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薛瑞萍
 

 我喜欢读书,但对教育书籍,我却始终抱有一种敬远感。总觉得自己与那些大师距离太远,在钦慕他们敬业精神的同时,那种无私追求与忘我奉献让我感觉可望而不可及。因此,每每看到此类书籍,我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也只好搁下读它的念头。直到有一天,我捧起了它——《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竟然深感相见恨晚,同时,薛瑞萍这个名字如斧凿般印在了我的心上。

  因为真实,她的教育充满诗意。

  薛瑞萍,安徽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她是那样普通,她的简历只有“任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多年”几个字。 然而她又是那样不平凡,独具魅力的课堂教学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使她成为另类名师。
  真实、自然、朴素,使她的课堂充满魅力、张力与活力。摒弃冗长复杂的形式,亦没有花哨新奇的教法,她在自己的园子里“要怎么掘,就怎么掘”!她厌恶一切毫无意义的形式,在她眼里,那些“把一篇不深不美的课文掰开了,揉碎了,百样红紫地演绎解说”的授课,是以末当本的做法。对一节课从遥遥北国讲到秀丽南疆却丝毫没有变化的现象尤其痛恨。
  她认为,大多数的公开课不是讲给孩子,而是讲给评委听的。是啊,每每要上所谓的精品课,事前我们反复斟酌的是教法的设计、教具的使用等,甚至还要考虑评委的“口味”。而薛瑞萍不会,她的一节《猴王出世》,曾经上过三次,因为是不同地点,面对不同学生,同一节课竟是三个不同版本。
  面对当前语文教学形式的日新月异,她自岿然不动,以自己的“我爱读,带学生读;我爱写,带学生写;我爱思考,带学生思考”应对外界的瞬息万变。她更像一位诗人,守望着自己的园子,悠然地侍弄一株株花草,只管耕种,不问收获,欣然享受“鲜花灼灼开放,小树蓬勃生长”的甜蜜与幸福。
  正是这样的个性十足,特立独行,使她的课堂始终充满灵动隽永的诗意,正如她的学生所说,“我们的语文课就像一首歌,一幅画。我坐在里面,光是听,就觉得好幸福”。在课堂上,她与学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书海,尽情汲取高品位书籍的营养,咀嚼语言大师们的灵魂与思想。那是真正的阅读,“是无关考试的与书籍的亲密接触”。她的课,真正做到了“真实、朴实”,是最常态的,毫无修饰的。可以说,薛瑞萍的课,使语文回归了本位,是“真语文”。语文是什么?“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铿锵有力,字字珠玑,薛瑞萍如是说。

  因为真实,她的人格魅力无限。

  她是名师,她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女人。她爱学生,更爱自己的孩子。她说,对学生,她羞于言爱,那是在尽自己的职责,而只有对孩子的爱,是真正不计回报甘愿付出的。她从不把工作上的事情带回家,她的业余时间多在“看电视、和孩子聊天、陪母亲散步”中度过的。朴素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正常的女人,一个纯净坦诚得如此透明的女人。
  她是名师,但她首先是一名教师,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对后来的借读生,她也怀有偏见;对那些冥顽不化的捣蛋分子,她也束手无策,有时甚至扬起手臂,给以响亮的耳光!……
  读着这些,一种感动充盈在我的心胸:原来名师也可以这样啊!这与以前我所看过听过的“名师形象”简直格格不入。然而我却觉得她与我如此亲近,就像一位邻家姐妹坐在我的身边,向我絮絮诉说她的教育故事,让我分享她教育事业的甘苦。
  因为自己的真实自然,她抵触一切虚假、丑陋和言不由衷。她的文字里,饱含着对时下教育某些不正常现象的强烈不满:
  当然,牌坊上还会刻着别的字,比如“园丁”、“工程师”、“阳光下最受尊重的职业”等等,听起来,似乎比公然让教师做蚕做蜡烛含蓄了不少。然而,谁都知道:在中国,越是堆满了赞誉之辞的地方,就越有令人触目惊心的丑陋和不公需要掩饰——颂歌多是唱给“下面的人”。
  如此狂妄、嚣张,却又如此犀利、一针见血! 
  “不识时务”如薛瑞萍,她的“我行我素”做到了极致:为了保护门前的一点绿地,保护童心的温存美丽,她与号称铁嘴的学校书记据理力争,直到书记悻悻而去;她“绝不上违背理性的课,哪怕是为了获奖”,因为憎恨虚假,她曾经在市级公开课比赛中要求换题;曾经被无数次告知,“分数是硬道理,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可她仍然“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地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在应试的岩缝里寻觅播种理想的土壤,在旧有德育的盐碱地里栽种自己的教育之树”。

  简单,却又如此丰厚。薛瑞萍,她用一只素色的笔将自己的人生演绎得绚丽多彩,美丽动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诗人舒婷的几句诗:
      我们的沉默化为石头/像矿苗/在时间的急逝中指示存在/但是记住/最强烈的抗议/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
  薛瑞萍是诚实的,而且也毫无保留地袒露着自己。她以自己知识的渊深广博、个性的纯净自我吸引着学生,也拥有了一大批志同者。
  我常常想,当我们的教学陷入“一切为分数服务”的泥沼而无法自拔,当我们的老师困顿于应试教育的铁笼却浑然不觉时,我们的未来还有多少?这样的教育还能走多远?我不得而知。而今我深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薛瑞萍”出现在教师队伍,并且不仅限于教师队伍。这,岂不是一件幸事?而且,这幸,又何止于教育!

薛瑞萍,1984年毕业于安徽省霍山师范学校,现安徽省合肥市六十二中学小学部语文老师、班主任。她在这所不怎么出名的学校任教已经20多年了,可她在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在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声誉鹊起,著作并出版了《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数部专著。

   薛瑞萍老师认为“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此,读书要从娃娃抓起。当孩子们刚学习完拼音,她就开始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和督促,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让他们尽早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刚开始要求学生一天一篇儿歌的阅读量,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优秀的学生已达到每日流畅朗读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
   由于语文的学习在于阅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读好书。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也能随之提高。薛老师指出:作为语文老师就是指导、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把孩子从教材这一方小得可怜的“水池”引到广阔的大海里,让他们在那里见识知识天地的美丽开阔,滋生领略无限风光的强烈愿望,以达到举一反三、自求博取的目的。当薛老师认识到这一点时,她就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看书,甚至可以把课外读物拿进课室,当学生作业完成之后便可以看各自带的书,时间宽松的时候也会让他们在统一的时间里集中阅读。这样能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在薛瑞萍老师的指导下,她的学生三年级时全班将《365夜日记》、《365夜作文启蒙》读了个烂熟;四年级,一半同学读过少儿版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而且学生的作文越发丰富,语言老道,题材新颖,构思巧妙,这都要归功于阅读教学。
   薛老师明智的教法启发了我。从前,我以为三、四年级的孩子才开始阅读教学比较适宜,因为那时他们正式接触作文,多看好书积累好词好句。原来我的想法是如此传统而又肤浅,看书不仅为了作文写得好,成绩好,更多的是充实人生、活跃思维、累积智慧。美国教育家施道弗说过:“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也就是说开动脑筋是前提,而这个就要依靠阅读了。这是老师给予我的第一个启迪。
    第二个启迪是,要想指导学生阅读,作为老师,自己必须博览群书。现在的语文教师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自己技能上,知识上的更新,使得恶性循环,教师越教越窄,越教越旧,学生越学越死。一旦黔驴技穷,更让人难堪。而为师范生,除了学习教学理论外,更应注意自己的阅读层次,阅读范围和数量,为将来的教学生涯扎好基础。
   第三个启迪是,阅读教学不应只靠教师一人力量,更需要家长和学生的配合。薛老师在每次家长会上都给家长一封《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信》,介绍一段时间以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向家长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学习阅读;监督孩子阅读;倾听孩子的读书体会;家长本身养成阅读的习惯。薛老师不是为了形式来硬塞孩子读书,而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喜悦和成就感,她的真心真意,她的身教言传,着实让我感动。她的为师之道,也值得我们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我们也将像薛瑞萍老师一样向着推行真正的阅读教学而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温儒敏: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让书香飘逸在快乐的阅读之旅上
国培小语:课外阅读与名著指导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