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贫困生心理和人格发展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学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其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是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贫困生的界定和构成
所谓贫困生,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其构成可以分成以下两种:
1.第一种情况:相对固定人群
(1)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只靠土地为生,收入随着自然环境时好时坏,生活不稳定。
(2)来自城镇家庭,父母无固定工作,收入微薄且不稳定,难以承担学生的固定生活和学习开支。
(3)家庭负担沉重者,多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弟妹要抚养,家庭经济不堪重负。
2.第二种情况:非固定人群
(1)家庭变故:近年来较多出现的下岗职工家庭,有的甚至夫妻两人同时下岗,断了经济来源,固定开支受到冲击,无法承担学费支出。
(2)经济变故——家人或本人病重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甚至负债累累,生活难以继日。
(3)婚姻变故——因父母离异导致生活学习费用供给不正常,学习生活费用也就成问题。
(4)天灾人祸:由于不可抗力的灾难,使一些学生顿失所依,失去经济来源,自然加入贫困生行列。
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种种情况构成了学校贫困生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要承受的不仅仅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
1.因家庭经济收入少,在校学习生活困难而产生心理的落差和自卑感
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他们中一部分人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一是通过刻苦攻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首先在心理上败下来;三是退缩、逃避、离群,或者悲观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3.因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
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在一些贫困学生看来,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劣势,就绝不能再让别人看到自己心理上的脆弱,于是极力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综上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
三、产生的社会根源
1.“金钱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2.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的影响
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3.学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近年来受到了全社会和学校的极大关注。但是,冷静地观察以下就会发现,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经济资助方面,而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了解、关注的很少。助困与育人相脱节,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因为贫困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的情况也影响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因为不健康甚至是扭曲的心态无法筑就一个健康的人格。青少年在求学期间,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逐渐成型的时期,不健康的心态和心理问题必将影响其人格发展。因此,在强调和谐社会、强调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如何对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贫困生人格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和学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四、构建平等家园,强化育人环境
1.关注弱势群体,完善扶困措施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积极措施,以设立诸如困难补助,缓、减、免学杂费,吸收来自社会各界提供的无偿补助等手段来解决学校贫困生问题。
2.加强心理辅导,构建健康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
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神圣的品格,反映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在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时,不要带有任何偏见,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在生活上要给予资助和关心,在学习上要多鼓励和帮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扶贫先扶志”,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特别是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方面要加大力度。学校建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一方成长沃土。校园应该是一个提倡平等和谐,兼容包并的净土。要注意加强班级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学校应该多进行美德教育,要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一个“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的环境远比一个“比吃、比穿、比享受”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敞开心扉,上好一堂针对贫富的课
贫困生 扬起头来成长
助学金捆绑饭卡,贫困生就不能吃好点?|助学金|贫困生
因为“考驾照”,被学校取消“贫困助学金”,贫困生就不配学车?
贫困生竞选,伤了谁的尊严?
让贫困生比惨,别吊打人的尊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