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忠贤不死,明朝会灭亡吗?
坐看东南了 2018-07-17 16:18:09

魏忠贤

魏忠贤不死,明朝会灭亡吗?许多人问我这样的问题,虽说历史不容假说,但是大的方向是可以看明白的。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被天启皇帝朱由校赐名为魏忠贤。天启,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

魏忠贤和别的太监不一样,不是在幼年就成了太监,而是20多岁后,穷得日子过不下去了,才自宫当了太监。其人不识字,但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迷恋酒色,长期混迹于灯红酒绿的场所。进宫后,一直混的并不如意,万历皇帝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人,一直到30多年后,15岁的天启皇帝继位,魏忠贤才逐渐受到重用,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厂,算是大器晚成。

司礼监秉笔太监是明朝特有的职务,是给皇帝代写批示的人,不要看是抄抄写写的工作,实际上这个职务影响力很大,明朝著名宦官刘瑾、冯保等都担任过司礼监秉笔太监。其实,以职务论,秉笔太监不是最大的,还有掌印太监,掌印太监最大,这时掌印太监是王体乾,《明史》云:“体乾避忠贤,独处其下,故忠贤一无所忌”。因为某种原因,这个掌印太监自愿降身份,甘居魏忠贤之下,以至于魏忠贤成为事实上的太监老大。

加上提督东厂,管理特务机构,魏忠贤的权力就更大。明朝特务机构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等,但长期存在的是锦衣卫和东厂,锦衣卫是正式国家机构,锦衣卫指挥使由国家正式文官担任;但东厂是大内机构,其提督由太监担任,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这个提督东厂的权力是相当大的。

翻翻《明史熹宗本纪》,短短七年的时间,真是内忧外患,少数民族起义、农民起义、女真崛起,党争激烈。就在天启皇帝继位的头一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战役,明军战败,明军共损失兵力约5万人,损失骡马约3万余,损失枪炮火铳约2万支,元气大伤,损失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16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当上了皇帝,共计当了7年,魏忠贤也陪伴了7年。魏忠贤深得天启皇帝信任,到后期几乎是言听计从。给魏忠贤的侄子侄孙封公爵,要知道明朝除了开国和靖难之际封过公爵,一般情况下,连侯爵都不轻易封,功勋卓著的王阳明也只是在死后被隆庆皇帝追封为侯;万历皇帝的外公想封侯,被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拒绝,张居正劝告万历皇帝和李太后,要珍惜国家名器,不要乱搞赏赐,直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的外公才如愿。公、侯、伯、子、男,五等,魏忠贤家两个封了公爵,这还不要紧,魏忠贤有了更大的称呼,九千岁、九千九百岁,皇帝是万岁,亲王只称千岁。很多人就纳闷,天启皇帝怎么这么糊涂?一个太监,就敢称为九千九百岁。

就我分析,天启皇帝朱由校不是傻瓜,他的心智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年幼,这点天启皇帝自己知道。之所以这样对魏忠贤,有深层次原因。

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都说了,明朝官方正式的税种、税率以及官员的俸禄都是不变的。明太祖建国后,采取了多重措施保护农耕、打击贪污,加之当时明太祖晚年的人口只有五、六千万,国家的财政状况足以应付。后世随着人口膨胀,皇家宗室人口剧增,开支越来越大。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的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合计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沉重的宗禄负担使得嘉靖皇帝陷入财政困境,为此嘉靖皇帝开始在减少宗室开支上下功夫,嘉靖皇帝晚年颁布了《宗藩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宗室的负担。

但到嘉靖这个时候开始,明朝财政真是缺钱了。太平岁月,朝廷缺点钱还不要紧,但从嘉靖年间开始,南倭北虏的问题就比较突出,缺钱会要命的。嘉靖皇帝虽然削减了宗室的开支,但朝廷的钱还是不够用,为此嘉靖皇帝的儿子隆庆皇帝上台后决定开关搞海上贸易,明朝一直是闭关锁国的,但这次真没有办法了,实在缺钱,朝廷在福建漳州设了个定点港口,搞对外贸易,叫“月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朝廷赚了一些钱贴补开支。

崇祯皇帝剧照

但到后来,钱还是不够用,还是缺钱。隆庆皇帝当了6年皇帝后去世,儿子朱翊钧9岁登基,是为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是个相当精明的人,万历皇帝年幼不能亲自治国理政,李太后就死死盯住两个人,死死依靠这两个人,死死相信这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一个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一个算是“内相”,一个算是“外相”,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开启了为期10年的改革,史称万历新政。张居正和冯保密切配合,把里里外外管的基本基本服服帖帖,干成了许多以前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吏治好转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生产关系理顺了,生产力提高了,国库的钱粮越来越多。万历皇帝高兴、李太后高兴,张居正更是志得意满。据说某手下拍马屁,用黄金制成“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的牌匾送给当张居正(张居正号太岳),把太岳相公张居正与大明天子相提并论。

但是这两个家伙玩的有点过,后来都被万历皇帝清算,一切改革回到从前。没有张居正的日子,万历皇帝越来越不好过,吏治又开始腐败,胡说八道的官员又多了起来,效率又开始下降,财政又开始紧张。万历皇帝从小被张居正和冯保吓怕了,大臣们只知道有张居正,不知道有万历皇帝,实在气不过。清算张居正后,始终没有给张居正平反,也没有再扶持一个强势的内阁首辅总领朝纲、威压各方。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外臣做大,危险较高,自尊心也容易受损,自尊心颇强的万历皇帝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勤政了几年,后来就不上朝了,甚至很少接见大臣,太烦了。但是总的来说,张居正死后,万历一朝外无权臣、内无大太监。

万历皇帝

越到后来,万历帝越不关心其他事,只关心钱。后世人都说万历皇帝贪财好货,他为什么这么贪财?缺钱!皇帝缺什么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话是这样说,一旦皇帝找你要钱,谁会痛痛快快给?电影《大明劫》里,督师孙传廷代表朝廷向关中地主要钱打战,地主给吗?给一点点,不够你塞牙缝。非得动刀动枪。

《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命“发帑金赈宗室”,明朝庞大的宗室远支已经没有饭吃了,需要皇帝拿出私房钱赈济。

有明一代,商税是固定的三十税一,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定下的规矩。明初,国家百业待兴,商税过重对发展经济不利,所以三十税一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但是随着经济逐渐繁荣,三十税一的确太低了,大家看看现在的税收是多少。万历年间的经济比较繁荣,从《金瓶梅》《三言两拍》等明代书籍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繁荣程度。

为什么不采取正式途径,提高有关税的税率?万历皇帝当初也想提高商业税的税率,但在崇尚“轻徭薄赋”的儒家理念下,加上朝中许多大员都是东南富户,提高税率就是动了他们的奶酪。所以,正式提高商税的税率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工作。

崇祯剧照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由外藩继承皇位的,因为正德皇帝死后没有儿子和亲兄弟,只好由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当上皇帝的朱厚熜想认自己的亲爹为亲爹,但大臣们说,朱厚熜要喊伯父弘治皇帝朱佑樘为爹,喊自己的亲爹为叔父。前后争了17年,嘉靖皇帝打死打伤无数大臣才得手。万历皇帝不太喜欢长子朱常洛,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尤其是东林党不同意,但万历皇帝也没有下狠手,结果东林党赢了,争了十几年,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长子朱常洛被立为太子,此事称为“国本之争”。皇帝要办点正事,真的很难。

既然正式提高税率难以做到,而实际上又缺钱,怎么办?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日子过不下去的万历皇帝开始派遣太监采矿。一开始只是在河北一带,后来蔓延到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陕西等地。因为太监们不懂地质学,实际上并没有开多少矿,反而发展成一种敲诈勒索,常用手法是寻找富裕人家,说他家地下或祖坟地下有矿脉,人家当然不愿房子被拆、祖坟被刨,于是就要交出一笔银子给太监才能避祸。矿税不是朝廷的正式税种,也不是交给国库,而是直接交给万历皇帝。不少大臣就在想,万历皇帝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万历二十八年(1600),东林党的老大李三才向万历皇帝上疏:“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于斯,而可幸无乱者。”万历皇帝不理。李三才再次上疏:“一旦众畔土崩,小民皆为敌国,风驰尘骛,乱众麻起,陛下块然独处,即黄金盈箱、明珠填屋,谁为守之?”万历皇帝还是不理。这个李三才说的话,实在难听,差不多意思就是: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你要这么多钱带进棺材吗?万历皇帝的脾气实在好。

东林党老二叶向高,当年也反对矿税,在天启皇帝时担任内阁首辅,他向天启皇帝上的第一份奏疏中写到:我以前总是怀疑,皇帝富有四海,为什么皇祖要这样刻意地收敛天下之财呢?现在东虏发难,封疆突坏,举国之财不能继辽饷,不得不时时请发内帑,我才忽然明白了皇祖的深谋远虑。虽然是拍马屁,但说的也是实情。

万历首辅张居正

你以为万历皇帝不知道征收矿税的危害,但当务之急是缺钱,说其他的都是扯淡。实话实说,没有这些钱明朝可能更早完蛋。万历三大征要钱,防御努尔哈赤要钱,赈济灾民要钱,赈济宗室要钱,太需要钱了。

为了对付努尔哈赤,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朝廷开始征收“辽饷”,但这个钱不算多。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万历皇帝告别人世,东林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争来的泰昌皇帝朱常洛,干了29天皇帝,就追随老爹去了。15岁的天启皇帝登基,也缺钱啊。天启皇帝毕竟年轻,没有爷爷万历皇帝经验丰富,也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他要钱找谁要?他发现了一个人才--太监魏忠贤,以魏忠贤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去办这些很难办的事情。你们说天启皇帝傻,只会做木匠,但天启皇帝不想做爷爷万历皇帝那样的坏人,坏事还是让别人干,你们说我傻就傻吧,傻人总比坏人好。

刚才说了,魏忠贤不像其他太监,魏忠贤是成年后进宫的,人情世故、江湖规矩都懂得不少,手法也比较老道,加上不要脸,干这事正合适。魏忠贤学习万历皇帝,派遣太监到江南地区征收商税。和万历的矿税一样,这是非法活动,没有经过内阁同意。这些派下去的太监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暴力反抗。苏州出现了打死征税官员的事件,魏忠贤气坏了,这还了得,威胁要派兵镇压,地主们乖乖交出带头闹事的5个人,这5个人被押往北京处死,《五人墓碑志》说的就是这个事。

绣春刀剧照

在魏忠贤的淫威下,地主们屈服了,官员们也老实多了、听话多了,一大批官员甘愿给魏忠贤当儿子、孙子、走狗。总的来说,有魏忠贤在,天启皇帝不缺钱,这个时期朝廷军费比较充足,辽东局势得到缓和,毛文龙在朝鲜的一个海岛——皮岛建立起抗金根据地,威胁后金后方,稳定了局势。在正面战场,取得了宁远大捷(天启六年,1626年)等多次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努尔哈赤在这一年死了,后金从进攻转入防御。

干这么肮脏和艰难的工作要有帽子啊,不然谁听你的,要行雷霆手段必须要有雷霆之威。天启皇帝在这个方面一点也不含糊,不但给了魏忠贤秉笔太监的帽子,还让他提督东厂,魏忠贤自己没有儿子,给魏忠贤的侄子侄孙封公封侯。公文中的规定动作“朕与厂臣”,厂臣就是魏忠贤,将魏忠贤和天启皇帝并列。大臣上疏说大家“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天启皇帝不理。大家称呼魏忠贤为九千岁,天启皇帝难道不知道?知道,没关系。魏忠贤有威,天启皇帝才有福,天启皇帝只认这个理。

魏忠贤不但从富人身上要钱,而且敢从皇室宗藩下手,《明史熹宗本纪》记载:行宗室限录法。说的是天启五年,天启皇帝下令将宗藩的宗禄定为永额,就是每个封在外地的亲王,不管你家生了多少孩子,你家的俸禄是固定的数额,生多少孩子无关,总额就那么多,不再像以前一样,宗室生一个孩子,朝廷就给一份俸禄。这个改革是触动皇室利益的,一般人不敢做,肯定是魏忠贤大力推行的结果。别看木匠皇帝傻,人家干的可都是大事。

秀气的天启皇帝朱由校

东林党人是做什么的?我也不想说多。当时有人编了《东林点将录》送给魏忠贤,共108名,老大李三才,老二叶向高,著名的还有顾宪成、高攀龙、赵南星、邹元标(反对张居正夺情的名人)、左光斗等,都是大权在握的要员。不能说这些人是坏人,但他们是卫道士,要保卫明朝的祖制,反对变法、反对变更祖制,什么废长立幼、增加税收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就是有一批东林党的前辈在坚决反对,这批前辈中以司马光为首。国本之争、移宫案等都和东林党有关,整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破事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是大打出手,把皇帝逼得无所事事。康熙皇帝曾经说,明朝坏就坏在哪些喜欢多事的言官手里。

但是魏忠贤毕竟是宦官,是太监。太监从幕后走向前台,这让以正直、气节自居的东林党无法忍受。但不这样做,天启皇帝有什么办法?总不能在大臣中培养一个九千岁吧?那样钱可能是要到了,皇位也可能变成别人的了。

魏忠贤的办事能力、执行力都很强。太监又听话,明朝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可以威胁皇权了,在相互牵制中,皇帝是各方的共主,别看魏忠贤欺负大臣有一套,但是在天启皇帝面前跟孙子差不多,一有人向天启皇帝告状要整魏忠贤,魏忠贤都要跑去天启皇帝哪里哭诉求情,甚至要求降低自家的待遇。

但是魏忠贤毕竟是流氓出生,滥用了天启皇帝给予的权力,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像个黑社会,魏忠贤手段过于毒辣,伤天害理的事没少干,冤案没少制造,天启皇帝用魏忠贤有点“恶人治村”的味道,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这些就是崇祯皇帝上台后清除魏忠贤的原因。

天启七年,22岁的天启皇帝告别了他挚爱的木匠事业,搬到了昌平的十二陵,和祖宗们住到了一起。 天启皇帝临死前对弟弟崇祯皇帝说,魏忠贤“忠贞可计议大事”,这事《明史》上有记载。

16岁的朱由检登上了皇位,崇祯皇帝从小读书读得好,有政治洁癖,容不下为非作歹的宦官,上台后不听哥哥的话,3个月后就把魏忠贤给办了,把阉党陆续清除,赢得东林党的交口称赞、拍手叫好,大明中兴有望咯!

崇祯皇帝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但钱从哪里来?自视甚高的崇祯皇帝不搞万历皇帝的那一套,也不搞魏忠贤的那一套。实在没办法,崇祯皇帝就伸手向全国人民要钱,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崇祯皇帝向全国征收“辽饷”,以田为标准征收,每亩加征银三厘。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又加征“练饷”,崇祯这下成了“重征”。这些钱最后都负担到最辛苦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身上,把人民一步步送给李自成和张献忠。

魏忠贤来钱的路子是从富人身上啃肉,崇祯皇帝是从穷苦人身上要钱。魏忠贤的行为不合法但合理,崇祯皇帝的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快要攻进来了,崇祯皇帝吹哨子(敲钟)集合大臣,可是没有人来,东林党人也没来,大部分都去迎接李自成去了,争取在新朝廷谋个好位置,只有一个太监陪着崇祯一起去上吊,也算黄泉路上有个伴。传说上吊前,这个太监曾说,若是魏忠贤在,事必不至此,崇祯皇帝表示同意。崇祯皇帝死前也算明白了个道理,自信很重要,但是自信满满一般就不是好事,崇祯皇帝的缺点就是过于自信,自视甚高,结果坏事了。

若是魏忠贤一直在,明朝会一直很黑暗,但理论上不会那么快灭亡。因为有这个狠角色在,帝国的机器就不会缺燃油,阻挡机器前进的障碍也会被相对容易清除。但恶人在朝廷,终不是个办法。(原创作者:朱稳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忠贤一死,明朝的军饷就不够了?
大明王朝的这个皇帝,精彩一生
明朝历代皇帝
帝国的崩溃——明朝灭亡的原因浅谈
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下)
皇帝的权术和大臣的心机,明朝亡的一点都不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