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药性切用

温故而知新!

今天开始编写药性切用,将常用的300味中药逐一进行辨析,总结的同时,提高自己对药物性能的进一步理解!

第一条:白芨


兰科植物白芨的块茎
《本经》谓“甘根”,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
本品色白入肺,性粘而涩,故能入肺止咳血;其汁富含粘液,故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对消化道溃疡有较强修复作用。
主治:
1、肺结核:对服用抗痨药疗效不佳或缓慢者,加服白芨细粉,每次3克,每日三次,疗效甚佳!
2、治疗矽肺:白芨细粉,每次5克,每日三次,三个月一疗程。
3、治疗手足皲裂:白芨细粉,说调后塞之,勿犯水,数日即愈!
4、烫伤:白芨细粉,麻油调敷。
5、慢性鼻窦炎:白芨细粉,酒糊为丸,每次5克,每日三次,黄酒下,半月愈!
6、肺热咳血不止:白芨细粉,每次5克。(另方:竹茹30克 炒白芍30克亦效佳 )
7、疔疮、肿疮。用白芨粉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
8、重伤呕血。每日服白及末,米汤送下。
9、刀伤:用白及、煅石膏,等分为末,洒伤口上。
个人经验方:
白 芨80克 元 胡60克 金果榄50克 海螵蛸50克 干姜60克 浙贝母50克黄连50克砂仁30克苍术50克沉香50克 共为极细粉,每次5克,每日三次,治疗消化道溃疡,疗效极佳!
话外:白芨沾水后极粘,吹笛子时,用其贴笛膜甚佳!

 

第二条:海螵蛸

为乌贼的干燥内壳。 咸,微温,入厥阴血分。

功用主治:除湿、制酸、止血、敛疮。治胃痛吞酸,吐、衄、呕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症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

1、治胃痛,吐酸:海螵蛸50克,贝母、甘草各20克,瓦楞子4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

2、治胃出血:海螵蛸50克,白芨6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日服三次。

3、治吐血及鼻衄不止: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4、治积年肠风下血,面色萎黄,下部肿疼,或如鼠你,或如鸡冠,常似虫咬,痛痒不息:绿矾二两(烧令赤),乌贼鱼骨一两(炙令微黄),百草霜一两。捣罗为末,用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赤糙米汤下三十丸。

5、治小便血淋:海螵蛸末3克,生地黄汁调服。

6、治妇人漏下不止:乌贼骨、当归各50克,鹿茸、阿胶各75克,蒲黄25克。共为细粉,空心酒服,每次5克,每日三次日三。

7、治跌破出血:乌贼鱼骨末敷之。

8、血枯:四乌鲗骨、一蔖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素问》)

9、治哮喘:海螵蛸,焙干研成细末。每日三次。 每次3--5克,温开水送服。

10、治阴囊湿痒:乌贼骨、蒲黄、扑之。

11、目中一切浮翳:乌贼鱼骨,细研和蜜点之。

12、治下肢溃疡:海螵蛸六两,制甘石一两,赤石脂二两,熟石膏三两。研细末,灭菌后,瓶贮备用,如疮口局部肌肉乌紫者,取上药百分之八十,加入肉桂粉百分之二十。将药末撒于疮口以不见肉为度,每早、晚各换药一次,外贴适当软膏。第二次换药时,创口不宜用水洗涤,用消毒棉球揩去陈药,或用油料将陈药涂湿后擦去。(《浙江中医》)

 

第三条:莱菔子

 


 

善升善降,炒则降多于升,生则升多于降,该药降气化痰、理气宽肠,并有通便之力。
凡痰热壅肺,胃内食积,腹胀便难,以及食补药后胸闷纳呆,用之均有神效。
朱丹溪盛赞其有推墙倒壁之功。
温岭阎羽临老中医曾治一患儿,出生20天,大便不通,腹胀如鼓,食即剧吐,如喷射状,面色绯红.取生莱菔子3克打碎煎汁5-8毫升置奶瓶内让患儿吸吮,再削取肥皂如小指大,以温水擦磨肥皂头缓慢导入肛门中约3-5厘米来回抽动几下,服药后不久,解黄色稀便三次,腹胀消失,无呕吐,吸乳正常。

 

第四条:仙人掌

仙人掌又叫观音掌、神仙掌、龙舌等,作为药物,它最早见载于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医认为,仙人掌性味苦寒、无毒,既可食用,也能作药用,主要有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等功能。仙人掌全年均可采集入药,以鲜用为主,也可切片晒干备用。

仙人掌在一般口服配方中使用较少,但在我国民间,它作为单方验方使用却十分普遍,并且疗效突出。下面就介绍几个仙人掌治病验方于下:

1.牛皮癣  将仙人掌去刺,切成小块,微火焙黄,研末,再用凡士林调成糊状。用时先以温水清洗患处,再涂以药膏。每日上、下午各1次。

2.腱鞘炎  取一块面积稍大于腱鞘炎病变部位的新鲜仙人掌,除去毛刺再将一面的表皮层刮掉,用去掉表层的一面贴敷于病患处,以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一般治疗3~7天肿胀、疼痛消失。

3.静脉炎  方法:取适量新鲜仙人掌,刮去外皮及刺,捣成糊状,加冰片1~2g搅匀,涂在患处皮肤上,用纱布包扎加以适当固定,每日2次,一般连用7天。

4.足跟痛  取仙人掌1片,将刺刮去,用刀片从中间剖开,敷在脚跟处,胶布固定。若在冬天,可将剖开面在炉子上烘几分钟,然后敷贴。每日敷药1次。

5.带状疱疹  方法:青黛10g,冰片5g,鲜仙人掌100g左右。将青黛与冰片共研细末,将仙人掌洗净刮刺,与上粉共捣成膏即成。将患部常规消毒,有水泡者将其轻轻挑破,待泡液自然流尽后,敷上膏一薄层,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30分钟可除痛。

6.习惯性便秘  取食用仙人掌片(最好是生长2~3个月的),去刺及外皮,切成块后用冷开水浸泡除去黏液后食用。每日食用30~50g左右,可长期食用。口服后最短2天排出大便,最长者5~7天排出大便。

7.胃痛  仙人掌30~60g,猪肚1个。将仙人掌装入猪肚内,入锅加适量水,以文火炖至热烂。喝汤,食猪肚。适用于气滞血瘀,胃痛年久不愈等症。

8.骨质增生  鲜仙人掌、鲜苦参各适量,洗干净后一起捣成稀糊状,敷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外裹塑料袋或保鲜膜,每天早晚各换药一次。

9.银屑病  鲜仙人掌50g,去刺和皮,然后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每天1次。

10.单纯性肥胖症  方法以:取新鲜仙人掌巴掌大一块,去除刺及皮,捣碎后加1个鸡蛋,搅匀,将30ml蜂蜜放入锅中加温,再拌炒食用,每周3次以上,能起到一定降脂、减肥作用。

第五条:藁本

 

辛,温。归膀胱经。

其气雄壮,升阳而发散风湿,上通巅顶,下达肠胃。

寒气郁于膀胱经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治。

《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伸为病,温以和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巳,疝瘕可除。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1、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巅顶头痛、偏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配伍应用。

2、对于风寒湿邪所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常与苍术、羌活等配伍应用。

3、治疗疥疮用藁本煎水洗浴。(加硫磺粉效更佳!)

4、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鹏腔积液、妇科肿瘤等疾患,凡辩证有寒者,均可加此一味利下焦之
湿,消阴障之气,效佳!

 

第六条:生石膏


         为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色白,质重,有光泽,碎之可看出透明的结晶

《神农本草经》说:“石膏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舌焦”

《名医别录》说:"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胃肠中隔热,止淸渴烦逆”。
清代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1793年的京城大瘟疫,有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活人无数。近代张锡纯喜用生石膏,并与西药阿斯匹林同用退热,名“阿司匹林石膏汤”。近代北京四大名医的孔伯华善用石膏,雅号“孔石膏”。

石膏证:1 烦渴喜饮;2 恶热多汗;3 舌面干燥;4脉洪大,浮滑。

今年盛夏曾治疗一女,以鼻塞不通为主诉;其人干瘦,且有恶热多汗,喜喝水,便秘,舌干瘦,脉浮滑。与白虎加人参汤两剂,鼻塞消失。

 

第七条: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归经:肺;脾;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炒枳壳一味临床我经常使用,简单介绍几种使用心得。

1、与理气药通用,治疗中焦气滞食积引起的胃脘胀痛。枳壳有降胃气作用,配合木香厚朴等对于中焦气滞效果很明显,枳壳也有消食作用,对于食积、中焦不运都有明显效果。

2、于补益剂同用,特别是补益中焦的,一可运药,不至于呆补留寇,二可恢复中焦气机运行,不至于香燥耗气。个人常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另外枳术丸也比较常用,对于脾虚中焦不运,效果也比较明显。

3、与化痰药物同用,一些外感痰湿,用化痰药加一些理气药物(如枳壳、薤白等)会事半功倍。

4、大剂量(60克以上)枳壳、枳实煎水外洗,可以治疗脱肛、子宫脱垂.....

5、配伍大剂量枳壳(30克以上)可以舒张输尿管,治疗输尿管结石效佳!

6、枳壳配桔梗,一升一降,调节中焦气机,疗效很好!

第八条:肉桂

性大热,味辛、甘。

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
      入足厥阴肝经,温肝暖血,破血消症,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痛,强心脏,温暖血分寒湿。

凡肾阳虚衰,虚火上炎,用此有引火归原之效,如牙痛、咽痛、心胃痛、霍乱呕吐等症,服之颇效。阳虚肾寒,体素细弱者,泡开水常服,能却病延年。

夏天吃菌子中毒,呕吐或泄泻,用肉桂少许泡服。

无论真假霍乱,吐泻交作,腹中绞痛,医药不及时,急宜肉桂研细粉5-10克,服之颇效,有益无损。

到山岚烟瘴之地,常吃肉桂粉末或泡水服之,可免瘴气之侵。

乘车晕船呕吐,吃肉桂粉末少许立效。

服用附子中毒,麻醉不安者,好肉桂8-10克泡服,轻者立即可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腰肌劳损:肉桂、白术、三七各等分,共为末,白酒冲服,每次8克。

  第九条:桂枝

辛甘温。为辛甘化阳代表药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表。,

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

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

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

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

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用桂枝抑制生地之寒凉,并通行血脉)。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

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4、与活血化瘀药同用,治疗症瘕积聚,如桂枝茯苓丸。

5、桂枝走血分,引药走左上肢,治疗左上肢的疼痛;桑枝走气分,引药走右上肢,治疗右上肢疼痛。

6、“木得桂则枯”,其性善平肝气,凡肝气上逆,均可配伍使用。 

第十条:细辛

 

《本经》列为上品,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寿。

“本品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阴水而上交太阳之药”

功用: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类似如西医所说的重感冒,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辩证准确,一剂就好

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配伍半夏、五味子、干姜,如小青龙汤。

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因寒而起,配伍鹅不食草。

5、治口疮:10克细辛细粉加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填入神阙穴,上覆塑料薄膜,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12小时取下,6小时后再敷。用药期间不宜熬夜,忌食辛辣、油炸、肥腻食品及酒类,适当多吃蔬果,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大便通畅。(吴茱萸粉外敷涌泉穴也有此效)

第十一条:浙贝母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擦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浆汁,切厚片或打成碎块。
【药性】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应用】
1.风热、痰热咳嗽。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长于清化热痰,降泄肺气。多用于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前者常配桑叶、牛蒡子同用,后者多配瓜蒌、知母等。
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本品苦泄清解热毒,化痰散结消痈,治痰火瘰疬结核,可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医学心悟》);治瘿瘤,配海藻、昆布;治疮毒乳痈,多配连翘、蒲公英等,内服外用均可;治肺痈咳吐脓血,常配鱼腥草,芦根、桃仁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同川贝母。
【鉴别用药】《本草纲目》以前历代本草,皆统称贝母。至明《本草汇言》始有本品以“川者为妙”之说,清《轩岐救正论》才正式有浙贝母之名。川、 浙二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
【古籍摘要】
1.《本草正》:“大治肺痛、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2.《本草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3.《本经逢原》:“同青黛治人面恶疮,同连翘治项上结核。皆取其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ymg2000的运用新得。
1、咳嗽,清热化痰,这点就不说了,比较常用。
2、对于一些消化性溃疡,其实这点很多中医杂志也有介绍,上面也有说到。
3、用于肠痈,也就是西医的急、慢性阑尾炎,配合红藤煎、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这个我也比较常用,十八反中有半蒌贝蔹芨攻乌,但我在临床上应用却未见一例反映患者,附子是先煎一小时 。

第十二条:三七

 

【性味功效】性味归经: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肺、大肠经。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咯血、吐血、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用量:3-9g,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三七的个人经验:

1、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节段性坏死性小肠炎:三七粉冲服效果较好。

2、高粘血症:三七粉 龙胆草 冰片 按照20:10:1的比例共研成细粉,冲服或灌胶囊内服,每次5克,每日三次,效果不错。

3、小外伤出血,直接撒上三七细粉,包好伤口,几天就好。

4、腰肌劳损:肉桂、三七、白术等分为末(痛甚加延胡索),黄酒或白冲服,每次8克,每日两次,效果很好。

第十三条:细 辛

                                        


《本经》列为上品,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寿。
“本品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阴水而上交太阳之药”
功用: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类似如西医所说的重感冒,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辩证准确,一剂就好
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配伍半夏、五味子、干姜,如小青龙汤。
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因寒而起,配伍鹅不食草。
5、治口疮:10克细辛细粉加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填入神阙穴,上覆塑料薄膜,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12小时取下,6小时后再敷。用药期间不宜熬夜,忌食辛辣、油炸、肥腻食品及酒类,适当多吃蔬果,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大便通畅。(吴茱萸粉外敷涌泉穴也有此效)

第十五条:何首乌

 



历史 始载于《开宝本草》有赤、白二种。赤者即指本品何首乌。白者为萝摩科耳叶牛皮消根。
来源 蓼科何首乌的块根。
产地 以德庆产为地道药材,为栽培品。而市场上商品主流多为野生品。
性状
团块状或纺缍形。
表面红棕色,有纵沟和横向皮孔。
断面淡红棕色,粉性,中心有较大的木心状环纹,皮部有如云朵状花纹环绕—“云锦花纹”。
成分
含蒽醌衍生物——大黄酚、大黄素等。
卵磷脂类成分——磷脂酰胆碱等。
芪类化合物——水溶性主要成分。
含铁、锌、锰、钙等微量元素。
性味归经
制首乌: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生首乌:甘、苦,平。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
生首乌:润肠通便,解疮毒。
用于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
腰酸脚软,遗精,崩带等证。
用于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及禁忌
10~30g,煎服。
大便溏泻及痰湿较重者不宜服。
    首乌大多用作治疗脱发,白发及防衰老用品,个人从一老中医学习时发现下方治疗脱发效果不错:首乌20克、黄芪30克、生地20克、熟地30克、黑芝麻30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15克、川芎10克、白蒺藜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30克、当归10克。现大多数人都用作保健品,在食疗方面,对于白发,可用:制首乌、熟地各30克,当归15克,浸于1000毫升的粮食酒中,10~15天后开始饮用,每天约15~30毫升,效果也不错。

第十六条:附子


附子 《内经》曰: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1、各种休克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中医称为“亡阳”,附子与干姜、甘草合成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有效方剂。
2、阳虚外感风寒,加麻黄、细辛构成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汤剂对阳虚体质神经痛亦有奇效。
3、对呕吐、下痢伴见四肢冷、脉微者,加葱白或人尿猪胆,其代表方白通汤、通脉四逆汤,有大封大固之妙。
4、对年老体弱,有下半身冷、腰酸膝冷而无力等阳虚表现,加白术共奏奇功,代表方有近效白术汤。
5、年老体弱,足背浮肿、夜尿、频尿、脉沉弱等证,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此补虚之妙法也,其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6、风湿关节剧痛、肌肉拘挛、运动受限等,佐以桂枝或白术,如夏日可畏,共启祛风除湿之功,代表方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
7、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伴有浮肿者,合苦甘之勺而补虚,合苦淡之苓、勺而温固,玄妙不能尽述,其代表方为真武汤。
8、附子有毒,一般煎煮时间长些或加用炙甘草与附子用量按2︰1配制,可避免其毒。
9、在抢救危重症特别是“亡阳”状态时,附子用量大,不能因惧其毒而错失时机,罪不容赦,有时大毒是起死回生神丹妙药。近日我用附子100克成功抢救一危重产妇并休克(当时西医使用升压药物无效,病人意识障碍病危通知其家属)


第十七条:仙鹤草


【药性】苦、涩,平。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应用】
1.出血证。本品味涩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全身各部的出血之证。因其药性平和,大凡出血病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如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可配生地、侧柏叶、牡丹皮等凉血止血药同用;若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可与党参、熟地、炮姜、艾叶等益气补血、温经止血药同用。
2.腹泻、痢疾。本品涩敛之性,能涩肠止泻止痢,因本品药性平和,兼能补虚,又能止血,故对于血痢及久病泻痢尤为适宜,如《岭南采药录》单用本品水煎服,治疗赤白痢,也可配伍其他药物同用。
3.疟疾寒热。本品有解毒截疟之功,治疗疟疾寒热,可单以本品研末,于疟发前2小时吞服,或水煎服。
4.脱力劳伤。本品有补虚、强壮的作用,可用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而纳食正常者,常与大枣同煮,食枣饮汁;若气血亏虚,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者,可与党参、熟地、龙眼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解毒杀虫,可用治等疮疖痈肿、阴痒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 。外用适量。
个人经验:临床上遇到体虚感冒、久咳、盗汗(血汗同源)常常加用 仙鹤草15~30g 。

第十八条:血竭


【性味】味甘;咸;性平;小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主跌打损伤;内伤瘀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及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入膏药内敷贴。
【注意】凡无瘀血者慎服。
个人经验:临床上常用于创口久不收口(研末外用)、胃十二指肠溃疡(内服)、功血(内服,用前排除异位妊娠、子宫肌瘤等)

第十九条:黄连

【别名】黄连、川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应用】
  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病例:
76岁的于大妈前几年得了一个怪病:舌头干裂,口腔干燥。于大妈舌头干裂的程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出来的。她的舌头顺着舌纹横裂了数道深深的口子,吃进的食物常常陷进里面出不来,口腔里几乎没有唾液,使于大妈几乎不能进食,每顿只好喝点面糊糊。于大妈曾求治于许多医院,也吃过多种药物都不见好转。
  有一天于大妈的儿子带她去看中医。一位老中医师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后开了一大包黄连,让于大妈像吃糖一样把黄连放在嘴里含着。人人都知道世上最苦莫过于黄连,可于大妈让疾病折磨得已顾不得黄连苦,含着含着口水慢慢地就多了起来,时间久了,舌裂也就渐渐地好多了。
  于大妈口含黄连大半年后,已经能够吃一些软饭了。随着饮食的好转于大妈的精神也好多了。他儿子逢人就说这中医中药就是神,黄连救了我老娘一命!

关于黄连的个人见解:

1、夏日煮上一些黄连水,换药时清洗疮口非常好,这是农村常用清洗伤口用的消毒水!

2、新生儿,可以采用黄连少许,煎水后喂一小勺,清理肠道,很有好处!

3、黄连配肉桂,交泰丸也,用于心火亢于上,肾阳亏余下,心烦失眠,效佳!

4、黄连、黄芩与干姜配伍,寒热平调,用于消化系统多种寒热错杂证的治疗!

第二十条:白术


  苦、甘,温。归脾、胃经
《神农本草经》: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1、治疗风湿,麻黄加术汤,凡阴天疼痛加重者,重用白术,效佳。
2、肌肤麻木不仁者,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何也?白术健脾,脾主四肢,主肌肉也。
3、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四君子汤也
4、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5、用于表虚自汗。本品与黄芪、防风同用,何也?白术健脾,培土生金,肺气得补,表得固也!
6、白术、苍术合为二术汤,促进胃肠蠕动,有类似吗丁啉作用。
7、骨刺、骨质增生,补肾药加上白术可治。何也?骨质增生、骨刺形成,为骨髓外溢,髓溢证,培土制水也。
8、腰肌劳损重用白术,效佳!何也?白术化腰部死血!
9、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第二十一条:黄芪

配地龙对慢性肾炎 蛋白尿的消退有效。黄芪30-60g,地龙10-15g,熬服
      慢性肾病: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1、黄芪的用量很有学问。25克以下对血压又升高作用,而30克以上有降压作用,当然具体剂量没法说,因为质量不一样,但这个范围,还是可以供大家参考的。

2、黄芪色白入肺,味甘入脾,为健脾益肺补气之良药。

用量在30克以上,病人会有腹胀的感觉,这与黄芪入脾,患者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有关系。
读书时老师讲过可配伍陈皮,临床发现,配陈皮后,患者矢气增多,也就是说,黄芪吸收不了的部分以矢气的形成排除,不能起到补气的作用。本人通过研究发现,配伍鸡血藤则不同,鸡血藤木质部疏松多孔,借此能够通过经络将黄芪之补力输送周身,疗效甚佳,而无腹胀之忧!

3、脑出血病人,经络严重受损,元气大量外泄,补气为第一要务。所以对于脑出血后遗症的恢复,必虚大剂量黄芪,配伍活血药物(将黄芪之补力输送周身);临证时本人采用黄芪100克,鸡血藤30克,即可代替补阳还五汤。其中深意只有静心参悟方能明白!!

4、黄芪入脾肺而补阳,可使阳气升腾,好比“地气升腾至空中”;临证时,凡上焦有火者当配伍知母,好比“阴云四合,地气化为云雨”,这是张希纯的心悟,不可不知!

5、疮家久久不愈,为正气不足,黄芪能托毒外出,配合天花粉、连翘疗效神奇!

 第二十二条: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本品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主要用于心气不足致而结代,心动悸者,如《伤寒类要》单用本品,主治伤寒耗伤心气之心悸,脉结代。若属气血两虚,宜与补气养血之品配伍,如炙甘草汤(《伤寒论》)以之与人参、阿胶、生地黄等品同用。
2.脾气虚证。本品味甘,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力。因其作用缓和,宜作为辅助药用,能“助参芪成气虚之功”(《本草正》),故常与人参、白术、黄芪等补脾益气药配伍用于脾气虚弱之证。
3.咳喘。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平喘作用。单用有效。可随证配伍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有痰无痰均宜。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均常与白芍同用,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临床常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随证配伍用于血虚、血瘀、寒凝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脘腹、四肢挛急作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本品还长于解毒,应用十分广泛。生品药性微寒,可清解热毒。用治热毒疮疡,可单用煎汤浸渍,或熬膏内服。更常与地丁、连翘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配伍。用治热毒咽喉肿痛,宜与板蓝根、桔梗、牛蒡子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配伍。本品对附子等多种药物所致中毒,或多种食物所致中毒,有一定解毒作用。对于药物或食物中毒的患者,在积极送医院抢救的同时,可用本品辅助解毒救急。
6.调和药性。本品在许多方剂中都可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通过解毒,可降低方中某些药(如附子、大黄)的毒烈之性;通过缓急止痛,可缓解方中某些药(如大黄)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其甜味浓郁,可矫正方中药物的滋味。
【用法用量】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
2.《本草汇言》:“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
3.《本草正》:“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助参芪成气虚之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类(三萜皂苷甘草酸的钾、钙盐为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成分。
2.药理作用:甘草有抗心率失常作用;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及镇痛作用,并与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有协同作用;能促进胰液分泌;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还有一定平喘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抗利尿、降脂、保肝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生甘草2~3g,加10~15ml沸水泡服,每日1次,治疗婴幼儿腹泻有良效(湖北中医杂志,1984,6:11);生甘草10g,开水泡后当茶饮,轻症服药1~2个月,重症服药3~5个月,治疗慢性咽炎38例,治愈34例,好转4例(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1:20)。本品还有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抑郁症、食物中毒、急性乳腺炎、尿崩症、银屑病、痤疮及外治冻伤、皮肤破裂、手足癣等疾病的报道。
4.不良反应:大剂量服用或小量长期服用本品,大约有20%的人可出现水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不良反应;老年人及患有心血管病、肾脏病者,易致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脏病。长期服用甘草甜素可致非哺乳期妇女泌乳。
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关于甘草与伏火理论:甘味属土。冬天烤炭火,炭火燃烧过旺时,为了防止炭火燃烧过快,常常在燃烧的炭火上撒上一层灰土,则火不熄灭,反而热力持久。类比如人:凡肾阳亏虚的病人,大多有虚火上炎的情况,不用姜附则疗效不佳,使用姜附,把握不好,有时虚火上炎更重,此时重用甘草生30—40克,则姜附之力伏于土下,起到补肾阳而无虚火上炎之虞!此即“伏火”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黄芪」不传之秘
世传秘方900方(七)
“药对”——临床经验的展现
自汗不宜用黄芪
化痰止呕要药半夏
14.中医内科辩证方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