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笔记:压岁钱·年戏

  《压岁钱·年戏》(随笔)

  文/刘新吾 摄影/刘新吾

  《压岁钱》

  我小时候,每年得到的压岁钱并不多,我的弟妹们也是。腊月三十晚上,装过仓后,除了我爹给我们散钱儿外,再就是初二日去外爷家,外爷散点儿。

  四个姐姐,一个在北套,一个在新疆,一个在湖北,几年间都很少回家的。门上只有小姐。可是小姐和小姐夫来我们家的时候,我们又不在。

  小姐夫虽然有份工作,但孩子多,家境也不怎么好。我爹给外孙子们散,但坚决不让小姐夫给我们散。有时候,小姐夫执意要等我们回来,我爹也不行。

  小姐跟我们一个大队,小姐夫给我们散不了钱,小姐很过意不去。一遇上节日,她总是千方百计,让我们去她家玩。我们想去,可爹不让,有时候还骂,说我们不懂事。

  我有几次去过小姐家的,也吃过她特意准备的点心、饼干之类的,只是很少在小姐家吃饭,这是我爹的底线。初中时,有一次小姐让我吃饭,我不吃,她哭了,我只好吃。饭很简单,是酸面条,那次我小姐夫也在。

  可是回到家,让我爹问出了,我说我不吃,小姐哭了。他没有骂我,沉默了一阵,只说了句你小姐也不容易,就再没有说话。

  之后,我再没有去过小姐家,直到上了大学后的第二年,小姐说有件衣服,非要让我来取,这是她和姐夫给我上大学的礼物,见爹没有反对,我才去了一趟。

  孩子们在一起,听到这个说他的姨父散了几毛钱,那个说她的姑爹散了几毛钱,还有他们的大爹、二爹、舅舅之类的散了几毛钱,我们眼热得要死。

  姑爹姑妈,我们有的;姨父姨娘,我们也有的。可是我们这一门,解放时定的成份高,是中农,我爹又被工宣队、农宣队批斗过,我的姑爹姨娘们,自然就来的少了。

  个别时候,姑妈就是来一下,也到我的五爹家,很少到我们家的。即使给我爹带点儿吃的,也让我四妈或者五妈送过来。而姨父姨娘,在我上大学前,在我们家,我是一次也没见过。更别说过年,更别说散压岁钱了。

  关于姑爹和姨娘,有两件事,让我总也不能忘怀。一件是姑爹姑妈不到我们家,我们弟妹几个,就跟他们生分。

  某天的一个下午,我爹妈下工回来,才到街门,我小弟大声的喊:爹,妈,我们家来人了!我妈问:来的是谁?小弟大声大气:就浪个人,我认不得。爹妈进得院子,才知道是姑爹,同院子的人大笑。

  那一次,我分明看到,姑爹也在笑着,但尴尬之极。另一件是,我上高中那年,我在湖北的三姨娘来我们家,我妈要给她情况做饭,她不让,只坐了一小会儿就走了。

  之后她放出话来,说到我们家,本来要给我妈80元钱的,可是进去一看我们那个差条件,她就没放。这一件,对我刺激很深。

  我们这一门,也有大爹、二爹,我爹为三,还有四爹、五爹。大爹四爹去世的早,四爹去世前,又挨过批。二爹家生活困难,五爹虽有一份工作,也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政治的风气,他们跟我们走的也不近。

  我爹让我们去拜年磕头,却从不让我们接受压岁钱。事实上,二爹也很少有给我们散钱儿的表示,五爹倒是有,但我们不敢接受。那些年月,我们手里的压岁钱,尽管我手里的最多,也很少有超过1块的时候。

  后来参加工作,取妻生子,五爹已经退休。可是五爹对我的儿子,却是念念不忘。每到过年,我回乡与不回乡,他都有一份压岁钱。

  能见面的时候,是见面给;不能见面的时候,就托给我妈。五爹还说,他的工资涨,孙子们的压岁钱也涨;他的工资不涨,孙子们的压岁钱就不涨。

  《年戏》

  戏台在大队的院子里,大队在娘娘庙的台子上。这个台子上的西面是学校,东面是大队。不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也去这个戏台上玩。

  戏台的里面很黑,一般是没人敢进去的。戏台也只在过年的时候演戏,其它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活动,偶尔也在晚上放几场电影。后来大队部搬了,学校也搬了。

  搬过去的布局,还是这样。学校没搬的时候,我在这里上学;学校搬过去了,我也跟了过去上。新修的戏台,样子还是和原来的一样。

  大队没搬的时候,演的是样板戏。什么《智取威虎山》了、《红灯记》了、《沙家浜》了、《龙江颂》了、《奇袭白虎团》了等等的。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一个大队,能演出这么多的剧目,的确是个奇迹。可是我们这个大队,偏偏就演出了。有的年份,一年演出一个;有的年份,一年演出两个。

  我们大队周围的几个大队,他们也演戏,但演不了这么多。我们也结伴去看过几次,就是觉得不如我们大队演的好。

  那时节,孩子们最爱看的,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因为这几个剧种,是战斗的。最不爱看的,就是《龙江颂》了。

  其实,那时候看戏,能看什么呀。我们才不管什么故事情节,只爱打打斗斗的热闹。《智取威虎山》里,我倒是记住了三个人物,杨子荣,座山雕,栾平。

  其他人物,我是以后读了《林海雪原》才知道的。《红灯记》里,记得李玉和和铁梅;《沙家浜》里,记得郭建光、阿庆嫂、胡传奎;《龙江颂》里,就记得一个江水英了。

  至于《奇袭白虎团》,没有记住人物名字,只记住戏里出现的美国高鼻子。那几年我们玩耍,动不动就以美国高鼻子来调笑,有一个女孩儿,为此还哭过多次鼻子。

  这些人物里面,我们最爱看的是杨子荣、郭建光、栾平、阿庆嫂、铁梅了。因为演杨子荣和郭建光的,是我们的老师。这位老师姓王,他是我们心目中的样板。

  这个角色,也还有一个人演,是大队的赤脚医生,姓高,也演得不错,但我们的喜爱程度,不如王老师。演栾平的,是我的一个本家堂哥。他在戏台上的怪动作,总让台下的人笑个不停。

  演阿庆嫂和铁梅的,是一位张姓女子,人长的漂亮,大人们爱看,孩子们倒不在乎。她也演江水英,可是我们看戏,一听说是《龙江颂》,就玩藏道道的游戏去了。

  这过年的戏,一般是正月初一中午就开演。也有几回,腊月三十日晚上就开演的。那会儿乡村里还没有电视,扭秧田、闹社火也不行,文化娱乐基本上为零。

  一说看戏,大人小孩子都乐意。这戏,白天从初一开始,一直到演到初十之后。而晚上,以要演到正月十五日后。正月十五这一天,白天也要演的。

  戏目虽单调,看戏的人则不单调,就是一年演一出的日子,大家也天天乐此不疲的去看。我的记忆,那时候白天的太阳,总是格外的好,晚上的戏台下,也不怎么的冻。

  孩子们看戏,得早去。早去,才能占上台前的位子,去迟了,挤不进去,看不着。戏台前的人,都坐着,有大人,也有小孩。

  大家坐的,都是从各处拣拾了去的砖决土块,只有个别大人,备了小凳子。孩子们看一次戏,就是一屁股的土。

  台前的人坐着,后面的人,就围了个半圆的圈,有那不安分者,从后面往前一推,秩序就乱。于是,大队年年都派民兵维持。听说别的大队,戏台下有打架的事,我们大队,我还没见过。


  刘新吾:中学高级教师。自由写作者。省作协会员。在市县内,有几枚头衔,比如说主席、副主席、副会长、副社长、副主编之类。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不过,后面这些,都是临时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纪事:当年我们村里的大队书记——根爹
【中州作家】张镇辉:月牙儿
来自片刻的文章《青紫》,作者:阿扈扈
【阅读悦读丨小说】韩雪丽《木莲》(二)
大戏如潮
表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