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迟脉症辩证


 迟脉是中医临床较为常见的脉象,体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多提示心动过缓,可为窦性、房室交界性,或为室性,或伴有传导阻滞。除少数窦性心动过缓者可为运动员和经过体力锻炼的正常人外,每多见于各种心脏疾患。

一、临床症状 头晕、眼昏、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肢冷、肢肿,严重者出现夜间熟睡后时常憋醒、起卧转体过猛发生晕厥。迟脉症可见于中医所论述的胸痹、心痛、心悸、眩晕、厥证等病证中。故临床对迟脉症以脉为主结合临床症状从心论治。心属火,主血脉,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的功能。阴血为材料,阳气为动力,阴血依赖心阳的推动而运行于全身,从而发挥濡养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心气的运行有赖于心阳的鼓舞,因为阳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心阳不足,心气必然疲惫,无力鼓动;或心阳由于湿阻、痰浊、血瘀、气滞等遏闭阻滞心阳不能宣展,心气不能运行,故脉来迟缓。脉来迟缓,心失所养,心动失常,则心悸;心阳虚弱,宗气衰少,或心阳遏闭,胸阳不展,故见胸闷、气短,尤其夜间阴气更盛,阳气式微,心气运行更缓,故夜间常常憋醒。心阳不足,心气运迟不能推动血行于四末,失于温煦,则见肢冷、乏力;心阳不足,心气乏力,清窍失养,血不充脑,则见头晕、眼黑等症,甚至发生晕厥。

二、病因病机 以心阳虚损为其本,以湿阻、痰浊、血瘀、气滞等为其标,影响到心阳的宣展,心气的运行而形成。血属阴,既须心气的推动而不滞,又须心阳的温煦而不凝,才能在脉中正常运行。如心阳虚衰,则阴寒内生,寒凝血脉,加之心气推动乏力,则血行缓慢,又可形成瘀血。瘀停湿滞,易生痰浊,痰瘀交阻于脉络,脉络壅遏不畅,可使心阳遏闭,心气受阻,失于心血的濡养,反过来又耗损心阳,阻遏心气,使血行更为涩滞。

三、治疗原则 通过扶持心阳的根本,铲除痰浊、血瘀、气滞等致病之标,使心阳恢复、迟脉得愈,心阳宣展、心气运行。温通心阳为治疗迟脉症的基本方法,通过临床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无论因心阳不足而振奋心阳,因以湿阻、痰浊、血瘀、气滞等而宣湿通阻、涤痰化浊、行血化瘀、理气畅滞等以达到心阳鼓舞心气畅通心血濡养而心脉复畅的目的。以此病因病机为主线,以振奋心阳为其治疗之本,以宣湿、化痰、活血、舒郁等为治疗之标,以心阳复常,心气运行,心血充养为其治愈的目的。把握此原则,并结合辨证论治,将各证型的典型病例列举如下。

病例一:迟脉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杨某,男,65岁,干部,1988年5月25日初诊。 初诊:患者去年9月份因劳累后自觉胸闷、心悸不适,测心率48次/分,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运城地区某医院先后住院两次,经服丹参片、心宝丸、阿托品、维生素C片等药(剂量不详),病情有所好转,心率最快时达60次/分。出院后病情时有反复,近月胸前憋闷、心悸加重,伴有头晕气短,疲乏无力,畏寒肢冷,大便秘结,2~3日一次,心率低于60次/分,时头晕、气短、心悸加重。今日来诊时症状如故,心率48次/分,舌质嫩红,苔薄白,脉象迟缓无力。诊为迟脉症。证属心阳不足,心阴虚弱,致气血阴阳两虚。治法:温经散寒回阳,益气养阴复脉。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饮合当归补血汤。处方:炙麻黄6g,熟附子9g(开水先煎1小时),细辛3g,麦冬15g,东北参6g,五味子6g,炙黄芪20g,当归6g。5剂,水煎服,日1剂。 5月30日二诊:药后上症悉减,心率60次/分,效不更方,守方再服5剂,水煎服,日1剂。 6月5日三诊:药后诸症悉除,心率75次/分,守方加减调理1周,病得痊愈,回访2年,未有复发。 【按语】本案西医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迟脉症。脉迟,每分钟48次。迟脉多主寒,且患者年事已高,结合临床头晕气短,疲乏无力,畏寒肢冷等,当属心阳不足,然病程日久,久则阳损及阴,致心阴虚弱,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故遵《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法315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少阴里虚寒兼表寒的证治,此案虽有阳虚,却无表证,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回阳;生脉饮益气养阴复脉;当归补血汤气血双扶。三方合用而获痊愈。方中制附子补火而回阳,生脉饮合当归补血汤益气养阴而补血,小量麻黄,且用蜜制,去其发汗之性,而用其辛温走表之功,配细辛之辛温,通达内外,以助阴阳气血之运行,更适合年高体弱的患者。诸药合用,阳回阴复,其脉自和。可见临证应用经方,知常达变,抓住病机,即有捷效。

病例二:脾虚不运,痰浊阻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致迟脉案董某,男,37岁,农民,1989年2月22日初诊。 初诊:患者1987年11月因情志不悦,逐渐出现胸闷气短,心憋不适,连及左上肢抽痛,同时发现脉象迟缓(脉搏每分钟50次左右),期间虽经中西医调治,但脉搏并无大的提升。来诊时:胸闷气短,不时心憋,胸闷、心憋时自觉抽痛由心区向左上肢放散,面色萎黄,经常头晕,咳吐白痰,平素纳少,疲倦乏力,大便溏薄,便前肠鸣,但肠鸣矢气后心憋、胸闷、抽痛减轻,舌质嫩红,苔薄白,脉弦迟弱(脉搏52次/分)。1989年2月21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诊断:迟脉症。证属:脾虚不运,痰浊阻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来迟缓。治法:健脾复运,祛湿化痰,行气化瘀,通心止痛。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处方:广木香9g,砂仁6g(后入),清半夏9g,陈皮9g,党参12g,炒白术12g,云茯苓12g,炙甘草6g,桂枝9g,血丹参15g,炒谷芽18g,节菖蒲6g(后入),生姜6g。5剂,水煎服,日1剂。 3月7日二诊:药后气短好转,纳食增多,头晕显减,胸闷、心区疼痛及左上肢抽痛均减轻,余症如故,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微缓(脉搏56次/分)。因病情初见好转,故原方再续5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7日三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但因饮食过量,增有食后脘痞、短气,故更以枳术丸合桂枝甘草汤加味健脾和胃,行气消痞,温复心阳,以通心气。处方:枳实6g,炒白术12g,桂枝6g,炙甘草9g,党参15g,广木香6g,砂仁3g(后入),炒谷芽18g,菖蒲6g(后入)。5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本案中医诊断为迟脉症。初因情志不悦,肝气郁结,继而气滞血瘀,心脉痹阻,影响心气运行,从胸闷、心憋、抽痛由心区向左上肢放散可知;再由肝气郁结,横逆克土,脾虚不运,化生痰浊,痰浊亦阻滞心气运行,从面萎、头晕、气短、白痰、纳少、疲乏、肠鸣便溏、舌嫩红苔薄白可知;尤其是肠鸣矢气后心前憋闷疼痛减轻,更佐证了气逆不运、气机不畅,通过矢气排泄而使气机宣畅,浊气下行,不再上逆影响心气运行。随着病程日久,脾虚痰湿已成主证,气滞血瘀渐成兼证,因此病机当为脾虚不运,痰浊阻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来迟缓。故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复运,行气化痰;丹参饮加石菖蒲以行气化瘀,通心止痛。诸药合用使脾气健运,痰浊得化,肝气舒悦,心气运行,脉象迟缓渐复正常。

病例三:营卫不和,血脉痹阻,阳气衰微,痰湿壅盛致迟脉(血痹)案 马某,男,41岁,农民,1990年5月1日初诊。 初诊:患者平素身体偏胖,动辄汗出,恶风怕冷,经常自觉肌肤麻木、关节疼痛。近1年来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黎明时冷汗,痰多,上腹不适、憋胀,大便微溏。1990年1月10日于运城地区某医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率4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心音正常,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次/分。建议转心肾科治疗。患者于1990年3月20日又出现阵发性心悸气短,到西安市某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6次/分。食道调搏示:①窦房结起搏功能正常。②窦房结传导功能正常。③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给予口服肌苷片0.2g/次,1日3次;复方丹参片3片/次,1日3次;阿托品0.03mg/次,必要时口服。因关节疼痛和心动过缓终未明显改善,今日特来我院请中医治疗。来诊时:身体偏胖,动辄汗出,恶风怕冷,肌肤麻木,全身关节疼痛、冰凉,近又新增胸闷闭塞,心区不适,憋胀疼痛,轻咳白痰,黎明冷汗,大便微溏,舌淡苔滑,脉微迟涩(脉搏40次/分)。中医诊断:血痹、迟脉症。证属:营卫不和,血脉痹阻,阳气衰微,痰湿壅盛。治法:益气和营,通阳行痹,除湿散寒,温运心阳。方药:《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薏苡附子散。处方:生黄芪30g,桂枝10g,炒白芍15g,独活10g,鸡血藤30g,生姜15g,大枣8枚(擘),炒薏苡仁30g,熟附子15g(开水先煎1小时)。5剂,水煎服,日1剂。 5月6日二诊:药后胸闷闭塞、心区不适、憋胀疼痛、恶风怕冷、关节疼痛、自觉冰凉减轻;轻咳白痰,黎明冷汗痊愈,大便逐渐成形,舌质淡红,苔薄滑,脉转迟缓(脉搏48次/分)。鉴于营卫渐和,血痹宣通,阳气渐复,寒痰逐化,故继用原方减熟附子为10g。5剂,水煎服,日1剂。 5月11日三诊:药后血痹诸症皆除,迟脉复常。继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薏苡附子散减其味,削其制,以善其后。处方:生黄芪30g,桂枝 10g,炒白芍15g,鲜生姜15g,大枣6枚(擘),炒薏苡仁30g,熟附子10g(开水先煎小时)。剂,水煎服,隔日剂。 【按语】本案中医诊断为血痹和迟脉症。从身体偏胖,动辄汗出,恶风怕冷,肌肤麻木,关节疼痛,自觉冰凉来看,颇似气虚营弱,阳气不行的血痹。再从经常胸闷,黎明冷汗,舌淡苔滑,脉微迟涩(脉搏40次/分)来看,又是心阳虚弱,推动无力的迟脉症。虽然由气虚营弱,阳气不行而致血痹,心阳虚弱,推动无力而成迟脉,但两者的病机基本一致,血痹的气虚阳弱,营血痹阻,既可以导致肌肤麻木不仁,又可使阳气不能温煦,心阳推动无力形成迟脉;亦可因脉迟的阳气虚弱,推动无力使阳气不能温煦,营阴痹阻形成血痹。因此选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独活、鸡血藤益气和营,除湿散寒,通阳行痹,以治血痹。重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薏苡附子散配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的桂枝温阳化湿,辛温通阳,温运心阳,以治迟脉。使血痹、迟脉合而同治,并行不悖,共获痊愈。

病例四:痰浊壅盛,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致迟脉(胸痹)案 任某,女,69岁,农民,2010年9月11日就诊。 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去年6月因情绪过于悲伤突发胸闷、头晕、气短,运城市芮城县某医院以冠心病收住院,测血压:200/100mmHg,心电图示:心率46次/分,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肌供血不足。治疗23日后好转出院。出院后胸闷、心憋、气短、痰多,时有发作,并伴有头晕,以劳累后加重。来诊时:胸闷气短,咳痰量多,时有心区绞痛,胸背彻痛,伴头晕疲乏,纳可,便正,夜尿频多(约3~4次)。舌质红偏暗,苔白薄腻,脉弦迟。中医诊断为胸痹、迟脉症。证属:痰浊壅盛,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治法:豁痰泄浊,宣痹通阳,宣畅气机,运行心气。方药:《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处方:全瓜蒌24g,薤白12g,清半夏12g,桂枝10g,炒枳壳10g,陈皮10g,茯苓24g,炒杏仁12g(捣),炙甘草8g,生姜12g,白酒少许。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本案中医诊断为胸痹和迟脉症。胸痹临证有虚实之分,其证易辨。迟脉一症,医书多以主寒为说,亦有邪热内结之里实证见之,然综合分析,本案患者之迟脉,既非寒证,亦无实热之象,而系痰浊壅盛,胸阳不展,心脉痹阻所致,故选用《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下气豁痰,宣展胸阳以通心气;用橘枳姜汤温通降逆,散水行气,宣畅胃阳以复升降;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以畅气机。如此痰浊得化,胸阳得展,胃气通降,气机宣畅,心气得通,而心运自然恢复正常,心率增快,迟脉复常。体现了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观点”。

病例五:心阳虚损,水饮痞结,肺脾阳虚,寒饮内结致迟脉(痰饮)案 王某,女,70岁,农民,1992年5月21日初诊。 初诊:患者自觉发作性头晕、心悸、纳少、乏力15年,多方医治效果欠佳。近3月症状加重,于1992年5月21日在运城地区某医院做心电图检查示:①室性逸搏性心律;②肢导低电压;③Q–T间期延长;④病窦综合征;⑤窦性停搏。遂请中医诊治,症见胸部憋闷、心悸、气短、头晕,无咳,吐痰清稀,伴双下肢浮肿,压之凹陷,纳少乏力,胃脘痞满,大便干结,1~2日1行。舌红偏暗,苔薄中心微腻,脉迟(脉搏40次/分)。证属:心阳虚损,水饮痞结,肺脾阳虚,寒饮内结。治法:温阳化饮,利水散结,健脾益肺,降气化痰。方药:《金匮要略》木防己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木防己12g,桂枝9g,生石膏18g(捣,先煎),人参9g,云茯苓18g,炒白术12g,炙甘草6g,鸡内金9g(捣细)。3剂,水煎服,日1剂。 5月24日二诊:药后胸闷、气短、吐痰好转,双下肢浮肿消失,心悸、头晕、胃脘痞满亦见轻减,纳食增多,大便每日1行,但仍偏干结,精神稍有恢复。舌质红偏暗,苔转薄白,脉象仍迟(脉搏48次/分),但稍有提高。至此,水饮痞结渐化,心阳虚损渐复,脾肺阳虚渐温,寒饮内结渐散,故以原方再进3剂,水煎服,日1剂。 5月27日三诊:药后胃脘痞满消散,饮食、二便正常,除偶有头晕,稍有倦怠外,余无不适。舌红苔薄,脉象缓弱。继当健脾化痰,温复心阳,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18g,桂枝9g,白术12g,炙甘草6g,人参6g。10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本案中医诊断为痰饮迟脉症。从病史分析,素有心脾阳虚,因心脾阳虚导致心阳虚损,脾虚致饮;再由心阳不能温煦,饮邪痞结心下,形成水饮及迟脉的一系列症状。分析刻诊症状,其病理机制是中焦阳虚,运化无权,生化不足,则纳少乏力,心悸头晕,胃脘至脐下痞满,大便干结,量少困难;阳虚水湿不化,聚而成饮,水气凌心,故心悸胸闷,心憋气短;水为阴邪,其性趋下,水湿下注,则下肢浮肿。方用木防己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温化水饮,利水散结,加用鸡内金一可运脾以化湿,二可散结以消痞。俾脾运则湿化,结散而痞消,心阳得复,心气得通,血行正常,迟脉遂愈。柴瑞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胸痹的辨证论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
都是冠心病 病机却不同(4-2)
心的辨证,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歌诀》
胸痹心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