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好“记忆——理解——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尽可能采用“换说法、改条件、重过程、验结论”等方法把问题展开、交问题给学生,从知识到问题,从问题到方法,再从方法到能力,强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力求做到教师点拨到位,激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让学生的思维和感觉器官活动起来。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和谐运动,学生得到活化,充满活力,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6、人文意识 —— “美”
课堂是精神的对话。“一个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人应当立刻离开教师队伍。”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学力—人格”三者之间关系。教学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是师生互长、共同进步的过程。
华师大的叶澜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使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课堂教学就不再是刻板的僵硬的模式,而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是一种生动形象地充满情感的充满想象的充满智慧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变化的教学艺术,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
真正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生命的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相互撞击,师生的创造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发与发挥,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新、精、巧、活”的具体体现,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完美的教态,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展示教学艺术的魅力,在教学美的感受中激起学生的共鸣和高度的求知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真正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科学人文素养同步增长的科学效应。师生共同奏出美妙和谐的交响乐,共同领悟和感受美的旋律、美的乐章,为美好的前景和未来共同奋斗。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不完美的。科技发展越是迅速,就越是需要人文精神的牵引。许多著名科学家特别强调中国文化对他们成长所起的作用,很大一部分是在谈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如何报效祖国。现在不少大学生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甚至连自己国家的地理环境,模糊,这样的人是有很大缺陷。现在社会上很重视学习外语和计算机,这固然是对的,但外语和计算机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它们而忽视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就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和把这种工具用到什么地方。
美国日本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日本。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往往以“软”“隐”的方式起作用,而自然科学往往以“硬”和“显”的方式起作用,就容易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错觉,觉得学好自然科学是实实在在的本领,而文科听起来就虚无缥缈,学好学坏看不出多大不同,从长远来看危险极大。人文关怀,应当是成功教学的重要的维度。
六元素
一堂好课不能用标准去衡量,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而非什么标准,而是体现一些基本元素,这些包括:和谐、生成、发展、创新、反思、个性等等。
1、和谐:是指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人为本。
2、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原有基础的认知水平(最近发展区)预设后,通过在课堂教学生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3、发展:一堂好课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发展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而是体现在一系列课上,一堂课只是其中的一个点。
4、创新:一堂好课不是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5、反思:一堂好课关注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关注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反思。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不是靠“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而是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思认识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别人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6、个性:一堂好课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个性,而且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任何人不可能成为别人,他只能成为自己!在一堂好课上,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征服学生,同时要去塑造有个性的学生。
六特征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经过以及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有效互动,合作学习
新课程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基础之上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教学的判断和教学程序性的,或一味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与作业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以及讨论话题,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行为介入,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3、鼓励创新,体验成功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不断发展。
4、尊重差异,促进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评价。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5、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山东省教育学院周卫勇教授曾就好课的标准提出三点意见:(1)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2)学生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这节课的内容。(3)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接受。其中提到好课能让学生在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在思考回味,这一点的形成,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科学的提问与引导有很大关系。课堂教学要提高思维层次,必须从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入手。一个好的教师,一堂课,若能提供或引发学生提出一系列哪怕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其价值绝不低于教学内容本身,这样的课可以大胆的说是好课。
6、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提倡“做事后诸葛亮”,“做事后诸葛亮”的重点就是反思:教师通过反思,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建构;学生通过反思,能够提高自己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自己要善于反思,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所选择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这些知识(或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人将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习惯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聪慧的指标。这也从侧面说明任何人都要会反思以及反思的重要。
十度
1、 教学目标的适合度
一堂好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课不是好课但仅有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里特征、能力基础相适应,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具有层次性。
2、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度
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必须科学具体。教学目标根据描述的模糊或具体程度划分为模糊式教学目标和行为教学目标,区别主要由目标中陈述的动词决定,如:模糊目标常用词:知道、了解、领会、运用等等;行为目标常用词有:写出、背诵、认出、列举、选择等。应根据教材的实际,制定出可操作的目标,以便课堂教学和指导学习。
3、学习资源处理的正确度
它包括学习环境的创设,教与学内容的把握、处理、选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学生学习活动所需要的资料等。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最多。教师应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反复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正确科学地处理学习内容,搞好教与学的设计,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习活动准备好充足的学习资料。
4、学习指导的有效度
课堂上离不开对学生的有效指导,离不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这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范围,一定要面向全体,为大多数同学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服务。同时要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准确生动,具有启发性,激励性和指导性。
5、教学过程的调控度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调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自动学习并意味着不要教师的诱导、指导、引导、不要教师的调控。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进程、问题的难度、教与学的方式、课时的容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合理机智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6、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广泛,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谓广泛,一是参与的学生人数要多,不能只是少数人参与;而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形式要多样,不能太单一;三是学生参与的时间要适度,不能为了参与而参与,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恰当地掌握学生参与的时间。四是要学生全程参与、有效地参与,不是片刻的参与、形式主义的参与,更不是教师单独表演、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
7、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只有面的参与而没有深度,也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堂好课应当有学生的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独立地见解;能认真地轻听、合作、交流、分享;师生的对话交流、学生的参与富有成效。教师应运用启发式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启迪思维,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观察、模仿、体验,在参与互动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课堂气氛的宽松度
在课堂上要充满民主、欢愉和尊重的氛围,多些轻松、幽默、欢声笑语,少些严肃、责难和呆板。学生的人格必须受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应受到鼓励,学生则疑问难、质疑探究应得到表扬,学生标新立异、发表不同意见应得到肯定和鼓励,学习进度应张弛有度,使课堂成为自由轻松地课堂。
9、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好的一堂课不但气氛融洽宽松,还应充满人性化的光辉。师生关系融洽,彼此相互最重,进行平等愉快的合作。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积极热烈,达到合作,共建的目的。
10、课堂教学目标的达程度
这是衡量一堂好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应在如下方面努力达成木标;使大多数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部分学生能灵活、创作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造成评课标准多样性的原因如下所述。
1、评课观念不同。
2、评课人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3、专题研究方向的差异。
4、不同课型教学的差异。
5、评课对象侧重点的差异。
好的课,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由学生唱主角,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好的课,能让学生受益终生,一堂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真正的好课,不是老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简言之,出彩要出在学生的“学”上。在评课时要做到“六个关注”:关注课型、关注教学思路、关注学习方式、关注学习成效、关注教学风格、关注评价方式。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评课者要从学生“学”的情况反观教师“教”的水平。
姓  名
文章标题
主要观点
卫灿金
好课标准的历史演进
1、衡量语文好课的根本标准是《语文课程标准》。2、好课的标准应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3、在实践中发展标准,提倡好课的多样化。
周一贯
有效交往,测定好课的“天平”
1、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预设与生成的统一;3、定量与变量的统一;4、清晰与模糊的统一;5、即时与延时的统一;6、平衡与落差的统一。
贾志敏
让课堂充满活力
1、要以学生为本;2、要以训练为本;3、要以鼓励为本。
支玉恒
什么是好课——直观地感性评价
1、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2、从课堂形态上看,“学生的课堂”;3、从学生发展上看,“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全面发展”4、从学习氛围上看,“民主、和谐”;5、从教学个性上看,“内容决定形式”。
靳家彦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以生为本;4、流程科学;5、注重内化;6、体现沟通;7、启迪创造;8、媒体得体;9、讲求实效;10、多元评价。
孙双金
好课像登山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1、登什么样的山?(知识的高山、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2、路径由谁选择?3、怎样登山?“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崧舟
好课三味
1、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2、人情味:情趣、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人文关怀。3、书卷味。
薛法根
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1、教学目标简明;2、教学内容简约;3、教学环节简化;4、教学方法简便;5、教学媒介简单;6、教学用语简要。
窦桂梅
绿意在课堂生长
1、没有“围场”的课堂(生成);2、家常味的课堂(朴素)。
吉春亚
“味”正、“情”浓、“式” 活
1、“语文味”正——把握学科本质(根本);
2、课堂情浓——充满诗情画意(灵魂);
3、学习“式”活——形式服务内容(关键)。
张伟
做到三个“不唯”方始为“好”课
1、不唯书;
2、不唯上;
3、不唯课堂。
叶澜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1、有意义: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扎实);
2、有效率:一是对多少学生有效,二是效率的高低(充实);
3、生成性: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丰实);
4、常态性: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平时能上的课(平实);5、有待完善的课: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真实)。
傅开国
常态课四条标准
1、三维目标的准确性;2、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4、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语文课要留下什么?语言、情感、形象。
张光璎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1、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2、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3、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著的标志;4、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骑马看教育】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点
如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阅读推荐)
教师的教学模式贵在得法
【五一快乐】课前“三忘”让课堂更精彩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思品课的评课稿(共11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