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体诗的章法(十四)
语序倒置:
古代汉语句子的语序多倒置,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一个句子有五大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是主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
所谓语序倒置,是针对“主谓宾”正常语序说的。
倘主语倒在谓语后面,如《史记 孙吴列传》:
“美哉乎山河之固”,便是主谓倒装句式。
倘谓语倒在宾语后面,如《书经 大诰》:
“民献有十夫予翼”,便是谓宾倒装句式。
至于附加成分中的介宾结构,若介词放在它的宾语前边,就是正常语序;
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置:
古典诗词中,倒装错置的语序大量存在,违反语序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律。
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
固然是律诗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
能增强全诗的气势。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我们发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
洲头”
句的语序应是“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
北去”。其实,这就是诗(词)句中的语序倒置现象。
1.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如果按客观环境
中的动作顺序,此句应是:“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句,用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是:“神游(于)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
生。”
3.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
,用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是:“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4.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
扬州路
”句,用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
火。”这个语序倒置现象在古诗词中是比较普遍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普遍的语序倒置现象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两方
面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唐朝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词)
人便不得不在语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1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除了入韵需要外,也出于修辞的
考虑:因为如果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平铺直叙为“浣女归喧竹,渔舟
下动莲”的话,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到“竹”和“莲”这两个被动因素上了
——而这却是动作过程的终点,所以画面也便归于静止。而现在写成“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使“竹喧”“莲动”成为了“浣女”“渔舟”入画
的引子,使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可想而知,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
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更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从而大大增强画面的动作性、
形象性、鲜明性,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的表达效果。
如果要把诗(词)句中的语序倒置现象进行归纳的话,大致有下面几类:
一、主语后置
  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
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主语,出于声律需要而颠
倒了语序。
二、宾语前置
如:名句“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根据诗的意境应是“怜新雨后之竹,
爱夕阳时之山”,显然这是把宾语“竹”、“山”前置来表强调突出了。
再如: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仿佛沾
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
“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
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却是宾语前置,仅
出于声律考虑。
三、主宾换位
请看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句,
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
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四、定语挪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放在动词
“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应明确这是
定语挪前的特例。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
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
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所以这可算是
定语挪后的例子。
   诗词曲中的语序倒置现象给我们在句子理解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我们有必要提醒大家在作诗歌鉴赏时注意这一现象。
    我们再看看名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两组语序互相颠倒,语法结构迥异,
读起来却依然通顺,且前后意思相连,真是妙不可言。
古往今来,此类变换语序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今天我们在网上玩的句子: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人抬轿子轿抬人,水过桥洞桥过水,
等句子顺、倒读都一样,
其中或透露机警,或增强表达效果,或调侃诙谐、趣味横生,令人益智。
    历史上还有颠倒语序作倒置诗的。
据《水南翰记》载:一次,有一国子监祭酒写诗时,
误将“雕弓”二字写成“弓雕”,一监生作诗嘲笑道:
雕弓难以作弓雕,似此诗才欠致标。
若是此人为酒祭,算来端的负廷朝。
诗中将‘雕弓、标致、祭酒、朝廷’四词分别倒置嵌入诗中,对祭酒的马虎作了
幽默诙谐的善意讽刺。据说清帝乾隆也作过一首倒置诗。某词臣奉旨撰写墓志铭,
误将翁仲写成仲翁。
阮翁仲乃秦朝宿将,勇武异常,战功卓著,后世将翁仲视为勇武的象征,并常被
雕为墓前石人。词臣因为常识问题出错,被贬为苏州通判。赴任时乾隆作诗送他:
翁仲如何说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
从此不准归林翰,贬尔州苏作判通。
诗中有意将‘翁仲、工夫、翰林、苏州、通判’诸词用字颠倒,借题发挥加以调
侃,自然流畅,颇具艺术魅力。
 写诗除了‘语序倒置’外,还有:‘成分省略’、‘词性转变’、‘语句凝缩’、
‘反常搭配’等等,都是需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掌握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读懂古典诗歌
高中所涉及的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置现象
古诗词语序倒置例说
【中州作家】张显学:浅谈诗词语言
0205语文的演变05句子的规矩:一般与特殊
议“倒韵”与“倒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