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句的深层转折

     深层转折是相对于表层转折而言的。从诗句的字面上便能看出所转与上句的联系,这种转折,就属于表层的;与此不同,当读者从诗句所用的词语上,不能一下子了解所转与上句的联系时,这样的转折,对于读者就是深层的转折了。

   我们谈论过绝句的转折类型问题。现在看来,那些文章的优点是具体分析了转折与先行句子的表层联系,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这一类绝句的认识,不足之处便是还没有全面接触绝句的深层转折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多少补救一下。

   ①以李白的五绝《独坐敬亭山》为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短诗写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这时的李白对当下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为现实所容,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诗中先写众鸟飞尽、孤云独去,写的虽是眼前“动”景,已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复以山拟人,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自己,相看不厌者唯有敬亭山而已,这使诗人寂寞的情感得到抚慰,苦闷的心灵得到解脱。全诗的重点在后一层意思,所以第三句便把最重要的感受表白出来,自己苦苦追求的正是“相看两不厌”。这个转折来自作者的整体构思。这样的转折,又自然逼出了结句“只有敬亭山”。

   ②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辽阔的大地上,黄莺啼叫于绿树红花掩映中,近水村庄靠山城郭酒旗飘扬。这是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另一面又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无数楼台,笼罩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样,明朗绚丽的景色与朦胧迷离的景色互相映衬,就使得这幅“江南之春”的图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换句话说,作者写作此诗时的整体构思是兼收并蓄的,所以头两句之后,即以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为转折,由“四百八十寺”再衍生出结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以杜牧的七绝《赤壁》为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起句写作作者捡到一截然埋藏于沙土下面叫做戟的古代武器,承句进一步交代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对照题目里“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诗的前两句,是借遗物而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失败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条件不同,曹操不一定失败;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否则也将无所作为。所以在转折的第三句就提出一个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便”,便会怎么样呢?于是乘机推出结句“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二乔会被曹操拥有表示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杜牧眼里,似乎周郎不过是借外在条件而侥幸成功之辈。他未必不知道取胜的诸多条件,而偏偏强调外在的条件,恰好说明意在表白,自己的一事无成,只因为缺少了助周瑜成名的“东风”。明说周瑜,暗说自己。其失意、不平、怨愤、自许之情,在赤壁的背景下,特别具有有冲击力。可见此诗意不在曹操,也不在周瑜,而在借此抒写杜牧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跃式的转折。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会觉得东风句的出现很突然。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这就是波澜。捡折戟而自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于是假设无东风而锁二乔。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而只有探索到作者的这种构思,才明白如此转折的必要。

   ④以杜牧的七绝《过华清宫》为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头两句,写从长安回望的,是锦绣成堆,风景优美;不仅有风景,还有山顶的一道道的门,它们依次打开。第三句“一骑红尘妃子笑”,转折得很别致。回望绣、千门开、妃子笑,这三者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结句“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出,联系也就出来了。原来说的是荔枝。这千门开、妃子笑,使人立即理解到,当权者把传递情报的千里驿站变为运送荔枝的特快专递了。尤其是那个“笑”字,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两个妃子的“笑”虽然具体原因不同,却又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这里的讽刺意义是巨大的。这一首诗的线索是荔枝。看似关系不大的四句,通过巧妙的起承转合联结到一起,似散实连,尤其是出于整体构思需要、也揭示全局联系脉络的转句,作用特别大,成为此诗章法的关键。
    ⑤以李商隐的七绝《夜雨寄北》为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二句说,接到妻子的来信,问我归期,可我实在不知道归期在何时,我现时正在巴山,秋天的夜雨很大。第三句为什么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呢?因为作者想到,这次在相思中度过的巴山夜雨,很值得向对方倾诉,于是在想像中设计了一个西窗共剪烛的相聚场面,并以设问的形式提了出来。所以,要理解这个转句的产生,只能追溯作者的整体构思,光看头两句的用语是找不到依据的。

   全诗的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的脉络。前两句都是写现在,后两句都是写将来,前后转由设问完成。主线当然就是相思之情了:因为相思,作者的妻子来信问归期;因为相思,作者雨夜深深怀念对方,并想像能与对方美好相聚。

   ⑥以李商隐的七绝《寄酬韩冬郎其一》为例: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首诗有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年)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时韩偓才十岁,就能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头两句追述当年情景,在面对着残烛冷灰时,你韩冬郎为离情别绪所感,而立即写下了感情真挚的相送诗篇。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记事已毕,转入评赞。赞叹韩瞻“虎父无犬子”,这还是沦于一般的套语。作者也不袭用“青出于蓝”的典故。此诗的三、四两句,采用了比喻手法,将韩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事实。使概括的描写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光这样还嫌不够生动。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爱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使之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四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的鸣声,应和着老凤宏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听。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其中冬郎的峥嵘年少和出众诗才不都跃然纸上了吗?一首原本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以“雏凤声清”之名句,传诵不衰,除了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外,跟作者善于化事实为形象的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而转句“桐花万里丹山路”的产生,明显地来自作者富于创造性的整体构思,从一二句的字面上是寻找不到转折的依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绝句的章法和构思浅谈
写作技巧|绝句的写法
黄世鼎《吴航诗话》(十二)粗诗惊世
绝句的章法
雏凤凌空[七绝]
「诗词讲堂」第八讲:绝句的构思(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