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凤林古城发现记

凤林古城发现记

    在黑龙江省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面,约三百米处的七星河北岸,有一座被当地百姓叫做对面城的废弃古城。

    
古城由何人所建,落成于什么年代,城里有过怎样的辉煌与不幸?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时光到了 1984年,随着一个探访者的到来,古城的神秘面纱才被逐渐揭开。

    □
来人的名字叫王学良,现任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文物管理局局长。自从1984年第一次来到古城后,他就和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促使王学良萌发走进凤林古城的想法,始于1983年。

    
这一年,29岁的友谊县中学教师王学良,来到省城哈尔滨教育学院历史科进修。没有想到,老师的一番话,使他立下了雄心壮志。

    
王学良介绍:在讲到黑龙江历史时,有个叫吴德坤的老师谈到,黑龙江由于文献记载少,考古发掘材料少,空白很多。我说要体现人生价值,就得填补空白,我就想起了曾祖给我讲的那个对面城。

    
在王学良的人生履历中,1984817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趁着放暑假,这天一大早,王学良坐着弟弟的摩托车来到了凤林村。在村民的指点下,他终于见到了耳闻已久、隐藏在树林中的古城遗址。

    
经过王学良初步估算,凤林古城城墙基址周长约有490米,高度约 4-8米,并有角楼和马面。城墙下面是深约3米、宽 15米的城壕。

    
在古城内,王学良还捡到了不少古人遗留的陶片。

    1985
3月,王学良在省城两年的进修学习结束,回到家乡成为了友谊县委党校的一名教员。然而,王学良并没有忘记隐藏在树林中的凤林古城和自己向往的考古事业。

    
当年10月,王学良带着成立友谊县文物普查小组的美好设想,走进了县政协副主席王治田的办公室。王治田对此极为关注,也非常热心。县文物普查小组很快就成立起来了。随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调查工作。

    
当时,王学良主观地认为,凤林古城是由小西城和大东城两个城区组成的。接下来,他和同伴们借来一个小平板测量仪,起早贪黑地用了五天时间测量大东城和小西城,得出的结果是,两个城区的周长为1800多米。

    
这次文物普查,还找到了另外七处古代遗址,在县里引起了轰动。

    □1988
年,机遇再一次向王学良招手,这年2月,友谊县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他成为这个所的负责人。此时,王学良首先想到的,是把凤林古城申报为省里的文物保护单位。觉得有必要请专业人员对古城再重新作一次测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土地局派出专业人员,对凤林古城遗址进行了全面测量,其结果让王学良大吃一惊。

    
这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古城,城址周长六千三百三十米,面积竟然达到一百一十四万平方米。

    
古城中,共有大小不等的九个城区。城区与城区之间,由一条条壕沟来分隔。大部分城区有相互连接的道路和城门。

    
在凤林古城的九个城区中,编号为七城区的城池特别引人注目。它位居古城中心,城池为正方形。

    
经实地检测,发现七城区的方向是真子午线,也就是正南正北的。证明建造这座城池时,古人已经掌握了天文测绘法。

    
不过,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1979年之前的航空照片上,居然找不到七城区通往外部的城门。

    
为了寻找七城区通向外部的通道,王学良经常在古城徘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北面城墙上发现了奥秘。

    
王学良观察到,七城区北面城墙的角楼比较大,更为奇特的是,城墙中间的马面特别长,而对面的壕沟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弯曲状。他推测,当年这里应该有一座吊桥,供人们出入。

    □1998
年,黑龙江省《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计划》正式启动,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考古学家许永杰。

    
来到凤林古城后,许永杰和他的团队把目标锁定在了七城区。

    
此后的几年间,考古工作者先后三次对七城区进行发掘,共揭露出半地穴式房址和灰坑70多处。出土了陶器、铁器、铜器、骨器、石器、玉器等各种文物 1500多件。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文物标本进行碳十四检测,得出的结果是,凤林古城出现的最早年代为公元215年,与中原地区的汉魏时期相对应。

    
古代的中国东北,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那么,当年凤林城里的居民,属于哪个民族呢?

    
许多专家学者从历史地理上着眼,认为黑龙江省友谊县这一地带是汉魏时期挹娄人活动的中心,凤林古城的早期主人应该是挹娄人。

    
挹娄,是见于文献记载的东北地区最早先民之一。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挹娄民族又被称为勿吉、靺鞨 、女真和满族。

    
公元1644 10月,顺治皇帝入主北京紫禁城,满族建立了统治中国的大清王朝。

    
凤林古城的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中,陶猪的出现,印证了史料中挹娄人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油涂身,以御风寒的记录。

    
不久,考古队员又发掘到了一个骨制的掏耳勺。

    
掏耳勺做工精细、长度约有十厘米。而令人称奇的是,掏耳勺的另一端,却呈尖形。

    
许永杰介绍:说明这个骨器是两用的,尖状的这头是作为束发用的发笄。这件集两种功能于一身的、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复合用具,在我的知识里边,不但在黑龙江,在整个中国,都应该是首次发现的。

    
随后,考古人员又从一座房址里,出土了一打锈迹斑斑的铠甲。

    
令人称奇的是,其中的一片铠甲上,竟然还有主人打的补丁。后来古城内还发现了残断的铁刀,铁刀是属于进攻类的兵器。

    
从修补过的铠甲,到折断的铁刀,再联系到七城区的深壕高墙,许永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时的社会军事行为应该是比较频繁的,凤林城的主人和他的邻居们的关系,应当是比较紧张的。

    □
凤林古城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接下来的发现,将让世人对黑龙江的古代文明史刮目相看。

    2000
10月,在七城区,一座半地穴式大房子遗址,显露在考古工作者面前。

    
整整用了十多天时间,才把大房子遗址清理完毕。

    
此前,发现的半地穴式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而这座半地穴式大房址的面积竟然达到670平方米!它坐西向东,南北长约 29米,东西长约 23米。经过烧烤的黄砂土地面平坦而又坚硬。

    
继续清理之后,最后清理出了 20个柱洞,最小的也有七八十厘米直径,大的是一米多。一米多的底下还垫有石块或陶片。

    
专家分析,柱洞底部的石块和陶片是古人为防止柱子下沉而采取的措施。

    
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半地穴式房址,它的出现,不但表明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程度,也说明这里在汉魏时期就出现了强权政治,奠定了凤林古城的王者地位。

    
可是,随着大房址的出现,疑问也在考古人员的脑海中产生了。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古代房屋都是大门朝南。而这座大房子却与众不同,它惟一的大门,却是朝向东方的。这让许多人感到迷惑不解。

    
有的学者推测,这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

    □
与凤林古城隔着七星河相望的,是黑龙江省宝清县境内的炮台山城址。

    
炮台山城址周长为 4500米,面积48 万平方米,城内分布有37处古人的居住址。

    1984
年以后,文物工作者对炮台山城址的调研工作全面展开。考古发现证明,它与凤林古城同属汉魏时期的文化遗存。

    
然而,炮台山隐藏的重大秘密直到2000年才被发现。

    2000
6月,为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黑龙江省文博专家组组长干志耿、副组长殷德明应邀从省城哈尔滨来到宝清县,参与炮台山城址申报材料和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

    
做事认真严谨的殷德明决定在动笔之前,再去炮台山进行一次调查。

    620,殷德明登上了炮台山城址山顶,他沿着城边走了一圈后,又下到城内一一清点山顶坑的数量,最终确定为8
个。

    
就在殷德明准备下山时,恰巧碰上了王学良正带人测量炮台山城址的地形与平面图。此时的

    
王学良,已经于 19974月调到双鸭山市文物管理站任站长

    
殷德明登上古城看着王学良他们测绘的图纸,然后走到山南边再次查看山顶坑的数量,一二三四五六七,查到第七个时,殷德明脑子里蓦然反应出,这不是北斗七星吗?

    
为了形象地展示北斗七星,得到消息的宝清县马上把消防车开到山顶旁,让七个山顶坑内各自站立一人,请摄影师登上消防车云梯,从东南方位拍下了相片。

    
殷德明还欣喜地发现,除了炮台山下的七星河,附近还有诸多以七星命名的乡镇和地名。它们为七星祭坛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不过,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炮台山山顶祭坛上北斗七星的北侧多出一个坑呢?这第八个山顶坑,代表的是什么星呢?

    2001
7月,著名天文考古学家伊世同,来炮台山考察时给出了明确答案:用天文学岁差推演核校,这第八个山顶坑代表的,就是后世所称的太一天一星,即当时的北极星。

    
伊世同先生说,遗址中的北斗七星方位标示是非常明确、毋庸置疑的。炮台山城址虽然建筑于汉魏时期,但北极星的星位标示,却反映的是距今 4500年左右的星系状况,显示了汉魏时期东北居民对其先人天文知识的传承关系。

    □
炮台山北斗七星祭坛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在同类祭坛中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祭坛。那么,它与凤林古城是怎样的关系呢?

    
伊世同先生指出:凤林古城与炮台山七星祭坛,是同一座古城被七星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王宫居北,祀天位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布局犹如北京的紫禁城和天坛。主理政务的皇宫位于北边,而祭天的天坛则在皇宫的南面。

    
伊世同先生认为,北斗七星祭坛的位置与规模证实,凤林古城是一座王城。

    2001
年,国务院批准公布凤林古城与炮台山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迄今为止,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城址。

    
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建造王城呢?

    
学者们分析,凤林古城、炮台山城址所处的地区背靠完达山脉、面向开阔的三江平原,依山傍水,林草茂盛。再一个就是凤林古城位于七星河的中游北岸,水北为阳,七星河的北岸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凤林古城以及汉魏时期遗址群的发现告诉人们,在遥远的古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富庶之地繁衍生息,燃起了文明之火。纠正了北大荒自古荒无人烟的传说,改写了黑龙江的古代文明史。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凤林古城遗址
友谊凤林古城
挹娄文化风情园
传说是吴三桂的炮台,其实更灿烂辉煌,一个星星点灯的遗址——七星墩
黄陂发现武汉最早古城遗址 比盘龙城早七百年
湖北两项重大考古有最新发现凤凰网湖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