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粉丝诗人和诗人的粉丝们

孔述

提及中国诗词,唐代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时代,那是诗词世界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唐代之所以创造了一个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许多学者说:一是隋朝结束了长达170年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使多民族的空前统一;二是唐代统治者在恢复与发展建经济、政治改革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大大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全面发展和社会繁荣;三、在意识形态方便也采取了比较开放自由、海纳百川的政策,对儒、释、道各派思想兼容并蓄,这对于解放思想,促进生产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四是沿袭了隋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把庶族寒门推上了历史舞台,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是基于国力强盛和物质基础的发达、对外文化和经济交流,唐代社会审美情趣普遍提高和整体趋同(春晚小品越来越难做就很能说明问题,因为人们欣赏水平越来越高,不是简单的凑合就能搞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诗人们的视野。从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流传千古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可谓群星荟萃,诗人辈出。

在唐朝,诗歌创作受到全社会的追捧,不论歌妓、商贾、隐士、渔樵,也不论耕作、考试、社交、娱乐、市井买卖,可作可唱,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口成诗、七岁成诗的现象,在唐代屡见不鲜。唐代诗人地位相当于今天的明星大腕,其诗作堪比今天的“流行音乐”,有的编曲,有的直接吟诵,口口相传,“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因此衍生出不计其数的“诗迷”粉丝群。“诗迷”粉丝更加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热情,对诗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用作。

由于唐诗各种风格百花齐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各种流派相继出现,就相继产生了不同风格流派的“诗迷”粉丝。他们对诗人的崇拜,就如同今天的读者对作家的崇尚,甚至丝毫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当然,在波澜壮阔的唐诗海洋里,这些“粉丝”的狂热,完全没有今天的功利心态,因为那个社会没有什么流量、热度可蹭,而是发自内心艺术享受,源于痴迷、狂热的心理趋向。 从表面上看崇拜的是追慕的对象,其实无一不是“爱诗及人”,皆可谓艺术的忠实信徒。古代文人“粉丝”的这种情怀,至今读来仍令人怦然心动。这在今天各种“歌迷”、“球迷”、“粉丝”(Fans)来说,不难理解。正因这种同样对诗的渴望和热爱,形成了各种错综交织的狂热的粉丝关系。

先说诗人的粉丝链

因为懂诗,故诗人其诗情、诗趣、诗妙比一般粉丝领悟更深,粉丝情结较普通人更文雅、更诗情化。

诗人张籍,对诗圣杜甫十分崇拜,他在《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写道:“恨不相逢未嫁时,还君明珠双泪垂”。他对杜甫可以说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深信“吃什么就补什么”,相当于“吃补疗法”。就把杜甫的诗集烧成灰,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希望自己喝了杜甫的诗,能够写出与之一样的佳作。

而诗圣杜甫一生都以李白为偶像。杜甫比李白年少11岁,他们曾携手同游河南、山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写的《酒中八仙歌》乃千古绝唱,对“八仙”的贺知章等人,杜甫只写两句或三句,唯独写李白用了四句,而且写得十分飘逸,李白诗仙形象跃然纸上。杜甫曾写过《赠李白》、《不见》、《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末怀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二首·其一》、《梦李白二首·其二》等多达14首诗,李白深为感动,也曾赠四首诗:《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戏赠杜甫》。总之一句话就是: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当然,贺知章也是李白的粉丝。他初见李白,就惊叹于李白的才能,呼为“天上谪仙人”,引为忘年交,极力向唐明皇推荐。须知当时,老贺无论年龄、身份和名头都比李白高许多,怕只有超级粉丝才能做到。

杜、贺追李白,可他俩想不到他们的偶相李白也有自己崇拜的偶相——孟浩然。孟大李12岁,相同有才情,相似的职场经历,同样寄情山水,相仿的豁达的心态——一下子为李白深深吸引。一连写了《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等5首诗。李白慨叹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当然孟浩然粉丝不只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皮日休、严羽、王士祯等也是。交叉互粉,大有人在。韩愈推崇李白和杜甫,曾赋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的叫法就是从老韩叫开的。韩愈还很敬佩孟郊,他曾说:“我愿化为云,东野化为龙。”

不仅互粉,还有很多铁粉、狂粉、超级粉。

“诗王”白居易初出茅庐时被顾况调侃“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后凭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时传抄不绝、长安纸贵。《长恨歌》、《琵琶行》都是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白居易如此的才华横溢,赢得众多崇拜者毫不意外。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记载,荆州有位叫葛清的人是白居易的超级粉丝,他把白诗纹在身上,段成式曾亲见葛清,发现他居然连后背上的白诗也能背诵。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为了表达对偶像白居易的崇拜,“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不仅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配了图画,图文并茂。“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由于他常袒胸裸臂于街头,且行且歌,人们直呼为“白舍人行诗图”。活生生的一个图文并茂的纹身秀!足见其对白居易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白居易也是一个追星族,他是比他小很多的另一位大诗人李商隐的狂热粉,李商隐《无题》里的名句名垂千古,情感诗更是迷倒万千少女,同时叶迷倒了前辈白居易。白居易晚年时对人说“我死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好了”,可见白居易有多么推崇。老白仙逝后,小李果然得了个儿子,小李不客气,给此儿取名白老。可惜李白老无甚才情,诗人温庭筠就拿他开玩笑:“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没了他吗?”

平民粉丝也"疯狂"

在唐代,诗人们各有粉丝。只是粉丝们狂热度各不相同。

贾岛(字浪仙)被世人称为“诗奴”,他和“诗囚”孟郊一起组了个队,叫“郊寒岛瘦”。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就是他的诗作。

他有一个粉丝对他崇拜“疯狂”到了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地步。

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唐李洞字才江,苦吟有声。慕贾浪仙之诗,遂铸其像事之,诵贾岛佛不绝口,时以为异。五代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好学,尤长于诗。为道士,居庐山简寂宫,尝画贾岛像置屋壁,晨夕事之。”说的是这位叫李洞的人,非常热爱贾岛,他铸了尊贾岛的铜像,天天捻着念珠,念贾岛佛。遇到知音,他一定抄贾诗相赠,嘱咐人家这诗同佛经没啥区别,要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被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李白粉丝众多,最"疯狂"的当数魏万。魏万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愚公移山》中提到的王屋山出发,不辞辛苦地追寻偶像的行踪。他一打听到偶像在某个地方,便赶往那里,却往往是李白前脚走,他才后脚赶到。如此打听跟踪,历时大半年,辗转数千里,最终才在扬州追上了李白。李白知道他的追赶事迹,十分感动,两人同游了一段时间。后来魏万献上诗作《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以表崇拜之情。准备返还王屋山,李白写了一首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赠给他,并赞许他爱文好古,还将当时所有的诗作,交给他整理。

被粉丝忽悠

大诗人李白的众多“粉丝”中,有个粉丝可谓“蹭”上李白诗句而名垂千古。“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那首妇孺皆知的《赠汪伦》。

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有记载。大意是说,汪伦听说李白经过泾川,汪伦是泾州名士,生性豪放,喜欢结识朋友,仗义疏财。当时李白名扬天下,汪伦非常仰慕,简直就是李白的铁杆粉丝。有一次,汪伦听说李白将要途经泾州,就写了一封信,赶紧派人给李白送去。在信中,汪伦诚挚地邀请李白到桃花潭一游,汪伦在信中还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书信求见在古代很常见。李白当初为了能得见荆州长史韩朝宗,也给韩朝宗写过一封信,信中就有“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句子。

李白接到信,很高兴地来到了汪伦所说的地方。汪伦盛情款待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他陪同李白一起游览了泾川的名胜古迹和山水风景。

但在游览过程中,李白没有发现汪伦信中所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于是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就问汪伦信中所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在哪里?汪伦随即解释说:“桃花”,其实是一个潭水的名字,并没有真正的桃花;“万家”,其实是一个酒店的名字,因为店主人姓万,所以叫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其实这不是汪伦故意要骗李白,只是出于对大诗人的仰慕之情,因为汪伦担心李白不会到他的庄园做客,采用这种方法将他邀请至泾川的。汪伦的庄园环境优雅,清新别致,汪伦盛情款待李白,在这样轻松惬意的环境中,两人把酒言欢,对酒当歌,相处非常融洽。李白也是出了名的豪放之人,与汪伦情投意合,成为知己好友。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在汪伦的庄园里住了数日,就打算离开了。离别之时,汪伦给李白赠送了名马八匹,锦缎十匹,并亲自将李白送至桃花潭渡口。就在李白登船之际,汪伦在岸边唱起了送别的歌,跳起了送别的舞蹈

诗人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李白以脚下的桃花潭水之深作比,直抒胸臆,将汪伦对自己的真情厚谊表露无遗,也将两人之间的情谊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追星族溯源及其它

追星的“粉丝”在我国”自古就有,有史可查的可追溯到晋代。

看看晋陶渊明的超级粉丝团就知道,除了李杜白三人,还有萧统、王勃、孟浩然、韩愈、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朱熹、辛弃疾、姜夔、元好问、赵孟頫、宋濂、归有光、顾炎武、王夫之、龚自珍、梁启超、鲁迅等人,可以说影响了所有后世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堪称是诗歌吸粉的开山鼻祖。

同样在晋代,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这便是成语“洛阳纸贵”由来。不过,左思写的是赋。

南朝萧统是陶渊明最早粉丝。他编纂了著名的《昭明文选》,里面收录了陶渊明的九篇作品,在当时陶潜尚不受重视,而时人更加推崇迤逦华美繁复的文风的文学环境里,萧统此举可谓是对陶潜十分中意的行为了。不仅如此,萧统还专门编纂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序,还为陶渊明作传。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陶渊明集序》,而《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寥寥几笔,渊明的志趣、学问、性情跃然纸上,若非真粉丝,断然写不出这样崇尚之语。

李白也是一位陶粉。李白在《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李白还有一首诗,里面有名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其实这句诗也来自于陶渊明的话:“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只改了一个字就放到诗里去了。陶渊明《杂诗》(白日沦西阿)有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描写了一种孤独落寞的场景,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自斟自饮。而李白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实是对陶诗的化用,所描写的场景相似,但意境不同。李白对陶渊明的推崇应该也不仅限于酒,因为某种惺惺相惜往往会化作人格的卓照,李白对陶潜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文人属性,必然是认可的,当然还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句诗显然自况于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到了宋代,最受欢迎的巨星要数苏轼苏东坡了。因为他通晓儒、道、佛,其诗文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且极懂生活情趣,所以要重点说说。

苏轼也是一个陶粉。他对陶渊明推崇到什么份上呢?用四个字概括是——“舍不得读”。

哎呀,这作品太好了,每天只读一首,多读舍不得啊。

“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因为苏轼自己也是一个躬身力行的人,他种过地,建过房,酿过酒,制过肴……陶渊明也是一位扛着锄头躬耕的人,在这一点上苏轼对陶潜的认可就更加深入,人格上也更加亲近,他评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诗言:“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如果不是职业农民,那就体会不到渊明诗中的妙处,这句点评,正见此理。这一点,王维就无法体会,王维虽为隐逸诗人中之翘楚,但他根本上说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是不理会乡野中的“人趣”的,有几分佛性,而无野趣,甚至说不上有“真趣”,这是王维跟陶渊明本质的区别,所以王维的田园诗多为“羡闲趣”之作,无法真正地“归真”。

苏轼说陶渊明的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这是历来评陶诗最得度的评价之一,不仅魏晋时人没有这种见识,苏轼之前也没有人说出来陶诗的真妙。

他在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一首诗后说:“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读陶潜诗之寄托,为陶潜的操守折服。

苏轼不仅自己读陶诗,还推荐别人读,不放过任何捧陶潜的机会。由他给弟弟的信中可见一斑——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我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轼《与苏辙书》)

苏轼不仅说“独好渊明之诗”,先说自己喜欢——不喜欢别的什么诗人,就喜欢渊明,然后再评价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然后用行动——和了渊明诗109篇(好巨大的一个数字),还把这些和诗结集成册广为发行,只为表明一个观点——陶渊明牛逼,在我心中,他是大大的牛逼,真的,你们也细细体会一下,这么牛逼的诗人不值得大家来一起崇拜一下吗?不仅诗写得牛,人品也是杠杠的,志趣也是杠杠的……

作为宋代的文坛大家,苏轼一句话顶别人千万句,何况不厌其烦地推广。自苏轼起,宋人多有推崇渊明者,和渊明诗也成为一种潮流,诗坛对其评价也越来越高,陶潜从此逐渐成为了一流诗歌大家。

苏轼的粉丝追星离了婚

苏轼才华横溢,有一个粉丝叫章元弼,据《师友谈记》记载,他非常好学,本来娶有一个漂亮的妻子陈氏。偶然得到苏轼的《眉山集》后,被苏轼的作品深深吸引,常常看得忘了睡觉,冷落了妻子。妻子很有意见,想要离开,他于是与陈氏离婚。然而此人依旧读苏轼的诗集乐不思蜀。每次跟朋友说起这件事,他都说是因为自己贪看《眉山集》而导致的。无疑,苏轼的作品已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东坡文化——跨越千年的追星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总共被贬谪十七次,充满了艰辛坎坷。但是苏东坡有佛教信仰,自称“东坡居士”。虽然他的人生是逆旅,但因为有了佛法的光明指引,他的人生反而活出了超然乐观、积极向上、一身正气、充满希望的另一种境界。前文已述因苏轼本人极具生活情趣,抗压力极强,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自得其乐,没有“乐”创造“条件乐”。

苏东坡不仅是眉山名人、中国名人,甚至是世界名人,曾被法国《世界报》评为上一个千年的“千年英雄”,很多爱好中国文学的外国人也都在学习、朗诵苏东坡的诗词。

因此苏轼已经不是单纯的人名,而是一种文化——东坡文化。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珠,其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中国,苏东坡的诗词可谓家喻户晓,诸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佳句更是脍炙人口。许多名句,其中“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都发人深醒。

东坡身后,不仅其诗词,其精神,其自得其乐的斗志,人们竞相效仿,已经不是超越了一系列的“追星”本身的意义,“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东坡壶”、“子瞻帽”等,与其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模仿秀”,不与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粉丝追星,能有多疯狂?
这首诗歌脍炙人口,苏轼对作者无比佩服,视为自己的偶像
解读千古经典500句
此人自残身体,只因是白居易的追星族,白居易却只崇拜李商隐
为了追星,古人干了多少傻事 | 意外
陶渊明历史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