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明竟然有两套文字系统:“中庸”其实并不“中庸”
userphoto

2023.04.13 江苏

关注

我们说,中华文明竟然有两套文字系统,或者说主要有两套意义系统。

一套是通俗用法,一套是“传承”用法。

也就是说,汉字中藏着一套“传承文字”,常常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如今,这套传承文字的字义、词意已发生很多或很大的变化,甚至被曲解、黑化,甚至完全贬义词化了。

比如“得意忘形”、“无中生有”、“天花乱坠”等等。

其中“中庸”这个词也非常典型,也被黑化、贬义词化了,落入了平庸、保守、迂腐、中间路线、不求上进等意思之中……

其实,人们都知道,“中庸”不仅是儒家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且是儒家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中庸”到底有多重要?

看看“中庸”中有多少深刻的论述、有哪些重要的名言,你就大致明白了——

比如中庸说其实你时时刻刻都在道中,即“道不远人”;

比如人们常常说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就出自中庸;

又比如怨天尤人的成语,来自中庸的“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孔子鲜明地否定怨天尤人,但他的原话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其反对的“怨天尤人”却传播得“大行其道”。人之可悲,殊为可叹!

再比如成语“知耻后勇”同样出自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说知道了知、仁、勇,就可以修身、治人、治天下了……

中庸之道讲求不偏不倚,平正中和,其实就是指中道、正道、达道、平常心之道、天人本一之道。

孔子高度宣扬中和之道,其中有一段非常有名——

“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孔子还指出,其实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中道,无论你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还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甚至是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普通人。

《中庸》的原话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为什么圣人、贤人、普通人都能成功呢?

正是因为这个“一以贯之”的“一”。

其实这个“一”就是这个“道”,就是这个“中道”、这个正道、这个达道、这个中和之道、这个平常心之道、这个天人本一之道。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走正道,走中道。

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成就,人人皆可为圣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做人的智慧
正解汉字 第二十九课 中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一)
中庸之道谓之“和”
国学就是人学,是关于做人的学问
原创 | 中华文明的精髓:允执厥中 — 中华文明的起源(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