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

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中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
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种种特点。也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心理特点,在中学生身上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掌握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掌握中学生的过渡性心理
学生在中学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都较差。进入中学阶段后就进入了少年时期,而中学后期则处于青年初期,是个体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的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前一时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刚刚达到成熟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2. 掌握中学生的闭锁性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即使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动,由于这个时期相应的意志力的发展,他们也往往会控制住而不表现出来。这是闭锁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础。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中学生的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为明显,初二、三以后的中学生,自己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似乎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据他们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做出判断,或做出研究的结论,那常常是容易发生错误的。
中学生在闭锁性心理的同时还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容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这就为我们老师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生活在学生的中间,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学生尊敬师长,是理所当然的。但学生对老师敬若天神,势必造成师生间的距离感,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解决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但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学生就会由于跟教师太亲近而不服从教师的管理,家长感到孩子难管的道理就在于此)。
3. 掌握中学生的自尊心理
中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则教师对其行为严正指明是很有必要的,有时甚至需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不伤其自尊心的原则。可以在一个没有其他教师和同学的环境中,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及他的错误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因为避免了让在别人尤其是同学面前感到难堪,他就会较容易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批评,并且暗地里还会感激老师的,这能为教师以后管理班级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刮脸前先涂肥皂”,即批评前先表扬。涂上肥皂刮胡子,自然干净,但最重要的还是舒服。如某个学生篮球打得很好,但学习成绩却很差。我们就可以先夸奖他在校篮球赛上的优秀表现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趁他自豪的时候,向他建议如果他在学习过程中也发扬如此顽强的拼搏精神,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能赶上去的。
值得我们教师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尊心更多地表现在要求别人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接受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切。
4. 掌握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现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家庭的宠惯,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时他们的自尊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此类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打一打,揉一揉”(软硬兼施)的方法。
对待学生,如果只是和风细雨,恐怕他会认为老师不过如此,很好对付:但如果一味疾风暴雨,又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两种做法,如果只用其一,长次下去,必定都会降低教师的威信,所以应该将其结合起来使用。
如对于某些学生的严重错误,我们就应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批评他们,并让他们做出书面检查。这样做,既能起到打击他们因娇生惯养而蓄积的嚣张气焰,也能起到了敲山镇虎的作用。但是,事后教师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去和这些同学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并且适当地安慰他们,即“打一打,揉一揉”。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不会疏远师生关系。
5. 掌握中学生的摇摆性心理
中学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当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他们思想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但在他们心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人生观、还都是个谜。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好斗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却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他们热情,也重感情,但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常占有相当地位。他们的意志特征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他们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性格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路径。总之,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个年龄段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
因此,我们常会看到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的现象。今天,他们可能因为心血来潮学习到深夜,明天就可能将学习抛到九霄云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时时为他们提醒,帮助他们在不断的摇摆中选择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6. 掌握中学生的模仿心理
在教育与接受教育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教师的表现,教师的表现直接会对学生的做法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表率;去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的这种模仿心理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何为“垂范”?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教师就是学生的最好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并且要做好。例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保持教室卫生,那我们自己就要注意,如果发现地面脏了,就要把它拖净,拖干;如果发现地面有纸屑,无论多不显眼,也要弯捡起来。诸如此类事情,教师做的时候,学生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就能起到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去发现、去总结,以寻求更好的教育措施,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有用之才
7、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8、“骄娇心理”。来自家庭过分的爱,使一些独生子女感情麻木,不懂得珍惜爱,有的对家长的爱并不理解和领情,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好支使别人,多让对方为自己服务,而不关心他人。因为娇而脾气大,处不好同学之间关系,高傲自大,遇到挫折,就焦躁不安,甚至产生一种失落感。一旦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人际环境时,失去了原有的一向受宠的心理环境,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态。
9、惟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10、厌学心理
有些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加之心理上的重重矛盾,如:渴望尊重却遭受歧视,自尊心与自卑心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造成厌学等心理问题。
1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中学生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中学生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中学生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1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中学生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中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表现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中学生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
13、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14、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15、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16、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中学生以上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一是家庭的影响。很多父母过分开发孩子的智力,溺爱孩子,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心理品质的培养,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二是社会的影响。当今的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象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学生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我当初二班主任时做过无记名调查,全班56个学生中利用上网看过淫秽制品的有26%,看过凶杀等制品的高达87%。三是学校的影响。主要是过于重视学习成绩,课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一些教师教育方式单调,教育方法不当,如采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遗弃等有损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代替思想教育。四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内心深处常发生冲突和矛盾,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易诱发种种心理问题。
二、在这种心理状况下,学生的思想中势必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令人困惑、难于解决的当前中学生思想问题,具体表现在:
1、信念和理想出现危机,生活和学习目标出现偏差。问及当前中学生的理想,他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升学,而升学又是为了什么?答案仍然是一致的——找个好工作。不用再问下去,其理想目标的性质是自私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头脑中淡化,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严重缺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位模糊,成为当前学生思想教育中遇到的最严峻的问题。
2、道德自觉性的缺失。当前中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遵守的自觉性不高,仍然停留在被动遵守的层面上。例如随地吐痰、不遵守交规、随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的行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屡见不鲜。
3、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利己主义思想抬头。不少学生赶时髦,理怪发,追求名牌,生日送礼、请吃、过洋节,其消费远远超过了成人,而助人为乐的思想少有自觉施行。
4、部分学生在心理等方面出现障碍。学习心理障碍突出,学习紧张,效率差;心理压力大,自我满意度不高,自卑心理严重;和他人交流不畅,缺乏交流方法,防备心理严重;性格暴躁甚至性格扭曲,甚至有学生生活在虚幻当中,逃避现实生活。
5、厌学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课程表:中学生课程表/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快乐单身汉。
一家市级医院儿科主任在对43例中小学生服安定片事件分析后发现:考试成绩不好,怕父母打骂的占34.88%,受到教师、家长批评的占23.66%,父母不和、离婚的占25.38%,早恋失败或被人发现的占6.98%。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厌学情绪已成为最大心理问题。厌学症表现在当家长让他们上学的时候,他们就感到极度的恐惧和害怕,通常表现为腹痛、头痛、呕吐、腹泻等躯体性症状,并伴随焦虑、抑郁和恐惧等心理症状。厌学常见于差生身上。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校被教师瞧不起,经常挨训,在同伴中也没有地位,是受排挤、遭冷落的角色。在家里也遭父母的训斥、唠叨,常常对学校、对教师、对同学产生敌对情绪,产生厌学心理。厌学的另一类型表现在优等生身上。他们学习成绩很好,经常得到表扬和鼓励,上进心很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目标没有达到,心理压力太大时,也易产生厌学情绪。
厌学是应试体制下的产物,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一个很大的摧残。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6、应试焦虑症
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防御和逃避作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它的表现多种多样:如坐立不安、头疼脑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处于僵滞状态等。考试经常焦虑者能使学生患有某些身心障碍,如:胃病、头疼、神经衰弱等。严重考试焦虑容易使学生形成胆怯,迟钝的不良个性。处在高度焦虑的状态下,往往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智力活动低下等症状,从而使考试成绩明显下降。
7、早恋
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早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将过多的心思浪费在相思和交往中,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如果有过早的性接触,还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摧残他们的身心健康。现在已有一些关于北京、上海在校中学生怀孕生子的报道,这使青春期学生早恋的问题已提到亟待解决的日程上来。
8、社交恐惧症
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要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为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惧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惧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象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它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在心理上遭受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安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便会旧病复发,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得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可能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的矫治方法为:
9、行为习惯差。
在我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行为习惯差,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课堂表现来看,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有的班级学生充耳不闻,任课教师都进入教室了,学生仍在下面做自己的事,并且连课本都没有准备好。课堂上老师讲课也不听,尽管不会捣乱,但也不作任何反应。这种个别现象蔓延下去,使整个班级的风气很懒散。
三、中学生教育的对策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还可进行心理健康实际训练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二是利用校心理教研室开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活动。从我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两年多来实践看,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设立咨询信箱。我校心教室咨询信箱每学期都会收到30多封咨询信件,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家访,通过询问、调查和座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同时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还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
2、积极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条件
一是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 。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 二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变要我学成我要学,减轻厌学心理。三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 。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增强了同学间竞争,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四是家长应重视孩子耐挫力的培养。不要让孩子高消费,重视勤俭美德教育,养成劳动习惯,多做家务,遇到困难孩子自己能解决的自己去克服,不要全包全揽。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独生子女中学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他们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
4、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心态。
要求过高:在目前的很多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要求仍然存在。而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当小孩的学习出现问题,不要去打,骂,那是种无能的行为,也只能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家长要帮助小孩,看看他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轻声细语的和他商量,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家长,要注意,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不要让孩子的生活被学习给占满了,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家长对孩子管的少,但是对孩子的要求又不放松,必然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误差,使学生自我放纵,自然学习跟不上。
严重的家庭问题:
实践证明,和睦家庭里的孩子能获得更健康愉快的身心发展。而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里,孩子会心事重重,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习发生兴趣。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一课。家长要尽量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5、教师自我反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学生不爱学习这一问题,我们的教师需要反思。教师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更要反思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没有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点,是否真正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效率。通常在实践操作中,我对待这一问题的做法,就是利用小故事。语文课堂上,小故事的作用不容小觑。所谓文史不分家,在语文学科的广阔天地里,收藏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在每堂课上,我尽量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对故事的憧憬中,走入课文的学习。
6、激励机制,让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尽管不爱学习,但是在他身上总归有一些优点值得我们称道。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找出学生身上潜藏的优点与潜能,以一些著名人物的小故事鼓励他,引导他对学习的态度发生变化。当不爱学习的同学在班级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时候,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并给予奖励。让他在班上获得信心。同时,激励机制的存在,也会让学生之间产生攀比心理,在竞争中,让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7、面对行为差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
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艰苦长期的工作,我们应高度重视。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周密计划,是落实这项作的重要前提。
实施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日常守则之外,还提出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比如,这个月要求学生做什么,下个月要求学生做什么等,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让他们做有目标、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每一周对班级文明习惯遵守情况进行评比,将一周中无迟到早退现象,遵守纪律好和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班级进行表彰。在这种严格监督考核之下,学生大多能养成勤学、守纪的好习惯。
2)、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自我约束加强修养形成的。这就靠我们平日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当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自始至终“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同学们的监督。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让每个学生既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大家参与班级管理,将班级制度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学生操行评比制度》就是学生自己制定并遵守的。我们每周对班级制度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周一早上指出,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改正不足,逐步从细微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地卫生行为习惯,一开始同学都没有意识,班级中有时桌凳摆放不整齐,教室里有垃圾废纸,周围环境中地废物,我们组织教室每天及时检查,发现后责令打扫干净并和班级文明分,通过这种办法,一个阶段后,同学们养成了一个到效后先看看桌椅摆放整齐了没有,地面是否干净,不乱仍杂物,看到杂物还能主动捡起来,慢慢好的卫生习惯就养成了。
3)、指导学生“自我反省”,实现行为矫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针对这一点,我们平时要求他们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日三省吾身”。平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班会进行讨论,指出我们行为中,那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与自己对照,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还让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进行评述,认识到危害性而及时矫正,改正不足。
4)、家庭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日渐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有依赖,但是又相对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而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这些心理变化,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让他做,使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限制,到学校也不打扫卫生,对班级事务不闻,桌上乱七八糟。这种情况,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让家长明白“要成才先做人”的道理,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团委组织的一些活动,如纪念日为贫困生献爱心等活动,让他们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让他们明白只有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注意加强修养,才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8、预防和减轻学生的应试焦虑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学校气氛,变面发展教育,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能动地发展。
2).调整期待水平,不要对应试者造成过高的心理压力。教师和家长要正确认识考试和学生成长的关系,认识到过于关注成绩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身心伤害。在考前应给学生更多的精神鼓励、生活条件上的改善,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使学生产生过度的心理压力。
3).加强考前辅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通过正确复习方法、记忆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是避免产生焦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如教会学生怎样审题、怎样解题、如何做题效率更高等技能,这都有助于预防和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
4).进行辅助行为指导。通过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教育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放松的方法,并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挥最佳水平。
9、针对学生早恋问题,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青春期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在青春期来临之前,就通过生理、心理课程的讲解(内容主要包括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卫生健康等),打破他们心理上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心理准备,为自己的成熟骄傲、自豪。
2).教育学生认清早恋的危害性。通过科学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过程中,不论是身体的发育还是社会承受能力来说,都难以承受爱的重担。应该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导,而不能居高临下地威压,那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纯真的友谊向初恋的方向发展。
3).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关系。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乏同伴的沟通与交流,容易产生性格上的孤僻、内向,一遇异性的关心,极易产生早恋行为。为此,在男女同学中应该提倡广泛的交往,只有积累了在正常气氛中交往的经验,才有可能使青少年通过比较,进行鉴别,逐步掌握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从而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另外,异性交往能够丰富学生的个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处在集体中的个人交往的范围越广泛,和周围生活的联系越多样,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个性发展也越全面。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建立起一个较大范围的正常的同学友谊关系。
4).针对早恋现象应以引导教育为主。针对学生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形成的早恋现象,教师往往加以训斥,甚至用道德品质败坏来评价学生;家长则训斥、打骂学生,这样做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更快地把两个人推到一起。因此,针对这些学生应以疏导为主,讲明利害,鼓励他们以学习为主,暂时封闭自己的感情。有一位来自基层老师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推广,当学生告诉她自己对一位同学产生好感时,她告诉学生,产生这种心理是正常的,能告诉老师自己的感情活动,老师一定为你们保密,同时告诫这位学生,你们还年轻,对爱情、对责任还没有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请你们暂时封存自己的感情,等成人之后,如果还深爱对方,老师做大媒,成全你们。结果,这位同学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早恋是一朵早开的花,是少男少女成长历程中的一断插曲,作为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如临大敌,而应该通过耐心疏导来加强教育。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分数唯一转变为全
10、消除学生社交恐惧心里的对策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教育青少年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着我。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考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加自信。
2).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大多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步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3).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惧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薄,有时还可消失。
4).漫灌疗法。即让社交恐惧症患者反复接触引起恐惧的刺激,使其逐渐适应,进而消除恐惧感。
5).掌握知识。尽管人们都懂得开展社交的重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益处的。
6).系统脱敏疗法。其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加强刺激的强度,使行为失常的患者没有焦虑不安反应并逐渐适应,最后达到矫正其失常行为的目的。引导青少年患者先与家人接触,再与亲朋好友接触,然后再与一般熟人接触,最后与陌生人接触,一步步地引导脱敏并通过奖励、表扬使其巩固。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由于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还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心理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因此,作为老师和家学生的很多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因此,要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要一步一步的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表扬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时的给他点出错误,提出新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与家长和学校其他老师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如果缺乏一方面的配合,这个工作将难以开展,或者效果不好。
五、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经过一年来班主任工作实践以及向各位老教师的学习,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等。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附:中学生吸烟的问题
许多专家认为,青少年烟酒瘾君子不是天生的,其主要成因还在于生活环境。青少年产生吸烟饮酒的心理原因一般表现为:
1.从众模仿:随着身心的逐渐发育成熟,青少年处处要求以成人自居,看到许多长辈吸烟饮酒,便认为"只有吸烟饮酒才是大人样",于是就模仿起来。
2.出于好奇:青少年好奇心强,看到别人吞云吐雾、怡然自得,便想亲自体验一回"活神仙"的滋味。
3.社交需要:社交场合中,递一支烟可融洽气氛,碰碰杯可缩短心理距离,于是朋友见面未曾开口便先递上一支烟。或坐下来角逐酒量。
4.他人影响:青少年重友情,讲"义气",朋友都抽烟,若自己不应酬,便觉得"掉价",于是在你来我往中就吸上了。
5.逆反心理:有些青少年对正面宣传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劝阻,他越是跃跃欲试。
6.侥幸心理:尽管知道吸烟饮酒有害健康,但一些人心存"不吸烟照常得肺癌"、"吸烟的未必个个都得癌"的侥幸心理而照吸不误。
7.寻求解脱:一些青少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挫折,如失恋、考试落榜、待业无助、人际关系紧张等,就借饮酒吸烟来寻求解脱,以此消愁解忧,逃避现实。
8.作为"工具":有些青少年常在无聊时喝酒或"抽支烟解解闷";上厕所时抽支烟"熏熏臭气";看书、写作时,尤其是开夜车时借抽烟"提提神";或满足一时乐趣、刺激,以获得充实感等。久之则成为陋习。
因此说青少年吸烟、饮酒习惯,是一种习得的不适应的行为模式。以后为了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依赖,这种陋习就被维持下来。家庭和
的危害
1、损害身体
人间有三大“杀手”,此三症为:癌症,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即脑溢血或脑血栓,可导致中风瘫疾。)吸烟使血质变坏,血液变浓,血管硬化和血管内径变狭,又普遍降低了人体的免疫力,是造成以上三大病症的主要成因。吸烟可加深人身多种癌症的发病率,而患肺癌者更十之八九是吸烟客。若患了以上各病,重则夺命在即,轻则绵延多年。如多种癌症和中风,都是痛苦无比,康复困难,断送了患者一生的健康和幸福。而且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平均寿命要短5至8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吸烟者活不到退休年龄,再有,男人吸烟日久,就也成了患阳萎的最佳候选人,一旦病发,便后悔已迟了。
2、连累家人
吸烟者害了重病或绝症,无论送命,还是拖延,都可能导致倾家荡产,全家幸福断送。平素烟民在家吸烟,家人也被动吸烟,连带遭殃。家中若有孕妇,胎儿也一并受害。家中父母吸烟,子女吸烟的可能性大增,也许这就是子女读书成绩差,行为不检,和走向歧路的开始。这也是祸延子女,其害大焉!
3、浪费金钱
吸烟上瘾,吸烟量不断增加,吸烟的费用也与日俱增。日积月累,这就成为一笔很大的开销。本可用于正途的钱,如增加营养,添置衣物,教育开支等,都要缩减,甚而是放弃了。农民,工人或贫穷者吸烟就造成更大的经济压力和身体损害,这便也是雪上加霜,情势更劣。
4、丧失自由
吸烟上瘾的人手足自困,失去了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他出门前要费心查看个人的香烟、打火机和买烟的零钱是否俱全,前往某处先要了解该地是否是禁烟之处,从事某些活动,也得要及时找到可以点烟之所,才感到心安理得……这种种考虑和限制都增加了吸烟者的心事和约束,而降低了他的自由和选择。说来说去,吸烟者都已自贬一级,沦为香烟的“阶下囚”了。这个无形的损失和实质的限制是多么大!
5、缺乏修养
社会在不断进步,吸烟有害和吸烟失礼的认识在不断加强。烟民聚集之处多是知识程度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群,文明世界的上流社会里吸烟行为己难以立足。有社会地位的人倘不能洁身自好,而以吸烟者的面貌公开出现,便已是自损形象和自贬身价了。
6、污染环境
室内吸烟,烟灰四散,污染空气,谁在现场谁受害。室外吸烟,烟头遍地,破坏了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所以,无论是在哪里吸烟都是污染环境,乏善可陈。这既减少了国家的生产力,也造成了死者家里精神和经济上重大的痛苦和负担。
7、减少生命
约有三分之一的长期吸烟者在退休年龄之前就已夭折,而吸烟者的平均寿命也比不吸烟者更缩短5至8年。
8、引发火灾
吸烟是人为引发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烟头火种落地可导致房屋烧毁、工厂爆炸和森林失火,造成生命、财产和天然资源各方面重大的损失,而这些损失是应该可以避免的。只要不吸烟,就可以避免很多火灾了。
9、破坏资源
种植烟草的很多土地不能同时移做它用,这也造成其他农物的减产香烟包装和烟叶烘干需要木材,森林砍伐以供其用,不但是浪费了资源,更恶化了江河上游水土的流失,破坏了整个环境,加深了旱涝灾害致祸的程度。
10、败坏风气
烟酒当道,纸醉金迷,社会的善良风气受到破坏,社会的败德乱行得到鼓励,这岂是人间之福。
以一般吸烟者对吸烟有害的种种害处大多是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的。他们要维持自己无法戒除或不想戒除吸烟习惯,就不会对吸烟有害做深入切实的探讨。惟有吸烟者对吸烟有害在认识上迈进一步,他们才会兴起戒烟念头,最后走上戒烟成功之路。
危害身心健康吸烟对人类的危害,已经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吸烟不仅危害自己,也影响和危害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都会造成不可低估的损失。
烟草的危害,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烟草点燃后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几十种有害物质,其中主要的是焦油、烟碱(尼古丁)、苯并(a)芘、一氧化碳、氢氰酸、亚硝胺和砷等。将一滴烟碱滴入鸽子嘴里,二三分钟后,鸽子即死亡;十五分之一滴烟碱注射到狗的血管里,也能致狗于死命。现已查明苯并(a)芘是致癌(肺癌、皮肤癌等)的元凶。
吸烟几乎对人体每个系统都有毒害。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旺盛时期,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还比较娇嫩,各种功能都还不够稳定,对外界的不利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因而吸烟对青少年身心的损害更大,吸烟所致疾病,在青少年身上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青少年的支气管(与成年人相比)较直,当烟雾中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时,很容易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使肺组织遭到损伤,从而削弱呼吸道的防御能力。据报道:吸烟青少年患咳嗽、痰多、肺部感染的比例,比不吸烟青少年多得多。另有资料表明,开始吸烟年龄越早,患肺癌的危险性越大。15岁以下开始吸烟者,比25岁以上开始吸烟者,患肺癌死亡率高出11.69倍,比不吸烟者高出16.77倍。再者,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与血液里的血色素亲和力极强,因可使人处于缺氧状态,从而破坏了脑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理解能力变差。同时,吸烟还可延缓性功能的成熟,使精子变形、数量减少。即或是适量的吸烟,也会使男性激素──睾丸酮(一种与性机能、精子的产生及生育等有关的物质)的水平降低。经对比研究,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睾酮水平降低16-47%,活动精子数减少10-20%。如果用变形精子受孕,还会影响到下一代的生命质量。此外,吸烟的青少年身体素质也不好,主要表现为抗病能力低下,如易患流感和痢疾等疾病。
总之,青少年特有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吸烟的危害,比成年人要大得多,也更广泛得多。
中学生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孩子健康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做好孩子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工作主要有6种方法:
附、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
一、思想引导法。中学生已经基本脱掉小学生的稚气,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思想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紧密联系孩子的思想,从意志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孩子灌输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叫响“学生不学习不算尽责任,学习学不好,不算好学生”的口号。引导教育不可一味关在家中讲道理。要善于搞好“结合”、“渗透”,把家庭引导结合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针对孩子的学习任务、现实思想、生理健康等特点,见缝插针地进行引导,有的放矢做工作。
二、目标鼓励法。学习中目标鼓励,就是根据“水涨船高”的道理,帮助孩子设计学习目标,来激发积极性,使孩子不断向更高的知识高峰攀登。大量事实证明,印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可以催人向上。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思想素质、文化基础、承受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孩子制定的目标,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既要有年度目标,又有月、周短期目标。在明确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分科目制定逐日完成的小目标,依次实现和突破,不断“添油”、鼓励,使孩子像上楼梯一样,一步高一步。为使孩子目标装在胸中.家长可制作成绩―览表,利用《学校和家长联系本》,将孩子每次考试、测验成绩,直观地用曲线反映在坐标上,使孩子、家长一目了然。对完不成指标的科目,家长要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
三、形象感召法。教育实践证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孩子制定的目标,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既要有年度目标,又有月、周短期目标。在明确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分科目制定逐日完成的小目标,依次实现和突破,不断“添油”、鼓励,使孩子像上楼梯一样,一步高一步。为使孩子目标装在胸中.家长可制作成绩―览表,利用《学校和家长联系本》,将孩子每次考试、测验成绩,直观地用曲线反映在坐标上,使孩子、家长一目了然。对完不成指标的科目,家长要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教育实践”。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样子,就一定能够带出你所理想的孩子来。
四、谈心疏导法。熟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机、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对因阶段性身体素质差,学习跟不上的,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其“赶队”;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影响学习劲头的,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效果。
五、奖惩激励法。在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运用奖励、批评手段,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为辅。如孩:广考试成绩突出,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家长可口头表扬,还可以向亲友通报,扩大赞扬范围,也可以优先购买学习用品、日用品,还可以逛公园、打游戏机(家用)、看电影等。对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较差时,要严厉批评,该处罚的一定处罚。使孩子始终都有一种学习压力,切实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的现象,创造好学上进的光荣风尚。
六、生活调节法。身强力壮,精神饱满是搞好学习的基础条件。家长要讲究科学方法,调节好孩子生活,让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吃好玩好,创造有利发挥智力效益的环境。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工作学习间隙,多组、织开展家庭文体比赛、故事会、知识竞赛、远足郊游活动,调节孩子生活。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生理承受能力,科学安排学习,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证孩子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很多家长把全部身心和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因而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使他们变得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受过挫折的学生,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恐惧不安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紧张,过于敏感,精力不集中,心情郁闷。这种焦虑,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者则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作为班主任更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力和心理承受力。
附:下面谈谈对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分析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外部因素即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内部因素即个人主观因素如生理条件限制、能力限制、动机冲突等。对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原因是来自于主观还是客观,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他们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他们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
以前我遇过这样一个学生。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发现他与众不同,穿着比较朴素,也可能他是从山里来的孩子。在开学的几天里他看什么都挺新奇,干什么事都挺兴奋的。后来发现他上课总是无精打采,跟同学交谈也少了,眼神里面充满了迷惘。一个热情好动的学生怎么一下子就变了,为什么呢?我利用一个课外活动时间,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问他:“你病了吗?”“不是”“是家里发生了事情还是其他同学欺负你了?”他都说不是,经过我多次追问后,他才道出他心理的苦闷:“我们班上同学大多是城里的孩子,家里大多有电脑,电子琴、游戏机等,应有尽有。而我来自于农村,对于这些东西我连看都没有看过。跟城里的学生相比,我简直就是乞丐。在这些学生面前,我总觉得我低人一等,自己心里面很自卑,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神。”哦,是这样。原因找出来了,问题好办。这位同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完全是自己自卑心理引起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多次找这位同学谈心,指导他如何端正心态;如何在同学中平等相处,尽可能地发现他的优点,让其释放光芒。并引导其他同学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培养他的自信心。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同学又恢复成往日的情形。
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挫折教育中,应重视受教育者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挫折教育,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自觉地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不断积累挫折经验,正确归因挫折,学会用转移、宣泄、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激励他们完善和发展自我心理调节机制,加强自我磨炼,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过程,提高挫折教育的效果。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说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有哪些优点、缺点应当心中有数,既不夸张,也不缩小,实事求是。越是不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则遭受挫折、失败感也越强烈。
2、教育学生敢于挑战挫折。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有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要让学生懂得任何一个成功的背后,都经历了几番的努力,甚至遭受多次失败的挫折之后才取得,不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对待挫折要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它。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遭受挫折时,要敢于面对它、挑战它,在挫折面前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只有设法解决它。鲍狄埃又说得好:“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挫折面前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只要我们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历经挫折而更加成熟和坚强,从而更有信心获得胜利和成功!
三、适时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素质的培养应与教育的多种形式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之功效。
1、利用班会课,普及知识,提高认识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的时间,传授适量的心理学知识,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纠正错误认识,使之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重点放在:⑴讲授现代科学的健康观,使学生由单纯重视身体健康扩展到重视身体、心理健康。⑵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志,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实现心理的全面健康。⑶正确认识心理疾病,要让学生明白心理疾病并不神秘。⑷让学生知道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心理疾病并不是差耻的病症。讲授时可运用事例进行剖析,重在提高认识,增长知识。
2、介绍方法,自我保健,培养能力
在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注重介绍方法,对学生具体问题的指导,着重是学习方面、人际方面、适应方面的心理辅导。可指导学生自学心理指导读物,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重点传授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辨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欣赏音乐法;体育锻炼法;散步谈心法等。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四、做好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
学校教育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担负着设计、主持、调整教育过程的任务。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中筛选和积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因素去主动施教。学校应提出科学的挫折教育方案,并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但遗憾的是:挫折教育并没有得到家长的一致的重视,一些家长走的是一个极端:那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吓唬、逼迫自己的孩子,本意是想激起他的进取心,但往往变成了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另一些家长走的则是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儿委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老师讲,她曾因故批评了一名学生几句,没想到,孩子家长非但不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反而来到学校将老师打了一顿为孩子出气。这种事情虽属个别。但有些家长确实不可理解,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挫折,原因都在于学校。
因此,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取得家长的共识。同时,还可向家长传授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及方法,并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在挫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另外,还应通过广播、报刊、影视等宣传媒介,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造成良好的挫折教育氛围。还可以通过街道、社区开展挫折教育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挫折教育中,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较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要实施这一项工程,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从世界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按现代教育的标准,精心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使我国青少年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
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于人。”教育是育人的艺术。我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认识到初中学生,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千差万别。每一个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中所表现的心理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至习惯化,便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性格。但是“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性格多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也都可以看到二重关系的相互作用。”(刘再复语)正如高尔基的说:“人们是形形色色的,没有整个是黑的,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和坏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一起这是必须知道和记住的。”(《文学书简》)作为班主任,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人格物特点,做到知已知彼,唯有如此,方能对学生动情于情切处,晓理于理明处,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我们初中学生人格的二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对待呢?
一、学习结果的高期望值与学生过程的惰性隐现。
林肯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喜欢赞扬。”人与生俱来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决定了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满意的成绩,有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令人满意的成绩,有一个令人艳羡的结果,几乎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自甘落后的。针对学生这方面心理特点,每次在考试之前,我试先让学生制订尽可能达到学习目标,再根据学习目标下决心。从他们订立的学习目标来看,没有一个学生不要求进步,没有一个学生不下决心学好。可又有多少人能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学习劲头呢?人难免有惰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有的成绩不理想,老师布置的作业总不认真完成;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做错题却懒得订正;有的怕动脑筋,希望老师嚼烂了知识喂他。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于这些,作为教师的必须了解并理解,切实地遵循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和教育规律,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容易产生惰性进给以恰当引导。我经常在学生欠交作业,避免他们在学习的惰性中打疲劳战和消耗战,要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投入有限的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便可以阴止惰性的滋长,转惰性为愉悦。当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时,学习高期望值的实现了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二、课内学习的被动性与课外表现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身上固有的惰性存在,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
学生听”,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个性中展示出的大都是被动性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通过积极思维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知识成果转化为知识技能。课堂上有的学生把老师讲课当成“催眠曲”无精打采,时不时做做小动作,讲讲笑话开开心,避开枯燥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了人的思想,激发了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因此无论是在传统的数学方式下学是在革新的课堂教学中,都必须了解和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果你想让他们对一件事物形成积极的态度,就要让他们去参加那件事物。”学生课外活动中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惊人的主动性,就是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被动局面的有力佐证。我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往往会发现学生独特的思想火花;在各种活动中常常发现学生较强的创新能力。比如“我为班级出点子”、“我为校园林木命名”、“我为‘六一’活动设计精彩节目”、“我为艺术节增光添色”等活动,积极让学生参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堂上,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灌输式,采取“设疑、自学、讨论、析疑、诵读”等结构形式,学生活动多多,心得不少。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性大为提高,看来学生的被动性并非无可改造,主动性与被动性只是学生人格中的两重性,只有充分地利用和改造它们,使学生人格向有利于成长的方面发展。
三、活动中强烈的表现欲望与害怕失败的心理
每一位学习的内心深处总潜伏着一种征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强烈渴望,都希望自己的一切得到别人的认可,因而他们在言行上总是以一种积极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学习及各项活动中的内驱力的原点就是表现欲,学有所成当然也缺少不了它。传统教学,因偏于教师单方的知识灌注,因有意无意地压制了学生的这种表现欲,使学生主体人格发展受到了阻碍。然而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害怕失败的心理越来越明显。学业方面耐挫感的萎缩模式下的课堂气氛显得呆滞沉闷,使得教学内容变机械而寡味,此时学生的能力培养当成了一句口号。因此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就要了解学生人格中这种二重性并正确加以诱导,使学生积极的表现欲化为学习能力培养的原动力,从而克服学生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和害怕失败心理,变患得患失为锐意进取,要实现这一过程转化,作为班主任必须正视学生这二重人格,新生学生现实生活需要挖掘学生写作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有的学生习作能力不错,很想表现一番,于是我动员他们积极投稿。向校刊《半亩洲》投稿,向《作文新圃》投稿。还鼓励学生参加学区级以上作文竞赛,比如陈金芝、陈加佳等同学获学区想象作文竞赛一等奖。在参加苍南县“新世纪杯”作文大赛中,朱育仪同学获三等奖,韩晓彤同学获优秀奖。学生一旦获奖更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几门学科成绩突飞猛进。在各门学科竞赛中,我也是积极动员参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即使不能取得成功了不能泄气,要认真学习,下次争取。
四、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与行为方式的情绪化
随着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追求,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他们独立意识在增强,他们逐步摆脱了儿童期的幼稚和不自觉。然而在独立意识增强的同时,他们逐渐地摆脱了父母甚至学校教育中自认为不合理万分的心理需要。在知识经验欠缺和思辩能力稚嫩的背景下,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行为方式上容易产生不辩真伪的情绪。这种心理和情绪会与日益增强的理性化独立意识产生冲突,所以有的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的痛苦之中,有时会对客观现实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甚至会迷失方向。我教过后学生中不乏其人,他们认为教师多布置一些必要的作业认为教师是“增负”,因而采取抄袭态度敷衍了事;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是教师对自己关心不够;甚至认为教师的批评教育是多管闲事,自己明明不对,反而说教师批评过于严厉,更有甚者,课堂上与教师正面冲突,态度极为蛮横。针对上述事实,我还是平心静气研究对策,多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上以心理健康辅导为主的主题班会课。针对性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得失与失败。面临挫折要有理性地思考。对于这类学生我的工作对策是多表扬少批评,多开导少训斥,让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幸福观,使他们的人格在心理转型期得以健康发展。
总之,教育首先是“人学”。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心理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扬长避短,对症下药,以最低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
附:应该对中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安全教育
一、道路交通安全
(一)遵守交通规则
1、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
2、不穿越、攀爬、倚坐道口护拦。
3、不在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4、不在马路上踢球、跳皮筋、打闹、玩耍。
5、上学放学途经山间小路时应尽量结伴而行,不做危险活动,避免意外伤害。横过马路(街)或通过十字街道时,要走交通部门设置的专门穿越道,如斑马线、人行过街(公路)天桥和地下通道。并注意红绿灯信号标志:红灯停,绿灯行。
6、乘坐汽车、火车时要坐好扶好,身体任何部位不要伸向车外,不高声喧哗,不向外抛投物体,不搭乘货车、拖拉机等非载人营运车辆。
(二)骑自行车须遵守以下规定
1、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合适,不要骑儿童玩具车和人小骑大型车。骑车转弯前须减速慢行,伸手示意,不得突然拐弯。
2、不双手离把,攀扶其它车辆或手中持物。
3、不牵引车辆或被其它车辆牵引。
4、经常性检查车铃、车闸能否正常使用。
5、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
6、年满12周岁的学生确需骑自行车,须经家长同意,并不准骑车搭人和在快车道上行驶。
7、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行人、车辆;不闯红灯。
二、校内校外活动安全
(一)防止触电
1、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试电器外壳,更不要在电线上晾衣服或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2、发现绝缘层损坏的电线、灯头、开关、插座要及时报告,请专人检修,切勿乱动。
3、万一遇有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要迅速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4、发现有人触电时,要迅速切断电源,并立即报告老师、家长或其他人员实施抢救。
5、远离高压带电体。不要接触电杆掉下的电线,不要攀变电器平台,不要攀电讯发射塔,高压输电塔,不要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钓鱼等。
6、打雷下雨时不在易导电的物体下躲避。雷雨时尽量避免或减少野外活动,路遇雷雨不要往高处走,迅速寻找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或低洼处躲避;不要携带雨伞等金属物,应双脚并拢抱头蹲下,以防止跨步电压的伤害和有效减少被闪电击的概率。
(二)防止落物伤害
1、不进入建筑施工现场。
2、起重装卸、吊运用设备的下面严禁站立、通行和玩耍。
(三)楼道安全
1、上下楼梯时有序缓慢右行,严禁拥挤,特别是发现有人摔倒时,应立即停止上下,迅速将摔倒者扶起。
2、不在教室里打跳,翻越门窗;不在走廊上追逐嬉戏,身体不靠栏杆且使身体重心外倾或用力拉扯栏杆,不在走廊上“齐步走”造成共振,以免损坏楼板。
(四)严禁学生将棍棒、刀具等各类尖利物品带入校园,更不得带进教室;学生在使用小刀、圆规、铅笔、钢笔等学习用具时,要注意安全,以免误伤自己和他人。
(五)外出游玩
1、外出活动要有教师或家长带队,身体有病同学不要勉强参加。
2、最好是当日去,当日回,未经监护人许可,不得在外宿营。
3、外出游玩,牢记家庭住址、电话、父母工作单位电话。
4、外出游玩,若遇歹徒抢劫、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人身侵害、伤病的情况时,应立即与公安、医院等部门联系,并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
5、严禁私自下河游泳,以免溺水事故发生。严禁攀高探险。
6、被狗咬伤后应立即送医院处理伤口,若远离医院可迅速用清水或肥皂水对伤口流水冲洗。
7、被蛇咬伤千万不要惊慌,应迅速用手帕、皮带、绳索等物在距离伤口3-5厘米处绑扎,以减缓毒素扩散速度,每隔15分钟放松数秒,并迅速送医院治疗。
8、上学放学途中和外出游玩,学生不得去捅蜂窝,若被毒蜂蛰伤:先拨去毒刺;用肥皂水、食盐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可用食用醋、大蒜、生姜汁、韭菜捣成泥状涂于患处,症状比较严重的送医院救治。
9、上学放学途中和外出游玩,行至崖边、河边、水流湍急的农田灌溉渠边,应走安全的一侧,以免踩虚、脚滑,不慎发生危险事故。
10、外出游玩,若遇拥挤要主动退让,并自觉排队,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场合去凑热闹,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六)以礼待人,诚实交友,不与人口角、斗殴,更不要械斗
附:有关于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他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享用不尽。”
考察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每每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就关于养成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中学生的品德误区及产生原因
一般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初中生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确,开始运用道德规范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能按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并产生情感体验。当代中学生成长在社会基本安定的环境中,他们将走入的却是飞跃变革的社会,因此他们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质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思想与行动常常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种矛盾有时使他们走进品德的误区。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大多数学生在实际行为方面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常常出现诸如公共汽车上不愿或耻于让座、学生在许多场合不会说谢谢,对教室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尚在淌水的公共水管等视若无睹、考试作弊、编造谎言欺骗同学、老师、父母……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其二是道德意志难以抵挡眼前利益的诱惑。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有意义的,但当时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动机、需要或者愿望的心理特征。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眼前利益的诱惑的。例如:有一部电视剧《红婴粟》——贪官背后的女人,就淋离尽致的表现了这一现象。成人如此,何况中学生?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在素质教育倡导了多年的今天社会上及家长判断学生优劣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及能否考上重点学校。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霍的青春生命。不少我们所认为的优秀学生,他们汲汲以求的是前者。因此他们除了对分数感兴趣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无视身边人。哪怕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兄弟姐妹、同学、家长、老师等,没有考虑这些人的感受。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以“何必把明天的烦恼提前到今天,为生活原则,信奉只要今日我快乐,无须愁白少年头”。看起来,这两类学生的行为表象截然不同,但不难发现其共性:他们所追求的都是眼前利益,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眼前利益他们都放弃了许许多多在这个年龄段所不应或不能放弃的东西,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他们的道德意志显得那么脆弱。
其三是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不可否认,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五彩斑斓的社会面前,青少年的无所适从或慌乱盲从有其客观原因。如果我们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贻误的将是一代人。道德的说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传有助于道德知识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要使道德规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内化、吸收,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达到自由的境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习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二、重视道德饯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他律”倡导“自律”。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成败的原因……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应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行为习惯的主人而不要变成它的奴隶。
2、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如:良好的生活、学习、卫生、为人处事等习惯,甚至小到自己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玩具等的收集整理。有必要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使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及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
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差异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词警告,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4、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教师要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从哲学角度看,事物发展的趋势就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一些挫折,困难,甚至倒退,也不足为怪。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次禁不起诱惑而失去了对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一般来说,习惯的养成要经历三个阶段:(1)制度制约。此时尚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为显得被动,但却是必经阶段。例如学生做完作业需要检查,有时还需家长(教师)提醒,逐渐才能养成习惯。(2)自觉行为。在此阶段,行为由他人督促变为自我督促,这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例如学生再做出的行为让他(她)自我反醒,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今后怎样处理?(3)自动行为。连自我反省,自我督促都不需要的时候,行动已经自动化了,已经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了。学生做了某些不恰当的事,自己就会觉得不舒服,不坦然,这时,良好的行为习惯才算养成了。为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道德意志,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人格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道德行为习惯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的转化定型。
总之,“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道德饯行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使学生走出品德误区的一条可行路径,对优化公民素质,提高德育功效具有重要作用。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1、特别注重家庭教育;2、从制度和实践上完善学校养成教育;3、全社会都必须关心支持青少年的教育。
附: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初中学生群体里流行着一种高消费的不良风气,许多学生沾染了互相攀比、讲吃讲穿、不节俭、花钱大手大脚等不良习气,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不良势头在一些学校学生中愈演愈烈,中学生出手“玩阔”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甚至于有的中学生走上了“黄色消费”、“黑色消费”的歧途,对家庭、对个人、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危害。
当前中学生消费“玩阔”现象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这种消费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认为如果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对不起孩子,宁可大人省吃俭用也决不能委屈了孩子。一些家长还用金钱、礼品等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在一些家长看来,只要孩子学习好,给予一定的金钱、物质上的奖励是应该的。一些家长抱有“我们这一代受够了苦,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让孩子受苦”的思想,放纵孩子,任其消费。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广告的误导等,造成了中学生错误的消费观。
消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在中学生中进行消费教育,既可以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又可以使学生增长消费智慧。
作为班主任通过这几年工作对学生消费教育体会如下:
第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并非万恶之源,金钱可以买到衣食住行所必须的各种物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法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多数中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然而,在目前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某些体制上的“真空”和不完善,乃至市场经济活动本身的负面效应,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都可能为一些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提供存在和传播的环境条件或土壤。部分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其中,对中学生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拜金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莎士比亚在其名剧《雅典的泰门》中对拜金主义的辛辣讽刺,揭露拜金意识可以使黑白颠倒,美丑倒错,是非混淆,使神圣的东西失去光彩,邪恶的东西成为荣耀,这种迷信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它们商品货币关系的观念反映,拜金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对真正人生价值的扭曲和亵渎。因此,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反对拜金主义。
金钱是社会财富的价值形态。金钱本身并不是坏事,但中学生教育绝对不能把金钱的拥有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生命意义是以爱,友谊,社会责任和信仰为基本主题的人生选择,但一旦受到金钱的奴役,人生的终极目标便异化为追逐物质富裕和个人世俗享受的人生体验。这种社会心理及价值伦理上的局限和偏失,必将不可避免地诱发我们高层次的饥饿——“精神的贫困”。教育学生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情、健康的体魄都是金钱买不到的。要培养学生能够抵制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的腐蚀。
第二、教育学生懂得消费“有数”、“有度”。
(1)应教育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父母辛苦工作抚育孩子本已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费要求加重他们的负担呢?适中学生消费需求之度,这就是说,提倡同学们在为了自己成长方面该花的钱还要花,但在享乐方面不过分追求。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培育智力需要的有益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物,该买的就买。而时髦地去穿名牌、去吃、去玩,互相攀比着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是很不合情理的。中学生还要继承前人所倡导的生活准则: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2)教育学生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享受型消费主要反映在中学校园目前流行的“三大件”,即手机、电子词典、MP3。虽然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MP3到课堂,但是私底下,同学们都以拥有一款新手机和MP3为荣。只要人家说声:“现在这个正流行”,有的学生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3)教育学生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本人对中学生作了一项调查,吸过烟的占30%,饮酒的占38%,参加过打牌、打麻将赌博的占45%。此外,还有同学进营业性歌舞厅、玩游戏机赌博,这都是不良的消费行为。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学生应在修身、砺志、促学、健体上下功夫,这样才是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青少年。
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程度。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应当是合乎社会的文明风貌、健康有益的。消费分为生存性的、享受性的和发展性的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例如,订购有益的书刊,学习电脑,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有害的消费要时时保持警戒,防止在某种诱惑下误入歧途。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节俭美德总是受人推崇的,因为世界的资源有限。过去人们说“清贫之志不敢忘”,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成由勤俭,败由奢。班主任要教育家长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培养他们艰苦朴素、自强自立的品格。
第三、教育学生学会理财
一般中学生中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有钱谁都会理,没钱本领再大也没用;消费是个人私事,钱在我手中,喜欢买什么就买什么,别人管不着。现在,学理财、要理财、想理财成为中学生的自觉意识,今天不理财,明天财不理你。学会理财,增长自己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理财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今后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后的消费、理财和投资观念。
理财教育应该从中学生抓起。理财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可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学会理财知识、技能技巧和本领,领悟理财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例如,在班级中,把学生的废纸、空矿泉水瓶集中回收,所得收入作为班级活动经费,正因为这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他们把“理财教育”称之为“最喜爱”、“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由于受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对钱的教育是回避的,甚至把“钱”与“义”、“信”放在对立的位置上。这些年大量涌现的腐败和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金钱面前表现出来的心理失衡,与缺乏金钱教育不无关系。 经济学家认为,家庭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根源,而中学生在家庭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口之家中孩子的消费基本决定了家庭消费的方向。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学生的理财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学生的理财知识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虽然不少中学生由父母和长辈给零花钱、压岁钱等,同时,有一定的数量,但大多数由父母直接管理,孩子们对存钱、取钱、利息计算等没有感性认识。理财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树立青少年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理财意识,增强他们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让他们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理财教育迎合了中学生主体意识的需要。对中学生,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应该讲授一些储蓄知识,怎样合理储蓄才能达到利息最大化;讲授一些债券、保险、股票等方面的知识,并开展模拟、演练活动。班主任引导学生阅读比尔.盖茨、戴尔等人物传记,阅读《第一家爸爸银行》、《谁动了我的奶烙》等书,了解成功人士积累财富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管钱、省钱、赚钱,补上理财这一课,非常重要。
第四、教育学生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在培养学生理财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做一些好事。如为希望工程、为贫困急需救助的病人募捐等。这对于学生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财富的创造者和消费者。消费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同时,将消费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将它纳入学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之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消费教育。班主任引导学生家长从自身做起,消除攀比心理,在日常生活消费中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要根据家庭收入合理支出。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厂家和商场对青少年消费品不应只注重高档和时尚,应多考虑对他们的消费引导和教育。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共同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学生家庭教育研究报告
中学生需要挫折教育
班主任处理“早恋”的“五忌十法”
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研究: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调查及教育对策
欢迎光临前进中学网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