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评价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潍坊广文中学是20067月由两所学校的初中部合并而成的一所学校,其时择校盛行,一半以上的学生为选拔的择校生,生源基础好,但学生表情淡漠,管理难度大,上下学时段值班人员都在校门口严阵以待。今天,潍坊的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择校找民校,公办不择校”,广文中学的招生规模不变,招生片区大大扩展,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占15%左右,且片内优秀生源群体有不少择校到班额更小的民办学校就读,但孩子们的校园状态令我们欣喜:他们遵规守纪,敬师乐群;他们文明礼貌,积极奋进;校园生活多姿多彩,学生表情丰富生动,常规管理走向了自律。近五年,没有一起群体打架事件发生。

校园生态因何改变?从大环境看,是山东省大力推动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潍坊市教育整体改革尤其是中考改革的结果,而从小环境看,发挥作用直接、效果特别明显、持续推动孩子改变的,就是“339综合素质评价”。

孩子们这样表达他们眼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以前违反校纪大不了受老师一顿批,现在不同了,不仅当月的素质评价被直接降为D等,还直接影响到三年后的高中录取呢。”

“以前自己的表现和他人没关系,现在不同了,表现不好不仅直接影响到所在小组的同学,还影响了全班同学。”

“以前参加活动老师和家长都不支持,怕影响学习,现在不同了,活动也成了课程,与学习同等重要,这可是我们期盼已久的。”

…………

 

科学构建“339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将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内容设定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

2004年,潍坊市把基础性发展目标定义为“综合素质”,推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中招录取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与语数外同等对待。综合素质评价成了家长、学生、社会、学校高度关注的问题。

2006年,广文中学招收第一届新生。新生入校期间,面向班主任调研新生状况。“好动、坐不住、上课心不在焉”等不良学习习惯排在首位,“行为养成不够”位列第二,“需要加强新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位列工作建议第一条。

2007年,广文中学第一届学生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成了毕业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话题。尽管方案广为宣传,虽然家长都认可评选过程,但对于客观和量化均不凸显的综合素质评价,还是提出了不少质疑。

形成一个真正能够让家长认可、学生信服,引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已经是势在必行。

经过多次集中研讨,并在操作中反复实践,2007年下半年,广文中学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评价模式——“339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第一个“3”指三个评价层次,即每月进行一次的“常规性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的“主题性评价”,每学期登记认定一次的“标志性成果”评价。第二个“3”指三个评价主体,即“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9”指九个评价维度,将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六个维度进行合理整合,作为“主题性评价”的内容,具体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能力拓展”、“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又结合初中学生习惯养成的需求,增设了“学习习惯”、“行为养成”两个维度,作为“常规性评价”的内容;为了增加评价的可信度,把学生获得的各项能够证明自己某一方面发展的实证性材料,作为“标志性成果”进入评价。合并每个月的“常规性评价”,形成一个学期的常规性评价等级;汇总一个学期中常规性评价、主题性评价、标志性成果评价,就得到一个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汇总六个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就形成了每个学生毕业中考时的综合素质等级。

 这个评价体系注重了学生成长的过程,小到学生每天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大到一个学期在综合实践、参与活动等方面的情况,都体现在每个月、每个学期的评价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评价过程中有效发挥了学生、同伴、教师的作用,使评价真正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因而它一公布,就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衷心拥护。

 

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习惯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期,是学生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可塑期。加强对学生过程的评价,将极大地引导学生自律意识、自律行为的养成,起到奠基孩子一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把“常规性评价”中的“学习习惯”评价,具体化为“课前”、“课堂”、“课间”、“自修”、“作业”五个方面,把“行为养成”评价具体化为“入校离校”、“安全”、“集会”、“卫生”、“文明礼仪”五个方面。为使评价更好地发挥指导学生发展的作用,还对上述十个方面分别拟定了达标说明,让学生明了应该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如对“卫生”的标准要求为:衣冠整洁大方,每日洗脸,饭前洗手,将痰吐到纸巾上;干好卫生值日,清扫迅速、及时、彻底;爱护环境,见到废纸等物主动捡起,杂物纸屑扔入垃圾箱;宿舍内务随时整理,物品摆放整齐;用好三餐,不在校内吃零食。

怎么评?《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评价应该以实证性材料和数据为基础,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常规性评价”采用量化写实评价法,随时记录,每周汇总,每月等级呈现。具体操作办法为:学生个人“每日晚省”,针对10个评价维度进行自评和反思;小组内“每周互评”,记录员通报各人分数和表现,互相交流,无异议后在教室的“小组擂台”上公示;班级内“每月总评”,下个月第一个班会,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每个成员上个月的常规表现情况进行汇总,由高到低确定“常规性评价”结果,以A/B/C/D呈现,并在班内公示,接受同学、教师的监督。

常规性评价,关注过程,非常客观。他们的表现记录在小组内,每周的评定张贴在班级里,每月的等级公示在学部里。月度等级公示后,本人签字确认,上报学生发展处存档,并上传学校内部平台。而每月一次的汇总评定,也起到了同伴交流、取长补短的作用。

针对初中学生自控力差,可能某周、某月的评定结果不理想,影响学生情绪的现状,制定了“周清零”“月清零”制度。下个周,下个月,从零开始累计。常规性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增强自律意识的最有利手段。

汇总每个学生每个月度的常规性评价等级,就可以确立每个学生学期的常规性评价等级了。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平台

 

“人无全才,各个有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主题性评价”和“标志性成果评价”,使这一新的成才观得以落地。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评价也应该实现多元化。“339综合素质评价”在关注学业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价值。

同样在师生参与下,对“主题性评价”、“标志性成果评价”的各个维度进行了细化要求,如“能力拓展”包括“课外阅读”、“实践探究”、“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四个方面,“运动与健康”包括“健康生活”、“健康心理”“健康体质”三个方面。对每一个方面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对“健康体质”的具体要求为:“每天参加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掌握健身方法;练就1项受益终生的体育项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努力,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志性成果”具体包括:参加校内外及班级各项活动中获得的荣誉证书,在各级报刊发表的作品,社团兼职,学生会任职,担任主持人,以及反映学生发展的其他实证性材料等。

“主题性评价”和“标志性成果评价”在学期结束时集中进行,采用个人展示,本人、同伴、教师多主体评价的方式,以等级呈现。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别开生面的“个人推介会”,学生轮流上台,陈述自己一个学期来六个纬度的发展表现,展示能证明自己发展状况的相应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小组汇总同学、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等级,由高到低确定“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级。再对个人评价(占10%)、同学评价(占40%)、教师评价(占50%)进行汇总,由高到低确定每个同学的学期主题性评价结果,以等级呈现。

主题性评价难以客观衡量,只能定性评价。而多评价主体的参与,使得定性评价走向了量化和客观。

这种评价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校园生态发生了根本改变。学校适时推行“活动课程化”,将学生在校园里参与的大大小小的所有活动,进行主题性归类,形成十大活动课程体系,包括入校课程、班会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节日”课程、社团课程、阳光60分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离校课程等。活动设计坚持“三要”:要适应学生的兴趣,要有活动价值,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活动实施坚持“自主参与,实践体验”,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着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生个性多元,发展需求必然多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学生的自身个性,成了活动课程的必然选择,“活动课程个性化”也成了必然结果。每类课程均采取“主题引领、模块推进”模式,每月一个课程主题,每周开设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比如,345101112月份分别为“读书节”、“体育节”、“辩论节”、“科技节”、“英语节”、“艺术节”等“节日课程”,而3月份的“读书节”中就有演讲赛、故事会、征文、读书沙龙、好书漂流、经典演唱等多个模块活动,每个节日课程具体参加什么课程模块,是个性的、可选择的。每一个模块内容都是通过投票方式从学生中征集而来,活动都是由学生自主举办,因而吸引着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学习成绩很一般的学生说:“参与到我们喜爱的课程内容中,我们真正找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找回了自信。”

如何让班主任支持学生参加活动?学校实行活动课程的学分管理,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达到基本学分方能毕业。同时,学生参与活动课程情况纳入班级考核,期末综合素质等级的数量分配,依据班级考核成绩确定,班级考核为一等的班级,A等人数可达35%,二等的占30%,三等的仅为25%。学期末,学生发展处公布各班级的A等比例,三年后中考时各班A等人数是6个学期的平均值。

曾经在学生中进行“在校幸福感”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校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是“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能够自主组织活动”。活动课程化、活动课程个性化、活动课程实施自主化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他们在校园的幸福指数四年内提升了22%

 

339”评价是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助推器”

 

339”评价注重了学生成长的过程,9个评价维度体现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评价中有效发挥了学生自身、同学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学生自主、生动、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

学生管理走向自主

对学生而言,更高级的管理在于自主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导向了自主管理、自我完善。“每日晚省”,在自我纵向比较中看到进步;“同伴互评”,在横向比较中找到不足。孩子们自我改善着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文明有序,积极乐观。尤其是“一票肯定”或“一票否定”的制度设计,即某方面表现特别优异受到重要表彰的,当月甚至当学期常规性评价等级可直接划为A等;违反校纪受到学校处分的,当月甚至当学期的常规性评价等级直接划为D等,更是引导着每个学生自觉约束自己,主动做好自己,学校管理量大大减少。

互帮互助成为常态

小组建设无疑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载体。各班级在进行“常规性评价”和“主题性评价”时,根据各个小组的量化得分区分A等级的分配数量。一月来小组成员整体表现情况好的优秀小组,A等人数可以3个,其他小组只能2个。捆绑性评价促使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期末评优更加科学

过去的期末评优主观性强,实施“339综合素质评价”以后,参照高中录取办法,采用等级划定的办法,具体为:将各学科与综合素质分为三个组合进行层级选拔,第三组合为政、史、地、生(初三为政、史),第二组合为理、化、体育(初一为体育,初二为物理、体育),第一组合为语、数、外、综合素质。先从第三组合中,择优选出评优数量的160%;再按照第二组合,从中择优选出130%;最后按照第一组合确定最后的评优结果。这个评选办法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一致认可。班主任对此喜于言表:“以前期末评优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要么看学习成绩,要么民主投票,但都比较片面,现在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突出

参与活动课程多,获得的标志性成果就多,学生个人的学期末主题性评价就占优势,同时也为班级考核赢得了分数。“339”综合素质评价调动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从活动中锻炼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得以张扬。广文的历届毕业生都以“学业优异,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得高中学校的青睐,而在各种活动表现中,他们大气、阳光、自信的个性特质已经成为广文学子名片。2009年、2011年、2013年,广文学子三次走进央视参与活动,均有独具特色的个性表现。

最具说服力的是,“339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下形成的毕业生综合素质等级,没有一个家长或学生提出异议,真正做到了让家长认可,让学生信服。

(山东教育报2013年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综合素质简短自我评价[五篇]
新高考:2017级高一新生课程学习和重要考试早知道!!!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永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2015-2016)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电子版)xls1
中考改革|在德州上高中不再高分录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