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读书】拓开心量 ——《论语》解读系列之: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教育读书】

拓开心量
——《论语》解读系列之: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文/朱振山

 
    前面我们讲了,“仁”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只是讲了“仁”的部分外延,本文继续讲“仁”的内涵。相信不少读者对“仁”有着深入探寻的渴求,让我们共同走向“仁”的深海。

    “仁”究竟是呢?我们先讨论一下:人的根源在哪里?也就是说,人的“根”扎在哪里,还可以说,人的老家在哪里,人的“根据地”在哪里?要想弄清楚“仁”是怎么回事,就要首先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花草树木的根扎在泥土中,因为泥土里有丰富的养料,所以才会有花香叶茂,草木葱茏的景观。那人的根本在哪里?人为什么有智慧,能立于天地之间?有些人认为,脐带是人的根本,这是一种误解,脐带只是母亲为婴儿输送养分的通道;也有人认为,男性生殖器是人的根本,正所谓男根,这更加荒唐,生殖器不过是人的一个器官而已;还有人认为,人的根本是“丹田”穴,要不怎么说“气贯丹田”呢?但这是凭着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再有人说,人的根在头顶的“百会穴”,这倒是有点接近,但百会穴还不是人的根。从百会穴往上就找到人的根据地了——人的根在虚空里。和草木的根相反,草木来源于泥土而回归于泥土,人源于虚空还要回归到虚空里。我们看婴儿出生时,头顶上的囟门凹处是洞开的,这是与天根相接。等到随着成长,囟门闭合后,婴儿就开始慢慢学着讲话,意识逐渐形成,天根便截断了。

    我们时常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当人的心充满祥和,走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看什么都觉得心平气和。在心情开朗时,见到的人都友善亲切;在心情烦躁时,碰上的人却都面目可憎。这说明人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当一个人的心充满智慧,很多人相与物象都会使其产生联想,一花一草都令其想到真理;透过批评的眼睛看,世界充满了有缺陷过失的人;透过傲慢的眼睛看,世界充满了低贱愚痴的人;透过智慧的眼睛看,则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尊重和学习的地方;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在施予他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惠泽自己;而在伤害另一个生命时,其实也是在伤害自己——当人类破坏了植被、伤害山河大地及世代栖息上面的生灵时,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就会频繁发生……自然界的反复提醒告诫,正是万物一体、世事同源的佐证。由此生发开去,我们就实实在在地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科学观点;理解了新一届中共领导集体确立的“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略渊源……

    我们绕了一圈才能回到“仁”上来。孔夫子在提到“仁”的修养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从这一段关于“仁”的论述上,我们再一次领悟出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因此,一个懂得“仁”的人,不可能看不起那些不仁的人。说明孔子不承认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会厌恶没有道德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好仁者,无以尚之”,一个真正的“仁者”,他的修养无人可以比拟,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果他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真正的仁者,已经拓开了心量,对不仁者不是瞧不起、看不上,而是包容、教育、挽救,帮助其改邪归正,成为仁者。然而,对这段话,以往的许多解释却恰恰走向了反面。他们说,爱好道德的人讨厌、看不起不道德的人,这才是“仁”的境界。实际上,那些做相反解释的人可能是截取了“恶不仁者,其为仁矣”这句话的缘故。他们没有看到“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连贯起来的意思是,既要抵制不仁者的行为,又要教育挽救不仁者的心灵世界。用鲁迅先生对待阿Q的态度来说,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不仁的行为,又要包容、唤醒不仁者的思想。这其中的良苦用心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允许不仁的错误长时间地污染不仁者的身心,最终要把不仁者改变过来。

    下面是孔子的假设:“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难道说有用一天时间就能修养成“仁”的人吗?我们知道,“仁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我们观察一个幼儿,他在摇篮里或孩提时期对人的同情心很大,长大之后,对别人的厌恶心却越来越大了,为什么呢?后天的污染埋没了他的仁心。那么要想返璞归真,恢复其仁的天性,需要长期努力,这就不是一日之功了;第二层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兽性的残余与神性的向往,就是说,人在一天里会有利己主义的欲求,也有爱他主义的欲求。利己主义是一种生命力,爱他主义也是一种生命力。因此,人在每一天都会产生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人在一天的时间内,保持仁心不变是很难的;同样,人在一天之内全然“不仁”也不多见。这就是说,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在波动变化,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会反复无常,所以足以想见修成“仁”的境界是何等艰难!但是艰难并不等于做不到,既然“仁”是我们的身体中与生俱来的,既然“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认真努力,“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夫子说:没有因为力量不足而达不到“仁”的境界的,即使是有这种情形,我是没有看见过!

    如果说,“仁”是人的本来面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么拓开心量,宽容博爱则是用,是对这个天性的恢复与运用。不过,这个用的功夫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刻苦的修养。那么,又该如何修养呢?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这里的“党”是乡党,是朋友交际圈,还是社会关系,也就是生活环境。孔子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要善于创造环境,利用环境。“观过,斯知仁矣。”就是说,我们看见别人有错误,就要懂得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错误。错误的种类很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仁”。一个真正向往“仁义”的人,是容不得半点“不仁”现象存在的。但是这种“容不得”不是厌恶它,打垮它,消灭它;而是包容它,改正它,包容的目的全在于改正。如果一个人厌恶不仁的人,想尽办法消灭不仁的人,那说明其还不是纯粹的仁。这是因为,这个世界和“我”本来是一体,可以说世界上的各色人等,原来本是一家人。

    仁的根本意思就是拓开心量,心包太虚,共同发展,不舍一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修养十句话
论语7.30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含义
吴伯耀:〈从“生命实践”观点解读《论语》〉
学《论语》,也只为一件事,学做人而已
人生修养的道理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概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