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法 第五----八讲

 

花鸟画创作技法 第五讲

    

第五讲 写意花鸟画的赋彩

    开始学画,总觉得用色彩作画容易,单纯用墨创作就难。然而技法渐渐纯熟,便又感觉到作画用色也极不容易,非有长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是找不到门径的。

    清恽寿平在《瓯香馆集》中说:画至着色,如人炉锚,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赋彩也是花鸟画创作的必要过程,写意花鸟画家讲究赋彩和用笔用墨同样重要。要想创作出笔墨纯熟、风格多样而又色彩艳丽浓郁的花鸟画,使主题更加突出、画面更为丰富多彩,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就必须认真地研究赋彩问题。

     要掌握赋彩的技巧,首先要研究历代花鸟画家的用色方法,认真总结中国画的赋彩特点和规律,同时又必须深入现实,认真体验色彩给人的感觉,色彩的感情以及色和光的关系等等,来丰富自己对色彩的感受和认识。还要认真研究色彩和内容的统一,色彩和笔墨的配合等问题。中国画的赋彩并不要求一丝不变地去再现现实,而是要求画家面对现实,观察体验物象的色泽以及它们在风、晴、雨、雪、晦、明变化中的不同反映。这种变化,给予画家用色以极大的创造余地。善于观察,善于综合、夸张、集中、统一地运用色彩,创造色调,才能自出炉冶。

    用色彩作纹样、作画,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山顶洞人的饰品,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两汉古墓壁画,魏晋以来的石窟壁画,以及唐、宋、元、明、清的绘画,都说明我国先民在赋彩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

    今天各博物馆收藏的《洛神赋图》、《游舂图》、《写生珍禽图》、《芙蓉锦鸡图》等作品,都是早期赋彩卷轴画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画家在赋彩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这些各有特点、各具风格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代画家对色彩的研究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

    从历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色彩运用的发展过程。盛唐时李思训父子以金碧名家,吴道子则擅水墨吴装。五代徐黄两家,由于环境和生活体验不同,各自形成一体,用色绝然不同,影响后世至深。两宋设立画院,以画取士,在继承前代用色经验的基础上,更有所提高和发展。勾填、勾染、淡彩之外,又兴起了没骨法,并与白描、水墨相结合,使运用色彩的领域更加宽广。

    在绘画理论方面,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就提出随类赋彩作为评画标准。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的技法讨论。唐宋以后画家,又提出了笔墨与色彩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很好地研究。

    画家对色彩的运用,是随着欣赏色彩表现的感情而来。色彩的寒暖不同,给予人的感觉也不同。对色彩的感受,又和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生活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画家在不同的思想基础、阶级感情和精神状态中,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爱和感受。

    画家运用色彩是有主观性的。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同一色彩有时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思想精神状态下,由于感情不同,对色彩的感受也不同,故对色彩的运用也有显著的不同。用色既贵现实,又要逐步创造不同的表现方法。历代花鸟画家,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和运用的方法,都是各具面貌的。徐熙用色淡逸,黄筌赋彩富艳;明人习惯用淡彩,清赵之谦喜用色浓丽;今齐白石在继承文人水墨画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民间年画的用色方法,以浓墨来对比重彩,用朴厚的笔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色彩的运用,首先要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若单纯地以形式主义的手法来玩弄笔墨色彩,或泥法古人,甚至一成不变地去再现现实,都是错误的。创作一幅中国画,色彩也要求预先想好,成竹在胸,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设计颜色。古人说的意在赤黄黑白之外意足不求颜色似,也就是说画家要表现客观物象的精神本质,不要为固有的色彩所范囿。

    一幅设色的花鸟画,要注意整体色彩的统一,注意主调的功用。要利用主色,在变化中协调画面众彩,以创造主调。山水画中所说的浅绛青绿水墨,就是表现主调的一般方法。今人也喜用主色来统调处理山水画面,进而增强整体感觉并使画幅具有装饰效果。这是要求调子统一的简而易行的办法,在花鸟画创作中也适用。

    用色既要符合生活真实,又要顾及艺术性的夸张,从而使笔下的物象更逼真、更感人。一幅色彩缤纷的花鸟画,尽管朱黛纷陈,必须分清主次,要举一色为主,众色为辅,做到主从揖让,配合照应。要使画面绚烂,气息新鲜,不在五彩兼施,赋彩净淡,也会产生浓重的效果。善于运用主调,使全幅情绪调子做到统一,有意地增减色阶,创造性地去处理色阶,这是使作品增强艺术性的重要方法。如果复杂色用得太多,一笔点出五颜六色,反而混乱而不能突出主调。只注意小处变化,失却大块色彩的对比,不会得到好的效果。

    古人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是以青绿为主调;《听琴图》,以朱红为主调;《韩熙载夜宴图》,以女乐的花色服装来配合韩熙载的浅白服装。近人又用浓重笔墨,配合原色重彩,这些有意识的主观创造,使作品更感人,艺术性更强。

    色彩的运用,总是要表现出时代的气息和个人的风范。不同的表现方法,在色彩运用上也不同。一幅画的好坏,不在用色的多少,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修养、习惯、创作意图和表现方法不同,用色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总会显露出时代风尚和个人特点。用没骨法、勾填法或勾花点叶法来画花鸟画,用色就多,用泼墨法或水墨淡彩法,用色就少些,这主要在于各家表现技法上的习尚。吴道子尚清雅,讲究敷彩简淡;苏轼也说画有六法,赋彩拂淡其一也,工尤难之;恽南田善用色作花鸟画,笔法赋彩,淡静隽永,于轻粉浅墨中,表现出花鸟的风致;赵之谦喜浓墨重彩,经常使用饱和色,在色阶的些微差别中追求繁复的层次,从而获得整体感觉;吴昌硕画写意花鸟也重用墨彩,往往以墨为骨;齐白石在用墨的同时喜欢加入赤、黄、青等原色重彩,从而突出色彩的对比效果;徐悲鸿喜用淡彩,略敷色彩而神完意足。由于画家用色方法和习惯不同,故表现出来的色彩效果也各有千秋。

     处理好墨和色的关系,对于写意花鸟画是十分重要的。墨也是色彩的一种,单纯用墨来作水墨画,墨的黑和纸的白,两相辉映,也可以创作出物象明暗向背感觉鲜明、色阶丰富的图画。在色墨混用时,往往以墨为骨,塑造出具体物象,以色为辅,利用墨与色的对比和谐,来追求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的功能。前人在画论中经常谈到色彩和笔墨的关系。沈宗骞说:乃知纯墨者墨随笔上,是笔为主而墨佐之;敷彩者色居笔后,是笔为帅而色从之。古人还讲究笔与墨化,墨与色化。王昱在《东庄论画》中就提出: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这一些论述,都阐明了要求色墨浑化的道理。用色能免去重浊,墨与色浑化一体,便实而不浮。色与墨交互运用得好,画面自然艳丽而有光泽;色彩一味重浊,便火气炫目,不能获得清润效果。用色还要注意以宾衬主、以繁配简、以彩显素、以灿烂结合宁静。有时也要有意地避免色彩的饱和量,从而脱出一般藩篱。画写意画用色时,还要注意用笔,不能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总之,要把握工笔画敷色要求明净浓丽、写意画要求淡而弥厚的特征。但大画与小画用色也有不同,大幅画色彩要浓重,要注意大效果;小幅画色彩要轻淡,还要有变化。(附图为郭味蕖作品《紫藤》局部)

    由于作者使用的表现技法不同,纸和绢素的质地不同,前人已创造出了不同的赋彩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在前人的实践中已经取得效果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结合现实创作去进一步发扬创造。下面说一说中国画用色的一般常识。

    工笔画讲究勾填、晕染、烘托、反衬等方法,写意画讲究粗笔勾填、勾勒、渴勾、率勾、点染、泼墨和勾花点叶等方法。由于表现方法不同,赋彩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只用色,有的只用墨,有的需要墨和色一气呵成;有的先用墨画然后套罩色,有的先点色然后再用墨勾点;有的趁色未干时,用深浅色和焦渴墨循着色彩轮廓约略勾,便能得出生动的效果。粗笔勾填,赋彩可以平涂,也可以用点染分出阴阳向背。我在运用勾填法画花朵时,常用平涂法,施以朱砂、朱 、白粉、石黄、石绿、石青、金等不透明的矿物色。但在使用重色时,要注意画面色调的统一和色彩对比的单纯。若一幅画上使用的重彩太杂乱,画面上便会出现分不清主次的感觉。可只用朱砂和墨作重点,也可以石黄和朱砂作重点,或是以粉或青绿作重点,便能获得较好的表现效果。此外,先点淡墨,后点浓墨,先用淡色,后用浓色,这在花鸟画创作时也经常运用。明代先期画翎毛,几乎都是使用这种由淡到浓的点 法。泼墨写意画,用墨画完后,可以再罩淡花青、赭石、草绿等色。如画墨菊,叶子用墨点出后,再用花青罩,但在运用罩色时,要注意最初用墨不要用得太饱和,要给罩色留出余地。也可以在色上套色,这和一笔点出的花叶效果也不同。使用套色罩色可以补救第一次用墨点出的缺陷,疏的地方可以用色添补,以调合花叶的聚散,补充色量,增加厚度,丰富画面。我作写意花鸟画时,除喜用套色外,还多用套墨。如在一幅画快完成时,再加套浓墨竹枝、长草、枯槎或棘刺,以使画面拉开空间距离,增加重量、层次感。画面上没有浓墨浓色,便显不出淡墨淡色。用套色套墨的好处,还可以在落笔时不太受画面原有内容的拘束,可以自由挥洒,以求得自然生动效果。一般说,以色套墨易,以墨套色较难。色墨可以分点,也可以混点,为了一笔画出几种深浅不同的色阶,往往是先蘸色再蘸墨,把墨和色用适当水分调在一起。但不应调合时间过长,时间过长则易生浑浊而不鲜明。有时要求笔尖上蘸的墨和色彩在画面上混合,而不在调色盘中混合,就自然清新鲜润。

    由于纸张和绢素的质地不同,吸水的性能也不一样。因此在掌握用笔、用墨、用色技法的同时,又要通过实践掌握用水的方法。无论生熟纸绢,都要在落笔前研究其吸水性能。清迮朗在《绘事琐言》中说:凡用五色,必善于用水,乃更鲜明。尝观宋元人画法,多积水为之,或淡墨,或淡色,有七八次积于绢素之上。盎然,烟润不涩,深厚不薄,可知用墨用色,均以用水为主。善用水则精彩鲜活,不善用水则枯槁浅薄。因此,在用笔时应注意加减水分,水分不足,色也无光。画熟纸或矾绢时,在水色点好以后,还要留出适当的时间,以待水分干燥,这样,便可得到所画色彩周边较重、中间浅淡的特殊效果。新上市的宣纸,质地洁白,使用白粉时不易显现。旧纸旧绢,色彩微黄,可利用原地施加白粉,可得显明效果。

    中国画所用绘画颜料,性质不同,性能不一。故掌握颜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画颜料大体分为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质颜料。石黄、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金、银、铅粉等是矿物质颜料。胭脂、藤黄、蓝靛(花青)等是植物质颜料。墨又分油烟、漆烟、松烟三种,其效果也各有不同。明清之际,始造色墨,乾隆时,有五色、十色数种,原为点书用墨,率多加粉制成,若用于绘画,应重漂加胶。

    矿物质颜料中的朱色是朱砂和银朱,朱 是副产品。朱砂不变色,银朱用水银锻成,容易变黑。用朱砂时,前人往往先涂薄粉地,然后涂朱,再上淡矾水,随后晕染胭脂或洋红,以烘托出深浅阴阳,有的还要在背后涂粉衬托。也可先用洋红烘晕,分出阴阳,再涂薄朱砂,可得到同一效果。惟无实际锻炼功夫者,则往往败事。运用朱砂,也可用淡墨、花青、赭石、朱 作地,可得不同效果。用朱砂不可乱与植物色配合,否则易使画面污浊。

    赭石也是矿物色,用赭石在墨上涂染时,切忌反复,一刷即过,便可鲜明,不然便使墨气灰暗,失去墨彩。重赭可涂在绢素后面,宋人多喜此法。

    石绿分三种:头绿、二绿、三绿。头绿太重浊,不可作正面敷用。在绢本画中正面用青色、紫色时,反面可托头绿,正面用草绿时,反面可托二绿。二绿、三绿亦可斟酌用于正画,也可与汁绿混用。

    石青也分头青、二青、三青。用石青时可用二绿、三绿地,或衬花青、胭脂地,可出现不同的翠蓝、藏青等色。石青亦可与花青、草绿等混用。正面用时,不可涂得太厚,它与石绿相同,必须薄施。

    石黄亦有三级,可与雄黄并用。雄黄略有光泽,呈杏黄色。用时背后可衬用藤黄、赭石或朱骠,自成暖调。

    白粉切忌重厚,重则枯竭干燥而不润。提粉和晕粉,是粉染的必要过程。粉红、浅黄、浅绿的花朵,都可酌用此法。部分晕染,也必须在薄粉地上进行。

    胭脂、花青是水色,可用作点、染、套、罩。也可以从背后罩,亦可兑粉、兑藤黄、兑朱 而成各种间色,间色再间色,可表现出寒暖中间的温和调子。

    水色可与石色并用,也可与墨并用。唯石青、石绿与墨兑时应十分小心,极易浑浊。石青、石绿等石色,用时要用乳钵研磨,花青、洋红等不用乳钵研磨,可用指纹轻研,更觉新鲜。

    绿色中汁绿最难用,应避免用饱和量(即比例正合适的合成色),或多加花青,或多加藤黄,以增减其色度,便可别具机杼。有些色不能调合在一起使用,如黄和紫,天蓝和朱红,混在一起往往出现混浊的色光,故必须注意合色的方法。

    因为宣纸质软,在宣纸正面多次涂染,容易变脏,故多使用托色。为了色彩的厚重,在背后托染颜色。一般平涂色都用底色,石青用花青或淡墨,石绿用赭石。托色一般又可用白粉或相近而较浅的颜色。

    工笔画离不开胶矾,作写意画在勾廓晕染时,可部分加用淡矾水。

    颜料是在历代画家、画工们长时间的运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今天对颜料的选用,不必只限于所谓中国画传统颜料的范围。作写意花鸟画,也可适当采用水彩画色和广告图案画颜料。颜料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将来也必有新的中国画颜料出现。(附图为郭味蕖作品《春渚》)

    自然界里的色光和物质颜料的色光不同。日光的七色混在一起变为白色,用这七种颜料调在一起便出现暗淡混浊的灰黑色。色光的混合会使色彩的明度增高,颜料的混合会使色彩的明度变暗。我国的民间年画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原理,产生了明快爽朗的效果。一般调合出来的颜料,都不如光谱上的标准色饱和。在写意花鸟画中,有时要注意避免这种饱和色量的调配。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感情的要求、主调的设计,夸大或减弱这种饱和色量,有意地创造色阶。

    在混合各种颜料时,要分清原色、间色、复色、补色等调合方法。有的色还可以互相代替,如用朱 加墨来代替赭石,有些画家习惯这样用。在使用石青、朱砂、石绿、石黄时,由于是不透明的矿物色,就要注意色量的适当饱满和均匀。

    一幅设色的画用色太复杂了,便显得混乱,太单调了又觉得冷落,所谓恰如其分,不是容易的事。初学画写意花鸟画,用色不可太繁。一色或二色、三色即足以用,加上墨的黑色和纸的白色,已能变化多样。所谓朱黛纷陈,举一色为主的方法,是赋彩方面的重要规律。三原色和墨色的互相映发,是花鸟画赋彩技法的重要一环。在赋彩方面要求达到十分得当,固然不易,但是能运用冷暖色彩的对比和照顾全幅情绪调子的统一,却是必须注意的。

    我们今天的花鸟画创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了描绘我们丰富多彩的新生活,鼓舞人民、启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赋彩就要明快、炽烈、绚丽和健康,要力求避免那种荒寒、索寞、灰暗、枯寂、毫无生气的文人老调。我们要在技法的不断实践和锻炼中,高度认识笔墨赋彩与表现主题思想的关系,运用不同的赋彩法,富有变化地表达健康的主题。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既要整体谐调,又要主体突出;既要浓丽,又要浑化。要求做到淡静而不轻浮,浓重而不郁滞,艳丽而不妖冶,要不泥古法。

花鸟画创作技法 第六讲

    

第六讲 木本花画法

    自然界里的花树,有木本和草本、藤本和蔓本之分。木本又分为乔木和灌木两种。乔木枝干高大,具有由强盛的枝条组成的树冠,如松、柏、杨、榆、木棉、凤凰木等。灌木丛生低矮,近地多歧枝,如蔷薇、杜鹃、玉兰、牡丹、木芙蓉、天女花等。草本又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者。每年播种、生芽、开花、结籽经冬枯萎者为一年生草本,如凤仙、秋葵、鸡冠花、雁来红等;于第二年开花结实者为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者,春萌冬枯,宿根留在土中或块根可保留多年者,如水仙、百合、石竹、芍药、玉簪、蜀葵、金针、夜光、秋海棠、大理花、美人蕉、十样锦等。其枝蔓虽为木质却软弱,如藤者为藤本花,如紫藤、凌霄等。其一年出土即抽蔓把架者为蔓本花。蔓多水分,柔嫩不能经冬,如牵牛、丝瓜、扁豆、茑萝等。此外更有沙漠肉类植物,如仙人掌、仙人球、昙花、蟹爪莲、令箭荷花等,肉质多水、耐旱喜暖、枝叶异样、发花艳丽多姿。这些形形色色的木本、草本、藤本、蔓本花树,都是花鸟画的基本创作素材。

    木本花树的枝干高大,花叶繁茂,要把它取为画材,首先要对它进行全面的观察研究,了解其种别特点,掌握其生长生活规律,分析其枝、叶、花、萼、梗、蒂的构造,了解它在时序中形体的更改和色彩的微妙变化。对于其各种生长特征,务求了然于心,在体验整株全貌的基础上,经过写生一枝,加以记录。再将素材进行概括、综合、提炼等艺术手法的加工,选取适当的表现技法,最后完成一幅创作。

    要根据自然界花树的不同生态特征去构造形象、创造技法。松柏是常绿乔木,长年郁郁苍苍,经冬不凋。松生平地,其干宜直立,有昂然入云之势,生在悬崖,则应虬屈而上;生山顶峰头,则老干低矮,枝叶平展,以避风雨摧折。古人根据它的特征常用正楷笔法画针叶,用有力的篆籀笔法画枝干。柏多缠皮,屈曲如蟠虬。总之,画松柏应注意其冲天直上、不畏风雪的坚强性格。作者应尊其坚贞不屈的感觉,结合它生长的不同环境,予以不同形象的具体刻画。花树中柳很难画。古人说画树难画柳,就是指的山水画中的柳树。在花鸟画中表现柳树,只要能掌握其老干的适当欹斜、枝条的萧疏和迎风得势之态,做到简明而不繁乱,再通过实践锻炼,自能得法。梧桐枝干参天,挺立多姿,画主干宜横皴数笔,以保其光滑圆润,再赋以淡彩。画老干要注意节间有窍穴,杈的枝条,要运笔有力。

    画花鸟画要适当掌握些园艺学的知识。要注意分辨花树间的细微差别和不同特征。杏花的树干纠曲,桃花的枝叶劲挺,茶花的叶子坚实,牡丹的花蕊繁复,不同的面貌表现了不同的风趣。玉兰树干特征,出杈结顶生萼叶,花时如堆雪雕玉、琼树冰花;红棉树气势参天,花红如火,虽一枝一朵,亦无随奁附髻之态;木绣球花朵成球形,应注意其已开半开,前后抑扬,大小错落,转正分明。同一种花树,老干新枝又有所不同。要分清一年生枝、二年生枝和多年生枝的多数花木,花多生于当年枝上。如梅花老干宜古,而嫩枝新条宜瘦宜直,气条冲天,始有铁骨峻峥之势。这一切,必须有赖画家付出精力去认识它、熟悉它,进而全面掌握并表现出来。

    画树以取势为重。这就是说,要注意花树在画面上的位置。古人说:画花卉全以得势为主。枝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穿。花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不违常理。叶得势,虽疏密交错,而不繁乱。又说:然取势之法,又甚活泼,未可拘执。必须上求古法,古法未尽,则求之花木真形,其真形更宜于临风、承露、带雨、迎曦时观之,更姿态横生,愈于常格矣。现在说来,则首应简繁自然真实,加以意匠,然后再斟酌古人法度,予以出新。

    木本、草本、藤本、蔓本花木形象不同,故构图取势亦应加以区别。画木本花枝干时,因其枝干高大坚硬,故应力求苍劲老到、位置得宜。干、枝、花、叶互相掩映,安排得当,可增加画面的繁复和气势,安排不当,则满纸臃塞,影响主体。在花鸟画中画大干、老干时,一般不画全树,只画局部,取其与枝叶配合。要使干枝不见堵塞,繁枝不见琐碎。每一动笔,便要想到转折,所谓树无一寸之直。一般取势的规律,须视纸幅的宽狭大小,左树大枝向右,右树大枝向左左多则右少,右长则左短。如画两株树,要一直一欹、或一俯一仰,应求主客分明而有揖让。一般构图根偏下者是主树,主树也是近树。花鸟画虽不同于山水画法,但也必须分清主宾轻重。一株树枝干也有宾主、向背、欹斜、迎风、探水、垂荫之趣,都要在构图、章法的取势中得之。

    古人论画枝说:分歧须有高低向背势,则不致叉字分头。交插须有前后粗细势,则不致十字交加。回折须有偃仰纵横势,则不致之字交搭。画树要枝干分理,老干宜独出,出枝分远近,纵横定主辅,浓枝破淡干。画树枝要注意聚散、疏密、虚实。要密处留眼,乱中有序,笔笔不相撞。要留心四面生枝,不可枝杈相刺。老干应用近枝掩映,近枝宜重画,远枝宜淡写,前枝宜繁,后枝要简,才能分清远近层次。枝上花朵部位应慎审布列,不应散点太多,乱而不整。应照顾整体对比,有一处为主,众皆为宾。花朵务求稳定,或正或侧,或横出倒置,须视主题而定。画折枝花尤须审势得宜,若缀果实,更应取势下垂。(附图为郭味蕖作品《霜红时节》)

     花卉是花鸟画的主要组成部分。花的种类繁多,花朵形状各不同。有单瓣,有复瓣。有的花冠和萼连在一起,有的还仅有花蕊而花冠是由叶片变成的。有的有长柄,有的有柄苞,有的是单花,有的则组成花序排列。故有的单出,有的丛生,有的成团,有的成穗,有的个个分明,花与花间有适当距离,有的则攒聚一起。

  因花鸟画中花大半是主体,故整枝花朵必须放在适当的位置。树枝上着花,一般要四面互生。画时须注意适当安排向背欹扬。就是丛集在一起的花朵,也应左右顾盼、前后互见,或间以蓓蕾,以得映带翩翻之趣。并列花枝,亦须有虚有实、有浓有淡,以显浓处的光艳夺目,淡处的恬雅高洁。布置花朵应注意整体效果,不要分布琐碎,赋色也不要太繁杂。要体会自然生意,体会微妙的变化,所谓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皆从构图、用笔、赋彩中得来。

  画花可纯用色彩,也可不施脂粉只用水墨。用色彩画花,可以用笔蘸色点,可以勾廓晕染,可以先填粉后烘染,也可以勾廓后再单色平涂,又可使用勾粉、衬粉、外染等方法。要注意表现花朵之含苞、初放、正放、将残等不同色相。为了表现花朵的形体神韵,不独一丛花要有深浅,就是一朵一瓣,也要分出浓淡,有时又为了求得整体层次,花瓣颜色就不加变化。总之,要适当地选定表现方法,并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才有可能充分表达所要求的主题。

  花蒂、花萼、花苞、花蕊也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尤需画家深入自然生活去细心观察体验。认识观察之后,还要参考古人经验予以借鉴,然后动笔。花蒂连接花萼,蒂有长有短,萼有多有少。梨花、杏花、桃花、李花,花为五瓣,萼也五瓣,萼的尖圆往往随瓣形。有的蒂垂红丝,如垂丝海棠;有的层蒂鳞起,如山茶,耐冬;有的有苞有蒂,如牡丹、秋葵;有的苞上具有绒毛和细刺,如玉兰、辛夷;有的蒂裂而大,如石榴花,花红如火,下承朱黄色的歧裂长蒂,形成不同于其他花朵的造型。花的苞、蒂之色往往不同。苞多较蒂浅淡,但又不同于瓣色。有赭蒂绿苞者,蒂又可全用墨点,苞又要和叶面之色有所不同。总之,各种花的构造不同,有不同颜色的花瓣,有不同颜色的蒂苞,还应当缜密观察。蒂是连接花与枝的,花和枝的承接全靠蒂。花朵的前后、反正、欹斜、偃扬都是通过蒂来表现。蒂画得好,花就富于变化,生动有致。花瓣与蒂苞关系密切,例如正开的花就露心不露蒂,背面花则隔枝露全蒂,侧开花则露半蕊半蒂。花生于蒂,蒂生于小枝,小枝再接大枝,必须一一交待分明。(附图为郭味蕖作品《木棉》)

    花蕊由蒂而生,与蒂相表里。花朵构造不同,花蕊的形状也不同。花蕊分雄蕊和雌蕊,有的花雌雄并体,有的则异株。六出的花瓣,蕊也多六出,此外有雌蕊一条。雄蕊又分为花须和花粉两部分。有的花花须多,有的花须少。花蕊有的繁复,有的细密,有的纷披,有的则长心挺出,花粉纷集其上。画家须根据自然,加以意匠,亦不能纯依自然,致落自然主义的框子。画花鸟画不是画植物标本挂图,要予以概括和剪裁,又要根据主题和表现方法的要求,随时予以变换处理。一般说来,画时首要掌握花蕊的形象,至于花须花粉的多少和它的色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取舍。一般画花蕊宜少不宜多,近花多,远花少。徐悲鸿先生画花卉时,远花多不点蕊,反愈觉远近真实。作者只要面对自然去细心体会,自能创造新的表现方法。

    清王 在《画花卉草虫浅说》中谈到画叶的重要。他说:枝干与花,已知取势,而花枝之承接,全在乎叶。叶之势,岂可忽哉?然花与枝之势,宜使之欲动,花枝欲动,其势在叶。

    叶的形状很多,质感也不同。一般分复叶与单叶,又可分为大叶、长叶、卵叶、扁叶、歧叶、距叶、尖叶、羽叶、刺叶、披针叶、火焰边叶等。画叶时要根据其形状和特点照顾整个画幅的需要,分别使用白描、泼墨、点簇、勾勒等不同方法表现。既要注意与花的表现方法有所变化,又要注意整幅效果的统一。

    《颐园论画》中曾说:叶分软硬厚薄,反正浓淡,参伍错综,俯仰顾盼,所谓枝活叶活,攒簇抱拢,花为叶心,叶为花辅,彼此关合,则画花之能事毕矣。

    画叶要注意叶的阴阳向背,注意表现反叶、折叶和掩叶。凡长叶的花树,要兼画折叶,多叶的花树要兼画反叶和掩叶。叶有深浅浓淡,一般正面叶深,反面叶淡。深花宜淡叶,淡花宜深叶。叶有反正前后,均须不离枝。在花树中画叶,尤其是绿叶,是一大难事。虽然常说红花还要绿叶扶,但必须注意红绿驳杂之火气。若时时于自然中体验,则自能见多识广,找出规律。叶脉的形状不一,尤须在自然中面对现实物象作缜密观察,掌握其具体生长规律,然后加以剪裁,进行艺术手法上的简化,概括性地予以具体表现。叶筋的粗细浓淡虚实,要与花叶相称。

自然中生长的花树和庭院盆中的花树不同。黄山的杜鹃,枝干高有及丈者;青城山的白山茶,树高数丈,花开如冰山雪海。盆栽之杜鹃,花发时叶甚茂盛;山野中之杜鹃,开花时叶不多,花枝上往往不生叶,而生叶者即不甚着花。

 

花鸟画创作技法 第七讲

第七讲 写意花鸟画中一般花、叶、枝干的画法

一、花的画法

1.勾花:用墨或色勾画

   渴勾:即用渴笔(浓墨和淡墨)勾出花形。经常以渴笔勾花,以湿笔点叶,以求其墨色的变化。渴笔勾花以后,可敷以淡彩,亦可填入重彩,但应注意保留勾线的渴笔效果。

   复勾:也就是范廓。点色以后,再用墨或色线勾勒轮廓。如趁点色未干时去勾,则所出之线富于变化,生动自然。

   勾填:即先勾墨廓,然后填彩。填彩时可有深浅变化,也可用平涂的方法,以求取整体效果和装饰性。我常用勾填法画花,用泼墨法画枝叶,以求其对比效果。但在两种笔法结合时,要注意运用自然,以免生硬。

   勾晕:即勾染。先勾墨廓,再烘染色彩,或层层渍染。也可用接染、罩染等法。有时薄施粉地,再烘染淡彩。

   率勾:即粗笔快勾,大写意多用此法。率勾要注意造型准确与精练。率勾多用粗染,有时也用细染,别有意趣。

   勒廓:即勾染完了以后,用墨或深浅颜色重勾原线或沿原线外廓或里沿再勾。这样,可增加色彩的层次,使色彩更加丰富。写意画根据需要有时只勾勒局部。

   勾点:即勾完再用点染的方法上色,比勾晕更显活泼生动。

2.点花

   点染:即单用色彩一次点出深浅浓淡,或用浓淡墨点染而成。

   点渍:即点染后趁色未干,再反复地用色去点。点渍要注意用水。在熟纸上运用较易掌握,效果生动鲜活。在生纸上画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形象的准确,不使洇成一团。

   套点:即点完一遍,待干后再点一遍。如用深红点后,再用淡红套点。第二遍可弥补第一遍的不足,可使花朵色彩丰富,增加层次。

   粉晕:即在色彩中加粉点染或晕染。

   抢彩:是在点染后用浓重颜色再加几笔,以提精神。画时要见笔,一般速度较快,或连皴带擦。也可趁未干时抢水或抢色。

二、叶的画法

   色点:即只用色彩点成。可勾色筋,也可勾墨筋,有的叶也可不勾筋。

   墨点:即单纯用墨色点出。一般多勾墨筋,也有勾白粉筋的。

   混点:是用色和墨点。一般不是调合好了再点,而是先蘸色,再蘸墨,使色和墨在纸上混合,则易出清丽的效果。

   套点:一般先用墨点,等干后再罩花青或草绿。

   白描:用线应比工笔更加生动、提炼,造型也应更夸张。墨廓上还可以用淡彩重勾。

   复勾:先点后勾,多趁未干时勾。工细花头接枝叶时,多用此法过渡。

   泼墨:用大笔挥洒,水墨淋漓。画荷花,芭蕉多用此法。

   至于勾填、勾晕法,均与画花法相同。

三、干的画法

   渴皴:即渴笔皴擦,连勾带皴完成。渴笔容易出树干苍老厚重的效果。勾皴后还可用淡色或淡墨烘染。

   复勾:是用色或墨画完以后,再用重笔勾勒。

   墨画:注意应用破墨法,有浓破淡、淡破浓诸法。

   色和墨:色墨调在一起。

   墨套色:先用墨画,再套画颜色。

   画干用笔又有直扫、横斫等法,又有苔渍法,与点苔相结合。

   无论画花、画叶、画干,都要根据需要采用诸方法,更要根据生活实践创造新的表现方法。


 
 

花鸟画创作技法 第八讲

 

1、竹的画法 

    首先了解一下我国画竹的历史。远在唐五代时,就已经有了以画竹出名的画家。传说吴道子和王维都曾画竹,中唐的萧悦,更以画竹名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萧悦协律郎工竹,一色有雅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萧悦画的竹是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在这里提出了二字,并赞扬了作者画竹所达到的不似画疑有声的生动逼真的境界。黄庭坚说:吴道子画竹,不加丹青,已极形似。可见吴道子和萧悦的画竹都是一色不加丹青的墨竹。传说墨竹始自五代的李夫人,她尝于月夜独坐,见竹影婆娑,乃于纸窗摹写之,觉生意俱足,遂创墨竹。其后,李颇、李煜、徐熙、黄筌父子、崔白兄弟及吴元瑜等,都在画竹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其中徐、黄两家不是墨竹,而是运用了双勾方法。后来的画竹专家和理论家首应提到文同。元代李衍在《竹谱详录》中说:文湖州最后出,不异呆日升空,爝火俱熄,黄钟一振,瓦缶失声矣。这比喻虽不免夸张,但可见文同墨竹的创作是超越了前人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文同)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 

    李衍在《竹谱详录》中说他笔如神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纵心所欲,不逾准绳。 文同画竹主张胸有成竹,要求意在笔先,神在法外。同时也和他一生爱竹种竹,以客观现实形象为师分不开。他与竹朝夕相处,深入钻研竹之形态精神,了解竹之生长和生活特性,并对竹写真,是他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关键。北宋另一画竹专家是苏轼,他与文同是表兄弟,友谊极深厚,两人在政治和文艺思想上观点又接近。苏轼在探求文同画竹方法的同时,注重师法造化,强调个人感受,要求捕捉竹之神韵,把握整体效果。东坡画竹,作风近似文湖州,但他一向反对拘于法度,墨守师承。他经常赞赏的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文苏之后,继之有李衍、顾安、赵孟頫、吴镇、柯九思以及明之王绂,皆一意师之。清季以还,画竹家辈出,但已失文苏规模。 

    吴镇精于山水,兼擅墨竹,每以饱墨中锋直扫。王绂善山水亦善画竹。他继承了顾安的劲节疏枝和吴镇的中锋饱墨、丛筱新篁,开拓出了自己的境界。所作竹石寒柯,能于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处见洒落,尺缣间具潇湘淇澳的真实感觉。其画竹萧散秀发,深得云林的淡逸和仲圭的雄浑。所画竹舞风弄日,姿致妍媚,表现出竹之生趣。到了清代,郑板桥是画竹名手,他的作品留传下来的很多。他反对陈陈相因,主张师造化,强调从现实景物中体现物象,而又进一步要求形神兼备。 

    板桥在题画中,常常自云其画竹来自现实。他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 

    “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生活而已矣。他又说: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这种日光粉壁、纸窗月影就类同写生,板桥曾自称是写生妙手,因此,他走的是写实的路。他以写意为手法,他说: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他不屑屑于追求一枝一叶的毕肖,而注意得其意趣。他画竹要求点笔着绡,姿态横生,在写生的基础上,追求趣味和神理。他曾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俱足也。……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这里所谓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神理俱足,都是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形象、师法造化才能得到。 

    板桥画竹用偏锋取势,是个字和介字法的进一步探索者。他画的竹,既不同于文与可的缜密浑厚,又不同于梅花道人的圆润拙朴,而是笔力挺秀,疏密自然,构图奇特,风韵蹁跹,达到了独到的地步。 

    古人多论用书法画竹。画竹如写字,要笔笔写出。书家谓提得笔起,画竹亦然,提笔不起,则不能画竹。元柯九思在跋自写竹中说:写竹竿同篆法,枝同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赵孟顺有诗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王绂也说:画竹之法,干如篆,节如隶,枝如草,叶如真。清郑板桥在题画竹中说书法有行款,竹更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有疏密。此幅奉赠常君酉北,酉北善画不画,而以画之关纽透人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人于画,吾两人当相视而笑也。与可、山谷亦当首肯。由此可知,学竹必先学书,则易为工,这是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

竿的画法:

 

    明代以前,画竹竿用笔多由上而下,多把绢或纸张挂起来直着身子画。清季则不用此法,郑燮辈喜从下向上出竿。其实两种方法都可用,以顺手为是。画竿要中锋用笔,要画出质感和动势,注意表现竹之精神。画时要悬肘,悬腕,行笔平直;两边圆正,一节中不能间粗间细、间渴间浓,墨色无论浓淡总要停匀,忌偏颇无力。若臃肿便不出竹之神韵;若出现蜂腰、鹤膝状,更无生气。从梢至根,或从根至梢,虽一笔笔、一节节画出,但出竿必须笔意贯穿、脉络相连。

    画一竿竹,要注意其阴阳向背。一竿中枝叶又分迎面、背面及左右两面,前面的叶可遮掩竹竿。两竿以上,就要注意有主有宾、有浓有淡、有疏有密,有掩映、有补缀、有参差、有照应、有衬贴、有烘托。画两竿相交时,要避免出现明显的交叉,可用枝破、叶破,或角度不要过大。三竿相交,忌出现鼓架状,四竿以上忌编篱状。画时一般在前者浓,在后者淡。两竿不能齐脚,齐脚则失前后距离感觉。

    画节用浓墨。节至梢短,至中间渐长,至根又短,画时要注意。画节要紧接上竿之末。两竿相接处,要避免出现所谓鹤膝形。节虽画得断开,但意要连,要上下承接。画节可用字或草书字形。

枝的画法:

    枝从节上生,生枝各有名目。生枝处谓之鹿角、丁香头或钉头,接叶处为雀爪。直枝谓之钗股。从外画入谓之垛叠或扬叠,从里画出谓之进跳。画枝下笔要圆劲而有韧力,忌平直疲弱。若行笔太软,枝少叶沾,则缺少劲势,无竹之挺挺然,行笔迅速,则挺然之势可具。画老枝,尤要画得节大而枯瘦,嫩枝则和柔而婉顺。枝丰则叶茂,枝小叶也少,叶少则枝昂,叶多枝下垂。竹难于疏,板桥说冗繁删尽留清瘦,故竹枝不能太塞。太塞则难于画出竹之精神,亦不易表现空间距离感。画时用笔要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睛竹结梢,极为难事,要于现实中着意观察体味。

叶的画法:

   画竹叶一要注意结构,二要注意用笔。所谓个字、介字、分字、破分字等是古人总结出的规律。要把叶子分组画,不然必乱。每一组既要符合叶的生长规律,又要组织得美。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及似蜻蜓。

    画竹叶时下笔要劲利,实按而虚出,一抹便过,少迟留。要随叶的生势随时变换方向。忌似桃、似芦、似柳。行笔到叶尖时,手腕自然上提,或以笔尖带出回锋。正锋、偏锋可以间施,高下欹斜,转侧俯仰,皆须在快慢疾迟的行笔中,在浓淡深浅的运墨间自然得之。

   春天嫩篁,叶向上,夏则浓荫而下俯。露润、雨垂、风翻、雪压,则各现其反正低昂,必须细心观察,反复实践,才能得心应手。

    初学时要一枝一叶地练习。出叶要浓淡一色,一枝之中有浓淡叶相间,就容易杂乱。近枝叶可用浓墨,远枝或稍后的新枝叶可用淡墨。但画竹叶不易用渴墨。

    在花鸟画中,可以配以朱竹或白描竹,也可以用花青、石青、石绿画竹。

 

 2、梅的画法:

     墨梅的创始和历代诗人学者在作品中歌颂梅花的风神骨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林逋、苏轼、陆游等人的诗文中,都出现了大量咏梅的篇章,以凌寒斗雪,铁骨冰心来形容它的高标。其中尤以林逋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最能道出梅花的形体韵致。其大多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作为清雅高洁品格的象征。随着作为无声之诗的墨竹画科的兴起,梅花也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北宋时画梅专家要推释仲仁,南宋为扬无咎。仲仁从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得到启发,从而创造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大家看了,认为依稀有月下之趣,肯定它有很高的艺术性,从此,墨梅就成了花鸟画领域中的新品种。

    王冕在《梅谱》中曾记此事说:老僧酷爱梅,唯所居方丈室屋边亦植数本。每发花时,辄床据于其下,吟咏终日,人莫能知其意。月夜未寝,见疏影横于其纸窗,萧然可爱,遂以笔戏摹其影。凌晨视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学画,而得其三净三昧,名播于世。黄山谷也曾称誉他所画梅花如清晓嫩寒行孤村篱落间,但欠香耳

    扬无咎继承了仲仁的衣钵,亦善墨梅。据说他曾把自己画的梅花送给赵佶看,徽宗说他画的是村路野梅。他没有气馁,以后就称自己的梅花是奉敕村梅。当时他创造了两种画梅的方法:一种用水墨涂染绢素,烘托出梅花的点点白葩;一种以墨圈出花瓣,即所谓圈花法。

    扬无咎之甥汤正仲及其弟叔用,亦皆工墨梅,得舅之遗法,谓之倒晕花枝,擅名一时。

    王冕画的梅花,枝干劲挺,花朵繁复,能表现出梅花的生机,极富生气。他通过画梅来表达自己嵌崎、磊落、孤傲、正直的胸襟。

    明代工画梅者甚多。有刘世儒,号雪湖,师王冕,得元章遗韵,著有《雪湖梅谱》。他与陈宪章、王谦、陈淳、徐渭,皆被推为画梅高手。

    清代画梅的人更多。清初石涛画梅,墨华淹润,于烟霏中求气韵,非纯弄水华迷世者所可能望见。

扬州八家中许多人都精于梅花。金农画梅师宋白玉蟾(道士葛长庚),古干繁花,春风满树,表现了古朴的风格。金农的学生罗聘更以画梅出名,其妻方婉仪,其子允绍、允缵皆能画梅,被誉为罗家梅派。汪士慎和高翔都工梅,金农评他二人画梅有异曲同工之妙。巢林善画繁枝,千花万蕊,备极繁复;西唐善于疏枝,疏影寒香,用笔简净。李方膺亦善画梅花,所作大幅梅花,古干横空,蟠塞夭矫,苍老浑朴,墨气淋漓。他曾有图章,文曰:梅花手段。

    晚清时赵之谦、吴昌硕亦酷爱画梅。赵之谦每以黄粉点梅花,他画墨梅从浑厚入手,与金耿庵派以渴笔胜者不同。吴昌硕一生爱梅,他用冰肌铁骨绝世姿,世间桃李安得知的诗句来赞美梅花。又说:囊空愧无买山钱,安得梅边种茅屋?昔年吴氏在芜园中种梅三十余株,培土壅肥,不遗余力。每当园梅着花,徘徊其下,反复谛观。他喜以朱砂、洋红点红梅,皆富有韵致。他又在扫干圈花上狠下工夫。其画梅花的成功,也是从师造化贵独创中来。老来他又以石鼓籀篆之笔入画,画梅愈觉浑厚。所作雪梅,墨华水韵,碎玉横空,使人不知是雪是梅。

    梅的种类很多,江南多红梅,北方无红梅,仅见黄梅和蜡梅。画梅的表现方法也不同,有圈梅、墨梅、红梅、粉梅、白梅、赭梅、黄梅、绿梅之分。画梅以圈花最难,论者以为数十年尚未能入格。圈花用笔要似圆非圆,似方非方,大小相衬,前后左右攒聚。圈瓣之外,又须研究破蕊法。画梅要注意蕊、萼、须、英。画时用渴笔圈瓣,以淡墨画须,以深墨点英。画蕊时须视花之反正欹仰来斟酌点蕊方向。花须不宜太多,五七笔就行,点英可超出五七点,但不能太多,太多则乱。一般画野梅,只画花须,不点英。墨梅亦可纯用深墨画蕊萼,亦可用渴笔点椒。

   画梅构图宜用出纸法,长卷更应用散点透视法。梅枝布局,要注意空白,有时虚一段纸,凭空出干,反倒有不尽意处,若枝干处处到边,亦不能说明完整。梅干有粗有细,粗干可用大羊毫刷出,或数笔一起运用。老干多在后,宜用淡墨,细干在前,宜用较深墨,画枝用淡墨。干枝阴处可用深墨破,苔点随笔而上。点苔或点萼时应点在枝干上,但又要稍稍离开枝干,又须看起来是长在枝干上,不是凭空脱离。古人论画梅枝干有字、字、字、字之分。画枝要求劲挺有力,又须注意平出而忌匀称,中锋韧笔,渴焦兼施,浓淡晕染。运笔须用腕力和臂力,始能表现其傲霜凌雪之神。

    梅、兰、竹、菊是花鸟画的重要表现对象,是花鸟画的传统题材。梅、兰、竹、菊皆可单独成幅,亦可将梅竹或兰竹组织在一起,或将松、竹、梅画在一起,成为一幅岁寒三友图。学画梅竹首应在体验生活上下工夫,认识它们的特征,从而真实地加以表现。又应临摹古人名迹,参考竹谱、梅谱等书,以锻炼基本功。若只想从前人技法中讨生活,则不能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
浅析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写意花鸟画入门大全(菊)
成就徐熙野逸的画法特点,不是略施丹粉,而是不显眼的殊草草三字
中国画技法教案
零基础自学花鸟画:传统花鸟画技法水墨渲染和修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