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交响乐团的指挥与音乐是完全同步的还是略早一点?

【nichrees的回答(149票)】:

现有的答案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解。

例如楼上朋友说的

另外前面几楼都在说指挥控制节奏。其实每一段的节奏都基本固定的,排练时候都练好了,如果不是指挥即兴发挥那就按照过去排练的演奏,乐手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并不会出现因为人多手杂节奏乱成一团的情况。

这是一个不够准确的观点,大概仅仅只适用于世界上顶尖的几支乐团。

乐队是由几十位音乐家共同协作的,每一段的节奏都是基本固定的这没错,但是每个人内心对速度的感知力是不同的,而且很可能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变的不稳定。而一部优秀的交响乐就如同一架结构精密的仪器,结构布局上环环相扣,声部之间对比呼应,所以演奏者之间是需要时刻相互倾听的。更何况,音乐作品中,变速处理和段落间较为自由的处理是很个人化的感受,没有指挥的拍子去统一几十位演奏家们,那么鲜少有乐团能保持一致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指挥是要提前于乐队的。而且不仅仅是拍子打在乐队前面,心中对谱子的细节的掌握要始终靠前,对音乐情绪的变化把握要靠前,一切一切,都要靠前!

首先我必须要说的是,“指挥要走在乐队前面”,这是每个老师都会教给学习指挥的初学者的一句话。浓缩起来就是一个精华的词汇,“预示”。

评价一个指挥者的指挥法基本功扎实与否,“预示”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为何它很重要,其实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指挥要提前于乐队”。以下是个人的理解。

交响乐团中,乐器的发音速度的快慢对比是这样的:弦乐>木管>铜管。铜管乐器的特性决定了演奏者需要十分提前的准备,才能在准确的位置演奏出来。

举个栗子,《图画展览会》的“牛车”部分,大号(当今多用euphonium代替)有一段相当悠长的solo,而且表现了沉重、艰难的情绪,速度一般不会太快。而演奏这一乐器是需要相当饱满的呼吸作为支撑的。怎么办?

乐段开始的第一小节是大管和弦乐低音声部的固定音型伴奏,第二拍时大号进,一拍的时间也许足够呼吸,可是别忘记这是一个乐段的开头!前一乐段木管顽皮活泼的旋律犹在耳边!

这不仅仅是要求指挥提前一拍给大号演奏者一个呼吸的预示,而且要求指挥在乐段转换之后要立刻将乐团演奏者的情绪牢牢抓住,过渡至这一沉重的段落。

这是很难的。

如果指挥这里不给大号预示(走在乐队前面),乐手的呼吸和发音就可能不坚决,以至于出现错误(铜管的特性决定的);如果指挥在这里过于匆忙,情绪转换没有提前于乐队,演奏者的情绪难以带入进来,心里会产生“没底”的一丝慌乱,就很可能在这段本应胸有成竹的长solo中出现演奏的失误。

由此可见,指挥者的老师们经常会揪着耳朵对着学生大吼“预示!”“预示!”,就是因为预示可以让指挥家为乐手的演奏提前做准备(尤其是把管乐的呼吸感提前表现出来),预示还可以在作品进入情绪变化之前、在进入变速或者自由节奏前,由指挥先传达出来,使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演奏家们可以得到引导,从容地在变化中过渡,而不是由于各自的理解偏差而使乐团进入错乱。

因此,指挥者是时刻需要走在乐队之前的。这句话放到任何一个指挥家那里,都成立。

但是!!!

没错,出于我的水平有限,出于事物的矛盾性,出于我们的阅读惯性...这里必须有一个“但是”= =

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也同样会告诉学生一句经验之谈“在必要的部分,不要去强行控制乐队,而可以跟着乐队走”。

恕我愚钝,这句话对于我还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这是需要大量的乐队实践才能去领悟消化的吧。

不过这句话的意义也仅仅是说,在某些乐句中,指挥对乐队的严加控制反而并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而已,他的大脑是仍然是必须时刻走在音乐之前的。

作品的变化,节奏的精准,声部的平衡,情绪的控制等等方面,都需要指挥保证时刻提前于乐队。至此,应该是解答了题主的疑问。

——————————————————————————————————————————————————————

可能很多朋友觉得这么说是夸大了指挥的作用。题外话,我想聊下一个概念,就是乐队成员与指挥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指挥,往往有着很丰富的在乐队中演奏的经历。任何一个指挥专业的学生也被鼓励多去看排练,多去主动参与到乐队演奏中。

这两句话意思就是在表明,最好能亲身坐在乐团中演奏,体会与其它声部之间的关系,体会接收到的指挥舒服与否,才能在长期演奏中建立起与指挥的交流关系和与乐手协作的关系。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类似于乐手对于指挥的一种向心力。

把握到这种体会后,反过来指挥乐队时,才能明白怎样的预示和怎样的表达,才能有利于乐手更准确迅速的接收到自己的信息。

这不是在夸大指挥的作用或者这一行业的难度(不需要质疑,指挥本来就是一门艰深庞杂的艺术)。

事实上,任何一个好的乐手,在乐团中演奏任何一段音乐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去依赖于指挥,读取指挥传达出来的节奏,情绪,变化,提示等内容。只有大家都懂得去读取指挥的信息,几十人的乐团才有可能像一个整体。这种向心力越强,指挥的处理传达的也就越准确。

我建议热爱音乐的朋友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多去看排练,有条件的话可以创造机会,拿起乐器坐在乐团中演奏,体会这种感觉。

经过长期的乐队熏陶,提升的不仅仅是乐队经验,还有对于作品深度的体会,对指挥和乐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甚至于对指挥的水平高低的判断力。

这些想法分享给热爱音乐,还有对于乐团与指挥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奇的朋友们。大都是我的亲身体会,欢迎大家指正与交流。

————————————————————————————————————————————————————————

我发现我真的不擅长答题...梳理思路的能力还有待磨练。希望上面的回答对于题主和各位关注这一问题的朋友有所帮助吧。

最后,用现在最有名的年轻指挥肚大妹子的《马勒一》的视频截图总结:

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在主题动机的片段化重复中结束,静谧中强有力的拨弦表现了结尾时的不安与沉重。指挥此时拍点对比坚决,情绪安静,沉重。

在三乐章和四乐章的空白过渡中,指挥狰狞了...你想到了什么?你以为这这是表演?别浅薄了,正如他自身的情绪走到了乐队的前面,他肢体语言和表情的挣扎和紧张使乐团立刻进入到充满张力的状态。此时,乐队的情绪完全转换,只等指挥的动作。(注意一个细节!此刻!中提琴首席已经开始准备了!)

看见了么,非常明显的预示,此时指挥的预示拍已起,乐队还没有奏响,但是我们仿佛可以透过这个画面听得到,下一刻乐队的演奏一定是非常强烈和激动的。因为音乐进入到强奏,所以指挥的预示拍是如此夸张,情绪浓烈可见一斑。

下拍后,打击乐强有力的强奏如电闪雷鸣,劈开了天地混沌。此刻你再看看指挥在干嘛?没错,他已经进入到下一个强奏的预示了。音乐,走在他的后边。

就是这样。

【知乎用户的回答(21票)】:

@王一兵 童鞋其实已经把这个问题回答的很好了。

于是呢,我只能插科打诨、拍桌子讲故事了。

咳咳。

一、

不管是你飞天拉面神教的教主:

又或者是「打打手枪呀嘛巴扎黑」的这位:

等等,拿错剧本了……

咳咳……今天怎么总咳嗽……嗓子好像不大对头啊……

(埋伏笔不需要这么卖力啊喂)

内啥,其实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的一流乐团是有 Behind-The-Beat Playing 的习惯。

至于这种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容我喝口凉白开先。

但!我要说重点!这次期末考试会考!

这里正确的逻辑关系是:不是指挥故意要走在乐团前面,而是乐团总是走在指挥后面

所以,要给 @nichrees 同学所说的话挑挑刺:

指挥是要提前于乐队的。而且不仅仅是拍子打在乐队前面
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

虽然从最终表现在指挥动作和乐团声音的视觉、听觉效果上来讲,指挥确实是要提前于乐团的。

但是在指挥的思想上,他们并不会故意把拍子赶在乐团前面去。

对此,Thomas Beecham 有句话叫做:「Don't look now, but I think we're being followed.」

这句话如果从 Rudolf Kempe 的角度来解读就是:「Don't wait for the orchestra.」

什么意思?很简单咯 ---- 指挥都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搞自己的东西。

至于乐团跟不跟、该怎么跟、跟快还是跟慢,这都是 rehearsal 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从乐团的角度来讲,和指挥配合只有两种情况 ---- Behind-The-Beat Playing 和 Playing On The Front of The Beat (With-The-Beat Playing).

对于我所说的一流乐团来说,Behind-The-Beat Playing 是一种默认模式,是多年的传统和练习中保留下来的,有的时候甚至也是天性自然的。

乐团演奏其 Standard Repertory 的时候,Behind-The-Beat 就是默认的了。

多年的传统和练习是什么?

下一节会讲到。(再喝一口凉白开)

天性自然是什么?

Christopher Seaman 曾说,当他在指挥 Mozart's Magic Flute Overture 的时候发现乐团演奏 Opening Chord 的时候会很自然的慢半拍。他的原话是:「I never need to ask for this; musicians do it by instinct.」

下面再说 Playing On The Front of The Beat (With-The-Beat Playing) 的情况。

在乐团的 Standard Repertory 中,如果乐曲行进到快速、有旋律性的乐句的时候,通常会跟随指挥的拍子。一旦回到稍慢速的乐句,乐团和指挥间的 lag 就又会出现。这点找些视频证明太容易,就不找了吧……(随手一例:http://www.youtube.com/watch?v=VmozblR_9Pk

还有一种情况乐团是需要 Playing On The Front of The Beat, 那就是当乐曲的旋律过于复杂的时候。

比如 Stravinsky 的 Le Sacre du printemp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F8qv0JBWkE

又比如 Ligeti 的 Mysteries of the Macabr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jmzoIdiLKY

当然,Playing On The Front Of The Beat (With-The-Beat Playing) 有一个大前提 ---- 乐团首席们要听话,而且指挥的 upbeat 一定要清楚准确,否则一切都是白瞎。

三、

啊,终于要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了。

一般意义上,20 世纪以后的现代指挥技术是有一个主要源头的(就跟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一样),这个源头叫 Arthur Nikisch.

Nikisch 为啥要把乐团搞成跟着指挥慢半拍呢?因为他是跟 Wagner 和 Liszt 学的啊!

据说,Wagner 就是这么搞的……

这种指挥法大概可以描述为 「conducting in musical shapes rather than beats.」

(想看关于「乐团是不是没电了?怎么总是慢半拍啊!」的更多吐槽?请阅读 Eugene Goossens 的 《Overture and Beginners》)

我们都知道,Nikisch 之后就是 Furtw?ngler,然后就是现在你能看到、听到的诸位大师了。

也就是说,乐团的这种习惯形成也是 20 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四、

这样慢半拍有啥好处?

来,Abbado 大师教你做大♂人:

They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never play exactly on the beat. They play after the beat, and that produces not a hard sound, but warmer.

五、

另, @nichrees 同学还搞混了很多到底是 Gesture 还是 Beat 的概念,我就不多说了……

呀,一壶凉白开居然被我喝光了……

就酱。

【知乎用户的回答(10票)】:

普通的演出舞台进深20米,声音的传播速度340米/秒,假设我是离指挥颇远的大号手,看着指挥完全同步的手势,吹出这声到指挥耳朵里那迟的不是一点半点啊。

怎么解呢?

1,理性状况:等指挥给我手势啊,给了我再进。

2,一般状况:谁理你啊,自己凭着经验&排练时的标记该进就进了。

3,意外状况:进早/进晚了,吹瘪了等,指挥酱&首席酱的眼神一下子就犀利起来了有没有?(潜台词:你丫反复的时候要是再错我就把指挥棒扔过去......)

j结论:指挥手势基本同步,乐手一般各修各福。

另外,在牛团面前用手势打拍其实是件挺low的事,显得乐团连拍子都吃不准,可越是道行浅的指挥越是挥的积极,毕竟不是每个指挥都有拿根铅笔筷子之类上台如老僧入定偶尔一动满盘皆惊的效果的。

以上。

【卫楚俏的回答(2票)】:

以可怜的混业余学生乐团经验抛个砖。

我是弦乐的,感觉上指挥跟弦乐节奏是同步的。每到有转换的地方,乐团跟指挥自己心里也提前有点谱,卡到那个点上,"砰"一下,指挥小棒一挥,我的小弓子一扬,正好。

管乐不太清楚,但是他们确实可能从"开始吹气"到"出声"有小小的时间差(当然我们是业余选手,可能是因为学艺不精所致)。所以指挥对管乐可能会有一点点打提前量。但是这真的是一点点点点...

直观上来说,指挥跟整个乐团是基本同步的。楼上大牛们说的"预示",可能只有零点几秒的差距吧...而且我自己感觉,指挥是"验证"自己拉的对不对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听听我是否跟着大部队走...指挥也有迁就乐团的时候,当然还可能就是我们水平确实太菜...

越答越心虚了是怎么回事儿...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跟曹通一学过,他讲指挥最重要的两个,一个是预示,一个是nuance。必须提前的。

但是碰上柏林团之类...好吧,大多数大牛也是拜服在柏林团的铁流之下的,他们不需要指挥...

【魏溪校的回答(0票)】:

曾在乐团待过,我的优秀青年指挥家老师说,一般国外高水准的交响乐团指挥会提前半拍(没记错的话),国内一般与成员同步。这是因为国内水平低的缘故。

【哈勒根纳伊力德的回答(0票)】:

我见过的都是提前一点的。不过在台上时,已经是早已排练N次的成品,各声部和指挥也都做到了同步。下功夫的地方都是台下。

【欧普拉赛门的回答(3票)】:

目前的答案貌似都有点问题。

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基本同步指挥,另一种是提前指挥。每一种指挥方式都有大师。

节奏并不是要实时指挥拍子才能控制的,指挥本身传递的是排练时候的情感,是对排练时候一次又一次要求的提醒。

如果你曾见过交响乐甚至是很简单的合唱的排练,你就会知道,排练是指挥在对乐手讲解他对乐曲的理解,就跟语文老师讲课文一般的。而最后演出时候,指挥家通过手势的变化,提醒乐手接下来的感情、节奏的要求。

所以其实快一点的指挥是更能提示下一步乐曲的感情的。如果指挥家在同步地指挥,乐手也来不及反应当前音符应该如何变化,也是只能提醒他们下面应该怎么演奏。

另外前面几楼都在说指挥控制节奏。其实每一段的节奏都基本固定的,排练时候都练好了,如果不是指挥即兴发挥那就按照过去排练的演奏,乐手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并不会出现因为人多手杂节奏乱成一团的情况。

【张韬的回答(0票)】:

瞎猜一下。

我觉得现场交响乐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有许多人一起演奏,所以很难自发地协同一直。若是有个指挥,同步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所有人都有了一个统一的参考标准。

一个声部,若是每个人的力度都大一点点,整体响度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指挥,跟混音大致是一个道理,微调响度,速度,等等一些细微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是乐手自己难以注意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协同整个乐曲不同声部,不同段落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好吧扯了 一堆废话。

总的来说

1,指挥相当于保持同步的时钟,在时间上有参考意义,类似于节拍器,所以与乐曲保持同步。

2,指挥负责混音,调节不同音轨的音量。

纯属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

【XunYang的回答(0票)】:

接楼上。。。其实,真的是有可能乱作一团的||| 当然纽约柏林芝加哥之类的除外

这个其实还是看个人。有人prefer提前一点有人prefer正正好。

举例子。。阿巴多就是提前一点儿| MTT是正正好

中国指挥基本都是正正好,至少我见过的都这样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交响乐团的指挥手势都是什么意思? | 果壳网移动版
如何训练学生民族乐团?
一个交响乐团几十号人,谁才是老大?
想知道指挥家的事吗?这里有十问十答
音乐指挥
所谓的格局,其实是自己的心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