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带4岁女儿沙漠徒步76公里,这是教育还是折磨?



“意志只有凭借孩子自身的力量才能得到发展,并不依靠我们没完没了的说教。”

 

——《爱与自由》

 

顶着烈日,4天徒步76公里穿越沙漠,每天平均要走近20公里……

 

这不是哪个探险队的旅行纪要,而是一个4岁半的小女孩前几天刚结束的暑期体验。

 

小女孩名叫灵儿,在整个徒步团里年纪最小。她的父亲,是主持人乐嘉。


(乐嘉和4岁女儿出发时合影)

 

那4天,乐嘉通过微博详细记录了灵儿的表现,很多网友为乐嘉的做法点赞,认为这是最好的挫折教育,虽然有点苦,但是可以让孩子知道并且很好地认识“生活”。

 

但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也让不少朋友质疑,这是在“折磨”孩子:

 

灵儿每天徒步量与成人无异,但她正处于骨骼发育期,这样走很容易伤害膝盖;


(乐嘉的女儿)

 

因为酷热,她的两条大腿密密麻麻地发出大块的红疹,腿上和脚上也起了水泡;

 

到了晚上,觉也睡不好——半夜里帐篷太热,她经常被蚊子围攻;

 

……

 

加上乐嘉曾介绍,灵儿是7个月的早产儿,从小过敏性哮喘,经常身体上动不动就会发出各种奇怪的红块……而且,这次徒步团成员的条件是必须满6岁,不少网友纷纷建议大家不要效仿。


(乐嘉回应网友的质疑)

 

其实,要说是“折磨”,就有点过了。天底下哪有不心疼孩子的父母?在乐嘉微博的记录中,字里行间,满是他对女儿的保护和心疼,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他也常自责得掉泪,在前进中,他也时刻关注着女儿。


(乐嘉在女儿抵达终点时流泪)

 

而且,也不是说4岁孩子就不能徒步——虽然确实应降低强度,体验为主,安全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但对于“最好的挫折教育”一言,我不敢苟同。

 

相反,我认为,这种“挫折教育”,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

 

为什么出发?因为我希望

为什么坚持?这是为你好

 

细看乐嘉在徒步过程中与女儿的互动,从头到尾,都感受不到一个父亲对孩子应有的倾听和尊重。

 

关于为什么要出发,乐嘉是这么解释的:

 

她看着我咬着牙紧抿嘴唇,点了点头,我又一字一句地重复了一遍,她盯着我,又点了点头。我不知道她是否意识到这个点头代表着什么,我又强化了第三遍,问她——“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你来这里吗?”

 

还没等她反应,我跟了一句,“爸爸希望你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下来,你如果这么小都能坚持下来,以后很多困难你自己会克服的。”

 

过程中孩子坚持不下去了,乐嘉是这么鼓励的:

 

“如果我们现在停的话,那我们这次什么任务都完不成了,还不如现在就回家……”

 

“你现在要是停下来,你昨天不是已经白走了,苦不是白受了吗?”

 

“爸爸这辈子最不愿意你成为一个不能坚持的孩子,那样,你长大以后会一事无成的。我不想你离开这里,以后为今天后悔。”


 

不是说父母不能对孩子讲大道理,只是,这个孩子才4岁,心智水平还远远不足以理解这些道理,她唯一能接受到的信息就是:“爸爸想要我这么做,我这么做了,爸爸才会高兴。”

 

这是不少父母在执行“挫折教育”时最常犯的一个误区。

 

因为担心孩子整天在蜜罐子里生活着,衣食无忧、玩具成堆、随心所欲,还能到处旅游,长大了吃不了苦、遇到困难了没有毅力,又怕陷入说教,就主动给孩子制造挫折,要求孩子去克服。

 

但且不说制造挫折本身是否合理,如果孩子遇到挫折,不是自发地想要去征服,而是别人希望我去征服,又有什么意义呢?

 

“爸爸希望……所以你应该……”、“爸爸不愿意……所以你不可以”等句式,本质上,都是一种道德绑架,它所对应的,不是“我希望孩子有个好未来”,而是“我希望我有个好孩子”。

 

不准示弱不准哭

把孩子推到了对立面

 

而一旦一趟旅程被赋予了“改造人生”的宏伟目标,它就会变得无比艰难。

 

看乐嘉和自己、和女儿的“约法三章”,不由得感慨,这个孩子,真是不容易……

 

出发时,乐嘉和自己约定:

 

“孩子步伐小,走着走着,我们就远远落在整个大队伍最后,我也从没指望走到前面,对所有团员来说,只要不用其他外力,两条腿能坚持走到终点,就是最大的胜利。

 

对我来讲,灵儿如果能四天坚持下来,那是她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如果她能坚持下来一天,我会觉得孺子可教;如果一天都坚持不下来,我只能对自己说,那只能下回再教。”

 

但是——这段话有一个大大的前提:

 

“但有一丝希望,我会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她这一生必须要学会独立和坚持。”

 

徒步沙漠前,他也和女儿约法两章:

 

其一、不可无理哭闹,哭要有哭的理由,不哭的孩子最美

 

其二、无论发生什么事,绝对不可以让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每天走完全程。

 

所以,当女儿越走越慢,越走越困,哭哭啼啼地哀求爸爸想要睡觉,而乐嘉怎么鼓励她都没有用时,他的选择是——再逼一把:

 

“这里又不是补给站,这里怎么睡?你说说看,你要躺在沙子上睡吗?你睡啊!你想被晒成肉干吗?那你睡吧,我走了!”

 

说完,扭头便走。最后,孩子没有赶上来,他又折回去,一直把孩子哄进了补给站,等到最后2公里,女儿彻底扛不住了,他才让女儿上保障车,因为“再逼着走,孩子就要崩溃了。”

 

我们曾分享《情商低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一文(点此阅读),建议家长给孩子哭的勇气。因为“不准孩子哭,哭也要有哭的理由”是一种典型的大人视角。稍加琢磨,我们就能发现,哭,就是孩子求助的信号,是孩子宣泄的方式,而且,大人又如何判断,什么才算得上“哭的理由”呢?

 

这是把孩子推到了父母的对立面,如果孩子哭了,那就是不对,因为没有哭的理由——久而久之,让孩子不再愿意表达。

 

不如约定“难受的话可以哭,但哭了之后,要告诉爸爸你哭的理由,让爸爸陪你一起解决”,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为了坚持而坚持没有意义

 

而跳出来看这“约法三章”,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挫折教育”的又一误区:为了坚持而坚持。

 

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Angela Duckworth曾对数以千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研,并跟随西点军校、全国拼字比赛冠军、美国一流大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最后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才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这一观念,很快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大量教育家和父母。但很多人不知道,Duckworth说的下一句话更加重要:

 

“坚毅品质培养的基础,是要对这件事有热情。它并不是指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而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遇到挑战却不放弃。”(点此阅读详细解读)

 

中国父母对培养孩子的毅力非常上心,也很辛苦,但如果没有孩子的兴趣作为前提,这样强压下的坚毅品质培养便没有意义,孩子只不过是暂时屈服于外力,并没有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坚毅力指数。一旦这个外力没了,反而会出现更大的反弹,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比如4岁半的灵儿,她能完成这么艰辛的旅程,完全是为了迎合爸爸,她无法从结果中总结坚持的精神,只会记得过程中,有走不完的路,睡不醒的觉,吹不完的沙,洗不干净的脸。

 

当她终于完成任务的那一刻,内心应该充满了解脱的轻松感,而不是大人们所自豪的“成功带来的满足感”。

 

真正的挫折教育

挫折只是个引子

 

真正的挫折教育,挫折只是个引子,教育才是重头戏,它要求我们帮助孩子自己做到,让他们去体会“再坚持一下,就会更好、更棒”的成就感。

 

出发前,告诉孩子,赢只是一种可能,有考试就有可能不及格,有比赛就一定会有胜负,拿徒步来说,走到终点只是一种可能,受苦受累才是一种必然,这是你自己和自己的战斗,能不能走到终点,你只需要向你自己交代。

 

回来后,把“挫折教育”的定义拉宽一点。挫折教育,本质上是鼓励孩子主动尝试新事物,而不是让其上山下乡、吃糠咽菜。

 

崇尚所谓“挫折教育”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安排非常多“吃苦”活动,比如这几年非常流行的上山下乡、吃糠咽菜,但孩子往往只对好玩的或者他们擅长的运动感兴趣,如果他们因为“吃苦”而耽误了自己主动发掘、尝试新事物,他们会失去很多开阔视野的机会。

 

帮孩子找到他们愿意去坚持的东西,而不是逼孩子对每件事情都坚持到底,他们才会有更强的动力,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收获真正强大的内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热点丨乐嘉带4岁女儿穿沙漠,4天走了76公里…网友:这是教育还是折磨?
带4岁女儿沙漠徒步的教育无异于揠苗助长
别对孩子“挫折教育”了,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挫折。
蔡少芬教育两个女儿:真正的富养,是舍得让孩子吃苦
母亲带7岁女儿吃剩菜坐慢车:怎样的吃苦教育值得父母警惕?
“我永远不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