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亲的故事


母亲嫁给父亲,芳龄22岁,正值青春好年华。

可再好的年华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里,也显得无能为力,只是代表了要步入人生的“正规”,就是结婚生子,然后把自己的一生同这个男人紧紧联合在一起,渡过此后漫长的人生岁月,任劳任怨。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不过打小我就知道了这段姻缘的前因后果,因为母亲始终在唠叨,觉得自己这辈子嫁错了人,才落得如此的艰辛。

母亲年轻的时候也算不上很漂亮(在现实的基础上推测),身高也不是很高,一米六的个头,微胖的身形,但皮肤是不错的,白白净净的。家里一共姊妹五个,她排行老三,最大的是个 姐姐,其次是个哥哥,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乡下的人大都胸无大志(也许是环境的影响太大),但都对传统的东西继承的很好,态度很是积极。那时很少有人把书念到初中的,拥有高中的文凭更是如凤毛麟角。因为时代的 原因,大都家中贫困,还有一帮要吃要喝的孩子,对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大家人全都要靠外公的工资来养活(外公当时是干部的身份,有点才学的人),家里种的农田也很少。因一家之主常年在外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而那三分几亩地的农活就大部分落在了勤快的母亲和哥哥身上。母亲为了能够自己填饱肚子,也为了全家人能够都有的吃,整天抢着拼命的干活,好像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农活。插秧,收麦子,扛稻子,放牛,喂羊。。。。好像这时间就没有她做不了的事情,她应该也乐得像个男孩子一样,一天到晚的忙活着。我想,那是母亲青葱岁月里唯一可以打发大把时光的乐趣,尽管生活的条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时候还填不饱肚子,可依然有很多活等待她去完成,也许是因为其他姐妹的懒惰或是年少无知,总之忙农活,忙农活,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母亲年少时光的主题,成为了她生命最初美好年华里的常态。

若是农闲时,可以经常和哥哥一起满河塘的转悠,捕鱼抓虾,为家里的人改善改善伙食。路过谁家无人看管的瓜田,禁不住诱惑,便俩人示意好分头行动,结果自然是满载果实而归。想来这大概也是她童年困顿生活里的乐趣了吧。若是燥热 的夏天里,美味就更多了。馋嘴 的孩童望着那树上挂满的果实,自然是有很大的勇气去挑战的。不知天生就很会爬树,还是那枝头饱满的果实确实太诱人,便“蹭蹭蹭 ”的毫不费力似得爬了上去,抓过来就忙着塞进嘴里了,吃的也很是津津有味,欢喜的很。这是我能想到的当时的画面,虽然小时候也听母亲说到这些故事,只是记住了大概有这么个事情,但母亲开心的笑容是忘不了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中,也还是自有童趣可言的。

那个时候的同龄人大都因为家境的缘故,支付不了学费,便到三年级的时候,被迫终止了

学业,早早的当起了年纪轻轻的农民,现在看来他们可谓是,史上最年轻的农民啊,学着大人的模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早的品尝生活这杯苦酒的滋味,冷暖自知。 母亲就是这里“幸运”的成员之一。终身文凭被打上了烙印:小学三年级。吃不饱,穿不暖,就连住的地方也是简陋 的一间土坯房,姊妹四个全都挤在一张破旧的床上。由于不堪忍受越来越沉重的 压力,终有一天,破床也罢工了,直接塌掉。当时家里除了外公有份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外,家中最值钱的就是那头水牛了吧。其实,依外公的能力,一家人还是能把日子过下去的。他是个有文化的人,那时曾教过书,在粮站也工作过,还写得一手 的好字。 外公去世的早,在我刚能记起一些人事的时候,突想起还有个小插曲,老家乡下去给刚入土为安的逝者上坟,快到墓地时,都是要哭丧的 。不知那时几岁,只知道,妈妈拉着我的小手走在满是白布条的人群队伍里,有的人把白布条系在腰间,有的把布条一头维系在头上,另一头长长的垂到地面。突然地那一刻,她就不由自主的哭了起来,好像很伤心的样子,幼小无知的我对其他的不懂,但对妈妈伤心的哭了,还是很难过的,便摇晃着她的手臂,难过的问着她“妈妈,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啊?”妈妈只是哭,终究没有回答.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嗡嗡嗡”的大哭,这是什么情况啊。而我也为这莫名的越来越撕声力竭的哭声也难过惊恐的哇哇大哭了起来。

现在每次去看外婆,都会向那老屋高高的横梁上望上好一会。梁上方有面大红色的方形布,上面写着苍劲有力的毛笔大字,依稀可见那种挥洒自如的气势。这是对外公最好的缅怀方式,有时看的发呆,幻想他老人家曾经历过该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啊,最后却死于肺结核的疾病,独留下外婆一个老妇人,孤苦伶仃的继续在红尘人世中挣扎 。他们不都喜欢说养儿防老吗?养儿靠得住吗?人能靠得住,猪都能上树了。事实证明,在自己的家庭建设不理想,也要面对自己养育儿女的重担下,孝心好像也是可有可无的 东西,比起白发发的银子,不值一提。如今外婆早已是老态龙钟了,只能靠儿女每年给点生活费度日。她也不愿意呆在自己的儿子家,只因那家里有个人见人讨厌的母老虎啊(她的儿媳妇)。自从这个女人嫁到家里来后,没有哪一天是安宁的,婆媳关系也一直都很矛盾。那个女人的脾气是越来越大,到最后竟公开的摆明了,把她这个老婆子当成敌人看待,态度很是不友善。骂人,吵架,甚至动武,没完没了的 上演“精彩节目”,丰富了日常无麻将可搓的无聊的日子。自古以来的婆媳关系的不和谐,在这个家里演绎的 精彩绝伦。那个女人也许天生就是个泼妇,悍妇(不曾知晓她年轻时是否温柔过)。人高马大的,走起路来像个大闸蟹,说起话来像敲锣打鼓,除了性别是个女人,实在是看不出哪里像个女人的模样。

说起外婆这个可怜的老人啊,那是让人感到很是无奈。其实,她年轻时也是可以有点好日子 过的。那个时候,有段时间到处都在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乡下田间劳作,外婆就是怕脏,又怕累,怎么也不肯去,自然一点好处也捞不到。由于她始终改不掉好吃懒做 的习性,硬是把外公好好的跌饭碗搞丢了。因受不了外婆的大吵大闹,非要让他回家,回到家后的外公,整日沉默不语,忧心重重。没有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种地,只能靠一些杂活勉强糊口。也许是因为要吃饭的人太多了(一家七口人啊),食品又少的可怜,竟然被迫外出像个乞丐似的讨饭。这些都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的 ,那时年幼的 母亲便跟着她 的父亲沿着村庄一圈讨些能吃的 东西,因为快要过年了,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吃的 了。大概终身里唯有那个年过的最是酸楚吧,也成了母亲不可磨灭的童年回忆。母亲记忆中艰难苦难的 的 日子,也没有因为嫁人改变多少。因为她重生的机会不是靠个人就能把握住的,更何况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

舅舅比母亲大三岁。有一天,有人到家里来做媒,给说个别村的姑娘,便欣然答应了。俩人见面后,那姑娘便开始了勇猛进攻,非要嫁给舅舅。听母亲说,她是看上了舅舅年轻时的英俊的相貌(现在做了外公的舅舅依然俊朗)。舅舅也没有拒绝。这是件好事,也正和俩老人的心思。但面对家徒四壁的窘境,老人们愁容满面,一时也没有了更好的对策。刚巧又有人来给母亲说亲,而说亲的这个人可不是外人,是母亲的亲姐姐。她早于母亲几年嫁到了另一个村子,这次说的这个人就是她村里的村长家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我的父亲。她觉得这个人还不错,为人老实善良,便怂恿着孩童般天真的母亲去相亲。

早已习惯了在家干活的节奏,还没弄明白婚姻是何物时,便糊里糊涂的定了亲,只为那八百元的票子,也就是后来为舅舅娶亲的费用。我那善良忠实的 母亲啊,就为了给她的哥哥娶个悍妇,就这样阴差阳错的走入了婚姻,走进另一个苦闷的人生。

说这段婚姻是阴差阳错也好,上天撮合也罢,最终是制造出来我,但还是要把母亲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定亲以后,母亲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因为自己还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看上那个瘦弱的男子(当时父亲19岁!)。况且自 己家是镇上的,大姐追随自己喜欢的人去就算了,还要自己委屈嫁到那个鬼地方,她是极不情愿的。自打相亲后,俩人也很少有时间见面的,一来姑娘确实无意,二来也没有谈恋爱的观念,还隔了那么远的路。从镇上步行到那个村,少有4公里的路程吧。当然母亲也是不乐意见的吧,但总归是要见的。亲已定,礼已收,很多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啊。

农忙到来之时,就是他俩见面之日。

年少的心可以无知,为人父母的自然是懂得礼节和规矩的。村长(我爷爷)早早开始交代,马上都要开始抢收庄稼了,你要去给人家帮帮忙啊。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万里无云,丽日蓝天,只是太阳有点猛,晒得直叫人红了脖子,湿了背衫,心跳加速,奔向小镇。。。。。

庄稼地里,他俩沉默不语。彼此挥舞着手中的刀具,麻利地割下一片又一片 的稻谷,忍受着火热太阳 的“亲抚”,任凭豆大的汗水从脸颊上不停的滑落。也许是少年太木讷笨拙,生平第一次和女孩子接触,有点拘谨?当面对即将会成为另一半的女子,真的不知曾经这个老实善良的少年心里是何感受。还是这个倔强的女子,比他大两岁的女子,对此毫无交谈的兴致?看来她对沉甸甸的稻谷的热情,都比对了解他的兴致多得多啊,没多大一会,这麻利的姑娘又撂倒了一大片 。但我知道的是,那个勤劳朴实的姑娘,根本就不愿和他说话啊(这是母亲曾经说的),只是走在田间小道上的时候,她“生怕”来一阵大风把那小身板给卷走啦。瘦长的线条,稚嫩的脸庞,木讷的心,怎么能和他结婚呢?姑娘还是在家多收两年的稻谷吧。越想越不对劲,越觉得哪里有问题。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姑娘决定了,逃!对,就是逃跑,不回来了!这样就不用嫁给那个线条了。

待打点好了简单的行囊,便和大妹一起上路了,出发远方寻找未知而迷茫的归属。

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离开了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环境,甩掉了一身的黄泥土味,闻着外面的空气都觉得好香,外面的人也格外 的好看呢,看的是满心欢喜,越看越觉得身心轻松。当火车驶入长江 的时候,涛涛 江水流向远方 的江水让人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疲惫,开阔的江面,天地间升腾的艳阳,勾起人追逐美好的欲望。

时间从晨曦的霞光走到晚间 的温凉,不知是何时刻,终于停靠在了目的地,江西南昌到了。

在那个也要靠人际关系的现实的年代里,就连出门务工这件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都是熟人拉熟人一起工作的。毫无疑问的,人生中第一次出这么远的家门,自然是投奔某个相似的人而去的。这个人就是母亲的亲姨娘,也就是外婆的亲妹妹。都是应验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才跑到那么远的地方,不过倒也落得耳根清净些,不用再和一帮穷酸亲戚搅合在一起的,乌烟瘴气的。赤贫的乡下人,一向是喜好热闹,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总有很容易吸引他们的蠢蠢欲动,总有他们感兴趣的没完没了的话题。

两个小姑娘能够鼓起勇气,彼此壮胆的跑这么老远的地方,自然是有关乎自身很重要的事啦。这不,姨已经物色好了一个人,这次是要说给这个勤劳的善良姑娘(母亲)。如此机缘巧合的好事,早已经令人忘记了旅途的辛劳,而心里也渐渐的有意思的在淡化那个远在家乡的线条 的身影。谁让长的那么瘦,弱不禁风的 样子,没有一点男子的气势,倒像个柔弱的女儿家的气质,成何体统啊?况且人生就只能有唯一的一次机会,还是多掂量掂量,多比较比较,总归是好的。

终于熬到见面的时刻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噢,相见不如怀念,说的真好,但现实真去他的,失望。竟然是个脚有点跌的汉子,一只眼睛也不大好使。唉,这个姨娘光瞅着人家里的 家当了吧,好好的一姑娘又不是没人要,干嘛要找这种人啊,不是作践了自己么?于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天知道还会有几次哦)相亲大会,不欢而散。

还是回家找妈吧。

寒窑虽破,能遮风避雨,还有妈妈做的香香的饭菜。不过呆在家里的日子,不总一直都是这样的优哉游哉的,茶余饭饱后的谈资,自然是以婚姻为话题的。可怜年轻的姑娘只是成天想着多忙家里干点活,脏活累活,从来不抱怨什么,什么活都抢着干,根本就搞不清楚婚姻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参照别人的婚姻生活来看,就是和另一个男人绑在一起共同生活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你能给人家生孩子,尤其是儿子。现在这事轮到了自己的身上,只是茫然的 望着大人,希望能够拿点好的建议或是决定,但一直等的心情让人越来越压抑,惶恐。莫名的还是会感到会发生什么,还是有种隐隐的担心和不安,那是一种内心里渴望摆脱的的又必须面对的,像两股巨大的力在相互撕扯,相互碰撞。

这令人无奈而又哀伤的时刻,确是一次又一次 的逼近了,近了,越来越近了。。。。

望着那田野里褪去的金黄又成了绿绿的地毯,而定下的亲事,转眼,已是小半年的光阴了。可姑娘的心思又有谁能够诉说?又有谁会带她离开这个小镇到达另一个小镇,而不是小村呢?当夜深人静时,在无边的黑暗中,只有那绵绵无绝期的恐慌,像在心里长了的杂草一样,疯长。

越是怕什么就越是来什么。在村长的代表(媒人)不厌其烦 的“登门拜访”中,父母的耐心像是到了极点,不舍也好,不甘也罢,长大了的 姑娘总归不是自己的,总归是要被别人领走的 。还在哀怨纠结的姑娘,你准备好了吗?你又要往哪里躲藏呢?天大地大,何处才是你的家,你的容身之地呢?从踏出娘家门的那刻开始,这哀怨,纠结,难以理清的思绪不曾让人轻松过。

 

就这样,带着一份复杂的心情,极不情愿的成为了别人家的小媳妇。

那时候的嫁妆就是,一台缝纫机,一个皮质的大皮箱,一个更大的木箱,除此之外,很难再找到贵重的东西了。而村长送给亲家的礼,也不过就是几代稻谷粮食,但这足够一家人饱餐一段时日了。就这样,简单的婚礼伴随着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心情,又一个姑娘糊里糊涂的把自己处理掉了。从生养了自己的家庭里走入另一个陌生的家庭里,和一个陌生的男子组成一个小家庭,肩负起为人母的历程。纵使心中有千万个不愿,终究是难逃这生活的魔咒。

小镇虽小,至少还是可以找到干净的水泥路,而到了乡下,就注定整日要和黄泥巴土灰打交道了。大家住的房子都是土坯房,泥巴地,房屋顶盖着层厚厚的茅草,晴天还好,一旦到了大雨的时节,难免成了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的境况,到处都有漏洞,而且这漏洞,总是堵也堵不完。

好在村长一家大都是和善之人,不曾太难为了新嫁娘。村长也是一大家子的人,一家六口人尤其是那个贤惠的婆婆(我奶奶),从来不会主动找媳妇 的麻烦,心地很是善良的很,说话也是轻轻柔柔的,走起路来也是不紧不慢的。她不仅不会为难了别人,就是和自己的老伴都是甚少吵闹的,更不曾动武的。有这样的母亲,自然就会有继承自己优势的下一代,把这些优势发挥很好的,就是这个孝顺的大儿子,和父母相处的也很是愉快。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打老婆(后面会有交代)。身为村长,性格脾气方面自然是强硬一些。这对老夫妻还一直相处的都比较和谐,想必大部分的还是因为性格互补的 原因吧。自然呢,矮小的二儿子的性格很明显的 带有父亲性格的色彩,小气,自私自利。小儿子吧,就有点中和性的色彩,还算是可以的,排行老二的是个姑娘,那脾气,那神情,那性格,还有那善良的心肠,真的是像极了母亲的。那个时代,贫困乏味。百姓的日子也都不是很好过,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太多可以吃的东西。一年到头,吃的最多的就是自己家田地里长出的稻谷,麦穗,油菜籽,豆子,花生,还有那满园的青色。我想,只要是田地里长出来的,很多都会被人拿来吃掉的吧。想吃肉?没钱,买不起啊。那个时候也不用担心有贼偷盗钱财,家里光秃秃的,没钱可盗,也算是一件不操心的事。一年到头365天,没有哪天不用干活的,而且这活一来就是没完没了,总甩也甩不掉,逃?无所可逃。不过还是有个地方可以逃,那就是逃进黑夜里,听虫鸣蛙叫?恐怕十有八九是还没来得急听,就进入梦乡见周公去了。

池塘,田野,大河,泥巴路,枯藤老柳,很多时候,这是生活里的场景。春花夏草,秋收冬播,为了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一个男子从他很是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历练。在那田野里,挥洒着青春,挥洒着汗水,一点一点的积攒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尽管看不到尽头,生存的压力和渴望也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唯有不停的播种,,才能有来年好的收获,才能有好的生活,有肉吃的生活。

母亲的23岁,也就是我人生刚刚开始的一岁。在那个想吃肉总没有肉可吃,又要做好月子的日子里,村长决定把家里的一只下蛋的老母鸡送给儿媳妇当补品。可就是这来之不易一只老母鸡,她眼巴巴的望着那香喷喷的像在放着光芒的肉啊都没舍得吃,留在家里,一直放在橱柜里直到有天想起来的时候,看看,闻闻,早已不是当初的味了,食之不下,丢之可惜,最后还是丢给家里养的一头猪吃了。我想,身为那个年代里的一头猪,那顿餐是它这辈子吃过的最好的大餐了。后来母亲还会念叨那时生下我坐月子的光景,赶上了缺吃少喝的年代,营养自然是无法保证了。

自从我记事起,印象里父亲和母亲,争吵不断,甚至是双方大打出手!不止一次又一次的吵闹打骂,伴随着我的童年。很多次,我愤愤的想他们上辈子一定是冤家!那是童年里最让我感到恐怖的事情,每次他们两个大吼大叫的纠缠在一起,我就和弟弟夹在中间拉架并大声哭喊着“不要打了,不要打了!”,却没有人理我们。纵使我俩年幼的力气再大,对于怒火攻心的打骂是无济于事的,通常是那手中飞舞的鞭子就落到了我们的身上。现在看来母亲是个典型的乡下妇人,啰嗦,小气,特别爱钱,是我见过的最爱钱的女人,她念叨最多的就是钱,钱,钱。我想,也许是她生长的那个吃不饱饭的时代,是她那个穷困的家庭让她的心里早已滋生了对于钱财的渴望,也许是穷怕了吧。母亲生性非常的爱唠叨,整日里没完没了的唠叨,都是些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她心里最大的事就是她女儿嫁个好人家,给他儿子在大城市里买套房子。比如,买菜这样的小事也值得她唠叨一遍又一遍。父亲是个善良大方的人,言语不多,但心思比母亲要慎重很多,有时菜买多了点,又触到母亲的哪根神经了,惹得她大声斥责,好像父亲又做错了事情一样,其实那些菜没有多少,她就会小题大做,说菜买这么多啦,乱花钱啦,吃不完啦,还有菜啦,谁叫你买这么多菜啦。。。。。总之是没事她也能说出一大堆的事出来,有时,连我们都听不下去她那些莫名其妙的话,为父亲感到打抱不平,难怪有时父亲会那么狠起来对她大打出手。打她的时候,根本就不想是一家人了,红着眼睛像是对一个仇人一样发泄自己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恨,通常母亲被打的身上是青一块紫一块。父亲一不抽烟,二不喝酒,性格也好,打母亲完全是被气急了,有时,我们劝母亲说少说点,挨打都是因为这张嘴,他这么好的脾气怎么会无缘无故的对你动手呢?母亲这么爱说,却从来不会说什么玩笑之类的愉快的话。每次父亲从外面回来和她说别人家的什么有趣的事儿,她就绷着脸说“你管人家的事干嘛”,然后对父亲又是一顿数落。父亲文化低,挣不到什么钱,年轻的时候到大城市里干建筑当泥瓦工,因为砌墙的功夫比较好。挣不到钱,他在母亲的眼里就是没有本事的人了,为此母亲没少数落过他,打击过他。父亲为此伤透了心,对母亲早已是冷冷淡淡,两个人很少在一起生活了。现在,他在老家建了个养殖场,母亲常年在省城做点小生意,就这样常年过着孤独的日子。母亲这么爱唠叨,却是很缺心眼的人,更是没有坏心眼的人。有时,说出去的话得罪了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就是没有什么心思。按照父亲对她的评价就是“说话不经大脑考虑”。虽然是这样的女人,但这个贫寒的小家多亏了这个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的女人。没有她,我和弟弟上学的学费可能要借债了,没有她我也不可能踏入大学的校门了。我的母亲,从二十多岁的年轻妇人在纷繁复杂的大都市里飘荡成了饱经风霜的老妇人。而这二十多年来,我们所享受到的母爱却从未曾减少半分。

遭受了那么多的皮肉之苦,吵着闹着要离婚,舍不得她两个孝顺的儿女,这事不了了之。现在,渐渐衰老的父母亲好像关系缓和了很多,不再两个人一见面就吵架了,两个人会说说笑笑,开开玩笑了。就这样,吵闹了二十多年的两个人好像是都累了,也许是饱受孤寂渐渐衰老的父母亲终于体会到了晚年有个伴的重要,他们所疼爱的孩子都已经离他们的生活好像是越来越远了,他们想要孩子能够天天陪在他们身边,他们也会经常说“孩子都大了,都工作忙了”。只能在心底默默期盼着一年仅有一次的短暂的十天八天的团圆。谁能常在身边陪伴自己?到最后,孩子还是会离开这个家,离开自己,最终能够留在自己身边陪伴自己终老的还是那个让自己又爱又恨的人儿。

奔波劳碌了半生的父母亲,愿有个幸福安详的晚年,这是我们的心愿。

父母亲的故事,岂能是我三言两语就能写得完整的?那些发生在艰苦岁月里的故事,那些发生在大都市里漂泊的故事,我想,我不知道的太多太多。依然记得母亲和我们说过刚出去杭州打工的那些艰难岁月。夜晚从服装厂里下班一个人走在荒凉的夜里,被漆黑淹没的恐惧时刻侵袭着整个身心,吓得泪眼婆娑。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到路边的小饭店里没完没了的洗碗,寒冬腊月里,手脚冻得臃肿,工资少的可怜。现实残酷到没有人可以嘘寒问暖,偶尔在长途电话里述说着对远在家乡儿女的无限思念。母亲说那是最艰难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和自己儿女同龄的孩子,她就不禁的泪如雨下,回到小房间里一个人大哭一场,实在是太想念自己的孩子了。我怎么能不记得那份思念的惆怅?母亲外出打工的第一年回来过春节,刚到家门口就坐在地上搂着我嚎啕大哭,肝肠寸断的样子,叫我此生如何忘得了?有人说,苦难是一种价值,能够磨砺人的坚韧,催人奋进。在某些人身上可能会是真理,而在我那小学还未毕业的父母亲身上可能就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了。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吧,艰难岁月里走过来的人,此生生儿育女,辛勤劳作,被生活牵着鼻子走,从来不懂得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好像无形中有根绳子紧紧的把他们束缚在那片泥土地上,仅凭微薄的一己之力又奈何得了什么?奈何,奈何。

光阴荏苒,弹指一瞬。发生了的已经被定格成了历史,明天的故事让人期待会有点什么奇迹发生,毕竟世界之大,如此神秘,我们不知道的太多太多。我时常在心中祈祷:故事的两位主人公能够把自己今后的故事续写的更美好点。少点烦扰,多点安详。我期待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月十五,月圆人不圆
上万人看了都哭了,为了自己和孩子看完它
母亲节专版 | 小西 |杜鹃花开了
[黄石文坛]柯秀芳的散文《哀思》
一个私生女眼中的父母爱情 | 有故事的人
苏州外婆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