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经方之路(二十二)~~中医对屁的辨证论治


蔡师此文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辨屁论屁,后半部分是临床医案。限于篇幅,今日只刊发前半部分——辨屁论屁,分享与大家,一起来见识下种类繁多的屁及其所隐藏的病因病机。

一、屁的重要性

1、引子

在当今,不论男女,放屁人太多,在广众之下有屁不敢放,不好意思,怕人耻笑,不放又憋的难受,很是尴尬。

为什么有这么多放屁的人?放屁是好还是坏?

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人若每天能痛痛快快地放几个屁,不臭或略臭,这种屁也有响声,但可控制,这是通气,正如蔡师所言:

气通脏腑顺,便通一身轻,

表解精神爽,阳静阴也平。

这为正常的屁,这种人脏腑调和,气血安宁,心情舒畅,不易生病,不易生气,过的自在。

平常无屁者,能吃能喝,说不定哪一时,砰砰放几个屁,放后即无,这为“段屁”,这种人也多见,对于成人来说这也为正常之屁。若小儿有此屁则为肠胃有积热,有的小儿一个响屁能把自己吓哭,日久不予以重视,小儿易肠道不通,出现夜里出汗、睡眠不安、多梦、梦话、磨牙、啮齿、多动不听话、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西医讲此为多动症,其实多数就是内热,感冒后误治而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甚者暴怒不休,咬人,抓人,打人,管而无用,若见小儿有此屁,父母要及时带孩子找中医治疗,若要热病形成,后病难以想象。

有些人有屁无声,这叫闷屁,又称哑屁。哑屁者熏人,这为大肠有积热,所以很臭。这种人无有大碍,就怕日久不解酿成大病。

无屁可放,或屁放不爽,往往是脏腑不通,病态之相。这种人过的不自在,事事不顺心,易发脾气,饭后胀,大便不爽,大便黏,这为肠中有湿热,湿热常常不泄而引起气滞肠垢,大便难解,肠道病变。

2、屁的重要性

屁,有虚实寒热之分,又有响屁、闷屁之别。实屁多热,热屁多实。屁多亦可断人生死!

医患都知感冒重要,却不知放屁也能是某些大病的临床表现。

医圣仲景有论述大承气汤而讲矢气,《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潮热……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肠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医宗金鉴》论曰: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后人对屁却少有专著和论述。蔡师在临床几十年对此略有认识,简述如下,望有益于读者。

自古至今医生在临床上的诊断都是望闻问切,问问寒热,问问表里,很少有医生在诊断上把屁放在第一位,就连著名的“十问歌”也没提到,这是我们医道上一个疏漏。都知道感冒伤寒能害死人,却不想屁也能害死人。

蔡师在临床上重视内部脏腑病变,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多从内向外诊断,人的大病生死两变,分为两个年龄段,《内经》言“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四十五岁前病在胃、胰腺,四十五岁后病在大肠,这就是两阳病,手阳明和足阳明。

屁真有这么重要吗?2011年有一报道,有人把大便解到封闭式塑料袋里,一个星期后放入液化气罐,开关打开即能烧饭,可见其中蕴含多少热量!屁乃腑气所化,其威力不可小觑。

2012年又有一篇报道,年三十晚上,四川一位60岁的老太太吃了一个苹果后即腹痛不止,疼的死去活来,送去医院抢救,检查说是胆囊炎爆发而痛,即做胆囊切除术。谁知术后疼痛加重,持续一个多月,期间多次转院,最后转到中医院,诊断为肠梗阻,需及时手术,开刀时发现大肠已被烧烂,切除大肠,术后患者不久离开人世。前后花费儿女全部积蓄150多万元,儿女不服,把医院告上法庭。

此患者最开始不就是一个大承气汤证吗?早有气结于大肠,胀气不得外泄,酿此后患,人财两空,可以说这就是屁不得外泄造成的后果,也是医生在临床上不能辨屁识屁的后果

屁少,小屁,为医者很少重视,患者也不当回事,小屁日久就成大屁,若临床不及时治疗,就会酿成大患。

临床上有一些危重且年龄大的患者,我一般从里往外诊断,先问屁可多可响可臭,如有这些症状,屁辨清楚,再选处方。如里无病,没有这些症状,再找六经的外感,表里兼顾,临床方能无误,若医误诊,患者将苦不堪言。

二、辨阳明,屁多恐生癌变

1、实屁

热屁声音响亮且急迫而味臭,人不可近,常伴有口臭、面赤、脉洪大等症。臭屁为宿食糟粕肠垢积聚已久化热而生之气。这种气有毒,若长期不重视,不治疗,开始结肠炎,再不予以治疗能引起肛门肿胀,肛门细小,解出的大便如筷子一样粗细,最后大便难解甚至不解。甚者化为西医所说结肠癌,予以直肠造瘘术,给患者造成众多困扰,痛苦一生。

乙状结肠癌,肛肠癌形成,大便不下,气也不下,气逆而上行,引起少腹胀满,气从左边肚脐向上而行,引起肚脐左边疼,这叫大肠返流气。再往上行,左脾下常常痛,人就容易饿,想吃,吃后又撑胀,形成痞满。这个痛点在胃窦,这叫脐上返流。引起胃癌,胰腺病变甚至胰腺癌(关于胰腺病的详细论述见于蔡师的谷疸论)。若气再不消除,气还向上行,痛到左边乳下,于胃的大络相会,胃气不降,痞气不降,乳房增大,形成乳核乳癖。如果是热性的形成乳疽乳痈,乳房肿块,日久引起乳房肿痛溃烂,乳漏乳劳形成,乳腺癌变大抵如此,不明此理,治疗获效甚难(乳腺疾病的治疗蔡师另有专论)。

气还不下行,乳房疼痛能痛及左胸缺盆,肩俞肩井亦会疼痛肿胀。医要再误,左腋下痛,左胳膊能肿大到正常一倍,手指粗胀。医再误,引起满胸痛,高酸热气聚于胸中,形成返流食管炎。再误,肺癌。再误,权威刀下死了多少冤屈鬼!所谓的癌转移就是胀气过盛无有出路,到处乱跑,气归一处,泛滥成灾而成。

大家看这“化屁之气”多么重要,最终引起癌症病变并非笑谈。另外热气(屁)与湿结而致黄疸、痢疾、癃闭、淋证、结石、肾炎、尿毒症等疾病更是后患无穷。

“化屁之气”若上升而不降,病人又被误医误治,必死无疑,万不可轻视!

2、虚屁

虚屁多寒,寒屁多虚。寒屁声音较小且不臭或微有臭味。这种屁可称为两感屁。

天漏雨,人漏气。气多者成云,少而不见,云厚者酿雨,风雷交加,雷电来助,冷热相交,下者为雨,雨为空气中水也。人漏者为气,肺为华盖,有上口无下口,通十万毛孔,能行云布雨。肺需要脏腑的蒸发之气方能作汗,肺需要太阳的保护方能无病,太阳无能保肺,那必然是两感之病。

何为两感?就是肾虚太阳病,两感病为虚,虚不能作烧,就是有烧也是低烧,不过37度左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骨空肾必虚,肾虚无有能力鼓动太阳,太阳虚邪常常携带,太阳不能自保,那肺必然天天受凉,肾、膀胱、肺三经同病,如此就不能保护人体的外围。病在经表,无能作烧经表化郁热,郁热化气,气无出路,只能循经里行,归于大肠,归于空肠,气满外泄为屁。

如果大肠没有宿食糟粕,屁放出体外不臭或微臭。肾与膀胱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表里之屁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3、多屁

肺若失去本能,则不能保持津液,不能保持正常的精气,不能作汗,不能发烧,邪无出路。气归于大肠,屁多,这种屁就是长期不发烧形成的。

古人讲“三阳常实,三阴常虚”。三阳衰败,不发烧的外感常常携带,经邪常带,这叫三阳常实,实者为病。

阳为热邪,在经者化热化气,三经热气归于阳明,阳明的本性是热,热气多者归于胃底。热气盛而下行,归于空肠,空肠是聚气的场所,大肠不实,放屁自然响而不臭,其声响亮且高亢,甚至响声如雷,无臭味或略有臭味。若宿食糟粕积于结肠,三阳经气旺盛,放出屁来便又响又臭。

三阳常实,乃三阴虚造成的。若是屁多屁响而不臭或略臭,平素还能食能喝,这种病人长期放屁,连年累月,病人不在意,医生不知,此为少阴败,三阴虚,大肠热,阳明实,多发病在肝。《内经》讲“邪气满布在大肠外面,留在肓膜,而肓膜的根源在肝脏之下,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法,否则会导致小便困难”。(译文)热盛者,气走旁流,伤肾阴,耗肝阴,乙癸同源,母不救子,二阴被耗,肝脏必生大病,突然检查出肝癌晚期也不足为奇。再次强调屁不可小看!

4、其他

阳明虚兼太阴虚,腑证化热成实,只见内证,不见外证,太阳虚,阳明虚,太阴虚,虚不能抗邪,邪陷于经,邪陷于腑,虚则病变,随经而传,虚实兼杂,临床难辨。热在里烧,气在里胀,有时饮食如故,有时受凉常常腹满,饭后撑胀,有时脉数,有时脉浮,有时有烧,有时无烧。太阳虚阳明虚,正不能抗邪,太阴虚升降失调,虚饱满胀,饮食如故,之后想吃而不敢吃,饭后撑胀,日久不解,产生闷屁,此屁多无声或声小沉长,奇臭难近,闻之使人头昏脑胀,若邪气逆满于胸中,气不下行,逆气而上,则会口舌生疮,暴咳,呃逆,甚至头晕头痛,头昏脑胀,失眠,神经失常,久则必成大病,此时应及早选用通腑下气之药,使浊气排出则不适症状多能消失。

若反酸于上,伤于食管,这是西医所谓返流性食管炎,甚至食管癌。病人不知,医生又误,常满而不泄,气滞腑满,这为虚实兼杂,可以选用厚朴七物汤。肺为华盖最为上,这种虚邪常常不泄,气热膨胀,专伤于肺,最终形成肺癌。

伤寒感冒病人怕,伤寒化热阳明伤;

阳明经热常不解,转入腑证伤大肠;

宿食糟粕化胀气,肠垢化毒气血伤;

常胀日久不得泻,毒气走窜五脏伤;

肺于大肠相表里,肺癌肠癌怕不良!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酸屁,其气味酸臭令人作呕。多为饮食太过,消化不良所致,常伴有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不适症状。甚至一些腰腿痛者亦多有屁出痛减之感。所以说,及时排出浊气对人体益处颇多。

总之,屁是排出体外的浊气、废气。它能净化人体,排除邪热,同时亦反映出体内邪热已盛,或正气虚寒及腑气是否通畅。特别是老年人有屁即放则有利于身心健康,不宜“委曲求全”。
 

 

         【跟己安先生学中医】“是药三分毒”这个观念一直在坑你

我母亲是一位西医转中医的老大夫,不过她老人家有着固执的西医式思维。一让她吃药,她就说“是药三分毒,我不吃。”一提附子,干姜,她就说:“附子、干姜大热啊!不能吃!”
入秋,她感冒咳得厉害,一付小青龙汤基本不咳了,可腰又开始痛,三剂小柴胡合四逆加杜仲她的腰就好了。母亲拿着方子左看右看就是不明白吃这几味药怎么就好了?去年她腰痛,我舅(也是一位中医)开的方子一付近三十味药,用蒸锅煎,吃了十来天还没好。。。
老公吃附子理中汤,我让母亲吃二煎,我吃四逆汤,也让她吃吃三煎。入冬以来,她也是每日都有碗药喝。近十年,每到冬天母亲手脚必开裂,防裂膏,尿素膏,手霜怎么擦也没用,厉害时不能碰凉水。今年,她每天都刷碗,手好好的没裂!昨天闲聊,她说:“今年真奇怪!我手脚到现在都没裂。”虽然她还是不理解吃带附子、干姜的药手脚咋就不裂了呢!但这些日子一煮药,她总问:“有我的药吗?”

《小道经方》知识储备
是药三分毒,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不全面。世上万物禀气皆偏,灵长之最的人类也不例外。太阳光分开了是七彩,七彩合化好了就是阳光。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腐熟运化好了的粪臭,就可变为瓜甜花香。毒是度的外在表现,烧鸡龙肉吃过度了,就变为毒,伤害身体可以死人的。是药三分毒,是烧鸡亦是三分毒! 

所谓中药的毒性就是药的偏性,而生病就是身体发生了“偏”,需要用药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用对了的经方汤药是起到恢复身体脏腑功能,纠正身体的偏颇,祛邪外出等等这些作用,所以更不会产生像西药那样的“副作用”。




                                                一文理解桂枝类方的方义及应用
柯韵伯先生谓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其组方严谨,又暗藏深刻的医理,故用之临床加减灵活。本文陈瑞春先生条分缕析了桂枝汤类组方医理,详细阐述了桂枝汤类兼证以及变证,又结合临床医案具体展示其用法。深度好文,值得一看。


桂枝汤类方探讨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桂枝汤概说

桂枝汤方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所组成。论其性味,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微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织,桂枝汤是由两队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释:估价即对人或事物给以评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织,“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桂枝汤的功用并非是单方面的。

概括地说,桂枝汤方的组织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被称为“群方之魁”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使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则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桂枝汤证的本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桂枝汤证的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症,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症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一者无汗,有表实与表虚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项部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症

凡有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仍主以桂枝加朴杏汤,这就应当活看。因为它只是下后表未解的治法,既不能认定“微喘”一证,亦不可执定桂枝加朴杏一法。

(三)兼风湿证

《伤寒论》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这是太阳病的类似症,属杂病范畴。《内经》称为痹症。日人丹波元坚说:“风非中风,盖总括风寒之词。”体现了《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意思。三气杂合的痹证,与风寒致病虽有类似之处,但性质上又略有区別,临床证候亦不尽相同。本方实即桂枝汤去芍加附子,且附子用量(三枚)特大,皆在驱散寒湿以镇痛,有别于回阳救逆的附子之用法。若“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的风湿留着关节证,则用甘草附子汤,温经散寒以定痛。

(四)兼郁热证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即太阳表邪未解,因循失汗,里热已成。究其病机亦属表实内传阳明,故必有口渴、心烦、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若与大青龙汤比较,病机大致相同,且二者的禁忌一样。所不同者仅病势有轻重之别,应当细辨。

论中还有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有热色,不能得小汗出而身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如疟状一日再发的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前者发汗力较强,后者发汗力稍逊,二者皆属于桂枝汤的权变法。

(五)兼阳虚证

本证是表虚证的常见证,柯韵伯说:“太阳病……虚则易陷少阴”,证之临床确实如是。如表病汗不如法,损伤心阳,以至心下悸欲得按,用桂枝甘草汤主治,二味扶阳补中,是阳虚之轻证,笔者常以此方合枳实栝萎薤白半夏汤,治胸痹短气,属痰浊闭阻心阳者,常获疗效。又如“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邪未解、卫阳已虚之证,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其效甚捷,往往以小剂一、二服即取效。再如,烧针令汗发奔豚的桂枝加桂汤,是属心阳损伤,寒气乘之上犯。其实,未经发汗,素禀阳气不足而见“气上冲”者,用之亦验。他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以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均属汗后伤阳,随其病机不同,变证各异,而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运用,其辨证立法、组方用药都是十分严密的。

(六)兼营虚证

《伤寒论》说:“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汗多伤营血证,用新加汤主治。因为桂枝汤原方旨在调和营卫,但因汗出过多而使营血耗损过甚,故加芍药以滋养营血,复加人参以补汗后之虚,所以能治营血失养的身痛症。本方与后世补中益气汤加桂枝治气虚感冒身痛,一则偏重营弱,一则偏重气虚,两相比较,病机殊别,各有侧重。

(七)兼里实证

本太阳病下后大实痛,是因腐秽积滞于肠胃,其病属实,用桂枝加大黄汤除邪止痛。许宏说:“表邪未罢,若便下之,则虚其中,邪气反入里。……若脉沉实,大实而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脾实也,急宜再下,以桂枝汤以和表,加大黄以攻其里。”许氏补出了脉沉实、按之痛不止的腹症,这样更为贴切。但此证属太阴,是否当行大黄之攻下,尤当审慎,不可粗疏。至于桂枝加芍药汤所主治的腹满,是阳邪下陷,脾气不和,这里就不赘述。


四、桂枝汤证的变证

桂枝汤证的变证,与上述兼证稍有不同,其所同者是表虚的变证,虽以桂枝汤之法,而易桂枝汤之方,这就有必要分开来论述。

(一)阳虚停水证

《伤寒论》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本条应与《金匮》“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合参。因为脾胃中阳不足,水气内停,蒙闭清阳;有形之饮停聚中焦,故头眩心下痞满,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以化饮。这就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意思。

此外,苓桂甘枣汤证,是因汗后欲作奔豚,其人脐下悸,属心阳不足,下焦水气偏胜,故变桂枝汤为苓桂甘枣汤以利水气,平冲逆。至于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病机与上述有相同之处,但因其去桂去芍争议甚多,这里就略而不谈。

(二)中阳不足证

《伤寒论》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所谓二三日是指未经汗吐下而“心中悸而烦”,《医宗金鉴》说:“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故用小建中汤补虚建中。论中尚有土虚木旺、木抑土中的“腹中急痛”,亦可用上方主治,其所以悸烦腹痛均可以小建中汤治疗,因为甘药之用,足以资养脾胃,生长营血,所谓“肝得之而木气疏和,心得之而火用修明”,故腹中急痛、心悸而烦二者都能获效。


五、病案举例

桂枝加附子汤案

吴XX,男,32岁,农民。1970年3月就诊。患者因劳动时淋雨,当晚头身重痛,恶寒发热无汗,次日就诊时,体温38.8℃,脉象浮数,舌苔薄白,二便如常,不呕不渴。已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蔓荆子、川芎、白芷等祛风胜湿药,服1剂,汗出甚多,身痛反剧,不发热,身寒怕冷,围帐覆被而睡且身不热,体温36.5℃,舌苔白润,脉象微细。处方:制附片6克、桂枝6克、西党参15克、白芍6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1剂后,肢体暖和,恶寒减轻,汗少身不痛。继服1剂后,恶寒知饥索食,诸症痊愈。休息2天后恢复劳动。

按:风寒外感虽未用麻桂发汗,而祛风胜湿药亦可过汗。本例即发汗伤阳,故汗后身寒更甚,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益卫,加党参益气补虚而获效。


桂枝加葛根汤案

宙XX,女,41岁,教师。1978年2月初就诊。自述颈项部不灵活,转动不自如已2~3个月,且伴有上肢麻木感,手臂举动不便,其他如常。脉缓,舌苔薄润。当即以桂枝加葛根汤方数剂,并嘱其摄片检查。

二诊,经X线摄片检査,确诊为颈椎增生症,并诉服前方后,颈项部略感转动灵活,脉舌均正常。处方:桂枝6克、赤白芍各6克、生黄芪15克、秦艽10克、姜黄10克、葛根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克,服20余剂,自觉颈部俯仰灵活,手麻木减轻。近1年多,病未复发。

按:此虽颈椎增生症,表现仍为“项背强几几”,病位属太阳经,故以桂枝汤滋阴养阳,加益气活络升津药取得近效。是否能巩固,还有待长期观察。


桂枝甘草汤案

王xx,女,41岁,教师,1978年4月初就诊。

主诉:胸闭闷憋,时而感气促,气不足息,喜欢叹气,遇阴雨天,胸闷更甚,心悸心慌,疲乏无力,舌苔白润滑,脉缓而弱,偶见间歇。心电图正常。诊为心阳不足、胸阳闭阻。拟用桂枝甘草汤合枳实栝萎薤白汤加味。
处方:桂枝6克、生黄芪15克、瓜蒌壳20克、薤白12克、枳壳10克、炙甘草10克、橘络10克,服5剂。

二诊,服前方后,胸闷减轻,心胸舒畅而欢快,不叹气,心悸减,脉息平和无间歌。守前方加党参15克,继进5剂。

三诊,服前方10余剂,诸症已罢,一切正常。瞩其服归脾丸以善后调理。随访至今,心悸气短之症未复发。

按:桂枝甘草汤温养心阳,加参芪益气,合枳实栝蒌薤白汤宣通胸阳,故能主治心悸气短的胸痹证。如确诊为冠心病者,加活血化瘀药合用,亦可缓解症状,能获近期疗效。


桂麻各半汤案

王XX,女,28岁,工人,1979年2月就诊。病者患荨麻疹多年,经常反复发作,遍身瘙痒,尤以身体暴露部分疹块特多,痒得难以坚持工作。检查所见,头面四肢一经风吹即起红色疹,高出于皮肤,瘙痒特甚,烦躁不宁,饮食无异常,二便正常,月经先期。脉息如常,不缓不紧,舌苔薄润。曾服清热祛风凉血药,以及西药镇静剂、抗过敏药均罔效。姑拟麻桂各半汤合四物汤试治。处方:麻黄5克、桂枝5克、赤白芍各6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川芎5克、甘草5克、路路通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

2个月后,曾为她诊治的医师转告,病者服上药5剂后,疹块消失,病未复发,一切良好。


按:麻桂各半汤本为治风寒外束于皮肤之表证,合变通四物汤,养血良血以疏风,内外合治,故能主治本证。


苓桂术甘汤案

黄XX,女,42岁,技术员,1973年4月就诊。患者被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已多次住院治疗,病史3年。胸闷心悸心慌,面部及两脚浮肿,呼吸气短,喘咳吐稀痰,甚至口唇发绀,恶寒身形振颤,睡寐不宁,食少腹胀,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脉细弱,舌苔白润质淡。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试治。
处方:茯苓15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广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生黄芪15克、防己10克、车前仁12克。服5剂。

二诊,服前方后,心悸、浮肿减轻,呼吸较畅利,咳减痰少,小便增多,食纳稍增,脉仍细弱,舌苔薄白润,守前方加制附片10克,继服5剂。

三诊,前方继进5剂后,心悸浮肿再度减轻,呼吸均匀,唇不发紫,不恶寒,咳仍吐稀痰,睡寐安宁,脉缓而弱,舌质淡红苔白。处方:制附片10克、生黄芪15克、桂枝6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法半夏10克、五味子5克、党参15克,服5剂。

四诊,上药服10余剂,诸症悉减,浮肿消退,心不悸,咳减痰少,饮食倍增,脉缓有力,舌苔薄润。嘱前方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

两年后随访,病者坚持上半班。如遇心悸发作,或感冒引起身痛,胸闷心悸,即用第三诊方,服数剂后诸症悉减,至1978年底,患者陆续服上药近100余剂,体略发胖,病未复发。

按:本案虽为“风心”病,但究其病机,乃中阳不足,痰饮停聚,故用苓桂术甘汤加味主治。由于病者素体脾肾不足,症药相符,虽长期服用,未见不良反应,且成了常备之药。


总之,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类方是围绕着桂枝汤加减化裁,既可治外感疾病,也可治内伤杂病,临床运用甚广。对于其病理药理如何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一步研究,使它的适应症、临床指征更加明确,便于掌握运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待于整理提高。
【中医书友会编校发表】




                                岭南经方论坛讨论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功用】解表清里,退热除烦。


关于大青龙汤的主证,《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

而陆渊雷先生则认为:大青龙汤主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 五证,多口渴一证。这一点值得讨论。


【方证要点】
1、外寒内热证:以发热无汗,不拘急而烦躁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烦躁兼咳,肌肤粟起,脉浮紧。
2、常用于流感、流脑、肺炎、急性肾炎、鼻出血、眼目疼痛、烂睑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进行性皮肤病性浮肿、崩漏、卒中闭症、汗腺闭塞症等属于风寒外束,表实无汗,里有郁热者。
3、体质要求:大多是体格强健的中青年,肌肉发达,面部有轻度浮肿貌。发热恶寒,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而按之往往干燥而无点汗;烦躁;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较好。


【注意事项】
1.本方发汗作用强烈,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绝对不可使用。临床应用中,服药一定采用分次给药,根据汗出情况决定服药次数。不管症状缓解如何,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一般不宜服用第二剂。一定不可和西药发汗退烧叠加使用,以免汗出亡阳。
2. 出现漏汗不止者,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甚则四逆汤救逆。
3.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乱。


【类似方证鉴别】
1、大青龙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都可以治疗外寒内热证。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重而里热轻,故而以无汗烦躁为主症,故重用麻黄以解表,为仲景发汗之最重剂;而麻杏甘石汤证是表寒轻而里热重,故而以汗出而喘为主症,故重用石膏以清热。
2、大青龙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都可以治疗外寒内热证。大青龙汤证用于体格壮实,正气充足者,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用于体格虚弱,不耐发汗,正气虚弱者。
3、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都可以治疗发热恶寒,身疼痛。大青龙汤证表寒重,故而以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为主症;而小青龙汤证表证轻,故而以咳喘、干呕等水饮症状为主。


【原文】《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张锡纯医案:
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 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余瀛鳖医案:
邓某,男。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 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 (江苏中医1959;(5>:16)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下面是个经典误治案例,不用姜枣,不交代注意事项,误之源,慎之!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乃书案云:


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实由我之蒙昧所致矣。

讨论

《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8条中已明言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大青龙汤的主证,而第39条中所述脉证,上述四项,无一项具备。为何可用大青龙?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虚症:指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抗病能力变弱,生理机能减退的症候。表现为面白唇淡、神被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舌嫩无苔、脉细弱无力等症状。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1、阴虚--忌辛燥,宜枸杞、梨
症状:手足潮热汗出、心烦、口舌生疮
2、阳虚--忌生冷(虾蟹)宜牛羊肉
症状:畏寒怕冷、腹泻、乏力、精神不振
3、气虚--山药、茯苓、薏米
症状:四肢乏力、容易困倦、食欲不振
4、血虚--避免辛燥,宜红豆、红衣花生、红枣
面色无华、心慌、月经不调

樱桃-既养气又养血
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
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
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
肾气虚者:遗精、夜尿多。
脾气虚者: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

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
具体又分为:
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脾阴虚:不思饮食,食后不易消化,干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
肾阴虚:腰困腿软、足跟痛,手足心热或兼有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脱发、齿摇。肝阴虚:头晕、头痛,眼干,怕光,两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梦,指甲光泽度差。
值得一提的是,肝肾阴虚常常同时并见,肝阴虚可到肾阴虚,肾阴虚常可致肝肾虚。

阳虚症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阳虚症在夏季症状较轻,冬季症状则加重,且常由气虚症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症。
脾阳虚症: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
肾阳虚症:腰部、膝部酸困、发冷,肢体怕冷,小便清长或遗尿,浮肿(以腰下多见),阳痿遗精,女性表现为不孕或黎明前脐周围作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消失。
心阳虚症:心慌,胸闷,胸憋气短,心中空虚,易受惊吓,惊吓后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区疼痛。

血虚症面色发黄或面白无色泽,口唇颜色淡,头晕,失眠,女性月经量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皮肤无光泽,头晕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指甲苍白,头痛程度较轻,遇劳累后加重,常兼有气虚的症状,如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汗多。
心血虚:心慌,心烦,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唇舌色淡,多发生在体质虚弱者。
肝血虚:看东西时两眼昏花、干涩,指甲无光泽、色淡、脆而薄,甚至变形,夜盲,看东西模糊,耳鸣,手脚肢体麻木,体形消瘦,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失眠多梦,易惊醒。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虚症的表现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气、血、阴、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或者同时出现,也就是说,许多症状不仅见于一个症形,还可见于许多症形当中,需要和其它症状结合起来一起考虑,因此,患者当难以辨别时,一定要找有经验的中医诊断。





              火旺、阴虚、气虚、寒凉、燥热,这五种人如何应对秋燥

“燥”为秋季主气,中医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秋季五脏应肺,由于肺司呼吸,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温度下降时,这些部位不适的症状更为突出。中医认为,燥邪最易伤肺,表现为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等,故秋天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尽量少吃辛辣、煎炒的食物。

 
常见的有五种人:火旺、阴虚、气虚、寒凉、燥热,秋季出现的换季反应有所不同,故解决方法也有差异。

火旺

这类人比多以年轻人为主。在秋季会口臭、口干、唇干、上火、口角烂、牙龈烂、便秘。在饮食上可以吃杏仁,还可以吃带苦味的蔬菜,如苦瓜、油麦菜、白萝卜、生菜、白菜、丝瓜等。

阴虚

此类人在这个季节除有“秋燥”的普遍症状外,还伴有五心烦热(胸心、手心、脚心)、心烦、傍晚脸红等。可吃霸王花、西洋菜、雪梨、橙子、百合、玉竹、马蹄等。

气虚

:此类人除了有“秋燥”等普遍症状外,还伴有气弱、脉弱的现象。可以西洋参党参、五指毛桃、玉竹等煲汤调理。

寒凉

除有“秋燥”症状外,还会有胃寒之症、如口淡、舌苔白、怕寒、怕冷,一吃凉食即感恶心反胃或拉肚子。因此这类人不能吃寒凉药、凉食,宜多喝温水。气温变化无常,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应季的水果可以选择温性的,如桂圆、枣、杨梅等。温阳的食物,如姜、芫荽、洋葱、南瓜可以经常食用。

燥热

肺胃燥热,表现症为状为鼻子干、嗓子干、大便干,没有口臭,牙龈不烂,可以多吃润肺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藕粉、鲜淮山、冰糖、银耳等。




把感冒发烧这事彻底说清楚
 
发烧通常伴随着无汗。80年代,大多数人还都会有一个直观的常识:“汗发出来就没事了”。这就很明确的揭示了“发烧”的原因:通俗的讲,叫“受凉了”,受“凉”了,却怎么表现出来是“烧”呢?用“热”能祛除“凉”,这是最简单的物理原理。就如同我们用“盖被子”积热去凉,我们的身体是充满智慧的,它会自救,自救的方式就是“发烧”,烧的温度高过入侵的“寒气”,就能把"寒气"赶跑了。为了便于短时间内积蓄更多的热量,形成更高的温度,我们聪明的身体也会“盖被子”——把散热的毛孔全部关闭(所以无汗)!体温就迅速升高了,当升高到能驱除“寒气”的温度,毛孔就会打开,通过流汗把寒气排出去,温度就会马上降下来,病就好了。


但就有自居聪明的人,只看到“高烧”,而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头脑简单反应迅速的就想到“降温”。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功能本来是消灭细菌的,但同时其消弱免疫力的作用(也就是消耗阳气)能导致体温下降,因而误打误撞也有了“降温”的效果。抗生素不行了,就上冰袋敷——美其名曰“物理降温”。

这不是完全跟我们的身体对着干嘛!身体要发热,以阻击入侵的“敌人”,却没想到,主人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大大加强“敌人”的势力,增加更多的“寒气”——寒凉的抗生素,冰冷的葡萄糖水,冰冻的冰袋!怎奈身体对主人是那么的忠诚,吃了败仗(“降温了!”),退回去,随即又组织更大的一次进攻(“温度又升高了!”)。可是,愚蠢的主人又再一次助纣为虐!于是,身体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发动保卫战,直至——身体终于垮了,再没有多余的能量来战斗了。笨蛋主人疲劳的嘴角带着微笑,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到:“上帝保佑!温度终于降下来了!”

这才是真正的亲者痛仇者快!可是,借助于“现代”“科学”的华丽外衣,依托宣传机器的狂轰烂炸,终于达到了今天广大民众的洗脑,把千百年来的常识都蒙蔽掉!异己的声音都被割了喉的局面!


【西医对治疗病毒性感冒没有任何药物与技术手段】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1000多年前,张仲景撰写【伤寒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现在却成了难治之病,一个感冒花费上千元,一个多月都治不好。国人一般患了感冒,不是去看中医,而是往西医院找西医治疗,无论是正规大医院,还是路边个体诊所,吊盐水,上抗生素,对于这种治疗方法与用药是否正确?患者或患者家属从未提出质疑。


西医内科学教材清楚告诉我们,感冒80%是病毒感染,西医内科学教材明确写的治疗方法:休息,保暖,多饮水,进食易消化而又有营养的食物,高热伴有头痛或全身酸痛时,可用阿斯匹林等退热止痛药物治疗。西医任何一本教材都没有说病毒感冒要使用抗生素,吊盐水。抗生素使用规范规定:病毒感染,原因不明的发热,禁用抗生素。而今我国西医为什么要背离学校老师与书本的教导,违背有关用药禁忌?首先是因为没有法规约束,再就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如果在美国对病毒性感冒应用抗生素,医生行医执照会被吊销,而丢掉饭碗,医院也要为此付出巨额赔偿,严重者将会被摘牌关闭!因为别人有严格的法规管理,说出来也许有人不相信,我女儿在美国从事医疗AT行业工作,美国医院都是私人的,医院老板每年付十万美元请他们帮助监督医生用药,免出医疗事故。我女儿告诉我,医院出十万美元给他们公司,给医院带来至少一百万美元的效益,而且使医院名誉少受到损失。美国作心脏搭桥手术住院费用,天数都有规定,超过的费用医院自己负担,而且搞不好患者会找麻烦。所以一切都要按规范办。又如,患者在院内感染,医院要负担完全责任,而且要上报国家卫生部门,超过十例医院要停业整顿。中国医院乱收费又有谁管?


世界卫生组织曾批评中国“过度输液”,我国每年消耗104亿个吊瓶,中国人口佔世界六分之一,每年消耗盐水瓶佔世界73、6%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化学药物的滥用,”,“伴随化学合成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以治愈的疾病大量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指出“当前过度诊断,过度医疗,导致,很多病都是治出来的”。美国鸡肉,猪肉,牛肉如果杀死前用过抗生素,价格很便宜,而我国患者排队打抗生素。是多么无知!我讲这些是告诉广大患者,对西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人被治死了,还认为都是应该的。有人说感冒去找中医,疗效也不好,是的,现在好中医、真中医不多了,中医院校学生都不学习【内经】,【伤寒论】了,原来这都是中医入门必修课,现在不学了,怎么会运用中医理论看病呢?好在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经典方剂,现在都制成了成药,运用得当疗效很好,我已将我临床应用的经验写了如何应用中成药治疗感冒的博文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成药是治疗病毒性感冒的特效药】

中医治病讲辨证,感冒须辨证是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还有半表半里证、寒中夹湿证等等。这对于一个不懂中医的人,要分清的确很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临床症状,就不难区分了。现将我临床应用中成药治疗感冒的经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分享!

一,风寒表证,
 
感冒初起,临床症状:恶寒【怕冷】,发热【热不高】鼻塞,流清鼻涕,咳嗽,吐痰清稀,且吐白色有泡沫的痰,痰味有咸味,舌苔淡白色,这不须辨证表虚、表实服用:参苏丸。

二,风热表证,
 
临床症状:恶寒,发热【热比较高】,咽痛,咳嗽,吐痰粘稠,色黄,鼻涕粘稠色黄,小便黄色,服用银翘解毒丸。

三,表寒里湿吐泻证,
 
【西医谓之胃肠感冒】,临床症状:恶寒发热,上呕下泻,腹痛,是水泻,舌苔白腻,服用藿香正气水,【零陵时代阳光制药厂的疗效好,成分中要含酒,无酒疗效差】,这里有一个真实故事,一个旅游团在瑞士登雪山,一个澳大利亚游客受寒,上呕下泻,瑞士西医为了防止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当然是输液,冰冷盐水加重了病情,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单,一位台湾游客懂得一点中医常识,说他带有藿香正气水,是否可以试试?两支藿香正气水服下,吐泻即止,转危为安,病好了,这位游客是澳大利亚一个金矿老板,为感谢救命之恩,坚持要送一辆奔驰给台湾游客,消息传到澳大利亚,藿香正气水价格暴涨,很快脱销。

四,表里寒湿积滞证,
 
临床症状:恶寒,发热,身热无汗,关节酸痛,浑身不舒服,不思饮食,有点呕吐,有的患者有腹泻,舌苔腻苔【口中发粘】,服用五积散。【所谓五积:是指气滞、血郁、痰凝、湿阻、食积】这里讲两个真实的病例故事,湖南儿童医院外科医生肖某,感冒已经一周了,不思饮食,天天靠输液,无力上班,适时我正与他们医院进行陈氏药膏临床试验,我打电话把她从家中请来,我诊断是表里寒湿积滞证,我对她说,我给你买点药来,马上就可以治愈,我在院外药店买了一大包五积散,要她服用两小包,并说你中午就会要吃饭去了,果然一个小时后感到肚子饿,想吃东西,人舒服了,并问我这么好的药,为什么我们医院没有这种药?你们医院是西医院,怎么会有这种药。她要给我钱,我说十包才三块钱【当时的价格】,你服用二包六角钱,就治愈你一周未愈的病,中药的疗效好不好?她点头称好!今年春节期间,我夫人的表姐要带她的外孙来我家玩,头天晚上打电话说他外孙感冒了,同不同意他来,我问她发不发烧?她说不发烧,那就来吧!第二天就来了,我问有什么症状,她说咽喉发炎,红肿,要消炎,正在服用消炎药,我夫人要他服抗病毒口服液,服一天药症状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我要他伸出舌头给我看,舌苔腻,我问你生病前服了冷饮吧?“你怎么知道的,我吃了冰淇淋”。我诊断是:表里寒湿积滞证,服用五积散。我夫人立即去药店买回五积散,服了一小包,一个小时后要求吃东西,并说咽喉疼痛减轻,第二天服了一小包,痊愈了。表里寒湿积滞证与表寒里湿吐泻证区别是,一个是体内受寒,如饭后吃冷饮,体内受寒致病,一个是外感风寒致病。何谓“炎症”?“消炎要用抗生素”?国人存在具多误解,抗生素是针对病菌感染,才有效,否则用了不但不能治好病反而会加重病情,病毒感染也能引起“炎症”,如何区分?最好办法是作一个血常规检查,白细胞高【西医称血象高】,是病菌感染,如果负责的医生,还需确定是何种病菌感染,有针对性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升高,这样你可以放心,不必为所谓“炎症”而担心。

五,儿童最易得的一种病,扁桃体发炎,高烧,
 
西医称之谓“上感”,他们一定会给你吊盐水,上抗生素,烧就是退不下来,一周也好不了,临床症状:高烧、咽喉疼痛、小便黄,我一位邻居孙女与我外孙同一个幼儿园,我发现她未去幼儿园,我问为什么未去幼儿园?他告诉我发高烧395度,吊了三天盐水,打抗生素消炎,温度一点也未降,我看了后说吊针不要打了,你买一包玉叶解毒颗粒冲剂,《该药是三金药业生产的,桂林药厂生产的疗效好》。服了马上就会好。他告诉我跑了几家药店都未买到,我说我家还有二包,你拿去先用,一包服下一个小时后体温降了一度,小便变清了,四小时后又服了一包,第二天痊愈了。

六,时行感冒,
 
西医谓之流行性感冒,有传染性,临床症状:高烧、咽喉疼痛、咳嗽、小便黄、舌苔黄,应用【伤寒】方无效,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创制出名方:银翘解毒散,是治疗时行感冒最佳方剂,现有成药:银翘解毒丸,可惜制药者忘记了吴氏的用药加减,吴氏告诫: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咳者,加杏仁利肺气,热渐入里,加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冬、生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制药厂只是用吴氏基本方,临床应用有效,但是退热、止咳的疗效差,故在使用时,加用西药泰乐退热。现在有一个新药:连花清瘟胶囊疗效不错!

七,半表半里证,又谓之少阳证,
 
临床症状:寒热往来【即象打拜子一样,一时发热,一时退热】,胸胁苦满、咽干口苦【因病在少阳胆经,故有口苦】,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苔薄白。何谓半表半里,病邪尚在表未完全入里,邪正相争,力量相当,服用小柴胡冲剂,可立即见效。一次我姨妹子打电话给我,说感冒了,象打拜子,打吊针打了一个星期了,还未好。我告诉她买一包小柴胡冲剂,服了马上就会好。她按我讲的服了,好了!还有妇女月经期间,经水适断,并见寒热往来,下腹或胸胁满痛者,服用小柴胡冲剂,疗效也好。

八,凡治感冒辨证时,其临床症状不一定全部都有,而是抓住主要的症状。
 
人有阴脏、阳脏,阴脏的人吃东西,喜欢吃热的,偶尔食生冷,腹部顿觉凝滞不爽,而阳脏之人,一切饮食喜欢寒冷,偶食辛热之物,口中便觉干燥,甚至则生口疮、咽痛,阳脏之人,所感之病,阳者居多,阴脏之人,所感之病,阴者居多,也就是说,阳脏之人,感冒多属风热,阴脏之人,感冒多属风寒。阳脏之人患伤寒,【属风寒表证】温表之剂不可过用,【属风热表证】凉攻之剂不防重用,阴脏之人,患伤寒,【属风寒表证】温表之剂不防重投,【属风热表证】凉攻之剂不宜过剂。所有的,都要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就是说,感冒好了,就不要再服药了。

九、咳嗽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如果是属于风寒感冒咳嗽,
 
临床症状有: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塞流涕【这个症状很重要,是区别风寒、风热的重要症状,风热感冒没有鼻寒流涕。】、无汗、肢体酸痛等。刚刚患病,用通宣理肺丸疗效不错。

以上九种大家可以试试看灵不灵?如果疗效不错,请将使用心得体会告诉更多的人,分享中医药的成果。如果自己还是拿捏不准还是请找专业的中医师就诊。





                 【量效关系】方药量效规律与合理用量策略

·预防用药、慢病调理时,经方1两可折合1~3克应用。

·治疗一般疾病时,经方1两可折合3~6克应用。

·治疗急危重症,经方1两可折合6~9克应用。

·涉及剧毒药的经方,宜参照药典。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当辨证、选方、用药确定后,合理用量便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理、法、方、药”为传统辨证论治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而关于“量”的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

方药用量策略指医生为追求最大疗效,选择最佳用量范围的过程。用量策略是方药剂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标准。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被誉为“经方”,是历代中医经典名方的集中代表。但因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异,使仲景经方之本源剂量成为千古之谜——关于经方1两如何折算,有几十种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团队通过文献考证、经方药物重量实测、经方本原煎煮提取、方药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一系列研究,最终考证出经方1两约等于13.8克。

经方本源剂量在临床中是否可以直接折算应用?如何在更宽泛的范围内寻找方药的合理用量?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团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的带领下,围绕此问题展开系统研究。

葛根芩连汤研究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是治疗肠道湿热之协热下利的经典方剂。在团队前期的临床经验及研究中发现,葛根芩连汤具有确切的降糖疗效。故在973计划中,以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肠道湿热证)为示范之一,开展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探索方药量效规律。

团队以循证医学研究为核心,开展了葛根芩连汤整方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剂量平行对照临床研究。低剂量组依据现代教材1两折合3克设计,中剂量组按1两折合9克,高剂量组1两折合15克。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能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江西中医药大学团队则通过不同剂量葛根芩连汤干预高脂联合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证实葛根芩连汤具有降低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的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共同证实了整方剂量与疗效之间具有量效关系。

团队通过《伤寒论》本原煎煮法与现代煎煮法的比较研究,发现现代煎煮法能提高有效成分溶出,更加节省药材。从有效性、安全性与节省药材综合考虑,推荐临床经方1两折合9克最佳。

随病定君

团队以葛根芩连汤为示范,科学揭示经方新用时君药的确立方法。
 
葛根芩连汤中葛根为传统认识的君药,现代研究表明,在治疗糖尿病时,黄连与降糖具有密切的关系,可能为药理效应的君药。基于此,研究分别改变了君药葛根、黄连的剂量,余药剂量不变,进行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以评价随着君药剂量变化对降糖效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降糖方面,黄连在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中起主要作用。提示在证候确定的前提下,当主病发生变化时,君药须重新确立。在证候和主病确定的前提下,君药剂量变化会影响整方的疗效。以此为据,提出了“随病定君”的临床用量策略。

量变致反
 
此外,糖尿病大鼠的实验研究发现,给药后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中的血糖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采用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其量效曲线为抛物线形,即原方的中剂量为最佳剂量,超过此剂量,血糖不降反升,证实了“量变致反”这一中医理论。

在对“量变致反”机制的揭示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方中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黄芩苷采用血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基因转录组学和量化代谢物组与中药复方量效关系进行整合系统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证明出现抛物线形量效曲线的原因是与黄芩苷为部分激动剂有关,即黄芩苷小剂量时与小檗碱具有协同效应,大剂量则抑制——这可能是葛根芩连汤疗效出现拐点的原因。

项目组在葛根芩连汤、麻杏石甘汤等示范经方临床、药理、药学、煎煮等系统研究基础上,通过文献荟萃、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从疾病、处方、药物和患者等多角度综合考虑,提出经方临床用量策略,并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发布:预防用药、慢病调理时,经方1两可折合13克应用;治疗一般疾病时,经方1两可折合36克应用;治疗急危重症,经方1两可折合69克应用;涉及毒剧药的经方,宜参照药典。

(中国中医科学院 广安门医院
赵林华 连凤梅 何莉莎





 
【量效关系】剂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

临证处方用药,在辨证准确、选药恰当的基础上,剂量使用是否合适,是决定疗效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关于儿童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大部分是基于文献研究与单味药的实验研究,缺少复方的量效关系及临床的系统研究。

多数情况下,儿童剂量按成人剂量进行折算,这实际上是教条地把儿童当作按比例缩小的成人,忽略了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笔者认为,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应以临床研究为核心,以提高疗效为重点,以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为切入点,在量效关系研究中遵循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探索安全范围内的最佳有效剂量。

麻杏甘石汤量效关系临床研究

近五年来,笔者参加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中药饮片量效关系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量效关系临床研究”课题,在天津市区开展了由6家儿童专科病房同期参与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作为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本研究选取经方“麻杏甘石汤”作为研究复方,根据不同试验设计,分别采用安慰剂对照及剂量对照。

经伦理委员会审查获得批件,本研究共纳入520例研究对象,均服用麻杏甘石汤剂150毫升l/日,50毫升/次,每日3次,连续10天。

试验用药统一由指定药材供应商提供符合药典相关规定的同一批次药品,药品随机抽样,由指定机构经中药指纹图谱鉴定合格,固定汤剂煎煮方案,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负责煎煮,统一保存,统一配送,统一基础用药。

单味药物剂量调整产生不同疗效

安慰剂对照及高、中、低不同剂量对照试验研究表明,中药复方确实存在量效关系。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确切,该复方汤剂的疗效随剂量的增高而增加,但是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效应便达到最大化,说明量效关系呈正相关。

研究结果还证实,在应用同一方剂时,根据不同的症状改变某种药物的剂量,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以发热及咳嗽为突出症状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考虑剂量改变的基础因素,以中剂量麻杏甘石汤作为基础剂量,针对发热为突出症状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设置石膏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针对咳嗽为突出症状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设置杏仁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观察不同的药味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石膏组在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完全退热时间及单项症状(咳、痰)的疗效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杏仁组在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咳、痰)的疗效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

可见,麻杏甘石汤中石膏的剂量与退热效果呈正相关,杏仁的剂量与止咳化痰的疗效正相关,说明调整复方中主要药味的剂量产生不同的疗效,可更为科学地阐释方剂中单味药物剂量改变对疗效的影响,阐释方药配伍理论,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随症施量法可提高总体疗效

随症施量,即在辨证基础上,根据“症”的变化调整药物剂量。随症施量三要素即症状指征、时间点及药量变化。症状指征应是疾病表现最突出,最为患者和医者所关心的症状和体征。

前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家属对小儿肺炎最为关注的症状是发热(占74.5%);从医生角度来看,在临床上也是对发热的情况最为关注(占84.6%)。

在调整用药的间隔方面,医生认为在治疗小儿肺炎疗效不佳时,1~3天对处方作出调整,平均时间在2天,而选择1天就调整处方的人数最多(30.8%);而患者家属则普遍认为(60.9%)应在2~3天的时候对处方进行调整。

试验对麻杏甘石汤治疗风热闭肺证的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症状指征”“时间点”及“药量变化”设立其标准,纳入住院病人80例,随机分为随症施量(试验组)、非随症施量(对照组),每组40例。选取小儿支气管肺炎症见发热的患儿,以低剂量麻杏甘石汤作为初始治疗剂量,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作为具体“症状指征”,以服药后24小时为衡量改变药物用量的“时间点”,设置了5个不同剂量组的药物,根据不效加量的策略进行“随症施量”。最终,以疾病疗效及完全退热时间作为评价,比较随症施量临床模式与不随症施量临床模式的运用结果。

结果显示,随症施量法在提高疾病总体疗效及改善单项症状方面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模式。该研究为今后儿童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建立了方法学体系,为儿童临床使用方剂的具体施量提供了依据。将麻杏甘石汤量化应用于小儿常见病的治疗,临床操作性强,便于掌握,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防治重症肺炎,且可解决广大医务人员临床疑问,节约中药材,减轻患儿家庭负担,研究成果值得推广。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施畅人 李新民 马 融



 
从《伤寒论》谈临床辨治九步曲 

临床运用落脚点关键在识证、立法、选方、用药,即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简称为“辨治”,其运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结合临床与教学所得,将辨治过程归纳为九步曲,既体现于思维过程,也涉及相关步骤与能力。具体言,辨证立法过程包括:归纳、鉴别、探究、融会;选方用药过程包括:变通、制控、预测、结合、善后。现结合《伤寒论》分述如下。

1.归纳 

归纳,即指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理性抽提概括的思维过程。《伤寒论》大量运用了此方法。如六经辨证提纲证,为六经病诊断标准,仲景通过反复临床观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循证医学模式,是对病症核心与要领进行反复提炼与概括的结果。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胃家实是也”,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等等,或从主要临床症状,或从病机特点,或从病症特征入手进行归纳与表述。

在《伤寒论》中,方证运用表述有“主之”“宜”“可与”,语气由肯定到斟酌,也是一种方、证、效关系的归纳。

《伤寒论》除了方证,还有一些纲领性条文,如原文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无一不是从大量临床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要点、关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验之于当今临床,复杂病证比比皆是,甚至有患者从头到足,从里至外无一安好之处。唯恐遗漏,就诊时还带上几页文字材料来补充。可谓错综复杂,不知所云。如何抓住头绪,这就是对临证者归纳能力的考验。或是从主诉入手,或是从病证特征切入,每能抓到要领。此为望闻问切四诊后,辨证论治启动的第一步。

2.鉴别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其关键点在于透过现象,捕捉“蛛丝马迹”,进而抓住疾病病机本质与核心。

如原文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原文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两证同有项背强几几,均为营卫不和,经脉失养所致;但一为汗出,一为无汗,腠理开闭有别,病机虚实之异彰然。


其论“胸满”,原文第21条“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宜麻黄汤”,还有小柴胡汤证之“胸胁苦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胸胁满微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之“胸满烦惊”、热入血室之“胸胁下满”。同是“胸满”,病位有心、肺、少阳胆经之别,病机有心阳不足,太阳邪气内陷;或肺气不利;或少阳经气受阻之异。贵在佐症不同,必有可鉴别之所。


关于麻杏甘石汤证,原文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其病症特点是“汗出而喘”。究其病机,有太阳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阳明病白虎汤证、承气汤证,葛根芩连汤证,但原文否定句前置,已排除了太阳病桂枝汤证系列;无大热,排除了阳明病系列;由于是“汗出而喘”,排除了伤寒表实之麻黄汤证与小青龙汤证之喘;故定位为邪热壅肺证。所谓同中求异,善用排除法,非对临床辨证有素,对病位病机把握分寸入微者难以至此。


原文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尽管脉症相似,但一用桂枝汤解表,一用白虎加参汤清热益气生津,关键点是“大烦渴不解”,为热盛津伤,此为阳明病辨证眼目。

3.探究

探究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是洞察力表现。

原文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为根据患者喜恶来判断寒热之真假。


原文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从表现“手叉自冒心”,反映由于发汗太过,损伤心阳,心寄窍于耳,心虚故耳无闻。此为从症候推其病位病机所在。


少阴病篇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又“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故282条所述病证病位在少阴,证属虚证,而少阴虚衰有伤阳寒化、伤阴热化之别。进一步探究,根据小便色白,辨为虚寒证,至此辨证确立。

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前者之吐烦,脉必弦迟有力,无但欲寐,为胸中痰湿阻滞所致;后者之吐烦,定有但欲寐,且脉微细,为少阴病阳虚寒饮内生所致,一实一虚,一攻一补。尤其少阴病寒饮之吐,病症表现在上,而病位病根在下,故宜四逆汤温肾阳,治其下。这是从整体观探究病机的结果

还有阴盛格阳、阴盛戴阳证、以及“除中”,均是在病情较危重时出现的一种真寒假热、真虚假实,临床尤当辨识清楚,否则“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临床要善于见微知著,把握时机,方能立于不败。原文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非一定洞察力,莫能至此境地。

4.融会

仲景在《原序》中写道“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仲景之学秉岐黄之道,其方书又承伊尹《汤液》之法。学贯古今,博采众长,故成就了《伤寒论》作为汉之前临床医学巅峰之作。如《内经》之阴阳学说,在《伤寒论》中运用较多,或概括病机,如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或病证分类,如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或为治法大要,如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或表病机与脉象,如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而今,学习经典一定要善于融会贯通,方能汲纳前人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而有新的建树。《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学》继承了《伤寒论》外感病理论,并发扬光大,补充了相关理法方药,完善了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而寒温统一,必将构建完整的外感病辨治新体系。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均出自于《伤寒杂病论》一体之作,也是仲景之本意,外感与内伤不分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后为宋代分别刊行而为两部经典。然而,从临床实际出发,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常共生共存;且方证相互通用,所论详略有别,临证当互为补充。六经辨证离不开脏腑经络辨证,为所有辨证体系之基础,且具有脏腑经络辨证之雏型,反映了疾病由表而里,由寒化热,再由热转寒,由实转虚,由轻转重的纵向发展过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而《金匮要略》强调了杂病辨治方法,以类相论,尤重鉴别诊断。


《内经》作为中医“大基础”概念,是中医理论之根和源。从预防、保健到治疗、康复,提出了大法和准则。

学仲景,学《伤寒论》,更须问仲景治学之道。四大经典,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内经》问世,代表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问世,代表着中医学由“理”到“治”的飞跃;《温病学》形成,标志着中医外感病辨证体系的完成;还有金元四大家、以及各家学说学术争鸣,学术流派形成。汲古纳今,学术传承,不断超越,代有新人,是仲景之道,也是中医学术发展之道。

5.变通

随着时空的移行,任何学问均显露出一定局限性。不变是相对的,变是永恒的。

从《伤寒论》看到了临床辨治的四种模式:一是方证对应,如“某某方主之”,证、治、效高度吻合;二是主方加减,如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理中丸、真武汤、枳实栀子豉汤,均体现了主证不变,随症加减之思路;三是合方运用,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以及柴胡桂枝汤等;四是“方元”衍化,如由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均在温补心阳之桂枝甘草汤基础上,随着心悸、烦躁、惊狂之症情演变,方药随之调整,以更加贴近病机,方证对应,临床也显示出一定规律性。


在治法方面,对于阴阳两虚证,仲景有三种处理思路:一是扶阳以固阴,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漏汗症;二是先扶阳,后养阴,如“先予甘草干姜汤”治肢厥,“后予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三是阴阳双补,如芍药甘草附子汤、炙甘草汤等。

表里同病,有四种处理原则。一是表证急,先表后里,如桃核承气汤证兼表者;二是里证急,先里后表,如抵当汤证兼表者;三是病势较缓,表里之证相当,则表里双解,如太少两感之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太阴兼表之桂枝人参汤证,少阳兼太阳之柴胡桂枝汤证;四是扶正以祛邪,所谓“虚人外感建其中”,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具体变通方法则取决于临证者之中医理论根底与经验积累,也取决于对治疗艺术与技巧的把握。


《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辨”“变”“活”三字。其对原文及方证的理解与掌握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有学者称之为学习《伤寒论》的显价值;跳出《伤寒论》,善读无字之处,则是学习《伤寒论》潜价值的方法。我们学《伤寒论》,若将其方证作为案例来研读,视其为仲景临证模式与思路的示范,并循其思路轨迹进行演绎与拓展,将是临床有效的学习方法。

6.制控

医学是最复杂的科学。上工治未病,不用药的医生才是最好的医生。是药三分毒,药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故任何方药有其适应证,必有其禁忌证。


《伤寒论》中方药禁例值得重视。如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在外调营卫,解肌发汗,在里补气血,调阴阳。用以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及杂病中营卫不和自汗症。但有四个禁忌证:“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麻黄汤为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之方,主治伤寒表实证,但有九个禁忌症:如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汗家、衄家、亡血家、胃中冷者、尺中脉微、尺中脉迟者。

小柴胡汤对于脾虚寒饮者不宜服之。栀子豉汤对于“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仲景没有回避中药的毒副作用,在《伤寒论》中有大量原文描述,如麻黄汤之“衄血”、桂枝汤服后“反烦不解”,小柴胡汤服后出现“战汗”等。关键是方证对应,紧扣病机,因势利导,化害为利,避害趋利,时时刻刻以维护患者健康为己任。

7.预测

从时空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可循并可预测的。医者最大的优势是熟悉疾病发展转化进程,并对其施行早期干预,阻止发展,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有关理念,在《伤寒论》中运用得淋漓尽致。如太阳病辨证纲要中,原文第4、第5、第8条,特别提出“辨太阳病传变与否”,并指出“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尤其对疾病提前干预,是其预测力最好的体现。如太阴病之治疗,提出“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而非理中汤。由于肾和脾,为先、后天之本,肾阳虚必然导致脾阳不足,而脾阳虚将进一步发展为肾阳虚。四逆汤用干姜、附子,脾肾双补,补火以生土,且从源头上解决脾阳虚问题。


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代表方,方中人参、甘草、大枣同用,寓意深刻。一是扶正以祛邪,解决“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正气不足,难与邪一战到底之困境;二是阻止病邪内传太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在少阴病尚未出现典型危候“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之前,见微知著,提前干预,运用扶阳法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关于厥阴病之预后,通过观察患者四肢厥逆与发热时间长短之比较来判断;服小承气汤转矢气,以对大承气汤证进行判断;服黄芩汤对“除中”进行判断,均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其预测方法,还包括六经病欲解时,仲景或从脏腑相关、经络相贯,或从五行生克,或运用运气理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从天、地、人“大宇宙”中进行探索,对疾病进行预测和预防,也是仲景治病一大特色。

8.结合

特指当今医院之现实,临床模式几乎均是“中西医结合”,从诊断标准到治疗方案,中医与西医比肩。为节约资源,防止过渡治疗,减少副作用,宜对西药进行中医药性归类探讨,以避免重复用药。如激素类类似于中医温阳剂,抗生素类似于中医清热剂,维生素及支持疗法,类似于中医补法,手术、放疗、化疗类似于中医攻法。在中、西药合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同类药相加,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整体设计。如肿瘤患者,已上了放疗、化疗与手术疗法,则中医治疗重心不应在清热解毒,而应放在扶正固本、减少西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上。


另一结合的概念,是综合治疗。包括针药同用、灸药并举。刺法偏泻,灸法偏补。对于病位在经,或病证较急者常合用之。《伤寒论》中有20余条原文讨论此方法运用。如第117条之奔豚病治疗“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第95条“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9.善后

《伤寒论》 各方证后有调护内容,如原文第12条在桂枝汤调护法中,强调中病即止,药后戒口:“禁生冷、粘滑、肉面、奶酪、臭恶等物”,以防止脾胃受伤,影响药物吸收和疾病康复。第338条蛔厥证,服乌梅丸的注意事项“禁生冷、滑物、臭食等”,防止蛔虫扰动,加重病情。


而《阴阳易差后劳复篇》,更是直击疾病的康复问题,是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余热未清者用枳实栀子豉汤;复发热者,或汗、或下、或和解;,下焦湿热者用牡蛎泽泻散;中寒饮停用理中丸;余热未清,气阴损伤者用竹叶石膏汤;日暮微烦兼食滞者,“损谷则愈”。并非一味用补,仍强调辨证施治,重在调理。通补、清补结合。结合“阴阳易”病,及第398条“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可以看出,仲景调护重心仍是围绕顾护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脾展开,值得借鉴。

《伤寒论》既是一本“活人书”,也是一部最经典的临床 “教科学”,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贯穿于中,辨证过程与思路无一不揽,既传术,又载道。正如《张仲景原序》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胡希恕治疗胃肠疾病经验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因经方理论独特,临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中医临床医生的喜爱和推崇。胡老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方面又有哪些经验呢?
案例一:
王某,男,46岁,病案号181985。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30日:10年多来胃脘痛疼,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拒绝手术而来京治疗。
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10px2。胡老用小建中汤,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饴糖一两半(分冲)。
二诊1965年12月3日:疼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一次。上方加炒五灵脂二钱,元胡粉五分(分冲)。
三诊1965年12月9日:胃脘痛已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方茯苓饮(茯苓五钱,党参三钱,枳壳三钱,苍术三钱,生姜三钱,陈皮一两,半夏四钱),带方回家调理。
按:胡老在患者走后讲道: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痛很快缓解。本患者因有汗出恶风、头晕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并现表虚证,因为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故服药三剂即效,服九剂症状基本消除。
小建中汤乃是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胃腹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仍治胃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一些人囿于溃疡病多是虚寒的认识,因此临床往往不仔细辨证,动辄就与温中补气之药,不见疗效则加大药量,患者难以忍受,不得不换他医诊治,胡老的医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病例。
 
案例二:
张某,男,40岁,病案号178517。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8日:1962年即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去年又查出有慢性肝炎,经常疲乏无力,纳差,右胁痛,胃脘痛,时有头晕、吐酸烧心,怕冷,前医辨证为脾胃虚寒,投与黄芪建中汤加味,服六剂,头晕加重,每早起右胁痛,胃脘痛更明显,咽干思饮,大便干,苔白腻浮黄,舌尖有瘀点,脉沉细。胡老认为是瘀血胃脘及胁痛,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用药: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赤芍三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大黄二钱。
结果:上药隔日一剂,服第二剂后胃脘痛已,服九剂后胁痛已,纳增,大便如常。
按:本例因有乏力、怕冷、纳差等,很易看作虚寒,但如能仔细辨证,则不难发现,患者有头晕、胁痛、咽干思饮等,其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
又有头晕、吐酸、烧心、大便干等,为气上逆,胃气不降。此时应以降为法,用黄芪升提中气,必然加重气逆,因此出现头晕、胁痛、胃脘痛更重。
本例还有两个特点,即一是右胁痛,一是舌尖有瘀点,为有瘀血的特征,因此,本例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并挟瘀血,故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阳明,并以桂枝茯苓丸祛除瘀血。其中有半夏、生姜、桂枝、大黄降逆和胃,全方标本兼顾,且方药对证,故见效迅速。回过头来再分析患者的乏力、怕冷、纳差等,可知并非因虚寒,而是瘀血,气滞不疏所致,辨证时当有所借鉴。
以上所述皆提到误用温补,是在强调注意解表(例1)和祛瘀逐实(例2),不是说溃疡病不用温补,相反因溃疡病虚寒证确实多见,用温补的方法也就很多。但胡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不同,辨出不同的方证,而用不同的方药。常用的方证有:大建中汤、旋覆代赭汤、黄土汤、吴茱萸汤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六书》 >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烦热 烦躁 懊
烦热不一定属于阳明病 -《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219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伤寒说意
治疗伤寒汗下之后 柴胡桂枝干姜汤
【每日学伤寒】51,52,53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