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八则
1.孔子与《论语》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南)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生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挽救天下的危亡。他的学说的基本心是“仁”,讲“礼”。而在当时孔子的学说根本行不通。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固然感人,但他在政治上的遭遇只能是一个失败者。孔子一生除在鲁国做过短暂的司寇以外,只是以讲学授徒毕其一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其门下弟子甚众,为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晚年除授徒外,还整理过《诗》、《书》、《易》、《春秋》等典籍。孔子学说自汉代开始被奉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也获得了“至圣”的尊号。孔子的思想精华部分不仅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也因此而成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珍贵文献,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语》虽然是一部思想、学术著作,但它的语言的记述者们,在记录时往往对孔子及其弟子等人的仪态、举止、说话时的口吻、情感,以至音容笑貌等都给予了充分的描绘,能显现出人物的情感与个性特征。同时,其语言洗练,含意丰富,风格明快。故而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内容分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了;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于迷惑了;五十岁,懂得了天道;六十岁,对别人的言语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可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
[解说]: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的总结。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过去都不能作出客观的评判,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浑浑噩噩之辈,一日“三省吾身”的孔子则是清醒的。一个人应当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回溯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会有更加充实而美丽的人生。同时,从“圣人”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人生是不断学习,不断自省,不断前进的过程。故与时俱进是人生永远的课题。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如何能成就名声?君子没有一顿饭的工夫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时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时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角说]:孔子对待富贵与贫贱的态度是发人深省的。作为君子,无论得到富贵,还是抛弃贫贱都必须“有道”,即必须讲究“仁”。孔子反对不择手段地趋富贵而弃贫贱。推而广之,我们对待自己喜欢的一切东西,应当取之有道;而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一切东西,也应当弃之有道,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向君子看齐,君子无论何时何地,即使身处穷途也与“仁”相伴相依,只有这样,人生的取舍才会归于仁而合于道。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算有智慧,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为人民的合理事务上,严肃地对待鬼神而不企图去接近它,可说是有智慧。又问什么叫做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努力,然后有所收获,就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解说]:孔子对于“知”(智)与“仁”的解释都具有现实针对性,可以看出孔子对“敬鬼神”而不“务民之义”的统治者的不满,同时他又反对那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行为。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杜绝四种蔽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否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解说]:孔子“四毋”乃四种美德,足见“圣人”之人格魅力。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文]:颜渊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克制自我,使言行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都称赞你是个仁人。仁德的实践,完全凭自己,难道还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纲要是什么?”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乎礼的话不要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愿意照您说的去做。”
[解说]在这一则孔子与颜渊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谈“仁”,它能给我们几个方面的启示:其一,人生而有欲望,如果不加克制,任其泛滥,就会变成贪欲,于己于人都是一种灾难;其二,道德的修养完全属于个人行为,人只有克服自身缺点才能完善自己。韩非子说,志之难者,不在胜人,在自胜也。自己常常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他人有时并非难事,难的是战胜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超越。所谓“自胜者强”、“自胜者雄”。其三,道德的修持是很具体的,应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孔子告诫弟子,对“非礼”的东西要“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一切从点滴做起,所谓“一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粒沙里可以看见一个世界”。只有足踏实地地做好了每一件平常的事,那么,你的言行举止就合乎礼了,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向》)
[译文]:有人说:“用恩惠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又用什么来报答恩惠呢?”(应当)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惠来报答恩惠。”
[解说]:德与怨相辅相成。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以怨报德、怨怨相报的现象。以怨报德,谁还愿意行德?谁还愿意在危难时予人以救助?怨怨相报,没完没了,君不见,武林中,多少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全由怨怨相报或冤冤相报所引起,由此酿成多少人间惨剧。施恩者不一定要图报,但受恩者则应当“点水之恩,以涌泉相报”,那么,人类就会多一些美好,少一些丑恶,人类就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没有人研习《诗经》?读《诗经》可以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力,可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还可以学得其中的讽刺手法。从近处说,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从远处说,可以用来服事君主。还可以获得许多关于鸟兽草木方面的知识。”
[解说]:相传孔子是《诗经》的删定者,他对《诗经》是深有研究的,他不止一次点评《诗经》,如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这里,孔子由《诗》而论及文学的多方面的功能,文学应当是善与美的统一。它能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获得知识,提纯精神,修炼人格。难怪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孔子对《诗》的这一评说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大影响。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从政?”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行,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给人民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有所求但不贪得无厌;庄重矜持而不骄横;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怎样才能给人民以恩惠,自己却无所耗费?”孔子说:“就着人民能得到利益之处而让他们得利,这不就是给人民以恩惠而自己无所耗费吗?选择适合于劳动(的时间和人)再去劳动他们,又有谁来怨恨呢?自己想要仁德就获得了仁德,又贪求什么呢?无论人数多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一视同仁,毫不怠慢,这不就是安泰矜持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庄严地使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四种恶行又是什么呢?”孔子答道:“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做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命令松弛却突然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贼;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解说]:这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段落之一,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具体阐发。这里所说的“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不仅是对当时的统治者苛刑暴政的抨击,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即使对于今天的“从政”者也不失为一种警策。如果从政者都能做到“尊五美、屏四恶”,那么人民就能安居乐业,社会就能安宁太平,为政者也就能如孔子所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得到人民的拥戴。
3.艺术特色
①语言简练入神,言得而义丰。如孔子对其一生的总结,不到40字,条理清楚,总结全面,这恐怕是最为简练的自传了。再如对《诗》之功用的归纳——兴、观、群、怨,简结而又深刻。
②善于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对待富贵、贫贱的态度;对“五美”、“四恶”的解说,前者为对偶,后者为排比,气势充沛而富有文采。
(End)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没有人研习《诗经》?读《诗经》可以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力,可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还可以学得其中的讽刺手法。从近处说,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从远处说,可以用来服事君主。还可以获得许多关于鸟兽草木方面的知识。”
[解说]:相传孔子是《诗经》的删定者,他对《诗经》是深有研究的,他不止一次点评《诗经》,如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这里,孔子由《诗》而论及文学的多方面的功能,文学应当是善与美的统一。它能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获得知识,提纯精神,修炼人格。难怪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孔子对《诗》的这一评说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大影响。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从政?”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行,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给人民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有所求但不贪得无厌;庄重矜持而不骄横;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怎样才能给人民以恩惠,自己却无所耗费?”孔子说:“就着人民能得到利益之处而让他们得利,这不就是给人民以恩惠而自己无所耗费吗?选择适合于劳动(的时间和人)再去劳动他们,又有谁来怨恨呢?自己想要仁德就获得了仁德,又贪求什么呢?无论人数多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一视同仁,毫不怠慢,这不就是安泰矜持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庄严地使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四种恶行又是什么呢?”孔子答道:“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做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命令松弛却突然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贼;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解说]:这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段落之一,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具体阐发。这里所说的“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不仅是对当时的统治者苛刑暴政的抨击,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即使对于今天的“从政”者也不失为一种警策。如果从政者都能做到“尊五美、屏四恶”,那么人民就能安居乐业,社会就能安宁太平,为政者也就能如孔子所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得到人民的拥戴。
3.艺术特色
①语言简练入神,言得而义丰。如孔子对其一生的总结,不到40字,条理清楚,总结全面,这恐怕是最为简练的自传了。再如对《诗》之功用的归纳——兴、观、群、怨,简结而又深刻。
②善于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对待富贵、贫贱的态度;对“五美”、“四恶”的解说,前者为对偶,后者为排比,气势充沛而富有文采。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经典2
一本《论语》就是一本养生奇书
文言名句集锦
《论语》公冶长第五
《论语》100则精读
《论语》白话文(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