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及孔子与弟子的一百个精彩言论和对话

孔子弟子子贡(姓端木,名叫赐)对学习感到有些厌倦了,对孔子说:“真希望有个休息的地方。”

孔子说:“活着的时候没有休息的地方。”

子贡说:“这么说,我端木赐就没有休息的地方了吗?”

孔子说:“有地方啊。你看见那坟墓了吗?那么高高的隆起着,大大的挺立着,那里就是休息的好地方了。”

子贡说:“这么说来,死亡也有非常大的用处了!君子可以在这里得到休息,小人可以在这里不得不驯服。”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看明白生死的道理了。可是,众人都知道活着是多么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痛苦;都知道衰老是多么疲惫,却不知道衰老的安逸自在。还有,人们都知道死亡是令人厌恶的事,却不知道死亡也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晏子说过这么一句话:‘自古以来就有了死亡这个事,太好了!仁德的人可以在这里得到休息,不仁德的人在这里不得不驯服了。’”

 

 

                                                                  人需要学习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思考一下,不得不思考啊。第一,年少的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能力做事;第二,年老了如果不把所学的东西教给人,等死了以后就没有人再想着你了;第三,如果在拥有一些东西的时候不知道给别人一点,一旦到穷困的时候就没有人给你了。因此,君子在年少的时候要想想长大怎么办,就要学习;衰老了的时候要想想死了以后会怎么样,就要教给别人一些东西;拥有东西的时候要想想穷困的时候怎么办,就要知道把东西给别人一点。”

又说:“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没有知识却又不去学习,能不担心吗?学习到知识了,却不去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

“不学习,光知道自己去想啊想,就是有知识也不会广博;光知道学习知识,而自己不用这些知识来修养自己,即使学习到知识了也不会被人尊重;不凭借着诚心去到社会上立身,即使偶然能立身也不会长久;诚心没有得到人们相信的时候就喜欢夸夸其谈,即使说得再多也没有人相信。一个资质不错的人,却没有听说过君子之道,只知道怜悯小的东西却因此伤害到更大的东西,那么,灾难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孔子观水

孔子看着滚滚东流的河水。

子贡向孔子问道:“君子为什么看到大水就要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呢?”

孔子说:“水流那么浩大,普遍地对待各种生物却不有意去做什么,好象是得道的样子;在它流淌的时候,有低洼的地方就向低洼的地方流,到该拐弯的地方就拐弯,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似乎很合乎道义;它汹涌流淌却从不枯竭,似乎很符合大道;如果一旦决口而能出,它就会自然而迅速地做出反应,奔赴极深的山谷也毫不畏惧,好象是非常勇猛;把它倒进器具里面,必然很平,好象非常有法度;一旦装满了器具就不再贪求,似乎很公正;柔顺而无所不到,好象非常明察;万物从其中一出一入,就能变得新鲜而干净,好象非常善于教化;它哪怕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曲折也要向东流,好象非常有志向。这就是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看看的原因吧。”

 

 

                                                               没有走投无路的时候

孔子被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接连七天不能烧火作饭,用野菜做的汤里面连一个米粒也没有,脸色显得有些疲惫,但是,仍然在屋里抚琴唱歌。

弟子颜渊正在择野菜,但听到子路、子贡一起说着话:“老师两次被从鲁国驱逐出来,隐退到了卫国,后来到宋国讲学,又被人砍倒了大树,差一点丢了性命。还曾经在周地遭受困顿,现在又被围困在这里了。要杀害咱们老师的人竟然没有罪过,欺凌咱们老师的也没有人来禁止。可是,咱们的老师还是抚琴唱歌,君子难道就这样不把羞耻当回事?”言下之意,对孔子的做法有些不理解,甚至有些不满。

颜渊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进去对孔子说。孔子把琴推到一边,长叹了一声说:“仲由(子路)和端木赐(子贡),都是看问题看得太短浅了。你去把他们叫进来,我跟他们说说。”

子路和子贡进来了。子路有些愤愤不平地说:“像我们这样在天下传道,却遭受这样的困境,可以说就是走投无路了!”

孔子说:“怎么能这么说呢?君子能够通达道义就叫做‘通(左右逢源)’,不能通达道义才叫做‘穷(走投无路)’。现在,我孔丘虽然在这样的乱世之中遇到忧患,但是,这是因为坚持仁义之道所致。如果因为遇到忧患就放弃仁义之,还能算君子吗?既然有君子之道,就不能说是走投无路啊。”

子路和子贡认真地听着,两人互相用眼睛余光扫了对方一下。颜渊默默地听着。

孔子接着说:“既然要推行君子之道,就要在心中永远坚持道义,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违背道义,就要坚持道德原则,即使遇到灾难也不失去道德原则。你们看到那些松树和柏树了吗?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厉,都是常青不谢。现在我们在陈蔡之间遇到了阻碍,从而可以考验自己是否能坚持住道德仁义,这是一种幸运啊。”

说完,孔子又把琴拿过来,继续抚琴,唱起歌来。子路高兴地拿起盾牌随着节拍跳起舞来。

子贡感慨地说:“原来我真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有道义才能上薄云天,有修养才能承载一切啊!”

颜渊早已把孔子的话牢牢记在心上,琢磨着如何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之中去.

 

                                                                         仁者乐山

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弟子子张希望进一步弄明白,于是问道:“仁者为什么会喜欢山呢?”

孔子指着泰山说:“你看,它多么高啊!巍然耸立着。”

子张说:“就因为山高,所以就喜欢吗?这与仁有什么关系?”

孔子答道:“就在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长着,鸟兽繁殖着,财富和人们所用的东西也由此生产着。”

子张说:“每个人不都是也在做事吗?做事也是有益于他人的啊。”

孔子说:“为了得到报酬而做事,与从本心出发去做事不一样。高山,生产了财物却并不认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可以来采用;风云从山中飘出,通达于天地之间,使阴阳协调,成为雨露来滋润万物,使万物获得成功,使百姓得以享用。这才是仁者喜欢山的根本原因。”

 

                                                                                智者寿

 

孔子说:“智者乐,仁者寿。”又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鲁哀公问:“有智慧就能长寿吗?”

孔子回答说:“是的。能尽天年便是长寿。但是,有三种死,不是由于天命,而是人自己所导致的。”

鲁哀公很有兴趣地问:“是哪三种呢?”

孔子说:“平时的居住条件不在乎,饮食不加节制,做事劳累过度,就会因为生病而死;处在下位却好冒犯上位的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对财物贪得无厌地追求,就会因为触犯刑罚而被杀;不自量力地凭借少数人的力量去与众人为敌,本来卑弱却硬要去侮辱强者,因为一时忿怒而不考虑自己的力量也不考虑后果,就会被兵器杀死。所以,这三种死都不是天命,而是人自找的。”

 

 

                                                                         送别之言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远行,前来向孔子告别。

孔子说:“我是赠送给你一辆车呢,还是赠送给你一段话呢?”

子路说:“请夫子送给弟子一段话吧。”

孔子说:“不能自强不息,不可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不勤劳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发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对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亲近;自己不讲信用,不可能使别人对自己讲信用;不拿出诚心而谦逊地对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礼义。如果能够慎重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够做得长久。”

子路拜受领教而去。

 

 

                                                       待人的三种情况

子路、子贡、颜子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

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子贡说:“别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

孔子评价道:“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颜子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亲属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上古圣人也不过如此

颜子去问孔子时说:“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是,贫贱时与富贵时一样,不有意表现多么勇敢却有威严,与有志之士交往,终身没有患难。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你说得非常好啊!贫穷时和富有时一样,便能知足而不受欲望的左右;卑贱时与高贵时一样,就能始终谦让有礼;不有意表现多么勇敢却有威严,就能恭敬待人而对他们没有过失;与有志之士交往,终身没有患难,就能谨慎地选择朋友、选择要说的话。这个志向非常高大!即使是上古时代的圣人,也不过如此啊。”

 

 

                                                                    孔子对待三善

曾子说:“我听到夫子所说的三句话,却还没有做到。夫子见到别人有一方面的善,就忘记了他众多的不好,这是在夫子这里做事比较容易的地方;夫子见到人有善心善行,就好像是自己有善心善行一样,这是夫子不争功的表现。听说了善的道理一定要亲自落实到自己行动中,然后才会说出来,这是夫子勤劳躬行的反映。”

 

                                                   沽名钓誉之灾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自以为了不起的是小人

有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

孔子看到之后说:“仲由啊,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水从汶山刚刚流出来的时候,连一个酒杯都无法漂起来;到了长江渡口的时候,两条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难,而且不避风都无法渡过。”

子路问:“敢问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的水势一开始并不大,后来因为逐渐地接纳众多的水流,这才成为一条大河的啊!你现在穿的衣服这个华丽,华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还有谁能够再给你增添点什么呢?”

子路以为孔子对他所穿的衣服太华丽而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换了一身衣服才进来,并且对孔子表现出很恭敬有礼的样子。

孔子看到子路还不是很明白他所说的道理,就接着说:“仲由啊,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说话谨慎的人不会虚夸浮华,行为谨慎的人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表面上很聪明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应该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事就说能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就说没有能力做到,这是做事的要领。说话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是智慧的体现;做事不生枝节而简练,是仁德的体现。如果能够既能智慧,又能仁德,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呢?”

 

 

                                                                   安身立命的原则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自我节制:说来容易,做更重要

孔子说:“从修养来说,有修养好的上等人,有修养一般的中等人,有修养很差的下等人。对中等修养的人来说,一旦东西有余了就会奢侈享乐,一旦东西不够用了才想起来节俭,一旦没有人来禁止就有无限的淫欲。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分寸,不知道节制。没有分寸就会有过失,放纵欲望就会有失败。一个人的饮食总会有个量,吃饱之后无法再吃;一个人所需要的衣服总会有数,应该适可而止;一个人居住的房子总会有限,应该知道睡觉只须一间;一个人的积蓄再多,也要有个节制;一个人可以有车辆器物,但是总需要有个限定。能够知道节制,知道分寸,这是防止祸乱的根源。所以,万事万物的尺度分寸不能不明白,善良的愿望不能不尽心尽力。”

 

 

                                                                    修饰与境界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贲(bi4)卦,长叹一声,好像心情很不平静。

弟子子张进来,举手问道:“弟子听说贲卦是吉祥的卦,贲卦的意思就是修饰,就像人需要修养一样,这是很重要的、很应该的事,但是,夫子为什么会叹气呢?”

孔子说:“贲卦所修饰出来的颜色不是真正的颜色啊,所以我才叹息。”

子张问:“难道修饰不重要吗?”

孔子说:“我想,事物的本来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应当是正白色,黑色的应当是正黑色,贲卦所说的修饰,其本来色彩的正色是什么颜色呢?”

子张说:“夫子所说的意思是修养只是把自己的本心显现出来,是吧?”

孔子说:“我听说过,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宝珠不需要有意地装饰,为什么呢?本质本来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饰。”

 

 

                                                         圣人在乱世能做什么

孔子来到东周,拜见苌弘。当时的东周虽然是天子所在之地,但是,其地位已经连一个诸侯国也不如了。当时在场的人,除了苌弘之外,还有刘文公。孔子与二人谈完话而离去了。

苌弘对刘文公说:“我看孔仲尼有圣人的相貌。双目如河,额头高耸,是黄帝的形象;手臂很长,背如龟形,身高九尺六寸,这是商汤的体貌。孔子如此,口中说话,都是说先王如何如何,确实做到了身体力行圣人之道,清廉而且谦让,闻见渊博,善于记诵,几乎无所不知,大概是又一个圣人吧?”

刘文公说:“当今天下,周天子衰微,而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争战,孔子只是一个布衣百姓,虽然说是圣人,又怎么施展得开呢?”

苌弘说:“尧舜以及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现在已经被人懈怠,有失去的危险,礼乐之道已经崩溃丧失,孔子也只能凭借自己的心志来使历代相传的这个传统纲纪再回归到正道上来而已。”

孔子听说到以后,说:“我怎么敢自比圣人呢?只不过是喜欢礼乐罢了。”

 

 

                                                                 陈惠公修台

 

陈惠公要扩大城池,于是在凌阳建设一座高台,还没有建成,因此犯法而死的就有几十个人。又抓起负责此事的三监官吏,将要杀掉他们。

孔子来到陈国,听说此事,前去谒见陈侯(即陈惠公),与他一起登上高台观望。

孔子说:“这个高台实在太华美了!自古以来,圣王要建造高台,还没有一个人也不杀就能有这么大功绩的。”

陈侯沉默着没有回答就回去了,偷偷地赦免了所囚禁的官吏。然后,又见到孔子。

陈侯问孔子:“当初,周曾经修建过灵台,也曾经有过杀人的事发生吗?”

孔子说:“周文王兴起的时候,前来归附的有六个州,六州的百姓很多各自像子女敬爱父母一样前来做事,所以,区区一个灵台,还不到一天就建成了,哪里会有杀人的事情呢?能够用很少的人,却能有这么高的功效的,恐怕只有国君您能做到啊。”

 

 

                                                                          如何守住?

孔子来到周的太庙,看到太庙里有一个叫“欹器”的东西,就向守庙的人询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器具?”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自己座位的重要位置的,用来时刻提醒自己的器具。”

孔子说:“听人说这种器具有种特性,就是说如果装水装满了就会歪倒,把水全洒掉;器具里面没有水,就会倾斜不正;器具里的水恰倒好处,才能保持器具端正。是这样吗?”

守庙的人点头道:“是的。”

孔子让弟子子路去拿水来试一试,确实如此。

孔子感叹道:“唉!天下哪里有装得太满了却不歪倒而全部失去的东西啊!”

子路说:“夫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常常像这个欹器装满了水的时候一样,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确的,所以就一意孤行,结果却因此而导致失败,是这样吧?那么,敢问夫子,如何解决这种自大自满的问题呢?”

孔子说:“要解决这种自大自满的问题,需要自己知道节制自己,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

子路又问:“要想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用什么办法做到呢?”

孔子说:“道德修养很高的人,都需要恭敬地对待别人,用来守住自己的道德修养;土地广大众多的人,都需要保持住节俭的习惯,用来守住所拥有的土地;俸禄很多、地位很尊贵的人,都需要谦卑地对待别人,用来守主自己的俸禄和地位;人口众多、兵力强大的人,都需要谨慎小心地说话做事,用来守住已有的人口和兵力;拥有聪明智慧的人,都需要像一个愚笨的人一样不自以为是,用来守住自己的聪明智慧;见多识广的人,都需要一直提醒自己还很浅薄,用来守住自己本性。这就是节制自己,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的办法。”

 

                                                              君子之论与小人之论

孔子去访问康子,弟子子张和子夏跟随着前往。

孔子入座之后,子张和子夏相互讨论问题,讨论了一天也没有绝出个胜负。

子夏说话的时候,言辞激切,语气强悍,表情变化很大。

子张说:“您也曾听说过夫子如何议论吧?夫子说话的时候比较言辞缓慢,态度平和而意志坚定,仪态稳重而含有敬意,在没有弄明白别人的意思之前先沉默静听,心平气和而又谨慎小心地把看法说出来,能够推己及人而且谦让有礼,见解高超而符合礼义,心胸开阔而能以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人,大道就由此言传身教而得以弘扬。”

子张接着说:“修养不够的小人在议论的时候,只从自己的心意来看问题,而且又自以为是,专门挑拣别人的错误,眼睛瞪得大大的,攥紧拳头,几乎要赤膊上阵,言辞急切好像喷发出来的一样,口若悬河好像沸腾的水,因为感情冲动而眼睛变得红红的,偶然在某一方面胜过了对方,便沾沾自喜,哈哈大笑,仪态固执而又鄙陋,言辞和语气都鄙下俗气,因此,君子不提倡这样的方式。”

 

                                                             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

 

齐国的宰相晏子为他的父亲晏桓子守丧,丧服很粗陋,所扎的带子也不讲究,虽尽了孝心,但是,他的家族长者却说:“这不符合大夫为父亲守丧的礼仪要求。”晏子说:“只有卿才能算大夫。”

曾子听说此事之后,前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晏子可以被称为能够远离祸害的人了。他不因为自己做得对而去驳斥别人的错误,却用谦逊的言辞来避免灾难与指责,这是符合‘义’的做法。”

 

                                                                  君子之路

孔子来到齐国,要去谒见齐景公,但是不去拜见晏子。

子贡说:“去谒见国君却不去拜见执政的宰相,这样行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代国君,他的仕途却一直都很顺畅,所以,我怀疑他的为人。”

话传到了晏子那里,晏子说:“我晏婴是世世代代的齐国人啊。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认识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不能在世上自立。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幸运的话就得到宠爱,如果不幸运的话就被人厌恶,诽谤和赞誉本来就是一样的事,只是不同的人看法不同而已,有声音就必然有回响,这是因为只是看到别人所做的事而只根据这些事来推断别人。我还听说过:用同样的诚心是侍奉三代国君,所以才会仕途顺畅;三心二意地侍奉一个国君,是不会顺畅的。现在,没有见到我晏婴的行为,却要责备我仕途顺畅。我晏婴听说,一个君子就会身体独自站立着而不会对影子感到惭愧,一个君子就会独自就寝而不会在心灵上感到惭愧。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有人为了要杀掉他而拔掉大树,在鲁国因为不被信任而只好到卫国去避难,孔子自己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在陈蔡之间受困的时候,几天没有饭吃,不会自己认为这是生活节俭。如果不是自己本人,就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动机,这就像生活在湖泊边上的人非难生活在山上拿斧子砍柴的人,就像生活在山上的人非难住在湖泊边上靠渔猎为生的人。一个人把话随便说出来,不知道做事的人有多么困难。一开始,我远远地望到儒者就认为可贵,现在,我远远望到儒者却不能不怀疑他了。”

孔子听到晏子的话之后说:“前人说过,在近处说话,无法阻止它会传到远方去。我私下里议论晏子,却没有说中这个人的过错。我孔丘对这个人真的是失言了,我恐怕难辞其咎啊。我孔丘听说过,一个君子,如果道德修养超过别人,就把别人当作朋友;如果道德修养赶不上别人,就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老师。如今我孔.丘对晏子失言,晏子讥讽我,这样说来,晏子是我的老师啊。”

于是,孔子凭借宰我的话来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孔子去拜见了晏子。

                                                                       何处不可行教化?

当初,历山的农夫侵占别人田地的边界,舜到历山脚下去耕种,过了一年,此类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黄河边上的渔夫互相争夺水中的高地,舜到那里去打渔,过了一年,那里的渔夫都知道了尊让年长的人。东夷一带制陶器的人往往制造出一些粗劣的制品,舜到那里去制陶,过了一年,那里所制作的陶器都很坚实了。

孔子赞叹道:“耕田、打渔、制陶,都是舜所管的事,但是,舜到那里去做同样的事,是用来救助这些事情的。舜大概确实是是诚信仁德的人,于是亲自前往耕种而自愿生活在生活艰苦的地方,因而百姓都愿意跟从。所以说,这就是圣人道德的教化呀!”

 

                                                                     后世将怎样称道夫子呢?

子贡问孔子说:“后世将怎样称道夫子呢?”

孔子说:“我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呢?如果要非说不可,那也只能说我是一个喜欢学习而不知满足、喜欢教化而不知疲倦的人。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国土与仁义

当初,周文王占领了邗(han2)国,打败了莒(ju3)国,夺取了酆(feng1)地,这三件事使得商纣王很恼怒。周文王于是胆战心惊地请把洛水以西和赤壤的方圆千里的土地交纳出来,用来请求商纣王废弃炮烙(pao2 lao4)之刑,天下人都非常高兴。

孔子听说此事,说:“文王确实是个仁德的人啊!不惜用方圆千里的国土而请求商纣王废弃炮烙之刑。文王确实是个大智慧的人啊!交纳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发自内心的拥戴。”

 

                                                                         故旧不忘

孔子出游,来到少原这个地方的原野,忽然听到有个妇女在湖边哭泣,声音非常哀痛。孔子感到很奇怪,就派弟子前去询问。

弟子问道:“请问,您为什么这么哀痛地哭呢?”

那个妇女回答道:“以前,我来割蓍(shi1)草当柴火,把一个用蓍草做成的簪子丢了,所以在这里哭。”

孔子说:“既然是割蓍草当柴火的时候所丢失的是蓍草做的簪子,再用蓍草做一个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这么悲伤呢?”

那个妇女说:“其实,并不是因为簪子丢了而悲伤,而是因为我忘不了自己用过的东西。”

 

                                                                   医生门前病人多

东郭子惠问孔子的弟子子贡:“孔子门下为什么有那么多杂乱的人呢?”

子贡说:“矫正竹木器具的工匠身边,会有很多弯曲的木头;医术精良的医生门前,会有很多残疾人;磨刀的石头旁边,会有很多不锋利而需要磨一磨的钝器。孔子有道德修养以等待用道德来救助天下人,所有前来的人不会拒绝,所以才会显得人杂。”

 

                                                          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行礼

楚国讨伐陈国,陈国被攻陷,城门被毁坏,于是楚国人就让投降的民众来修城门。

孔子经过这里,看到这种情况,没有对这些人行任何礼就过去了。

弟子子贡抓着缰绳向孔子问道:“按照礼的规定,从三个人前面过去就下车行礼,从两个人前面过去就要扶着车子前面的横木向他们行礼。现在陈国人修城门的有这么多人,夫子却不向他们行礼,为什么呢?”

孔子说:“自己的国家要被人灭掉了却还不知道,这是没有智慧;知道国家要被人消灭却不奋力抗争,这是对自己的国家没有忠心;国家被人灭亡了,却不能拼死反抗,这是没有勇气。在这里修城门的人虽然多,但是,对这三个方面没有去行其中任何一个,我所以不会向他们行礼。”

                                                                   仁者无敌

士尹池为了楚国而前往宋国去,宋国的宰相司城子罕请他饮酒。

士尹池发现,司城子罕家南边邻居的墙向外凸出来一块,西边邻居家流出来的水经过他家的院子而流出,于是问道:“为什么您不管管他们呢?这样对您家的影响实在是太不好了吧?”

司城子罕说:“南边的邻居家是做鞋的,本来我想让他搬家,但是,那家的父亲的说:‘我一家依赖做鞋养家糊口已经三代人了,假如现在搬家,宋国要买鞋的人就不知道我在哪里,他们没有办法来买我的鞋,我们一家也会因此吃不上饭了,希望在下为我们一家的养家糊口问题想一想。’因为这个缘故,我就没有让他们搬家。”

士尹池问:“那么,西边那一家呢?”

司城子罕说:“他们家的院子所处的地势高,我家的院子所处的地势低,流水从我们家院子里流过去很便利,所以,我也就没有必要去阻止了。”

士尹池回到楚国,楚国正好要发兵去攻打宋国,他就去劝谏楚国的国君说:“宋国恐怕是攻打不得的,宋国的国君是贤德之君,宋国的宰相仁德之臣,贤德的国君必然能得到民心的拥戴,仁德的宰相必然能善于用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去攻打它,恐怕不仅不会成功,而且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啊。”

楚国国君因此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打算,改而去攻打郑国了。

孔子听说此事之后说:“在朝廷之上,君臣能够重视道德修养,因而能够在千里之外战胜敌人,司城子罕大概就属于这样的人吧?

 

                                                                             事君之道

齐高廷问孔子:“我不怕高山远阻,身穿蓑衣,提着拜见之礼物,真心诚意地来询问事君之道,希望夫子能够给以教导。”

孔子说:“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 使自己一丝不苟地来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发现君子就加以举荐,发现小人就使他远离国君;去掉你的邪恶之心,而真诚地依据礼义与国君相处。做事需要机敏,谨言慎行;按照礼义修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像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有道德修养就不是夷狄

舜生于诸冯,后来搬迁到负夏,在鸣条去世,是东夷的人。周文王生于岐周,在毕郢去世,是西夷人。两人的出生地相距千里,时代前后相隔也有上千年,然而他们的志向推行于中国,非常符合华夏之道。

孔子说:“无论是前代的圣人帝舜,还是后代的圣人周文王,他们所推行的大道是一致的。”

                                                                天灾与人事

 

宋国遇到了大水之灾,鲁国派人前往慰问道:“上天雨水过量,危害到粮食作物的收成,灾祸竟然连累到贵国,因此而导致执政者的担忧,所以派遣为臣前来慰问。”

宋人回应说:“寡人不仁,因为斋戒不够诚实,徭役扰乱了百姓的生活,所以上天降下此灾,又给贵国国君增加了忧患,以致劳烦先生前来。”

孔子说:“看来,宋国大概会很有希望的。”

弟子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当初桀纣有过错却不承认,很快就灭亡了。商汤、周文王知道承认自己的过错,很快就兴盛起来了。有过错而能够改变,就好像没有犯过错一样了。”

宋国人听到孔子的话之后,就早起晚睡,慰问死者,问候有病的人,全国一心,三年就使年成丰收而且政治平定了。

                                                                   喜欢阿谀奉承者戒

晋国的六卿之一,名叫中行文子,因为与范氏一起叛乱,被晋君击败,逃亡到了边境。跟随他的人说:“在这里担任管理田地官员的人,是您当初手下的人,我们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呢?这样我们也可能等待后面的车子过来。”

文子说:“当初,我喜欢音乐,这个人就赠送我一张琴;当初,我喜欢佩饰,这个人又赠送给我玉。可见,这个人是不指斥我的过错,却只想被我所容纳的人。”

随从的人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文子说:“恐怕我要是住下来找他,他也会认为我是想让他容纳。”

于是,文子没有去找那个管理田地的人。等到后面的车子赶来之后,文子打听到管理田地的人住在何处,抓获并杀掉了他。

孔子听说此事之后说:“中行文子背弃道义,因而失去了封地,然而在失去封地之后,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样还能够使自己存活下来,可见,道义是不能放弃的

                                                                    用什么守护自己?

子路每天都佩带着剑,孔子看到之后问道:“仲由,你要用剑来做事吗?”

子路说:“对于善于按古道而行的人,当然要用善意对待;对于不善于按古道而行的人,当然可以用来自我保护。”

孔子说:“君子把忠诚作为根本原则,用仁德来自我保护,这样,不必出门,就可以名声传到千里之外。对于不善的人,要用忠诚来感化;对于寇仇暴徒,要用仁德来守护自己,何必整天佩带着一把剑呢?”

子路说:“仲由今后愿意恭敬地提着衣襟跟随先生了。”

 

                                                                  关于下象棋

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君子不去下象棋,是这样吗?”

孔子回答:“是的。”

鲁哀公问:“为什么不下象棋呢?”

孔子回答:“因为象棋中有两个车。”

鲁哀公道:“为什么有两个车就不下象棋了呢?”

孔子回答:“因为有两个车,它们可以横冲直撞地厮杀,下棋的人只知用计谋去战胜对手,却不考虑仁义。所以说这是一种引人向恶之道。”

鲁哀公听了,感到很惊恐。过了一会儿才说:“这样说起来,君子对恶道的厌恶也太严重了吧!”

孔子说:“如果对恶道的厌恶不严重,对善道的喜欢也不会坚定。如果对善道的喜欢不能坚定,对百姓的亲近仁爱也不会做到最好。《诗经》中说:‘尚未见到君子面,我心忧虑而不安;既见君子诚相感,我心快乐而喜欢。’《诗经》这首诗里,对善道的喜欢程度就是这样诚挚。”

鲁哀公说:“太好了!我听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果没有孔子,我怎么能听到这样的话呢?”

 

                                                                      不祭祀他方神灵

楚庄王患病,命人占卜,占卜结果说是黄河作祟。

大夫说:“请王用牛羊做祭品来祭祀黄河之神。”

楚庄王说:“不要这样做。古代的圣明君王不去祭祀遥远的山川。濉(sui2)水、漳水、长江、汉水,这是楚国应当祭祀的河流,寡人虽然道德修养不够,但也知道,并非是因为我得罪了黄河之神。”

于是,没有去祭祀黄河之神,过了三天,他的病痊愈了。

孔子听说此事之后,说:“楚庄王能够成为霸主,是有原因的。他知道用礼来节制自己,知道自己所应尽的职责何在,对于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也能内外如一,他能谶纬霸主,难道还不是应该的事吗?”

                                                                      仁德的影响

虞(yu2)国人和芮(rui4)国人为了田野的界限而发生了争执,一起到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那里去请西伯侯评理。

他们来到西伯侯所管辖的境内,但见那里的百姓像士大夫一样相互尊让;来到京城里,但见那里的士大夫就像三公九卿一样相互尊让。

两国的人一起议论道:“这里的百姓能够像士大夫一样互相尊让,这里的士大夫就像公卿一样相互尊让,如此看来,这里的君主也必然是不把天下当作是私有财产占为己有的。”

两国的来人,还没有见到西伯侯本人,就对原来相互争执的田野互相尊让起来,后来认为那只不过是闲田就不再争执了,他们就这样各自回国了。

孔子说:“文王之道非常伟大,可以说达到了无人可比的程度了!没有任何有意的举动而使人发生了变化,没有有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成功了,这只不过是因为文王能够自己一丝不苟、谨慎真诚、恭敬待人,然而,虞国和芮国便因此而得到了平定。所以,《书经》中说:‘惟有文王能够谨慎真诚地修养节制自己。’所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晋人伐楚

晋人伐楚,楚人已经退避九十里,晋人的攻击仍然不停止。

楚国的大夫说:“请允许臣反击吧。”

楚庄王说:“我们的前代君王在位的时候,晋国不攻打楚国,但是,到了孤家这一代,晋国却来攻打我们,这是寡人的罪过啊。如果下令攻击晋国,楚国的大夫必然要受到羞辱和伤害,怎么能让大夫因此而受到侮辱呢?”

大夫说:“前代君王还在的时候,晋国不攻打楚国,但是,到了臣担任大夫,晋国却来攻打我们,这是臣的罪过。请允许臣反击吧。”

楚庄王低下头哭泣了一会儿,然后站起身,对各位大夫施以拜礼。

晋国人听说此事之后说:“国君和臣子都把罪过往自己身上揽,而且国君在臣子面前表现得那么谦卑有礼,可见是上下同心,三军也同心协力啊。由此看来,楚国恐怕是攻打不成啊。”

于是,晋国人连夜退兵回国了。

孔子听说之后说:“楚庄王能成为一代霸主,是理所当然的了。对臣下能够谦卑有礼,凭借那一句话就使敌兵退去了,因此,社稷得以安宁,难道他成为霸主不是合情合理的吗?《诗经》中说:‘宽容谦卑待远近,因此安定我君王。’正是这个道理啊。”

                                                                   

                                                              以畏惧之心对待百姓

子贡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百姓。

孔子说:“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就就像用腐烂的绳索来驾御奔跑的马那样。”

子贡问:“为什么会如此畏惧呢?”

孔子说:“可以通行而能够到达的国家,都是由一个个的人所构成,如果用道德来引导,那么,就都能得到养护;如果不用道德来引导,那么,就都是我们的仇人。这样说来,怎么能不畏惧呢?”

                                                     莫把利益和欲望放在第一位

孔子见到梁国国君。

梁君问孔子说:“我想要永远拥有国君的地位和权力,我想要得到各个诸侯国的土地和财宝,我想要使百姓永远相信我,我想要使土地竭尽它的能力,我想要让太阳月亮根据我的意愿出入,我想让圣人自愿地前来,我想使官府能够善于治理百姓,怎么才能达到目的呢?”

孔子回答说:“大国的国君,小国的国君,向我询问治国问题的已经很多了,从来没有像您这样询问治国手段的,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做到。我听说过,如果两个国家的国君相互亲爱而不互相仇视,就能永远拥有国家;国君能够以仁政使百姓得到实惠,官员能够以真诚而符合道义之心来为国为民做事,就能使各个诸侯国心服;无要杀害无辜的人,不要释放有罪的犯人,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使有志之士得益,对有成就的官员给以奖赏,就能使土地竭尽其力;尊敬上天,敬畏鬼神,太阳月亮就会自然而然地运行;好好处理好像罚问题,圣人就会自然到来;崇尚贤德的人,使有能力的人在有道之人的管理下各近所能,官府就能管理好百姓。”

梁国国君说:“道理当然是这么讲,只是说起来容易啊。”

                                                                            人失去而由人得到

楚国国君有张名贵的弓,名叫“繁弱”,他带着弓去乘车射猎,常常快乐得忘记归去。有一次,他到云梦一带去射蛟龙和犀牛,结果把繁弱弓丢失了。他的左右要去寻找,国君说:“不用找,我是楚国人,丢失了弓,也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再去找呢?”

孔子听说此事之后说:“楚国国君想要表现出他的仁义之心,但是并未达到目的。只要说‘有人丢失了弓还是人得到它’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是楚国人得到它呢?”

                                                                       孔子之道错了吗?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终究没有任何一位国君能够完全接受并推行王道仁政,孔子及其弟子还多次受困。孔子看到弟子们心中有忧愁疑虑,便叫来弟子询问。

子路前来,孔子问道:“《诗经》中说:‘既非犀牛亦非虎,遵道而行在旷野。’我所倡行的道莫非错了吗?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处境呢?”

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们还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慧还不够吧?所以人们不去推行我们倡行的道。”

孔子说:“真的是这样吗?仲由啊,如果说仁德的人就一定会被人们信任,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那样的饿死在首阳山上的事呢?如果说有智慧了就一定能畅行无阻,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呢?”

子路出去了,子贡进来见孔子。

孔子问道:“端木赐啊,《诗经》中说:‘既非犀牛亦非虎,遵道而行在旷野。’我所倡行的道莫非错了吗?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处境呢?”

子贡说:“夫子之道达到了最高、最理想的境界,所以天下没有地方能容纳夫子。夫子是不是应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孔子说:“端木赐啊,好农夫能够种庄稼却不能说必然能得到收获,好工匠能够心灵手巧却不一定顺所有人的爱好。君子能够修养正道,可以提出纲领而且有条不紊,可以统筹安排一切而且可以治理好天下,却不能说让天下必然能采纳施行。如今你不修你的正道却去考虑怎样被天下所采纳,赐啊,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呀。”

子贡出去了,颜子进来见孔子。

孔子问道:“颜回呀,《诗经》中说:‘既非犀牛亦非虎,遵道而行在旷野。’我所倡行的道莫非错了吗?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处境呢?”

颜子说:“夫子之道达到了最高、最理想的境界,所以天下没有地方能容纳夫子。虽然如此,夫子尽心尽力去推行,不被天下人所采纳,对夫子之道有何伤害呢?正因为不被天下所采纳而仍然坚守正道不动摇,这才显示出君子的修养吧。不修养正道,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修养正道了,却不被天下所应用,那是掌管国家的人之耻辱。正因为不被天下所采纳而仍然坚守正道不动摇,这才显示出君子的修养啊。”

孔子高兴地笑着说:“颜氏之子竟然有这样的见识,太好了!假如你财富多了,我就去给你做管理者。”

                                                                        谁会害怕孔子?

孔子将要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了,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

沈犹氏以前的时候,要去卖羊,总是先给羊饮足了水,以便增加羊的重量,好多卖些钱,现在不给羊饮足水了。

公慎氏的妻子很淫乱不正,败坏家风,对公公和婆婆不孝敬,以前公慎氏一直不管,现在他把这个妻子休掉了。

慎溃氏是个富有的人,平时生活极其奢侈,荒淫无度,尽情挥霍,而无礼不仁,现在他逃离鲁国国境而搬到国外去了。

鲁国贩卖牛马的人,原来总是先虚定一个高价来欺骗买主,不知骗了多少人,现在也不再先虚定高价了,而是早就确定下合适的价格而等待着买主。

孔子居住在阙党这个地方的时候,阙党的年轻人网到了鱼,打到了猎物就分给大家,有父母的就可以多得到一些,因为孔子自己的孝悌行为使这个地方的人得到了感化。

                                                                  服从就是孝顺吗?

鲁哀公问孔子:“子女顺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孝顺呢?臣子服从国君的命令,是不是忠贞呢?”

鲁哀公问了三遍,孔子没有回答。

孔子迈着碎步退出去,对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子女顺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孝顺呢?臣子服从国君的命令,是不是忠贞呢?’哀公问了三遍,我没有回答。端木赐,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子贡说:“子女服从父亲的命令,这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国君的命令,这就是忠贞了。若是夫子回答,又会如何回答呢?”

孔子说:“这是小人的见识啊!端木赐,你还没有弄明白道理啊。当初,大国有四个敢于直言劝谏的臣子,就能使得国家疆土不至于减少;中等的国家有三个敢于直言劝谏的臣子,社稷就不会有危险;小国家有两个敢于直言劝谏的臣子,国君就不会被百姓仇恨、推翻,因而,国君之祖先的宗庙就不会被毁坏。父亲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子女,就不会去做违背礼义的事;有志之士有敢于直言劝谏的朋友,就不会做出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子女服从父母的命令,哪里是什么孝顺?臣子顺从国君的命令,哪里是什么忠贞?”

子贡疑惑的问:“怎么样才能叫做孝顺、忠贞呢?”

孔子说:“弄清楚究竟什么该服从、什么不该服从,然后再决定是否服从,这才能叫做孝顺,这才能叫做忠贞。不是说不管是非对错都要服从啊。”

                                                             养活父母不等于孝敬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一个人,夙兴夜寐,又是耕耘,又是种植树木庄稼,手脚都磨起了茧子,用来养活他的双亲,但是,却没有人说他孝敬,为什么呢?”

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对父母没有敬意吧?跟父母说话的时候粗声大气的,表情也不温和吧?古人有句话说:‘给我衣服穿,给我粮食吃,却不一定是能依赖的人。’对父母没有敬意,对父母说话直言顶撞,对父母表情冷漠,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

子路恭敬称是。

孔子接着说:“仲由啊,我告诉你的话,请你记住。即使你的力量是全国第一,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并非没有力量,而是必然会如此。所以,在家里却不修养自己的德行,这是自己的罪过;自己修养修好了,出门在外却名声不能远扬,那是朋友的过错。所以,君子平时的时候就要脚踏实地地修养德行,出门在外的时候就与贤人为友,这样还会被人认为不孝吗?”

                                                                         无私方能大成

周人的祖先太王亶父(dan3 fu3)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做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有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西伯侯、周文王姬昌。

太伯知道父亲太王认为季历的儿子姬昌和贤德,因而想要让季历继位,于是,太伯为了防备父亲为难,就离开周地而到吴国去了。

太王将要去世的时候,对季历说:“我死了以后,你要前去寻找你的两位兄长,他们即使不来,你这样做也才能符合礼义而且心安。”

太王去世之后,季历到了吴国去告诉兄长太伯和仲雍,太伯和仲雍跟随着季历回到了周。群臣想要促使太伯立三弟季历做周的国君,季历推辞。

太伯对仲雍说:“现在,群臣的意思是想要让我拥立季历,季历又推辞,你看怎么办才好?”

仲雍说:“现在的形势已经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了,关键的是为了扶持起姬昌这个孩子,以便让他将来能够使祖先的事业发扬光大,因此,可以拥立季历。”

于是,季历被立为周的国君,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王季”。王季谨慎地对姬昌进行教养,后来姬昌果然依据天道而行,使周人祖先的事业发扬光大,被尊为周文王。

孔子说:“太伯有独到的见地,能见到父亲的心意志向;王季有独到的智慧,能知道父亲的理想和心愿。所以,太王、太伯、王季这三个人,可以说是能够从机微而知道最终结果的人,因而能够继承前人的志向。”

                                                       小则受,大则逃

曾子犯了过错,他的父亲拿起棍子打他,把他打得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醒过来。

曾子站起身来说:“父亲没有受伤吧?”

鲁国人认为曾子很贤德,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让门人把曾子叫了过来说:“曾参,过来。你没有听说过当初的大舜是怎么做儿子的吗?他的父亲用小小的竹鞭子打他,他可以等待着承受,用大棍子打,他就逃避开;如果是要找他来做事,没有不在旁边的时候;如果是要找他来杀掉他,却从来不可能找到他。现在你父亲在暴怒的时候,却自己把身体送上去承受暴打,却不知道逃避开,一旦你的父亲因为一时之怒伤害了你,那也就是把你父亲陷入到了不义的境地,你说这样做的罪过大不大?”

                                                                         皋鱼之死

孔子出行在外,忽然听到有人哭得很悲痛。孔子说:“快点赶车,前面有个贤人。”来到哭声传来的地方,看到一个人身穿粗布衣服,手里拿着镰刀,正在路边哭泣。孔子认识他,他的名字叫皋鱼。

孔子下了车,前去跟他说话:“您并没有遇到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痛呢?”

皋鱼说:“我已经有三种过失了。年轻的时候,为了求学而周游于诸侯国之间,我的双亲去世了,我因此而失去了侍奉双亲的机会,这是我的第一个过失。我当初所立的志向非常高远,不想在国君手下从政做事,失去了为国家和百姓尽力尽责的机会,这是我的第二个过失。本来我与朋友的关系很深厚,但是,只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他们断交了,这是我的第三个过失。树木虽然想安静,大风却不停地吹;做子女的想要侍奉双亲,双亲却不会等待着。过去了就永远无法追回来的,是岁月;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见到的,是双亲。我要从此离开人间了。”

皋鱼说完,立刻就死去了。

孔子说:“弟子们一定真诚地看待他所说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于是,孔子的门人辞别孔子而回家赡养双亲的有十三个人。

                                                                    死后再知道也不晚

子贡问孔子:“死人是有知觉呢,还是没有知觉呢?”

孔子说:“我要是说死者有知觉,就担心孝子贤孙会为给死者送葬而妨害自己的生命;我要是说死者没有知觉,就担心不孝子孙会舍弃死者而不送葬。端木赐啊,至于死人到底是否有知觉,死了之后再知道实情,也不算晚啊。”

                                                                                健忘的人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有非常健忘的人,在搬家的时候竟然把他的妻子忘记了,有这样的人吗?”

孔子回答道:“这还不算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是连自己也忘记了。”

鲁哀公说:“可以说来听听吗?”

孔子回答道:“当初夏桀做天子的时候,富有天下,但是不仅不按照尧舜禹的治国之道来治国,而且毁坏祖宗之法,断绝了对历代祖先的祭祀,沉溺于流俗鄙俚的歌曲音乐,纵情于酒色。夏桀的臣子中有个名叫触龙的左师,仍然不停地谄媚阿谀。后来商汤诛灭了夏桀,这位左师触龙也被杀掉了,身体被肢解,这就是连自己也忘记了的人。”

鲁哀公表情庄重地说:“说得好!”

                                                                          知贤、推贤、引贤

子贡问什么样的大臣才是最贤德的。

孔子说:“齐国有个鲍叔,郑国有个子皮。”

子贡说:“不是吧?齐国有个管仲,郑国有东里子产。”

孔子说:“管仲是由鲍叔举荐的,子产是子皮举荐的。”

子贡说:“如此说来,举荐贤人的人比贤人还贤德吗?”

孔子说:“知道谁是贤德的是,是智慧的体现;举荐贤德的人,是仁德的体现;引荐贤德的人,是礼义的体现。有这三个方面,还有什么更高贤德呢?”

                                                          什么样的人不可用?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用人。

孔子说:“不要用刚愎自用的人,不要用阿谀谄媚的人,不要用诋毁他人的人。”

鲁哀公说:“希望您能说得再详细一点。”

孔子说:“刚愎自用的人,骄横跋扈;阿谀谄媚的人,巧言令色;诋毁他人的人,满口胡言。”

鲁哀公问:“为什么这样的人不可用呢?”

孔子说:“一张弓,经过调试,然后才能有力;一匹马,经过驯服,然后可以精良;一个人,真诚朴实,然后可以聪明。假如一个人没有真诚,却又多智谋,那就好比是豺狼一样,是难以靠近的。《周书》中说‘为虎添翼’,那岂不是非常危险的事吗?”

                                                                             管仲是怎样的人?

子路问孔子:“管仲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是个大人。”

子路说:“当初,管子曾经劝说齐襄公,襄公却没有听从他的劝说,这是言辞不好;想要立公子纠为国君却没有成功,这是能力不够;家人在齐国被残害却没有任何忧苦的表示,这是不够仁慈;被关押在囚车之中却没有惭愧的表情,这是不知道愧疚;在当初曾经要由自己亲手射死的国君之下做事,这是缺乏贞节;召(shao4)忽这个人能为国君而死,管仲却不为此而死,这是缺乏仁德。这样说来,夫子为什么还会认为他是大人呢?”

孔子说:“管仲劝说齐襄公,襄公却没有听从他的劝说,这不是言辞不好,而是襄公不理解管仲所说的道理;想要立公子纠为国君却没有成功,这是不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没有适当的时机;家人在齐国被残害却没有任何忧苦的表示,这不是不够仁慈,而是知道天命无法违抗;被关押在囚车之中却没有惭愧的表情,这不是不知道愧疚,而是自我责备;在当初曾经要由自己亲手射死的国君之下做事,这不是缺乏贞节,而是知道守住道义而且能变通;召忽这个人能为国君而死,管仲却不为此而死,这不是缺乏仁德。召忽这个人,是个臣子之材,如果不为之而死,就会成为三军的俘虏;为此而死,则会贞节之名传闻于天下,为什么会不为此而死呢?管子这个人,是可以辅佐天子的人,是可以指导诸侯的人,假如他轻易地死了,也不过是成为阴沟之中的污泥一样;不轻易而死,他的功绩还可以对天下人有益,为什么要他就这么死去呢?仲由啊,你不了解这些啊。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赵简子想要称霸于天下,对他的宰相说:“晋国有个叫泽鸣的人,赵国有个叫犊犨(chou1)的人,鲁国有个叫孔.丘的人,如果我能把这三个人杀掉,就可以称霸于天下了。”

于是,他就把泽鸣和犊犨请来,任用他们做官,最终杀掉了他们,然后派人去到鲁国邀请孔子。

孔子来到黄河边,看着滔滔的黄河水道:“多么盛大美好的河水啊!我却不能渡过这黄河去让天下实现王道,这大概是命运吧!”

子路快步来到孔子跟前说:“敢问夫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泽鸣和犊犨,这两个人是晋国和赵国的两位贤德的大夫啊,赵简子在还没有得志的时候,跟他们所闻所见没有什么不同,等到他得志之后,却杀掉了他们而自己从政了。我曾经听说过,如果有人剖人之腹而杀掉婴儿,放火烧掉刚刚开始生长的草木,那么,麒麟就不会到那里去了;有人把湖水抽干而要得到全部的鱼,蛟龙就不会到那里的水中游动了;有人把鸟的巢穴弄下来,连其中的鸟卵也毁坏,凤凰就不会飞到那个地方去了。我听说,君子对于同类的人受到伤害会非常沉痛的。”

                                                                           孔子来到蒲地

子路治理蒲这个地方,三年之后,孔子经过这里。

进入蒲地境内之后,孔子肯定地说:“仲由能够恭敬的对待百姓而且使百姓信任他了。”

进入到城里,又说:“好啊!仲由能够忠信地对待百姓而且很宽容了。”

来到子路的院子里,说道:“很好!仲由可以明察秋毫地审判案子了。”

子贡手抓着缰绳问道:“夫子还没有见到仲由,就三次说好,夫子能说说为什么吗?”

孔子说:“进入他管辖的境内,田地整理得很好,杂草都被除掉了,这是因为能够恭敬而得到百姓的信任,所以百姓能够尽力。进入城里,房屋和墙壁都很整齐,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能够忠信而且宽容,所以百姓能够勤劳而不偷懒。进入院子里,给人一重清闲的感觉,这是因为能够明察秋毫地审判案件,所以百姓不会前来打扰了。”

 

                                                            仁智之人如此如此

鲁国大夫邱成子被鲁国国君派遣而去访问晋国,经过卫国,卫国担任右宰之职的大夫榖(gu3)臣留下他而请他饮酒。在饮酒期间,演奏了音乐,但是,榖臣却并没有一点快乐的表情,酒喝到差不多的时候,又把一块玉璧赠送给了邱成子。

邱成子回来的时候,经过榖臣那里,却没有前去告别。他的仆人说:“先前的时候,右宰榖臣请您饮酒,这是令人高兴的事,现在您为何经过他这里却不去告辞呢?”

邱成子说:“当初他留下我饮酒,是与我友好交往。演奏了音乐却不快乐,那是告诉我他有忧虑。酒饮得差不多的时候,把一块玉璧赠送给我,那是要寄存在我这里。如果从这些来看,大概卫国要出乱子了吧。”

他离开卫国三十里之后,听说卫国的卿名叫宁喜的人被杀,右宰榖臣在此事中也被杀了。邱成子掉转车头回去为榖臣哭丧(sang1),哭了三次之后就回国了。

邱成子回到鲁国之后,派人把榖臣的妻子和孩子迎接到鲁国,把自己的宅子隔出一半而使他们居住,把自己的俸禄拿出一部分来供他们吃饭,榖臣的儿子长大之后又把玉璧送还给他了。

孔子听说此事之后,说:“智慧可以达到能够一起谋划隐秘的事情,仁德可以托付财物,邱成子就可以说是这样的人了。”

                                                                  举荐贤人,容不得私心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先生认为谁可以担任?”

祁黄羊回答道:“解(xie4)狐可以。”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先生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道:“君所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县令,不是问谁是臣的仇人。”

晋平公说:“好。”

于是,就任用了解狐,国人都说好。

过了一阵子,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我们国家还没有掌管军政的君尉,先生认为谁可以担任?”

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担任。”

晋平公说:“祁午不是先生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道:“君所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军尉,不是问谁是臣的儿子。”

晋平公说:“好。”

于是,就任用了祁午,国人都说好。

孔子听说此事,说:“祁黄羊的说法非常好,举荐外人的时候不因为是仇人就不举荐,举荐家人的的时候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不举荐,祁黄羊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片公心了。”

                                                                        孔子救火

鲁国人焚烧大泽之中堆积的草。当时刮着北风,大火向南烧去。鲁哀公担心会烧到国都所在地,很惊恐,就自己带领众人去救火。鲁哀公左右的人全都去驱赶野兽了,因为不想让野兽被火烧死,但没有人去救火。于是,召来孔子询问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去驱赶野兽是件快乐的事,而且不会因此而受惩罚;救火是件苦事,而且难以因此而得到赏赐,这是没有人去救火的原因。”

鲁哀公说:“说得好。”

孔子说:“现在事情紧急,来不及用赏赐的方法;再者,假如来救火的人都要进行赏赐,那么,恐怕国家财富也不足以赏赐这么多的人。因此,请国君只用惩罚的方式。”

鲁哀公说:“好吧。”

于是,孔子就下令说:“不去救火的人,按照逃兵治罪;只去驱赶野兽的人,按照私入禁地治罪。”

这样一来,所传的命令还没有普遍传到每人的耳朵中,火已经被扑灭了。

 

                                                             超越爱的界限也是侵夺

季孙氏担任鲁国的宰相,子路担任郈(hou4)这个地方的地方长官。鲁国在五月份的时候招集众人来修筑河道。这时,孔子的弟子子路觉得他们做工很辛苦,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粮食做和饭,邀请修筑河道的人在路边来吃。

孔子听说此事,就让子贡前去阻止。

子贡把饭倒掉了,并且毁坏了做饭、吃饭的器具,说:“鲁国国君所拥有的百姓,为什么你自己做了饭给他们吃?”

子路不服,非常愤怒,拉着子贡的胳膊就来到了孔子那里,说道:“夫子难道痛恨仲由行仁义吗?仲由从先生这里所学的就是要行仁义。所谓仁义,就是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现在,仲由用自己的俸禄粮食做了饭让百姓吃,夫子却认为不行,究竟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仲由你还是太缺少见识啊。我本来认为你已经知道什么叫做礼了,你却并没有真正懂得,莫非你确实就这样不知道礼吗?你给百姓做了饭,是出于爱他们的意思。但是,按礼来说,天子需要爱天下的百姓,诸侯需要爱境内的百姓,大夫需要爱自己的官职,士子需要爱自己的家庭。超过了这种爱的界限就叫做侵夺。如今,鲁国的百姓是鲁国国君所需要仁爱的人,而你却擅自来表现自己的仁爱之心,是你在侵夺国君爱百姓的权限,这难道不是在欺骗国君吗?你认为前来做工的人饥饿,为什么不高度国君,然后让国君从国家粮仓里拿出粮食了给百姓吃,却要用你自己的名义私自馈赠给他们呢?这说明你不知道使人得到国君的恩惠,却只是表现出了你自己的道德仁义啊。快快停止还可能无事,否则,你的罪过恐怕就就临头了。”

孔子的话还没有说完,季孙氏的使者就来了。季孙氏名叫肥,于是,责备孔子道:“肥招集百姓而前来修筑河道,先生却让弟子停止他们的工作吃饭,难道是想要把我肥的百姓拉拢过去吗?”

孔子驾车离开了鲁国。

                                                                        为政在于纠正时弊

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使近处的人喜悦而使远处的人自愿前来归附。”

鲁哀公想孔子询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贤德的人材。”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在使用财物上知道节制。”

子贡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听到三个不同的说法,有些不解。于是问道:“叶公子高、鲁哀公、齐景公向夫子所询问的问题是一样的,夫子的回答却不同,为什么呢?”

孔子说:“叶这个国家,都城大但国土面积小,百姓有背弃之心,所以就跟叶公子高说‘为政之道,在于使近处的人喜悦而使远处的人自愿前来归附’。鲁哀公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位大臣,对外阻碍来自各个诸侯国的贤德之士前来,在国内结党营私而愚弄国君,将来,使得鲁国宗庙和国家社稷得不到应有的祭祀的,一定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就跟鲁哀公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贤德的人材’。齐景公大力建造了雍门、路寝这样奢侈的建筑,一天之中就对已经拥有三百辆兵车的大夫重赏三次,所以跟他说‘为政之道,在于在使用财物上知道节制’。”

                                                           苛捐杂税必然失去民心

周朝的时候,实行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两部分,其中的公田缴纳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十六井的土地就缴纳出战马一匹、牛三头。

季康子想要改变这种方式,而根据土地多少来征收赋税,而且想让一井的土地交纳原来十六井的土地才缴纳的赋税。他想要听听孔子的看法,于是,就派冉有去询问孔子。孔子没有做任何回答。

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名叫求,字子有。事后,孔子私下对冉有说:“冉求,你过来。你没有听说过吗?前代的君王根据土地的肥沃与贫瘠(ji3)的情况分配土地,根据劳动者的体力强弱来征收赋税,而且根据土地的远近来调整赋税的多少;对于商贾所居住的地区,在收税的时候,根据他们的获利有多少,又根据他们的财产有多少,来决定税收的数量;在安排服役的时候,要看一看各家成年男子的情况,而且要照顾到年老的和年幼的。这样就有失去妻子的鳏(guan1)夫、失去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和身有残疾的人四种需要照顾的人,只有在发生战争的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征收他们的赋税或服役,没有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就免除他们的一切赋税和劳役。有战争的年头,每一井的田地,也只是需要缴纳六百四十斛(hu2)庄稼秸杆、二百四十斗(dou3)喂马用的草料和十六斗粮米,不超过这个数量,前代君王认为已经足够了。如果季康子想要遵循前代君王的方法,周公的书籍之中已经明确记载了;如果他不想遵循这种方法,他自己想要怎样就怎样,又何必再来向我询问!

 

                                                        为政在于纠正时弊

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使近处的人喜悦而使远处的人自愿前来归附。”

鲁哀公想孔子询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贤德的人材。”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在使用财物上知道节制。”

子贡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听到三个不同的说法,有些不解。于是问道:“叶公子高、鲁哀公、齐景公向夫子所询问的问题是一样的,夫子的回答却不同,为什么呢?”

孔子说:“叶这个国家,都城大但国土面积小,百姓有背弃之心,所以就跟叶公子高说‘为政之道,在于使近处的人喜悦而使远处的人自愿前来归附’。鲁哀公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位大臣,对外阻碍来自各个诸侯国的贤德之士前来,在国内结党营私而愚弄国君,将来,使得鲁国宗庙和国家社稷得不到应有的祭祀的,一定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就跟鲁哀公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贤德的人材’。齐景公大力建造了雍门、路寝这样奢侈的建筑,一天之中就对已经拥有三百辆兵车的大夫重赏三次,所以跟他说‘为政之道,在于在使用财物上知道节制’。”

                                                          苛捐杂税必然失去民心

周朝的时候,实行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两部分,其中的公田缴纳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十六井的土地就缴纳出战马一匹、牛三头。

季康子想要改变这种方式,而根据土地多少来征收赋税,而且想让一井的土地交纳原来十六井的土地才缴纳的赋税。他想要听听孔子的看法,于是,就派冉有去询问孔子。孔子没有做任何回答。

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名叫求,字子有。事后,孔子私下对冉有说:“冉求,你过来。你没有听说过吗?前代的君王根据土地的肥沃与贫瘠(ji3)的情况分配土地,根据劳动者的体力强弱来征收赋税,而且根据土地的远近来调整赋税的多少;对于商贾所居住的地区,在收税的时候,根据他们的获利有多少,又根据他们的财产有多少,来决定税收的数量;在安排服役的时候,要看一看各家成年男子的情况,而且要照顾到年老的和年幼的。这样就有失去妻子的鳏(guan1)夫、失去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和身有残疾的人四种需要照顾的人,只有在发生战争的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征收他们的赋税或服役,没有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就免除他们的一切赋税和劳役。有战争的年头,每一井的田地,也只是需要缴纳六百四十斛(hu2)庄稼秸杆、二百四十斗(dou3)喂马用的草料和十六斗粮米,不超过这个数量,前代君王认为已经足够了。如果季康子想要遵循前代君王的方法,周公的书籍之中已经明确记载了;如果他不想遵循这种方法,他自己想要怎样就怎样,又何必再来向我询问!”

                                                                  女子为何二十以后出嫁

孔子的弟子子张,颛(zhuan1)孙氏,名师,字子张。

子张问:“女子一定要到二十岁以后出嫁,为什么呢?”

孔子说:“十五岁可以许嫁,然后跟随丈夫生活,这是因为男子属阳,女子属阴,阳动于前而阴应(ying4)于后,男子唱于前而女子随于后,按道理来说应该如此。在家庭以及国家之中,男女应该有分工。纺线织布、裁制衣服,是女子所承担的事情;绣制花纹来做装饰,是女子所擅长的事情。能够精通这样的事,然后才有能力孝敬公婆、侍奉丈夫、抚养儿女啊。”

                                                                        从善意来看人

孔子的弟子宰我出使齐国,回来之后,见到孔子,对孔子说:“梁丘据遇到了毒蛇之害,过了一个多月才好。然后,他去朝见齐国国君,聚会了各位大夫宾客进行庆祝,弟子也作为宾客前往了。大夫以及各位宾客都一个接一个地献上治疗蛇毒的药方。弟子对他们说:‘献上药方的目的,是为了治病。现在梁丘先生的病已经痊愈了,各位夫子却再来献药方,这样药方用来干什么呢?莫非是想要让梁丘大夫再遇到毒蛇而用这些药方吗?’大家都沉默了,谁也没有说话。弟子这样说对不对?”

孔子说:“你这样说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三次骨折,便有可能成为治疗骨折方面的好医生。梁丘先生遇到毒蛇之害能够痊愈,有很多患同样病症的人一定会到他这里来问是用什么药方治好的。大家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各自说出自己所知道的药方,是想要使人知道这些药方以便治疗人们的疾病啊。凡是来说自己药方的,都会认为他的药方好,这样可以与梁丘据所用的药方进行优劣的比较罢了。”

                                                                谬论遍天下会怎样?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道:“民间有句话说:‘能听众人的意见就没有迷惑。’现在寡人做事的时候,总是与群臣仔细考虑商量,但是国家却越来越乱,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对答道:“有开明的君主去询问臣子的意见,有的人是真有正确见解,有的人见解却是不正确的。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开明的君主在上位,只要仔细倾听群臣直率的议论就可以了。如今,群臣没有一个人的说法不是有意随和季孙氏的,全鲁国的人都变成了一种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您即使问遍了鲁国境内的所有人,也仍然不能避免越来越乱。”

                                                             坚持正道不动摇

当初,帝尧想要把天下传给舜。

鲧劝谏道:“不好!怎么能把天下传给一个匹夫呢?”

帝尧不听,兴兵在羽山郊野诛灭了鲧。

共(gong1)工又劝谏道:“怎么能把天下传给一个匹夫呢?”

帝尧不听,又兴兵在幽州城中诛灭了共工。

于是,天下没有人再敢说不把天下传给舜。

孔子听说此事,说:“帝尧能知道舜的贤德,不算是困难的事情;至于诛灭劝谏的人,而一定要传给舜,这是很困难的。能够不因为别人怀疑而改变正确的决定,这是非常困难的。”

                                                           好心的做法并非就是合适的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要从诸侯那里用钱财赎回臣妾,从官府的仓库中取得钱财。子贡从诸侯那里赎了人之后,把官府的钱财又还(huan2)给了官府,也许是因为不想依赖官府的钱财来完成个人的事情吧?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端木赐这种做法不合适了。圣人设定了做事的措施,可以用来移风易俗,因而教导百姓,给百姓带来利益,不是只为一个人着想啊。现在,鲁国人之中富裕的少,而贫困的多,假如接受官府的钱财去赎人就算是不够清廉,那么,不接受官府的钱财恐怕以后就没有人再去赎人了。端木赐啊,如果按照你的这种做法,鲁国就不再允许用官府的钱财去赎人了,那么,鲁国人也就不会再去赎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故事 1
孔子的125个故事之三
三十世家之孔子世家第十七
品读史记(卷47-03):孔子世家第十七【3】
【中华文化】曲阜孔庙
孔子传(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