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二)


第九单元 足阳明胃经、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一、足阳明经脉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1.本经由手阳明大肠经交来,从头走足,行于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

  2.本经穴名45个(左右对称共90穴)。有穴通道:承泣—厉兑。本经经气:多气多血,旺于辰时(北京时间7-9点)。

  3.本经属胃,络脾。合于大肠、小肠。经过的器官有鼻、目、口、上齿、乳房。

  4.本经一条主干,一条直行的经脉(缺盆—乳中—脐旁2寸—气街),四条支脉。

  5.本经经气循完后,在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6.大肠腑与上巨虚穴脉气相通。(大肠合于巨虚上廉)

  小肠腑与下巨虚穴脉气相通。(小肠合于巨虚下廉)

  7.体表标志:迎香,睛明,承泣,地仓,大迎,头维,缺盆,气户,乳中,乳根,不容,气冲,伏兔,足三里,冲阳,厉兑。

  (二)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1.本络脉名丰隆。

  2.络脉发出的部位在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缘2横指)

  3.其作用为联络足太阴脾经。

  4.病候: 络气厥逆则喉痛,突然失语;

  络气有余的实证则发为癫证、狂证;

  络气不足的虚证则足弛缓松软无力,胫部肌肉萎缩。

  可用丰隆穴治疗。

第十单元 足太阴脾经、腧穴

  【循行】

  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公 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 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散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 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一支: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病候】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吃后即呕,胃脘痛,腹胀,舌根强痛,喜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腧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 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脾之大络:实证,全身都痛;虚证,各关节弛缓乏力。

  【本经穴】

  本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 (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级(任脉)。

  例题:

  1.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正确的是:

  A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

  B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少阴经

  D 足太阳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

  E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

  2.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不正确的是:

  A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B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

  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太阴经

  D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

  E 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

  3.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 太阳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阳明经在后

  B 太阳经在前 阳明经在中 少阳经在后

  C 阳明经在前 太阳经在中 少阳经在后

  D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E 少阳经在前 阳明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参考答案

  1 B 2 D 3 D


 第十一单元 手少阴心经、腧穴

  一、手少阴心经的走行:十二经脉之一,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中(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二、主要临床表现:咽干,渴而欲饮,目黄,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三、主治概要:主治心、胸、神志病,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失眠、癫痫以及昏迷、上臂内侧痛等。

  心胸病:心痛,心悸,怔忡,心烦,胸痛。

  神志病:不寐,健忘,癫狂痫。

  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穴位

定位

作用

地位

重要方

         手少阴心经---护命摄神,百病祛根

极泉

腋窝顶点,中部有动脉搏动处

冠心病;肺心病(穴位拨动),咽干烦渴淋巴结,调节心率脑血栓,上肢不举抑郁症,腋窝正中找极泉

心经的起点

可以拨动到手发麻,胳膊发麻

青灵

肘上3寸处,靠近肘边

肩臂不举衣难穿,头痛肋痛点即安,青为疼痛灵为验,就在肘上3寸边

治疗痛症非常有效


少海

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肘横纹尺侧纹头凹陷处

肘关节(穴位拨动);烦躁,失眠,心脏痛,手臂麻缠,牙龈肿痛等等

滋阴降火;合穴,其水火相济的作用,治耳鸣要穴

按揉;少海加合谷去火快

灵道

手掌下面小指侧横纹下面1.5寸,摸的时候有一根筋,就在筋外侧一点儿,揉的时候贴着筋往里掐揉

主治神志方面:恐惧、悲伤、癫痫、抑郁、精神分裂以及房颤、早搏、心动过速等

宁神安心,化痰开窍,及时缓解心脏病、心绞痛

多揉左边穴位

通里

腕横纹上1寸处,紧挨着灵道


调节人的情致和心脏本原病,络穴


阴郄


治急性病发作、盗汗、恐惧、悲伤等



神门

腕横纹小指侧线上的骨头下边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失眠、、头晕、血压高、癫痫等

心之原穴,功能强,宁神安志

双神门配双昆仑治疗心虚之妙药

少府

掌心感情线上,握拳,小指所点处就是,心脏有问题的此处很敏感

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头颈痛,心悸、惊恐、尿失禁等



少冲

小指指甲内侧旁1毫米处

心火大、爱烦躁

心经最后一穴位,井穴


  1、极泉穴 HT1 Jí quán

  [定位]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保健作用:当暴食胃腹涨满,胃动力不够的时候,可以用点按的方法,效果不错。

  2、青灵穴 HT2 Qīng líng

  [定位]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主治]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3、少海穴 HT3 Shào hǎi

  [定位]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4、灵道穴 HT4 Líng dào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主治] 心痛,暴喑,肘臂挛痛。

  [配伍] 配心俞治心痛。

  5、通里穴 HT5 Tōng lǐ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l寸。

  [主治] 心悸,怔仲,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配伍] 配廉泉、哑门治不语。

  6、阴郄穴 HT6 Yīn xì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主治] 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配伍] 配心俞、巨阙治心痛;配大椎治阴虚盗汗。

  7、神门穴 HT7 Shén mén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 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安神益智。

  保健作用:每天早晚用手指关节按摩2-3分钟,可以补心气,养心血,预防胸痛,心悸,失眠焦躁等。

  8、少府穴 HT8 Shào fǔ

  [定位]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主治]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配伍] 配内关治心悸。

  9、少冲穴 HT9 Shào chōng

  [定位] 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泻热开窍。

  [配伍] 配太冲、中冲、大椎治热病、昏迷。

  保健作用:提神醒脑,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小指的甲凹陷处,垂直轻柔的按摩,可以减轻疲劳引起的头痛,对司机,上班族,很方便实用。

  例题:

  1.经脉循行中,其直者行于“太阴.心主之后”的经脉是:

  A 手阳明大肠经 B 手厥阴心包经 C 手少阴心经 D 手太阴肺经

  E 手太阳小肠经

  2.下列哪项不属于手少阴心经病候:

  A 嗌干 B 心痛 C 胁痛 D 鼽衄 E 目黄

  3.少府穴是心经的:

  A 荥穴 B 原穴 C 络穴 D 输穴 E 经穴

  参考答案

  1 C 2 D 3 A


 第十二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一、经脉循行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二、本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

  2.热病、神志病 昏迷,发热,疟疾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项背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

  少泽小指外侧端,前谷节前外侧觅,后溪节后握拳取,腕骨三角骨前当,

  阳谷三角骨后讨,转手骨开觅养老,支正腕后五寸量,小海肘踝鹰嘴中,

  肩冈下窝是天宗,颧髎颧骨外眦量,听宫张口屏前中,此为小肠手太阳。

  四、本经腧穴

名称

定位

主治

操作

少泽——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l寸。

①乳痈、乳汁少等乳疾;②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浅刺0.l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用。

前谷——荥穴

第5指掌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处。

①热病;②乳痈,乳汁少;③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直刺0.3~0.5寸。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指掌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腕骨——原穴

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处。

①指挛腕痛,头项强痛;②目翳;③黄疸;④热病,疟疾。

直刺0.3~0.5寸。

阳谷——经穴

腕背横纹尺侧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①颈颔肿、臂外侧痛、腕痛等痛证;②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热病;④癫狂痫。

直刺0.3~0.5寸。

养老——郄穴

腕背横纹上一寸,当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①目视不明;②肩、背、肘、臂酸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

支正——络穴

腕背横纹远端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①头痛,项强,肘臂酸痛;②热病;③癫狂;④疣症。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小海——合穴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①肘臂疼痛,麻木;②癫痫。

直刺0.3~0.5寸。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 中点 )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颧髎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病证。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听宫

耳屏(中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张口,直刺l~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例题:

  1.“入下齿中”的经脉是:

  A 足阳明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足少阳胆经 E 督脉

  2.手阳明大肠经的终止穴为:

  A 迎香 B 口禾髎 C 龈交

  D 水沟 E 听宫

  3.根据《灵枢·经脉》,手阳明大肠经:

  A 主大肠所生病 B 主血所生病 C 主肺所生病

  D 主津所生病 E 主液所生病

  参考答案

  1 B 2 A 3 D


第十三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一、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二、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 头痛、鼻塞、鼻衄等。

  2.神志病 癫、狂、痫。

  3.脏腑病证 十二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证。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经穴分寸歌

  内眦外上是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天柱项后发际中,自此夹脊开寸五,

  一杼二风三肺腧,四厥五心六督腧,七膈九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一焦二肾三气海,四大五关一小肠,二胱三膂四白环,以上各穴可推之,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骶后孔,尾骨之旁会阳穴,承扶臀下横纹中,

  殷门承扶下六寸,浮郄委阳上一寸,委阳腘窝外筋旁,委中穴在腘纹中,

  第二侧线再细详,再从脊旁开三寸,二附三魄四膏肓,五堂六譩七膈关,

  九魂十纲十一意,十二胃仓一肓门,二志二胞四秩边,委中下二寻合阳,

  承筋合阳下三寸,承山腨下分肉间,飞扬昆仑上七寸,跗阳昆仑上三寸,

  申脉外踝下方张,金门申前墟后取,京骨外侧骨际量,

  束骨节后肉际乡,通谷节前陷中强,至阴小趾外侧端。

  四、本经腧穴

名称

定位

主治

操作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②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③心动过速。

直刺0.5~1寸。遇到阻力时,不宜强行进针,应改变进针方向或退针。不捻转,不提插(禁灸。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线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③癫狂痫;④热病。

直刺或斜刺0.5~O.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大杼——会穴之骨会

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咳嗽;②项强,肩背痛。

斜刺0.5~0.8寸。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肺俞——肺之背俞穴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斜刺0.5~0.8寸。

心俞——心之背俞穴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②咳嗽,吐血;③盗汗,遗精。

斜刺0.5~0.8寸。

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

斜刺0.5~0.8寸。

肝俞——肝之背俞穴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斜刺0.5~0.8寸。

胆俞——胆之背俞穴

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①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②肺痨,潮热。

斜刺0.5~0.8寸。

脾俞——脾之背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背痛。

斜刺0.5~0.8寸。

胃俞——胃之背俞穴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斜刺0.5~0.8寸。

三焦俞——三焦之背俞穴

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小便不利、水肿等三焦气化不利病证;③腰背强痛。

直刺0.5~1寸。

肾俞——肾之背俞穴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直刺0.5~1寸。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直刺0.8~1.2寸。

次髎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直刺l~1.5寸。

承扶

臀横纹的中点。

①腰、骶、臀、股部疼痛;②痔疾。

直刺l~2寸。

委阳——三焦下合穴

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①腹满,小便不利;②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直刺l~1.5寸

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

直刺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志室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①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②小便不利,水肿;③腰脊强痛。

斜刺0.5~0.8寸。

秩边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直刺1.5~2寸。

承山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直刺l~2寸。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飞扬——络穴

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①头痛,目眩;②腰腿疼痛;③痔疾。

直刺l~1.5寸。

昆仑——经穴

外踝尖与跟踺之间的凹陷处。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癫痫;③滞产。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直刺0.3~0.5寸。

金门——郄穴

申脉穴前下方,骰骨外侧凹陷中。

①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等痛证、痹证;②癫痫;③小儿惊风。

直刺0.3~0.5寸。

京骨——原穴

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②腰腿痛;③癫痫。

直刺0.3~0.5寸。

束骨——输穴

第5跖骨小头的后缘,赤白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目眩等头部疾患;②腰腿痛;③癫狂。

直刺0.3~0.5寸。

足通谷——荥穴

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②鼻衄;③癫狂。

直刺0.2~0.3寸。

至阴——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l寸。

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浅刺0.l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十四经发挥》

  B.《难经》

  C.《扁鹊心书》

  D.《吴医汇讲》

  E.《内经》

  2.正经是指( )

  A.督脉

  B.冲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脉

  E.任脉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

  A.阴阳学说

  B.卫气营血理论

  C.脏腑学说

  D.经络学说

  E.五行学说

  参考答案

  1.E.答案分析:经络学说在《灵枢》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并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2.D.答案分析: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又被称为“正经”。

  3.D.答案分析:循经取穴是按照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判断疾病属于何经,然后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络配穴法
腧穴学课件3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
手厥阴心包经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
针灸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 传统中医学圈 - 健康养生 - 搜狐圈子
中医针灸常用的17种取穴配伍方法,别再说针灸不懂怎么配穴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