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博物院大云山汉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南京博物院大云山汉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图1)

大云山汉墓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于200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经过鉴定,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

大云山汉墓

大云山汉墓,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上有个水塘,当地人称之为“龙塘”。就在这龙 大云山汉墓1号墓室塘下数十米处埋藏着一位古代重要人物。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底开始经过近1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原来这是一处极为壮观的陵园式诸侯王级别的西汉古墓群,墓园内发现有大墓3座,武器坑2座,车马坑1座,各种等级的陪葬墓13座。大云山汉墓正南方2公里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城遗址”,它与小云山、青墩山三山相连,山顶海拔73.6米,是洪泽湖东部地区的唯一山地。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此发现很多汉墓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2009年初,一伙盗墓贼在大云山顶部挖掘古墓,连丧四条人命,惊动了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和盱眙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对大云山汉墓进行抢救性挖掘。经过一年多的钻探、发掘,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原来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已发现南北走向的三座大墓,还有13座陪葬墓,以及武器坑和车马坑。从墓葬规模、形制及出土文物来看,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自2010年7月中旬起,考古现场连续三次对外开放,包括央视、江苏卫视在内的全国数十家媒体聚焦大云山,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连续报道,在社会上掀起了游览大云山的热潮,一股股人流涌入尚在考古发掘中的大云山,特别是大云山汉墓的墓主身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

鹿灯一组两件

鎏金鹿灯 汉代

鹿灯一组两件,大小形制相同,通体鎏金。灯通高45厘米,全器从上至下由灯盘、支架、鹿座三部分组成,鹿昂首,口中衔支架,上承盘。灯盘为环状凹槽,盘径22.2厘米,盘深2.1厘米,盘内置三只圆锥状烛钎。支架为灵芝造型,呈横S状,上有柿蒂纹花瓣和花苞。鹿座通高30厘米,长24.5厘米,鹿作向后蹲踞状,昂首向上,鹿角单独铸造,可自由拆卸,鹿尾贴地成为除足之外的另一支撑点,增加了整个灯的稳定性。该灯造型优美,铸造精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为汉代灯具中罕见精品。














编钟 汉代



编钟架 汉代






错金银铜质俳优俑 汉代

一组四件,均为合范铸成,大小几乎相同。俑高7.6厘米,底径4.8乘4.6厘米。俑形态逼真,造型生动,外表错金银装饰。戏剧性的说唱表演场面是汉代铸造雕塑作品中难得的珍品。

  这四件说唱铜镇,把当时的说唱人物的生动形象真实的表现出来,是边说唱边表演的一刹那情景。说唱俑又称百戏俑,古代把说唱表演与乐舞、杂耍称之为“百戏”,在汉代非常繁荣,并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该组铜镇出土于一号墓南回廊上层东部车厢内。



错金银镶嵌宝石铜镇 汉代

,《广雅·释诂》解释为:“镇,重也”,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汉代人是席地而坐,席作为坐具,在人们起身落座时,常会移动,席又容易卷角,席镇的功用,就是在四角将席压住,使其服帖,席镇通常四件一组成套使用。大云山汉墓共出土错金银嵌宝石虎噬熊铜镇一组、错金银说唱俑铜镇一组、错金银虎镇一组(残存3件)、错金银虎铜镇一组(仅存1件)。


四组铜镇工艺精湛,均以错金银为主体装饰工艺,十分罕见。尤其是这组错金银嵌宝石虎噬熊铜镇,每件铜镇器身均嵌有约50颗色彩各异的宝石,包括玛瑙、玉石、绿松石等不同材质的宝石,极其奢华。





错金铜虎 汉代







五枝灯 汉代

五枝灯一组两件,两件大小相同,唯蟾蜍底座造型似有一雄一雌之分。灯通高60.8厘米,最宽处97厘米,由灯盏、灯柱、灯座三部分组成。灯盏呈碗形,直径9.8厘米,深2.7厘米,盏底有一方锥形支钉,插入灯柱的接口中。灯柱主干两侧各伸出两条枝干,上饰竹节纹。每支顶端托一灯盏,下层枝干与底座处于同一水平面,增加了灯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蟾蜍底座为趴伏状,长18.7厘米,最宽处18.7厘米,背部向上伸出高6.8厘米的銎,上接灯柱。

  整灯造型简洁,错落有致,古朴美观,是一件罕见的灯具珍品。西汉时期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当时人们相信蟾蜍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











羊角纹金饰片 汉代

汉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加工工艺的又一个高峰期,尤以掐丝和焊缀金珠工艺最为成熟。掐丝工艺,是将捶打成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条,慢慢扭搓成丝。焊缀金珠工艺是将金片切碎后加热熔聚成粒,使其凝结在金银丝一端备用。

  掐丝工艺和金银珠工艺通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许多器物即是掐丝工艺的精品,又是金银珠工艺的杰作。大云山汉墓出土的小金花泡,形状如纽扣,直径仅1厘米左右,用薄金片锤出半球形,周围有用金丝捻成的两重边饰,顶面也有金丝捻成的花瓣和焊缀得极为细小的金珠,工艺极其精湛。而羊角纹金饰片也是汉代金银加工工艺的代表作,由于在满城中山王墓和广州南越王墓中均出土过同类物品,一般认为此类羊角纹金饰片的使用规格极高。



南京博物院大云山汉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图2)


暗花纹铜戈 汉代

铜戈尖锋,长胡三穿,内上装籥。籥顶铸一鸟,作回首状。清理时器身外表漆鞘保存较好,鞘饰云气纹。器身通体饰暗花纹,极其罕见。在铜戈籥顶装饰回首鸟的做法在西汉时比较流行,由于造型别致、装饰考究,这件铜戈及可能是礼兵器。

  值得关注的是,暗花纹技术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独有的兵器装饰技术,一般认为秦以后即失传。而本次集中出土了一批暗花纹兵器表明,暗花纹装饰工艺在西汉早中期仍有所发展。

  暗花纹铜戈共出土2件,出土于一号墓墓室前室中。



玉戈 汉代

尖锋,短援,长胡三穿,内上装籥。籥顶铸一鸟,作回首状,通体鎏金。主体饰浅浮雕勾连云纹。戈为攻击性兵器,一般均以铜、铁等金属材料制成。以玉制作兵戈作为非实用的礼器在商周较多件,但造型纹饰相对简单。进入汉代,玉戈极其罕见,仅在曲阜鲁王墓、永城梁王墓、狮子山楚王墓各出土一件。大云山所出两件玉戈,当属玉礼兵器,可能为江都王祭祀或出行仪仗用具。

  玉戈共出土2件,出土于一号墓墓室前室中。

大云山1号墓、2号墓中均发现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和玉棺(也称玉匣),这是汉代最高级别的墓葬。到 黄肠题凑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墓仅14座(在江苏,这是继扬州天山汉墓之后第二次发现黄肠题凑),全国发现的金缕玉衣仅8套,全国发现的玉棺仅2具。这些汉代大墓的墓主皆为西汉诸侯王或王后,因此,大云山1号墓、2号墓的主人必定是西汉早期地位十分显赫的人物。

大云山1号墓是一处汉代大型竖穴岩坑木椁墓,墓室南北长35米、东西宽26米。墓室位于一个深塘之中,当地称为龙塘,南北双斜坡墓道,南墓道长40米、宽8-21米,北墓道被开山采石破坏,残长30米、宽12-16米。东汉和唐宋时期这里多次被盗挖过,盗墓贼盗走部分财宝后还曾放火焚烧棺木。尽管如此,墓室内依然可见金丝楠木整齐地码砌在棺室外围,能看出每根金丝楠木直径都在30厘米左右。这种在墓葬中椁室周围用贵重木材堆垒的框壁结构就是著名的“黄肠题凑”。1号墓棺木是梓木材质,墓中发现了“金缕玉衣”和“玉棺”。“玉衣”也称“玉匣”,是汉代高规格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是穿戴者高贵身份的象征。其中以黄金丝线连结方形玉片的称为“金缕玉衣”,用银线、铜线 金缕玉衣编织玉片的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一套“金缕玉衣”要用两千多玉片和相当数量的黄金,而且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因此造价十分昂贵,通常是帝王的专用品。玉棺,即在木制棺木上镶贴玉片之棺。1号墓的外藏椁用的是枞木,这里幸存了大量文物,分藏在“两层楼”中:上层是装满兵器的马车,下层是钟鼎等生活器具。随葬兵器分为实用器和明器两种。明器较小,只有实用器真实大小的几分之一。实用兵器大多精美,种类有戟、矛、剑、铍、锥、弩机、箭镞、铁铤、铠甲等。墓中还出土了编钟、编磬、镈、铜鼎、鎏金龙首铜乐器架、错金银嵌玉石玛瑙铜镇、铜甑、铜虎、酒筒、钱柜、铜俳优俑、铜祖、铜镜、带钩、纯银伞柄、金缨络、红黄绿等各色宝石、环柄包金铁刀、铜灯、各种精美玉器、陶耳杯、陶壶……真可谓金、银、铜、铁、陶、玉、漆木器各种器具一应俱全,礼器、乐器、兵器、生活器具应有尽有,几乎把生前奢华精致的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地下宫殿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箭箙中有300支箭,而箭镞的品种竟有15种,几乎涵盖了当时远程射击和近程射击的所有箭镞品种,墓主人对兵器的钟爱和专业显而易见。2号墓与1号并列、相隔13米,墓中也发现了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和玉棺,墓主可能是1号墓墓主的夫人。7号坑位于陵园内东南区域,是未盗掘的 玉棺细部一座大型竖穴岩墓,南北长26米,东西最宽处达18米,坑内木椁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约15米,可能是1号墓主的晚辈。此外,位于陵园北墙与西墙外的3号坑、6号坑内还出土了大量明器类铁戟、铁剑、铜弩机、箭镞、箭箙、盾牌等各类兵器。  而其中出土的一件铜铍更令人称奇。据介绍,铍是一种两面带刃,形状似剑,装有长柄的长兵器,通常由铍首、木柲和铜镦三部分组成,属于步兵类武器。铍在作战时主要用于直刺和砍杀,盛行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大云山汉墓发现的铜铍其带刃的前端类似短剑,长约30厘米。虽然距今至少已有2100年,但黑色的铍身仍泛出幽暗的光芒,其铍尖和锋刃似乎并没有缺损。另外铍身上的暗花纹,更是令人啧啧称叹。这些黑色卷云纹虽然清晰可见,但手摸上去却很光滑,丝毫感觉不到纹路的存在。

考古专家介绍说,这叫暗花纹,是极少数精致的剑、戈、矛上所饰的菱形、米字形及火焰状几何装饰,只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所出的兵器之上,是吴越青铜兵器铸造中特有的绝技。暗花纹技术早已失传,再加上发现量极少,目前技术上对暗花纹尚无法完全复制,这些花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如今已成谜。

大云山汉墓考古末期,出土了“江都”字样的封泥和印章,因此考古专家断定,大云出土汉墓的主人就是江都王刘非。





鎏金铜矛 汉代

矛前锋弧尖,矛身起脊,宽叶,截面呈扁菱形,中部开有血槽四条,骹呈圆筒形。矛体通体鎏金,气势非凡。

  鎏金铜矛出土于一号墓南回廊上层东部车厢内,伴出大量兵器。从其造型与工艺看,此件铜矛极可能是礼兵器。





嵌宝石伞柄(车马器) 汉代

车马陪葬是古代丧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出现于商代,并逐渐盛行。汉代,用真车马陪葬现象较为少见,仅见于诸侯王级别的墓葬中。大云山汉墓的车马陪葬主要包括一号墓回廊内车马明器和陵园内车马陪葬坑两个部分。

  一号墓回廊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共放置模型车二十余辆,从车厢内放置的大量铁剑、铁刀、铁戟、弩机、箭镞、弹丸等兵器可以看出车的性质主要是战车。而东回廊上层中部大量明器编钟、编磬及12件铜虎帐座与车的一起出土,从实物上反映出西汉高等级贵族的车马出行制度。所出车中,以东回廊上层南部所出的车最为精致,伞柄与盖弓帽为银制,均刻有纹饰并镶嵌大量宝石,制作极其精美。

  车马坑K2坑内木椁内推测共有四辆实用马车,目前已发掘出马车2辆。虽然车构件木质大多腐朽,但表层漆皮保存极好,颜色鲜艳。从清理出来的车轮、车伞、辕、衡、轭等车构件来看,马车制作极其考究。尤其是车轮纹饰精美、工艺复杂,可与文献记载中仅限于诸侯王使用的“朱斑轮”相对应。

  车马坑K7处于陵园东南角。木椁置于岩坑中部,平面呈梯形,北窄南宽。通过对椁室盖板的局部揭露,采用保护性发掘手段共清理出马车4辆,初步推测,整个木椁内共放置马车50余辆。从清理出的大量铁戟、铁剑等兵器来看,木椁内的马车应为战车,联系椁室中部清理出的木俑,整个K7战车与木俑的排列极可能汉代军阵制度有关。



铜弩机 汉代



裂瓣纹银盆 汉代

由于此类银器完全由锤揲制成,与古代中国传统的金属铸造方法迥异。加之同类器物在西亚地区出土较多,一般认为这类锤揲纹银器为古代伊朗高原的艺术品。       

裂瓣纹银盒 汉代




玉璜 汉代



玉龙残件 汉代



鸡心佩

鸡心佩,是韘形佩的俗称。韘形佩是从玉韘演变而来,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器体较扁薄,下面微鼓,背面略凹,两侧常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是汉代特有的并常见的一种佩饰。

  研究表明,韘形玉佩不属于组玉佩的组成部分,而是单独佩戴的佩玉,男女皆可佩戴。韘形佩经过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发展,至西汉时到达鼎盛。

  本件展品出土于一号墓前室,由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略有残缺。鸡心两侧各雕龙纹和凤纹,为西汉早中期典型样式。




玉衣残片 汉代

玉衣为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所用殓服。由于墓主人身份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之分,即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由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发现。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余年。

  其中,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只有皇帝、诸侯王及极少数近臣使用,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成的“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但金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只发现八件。

  大云山二号墓的金缕玉衣较一号墓保存更为齐整。发掘表明,部分玉衣片上的金丝保存完好,甚至连金丝如何打结将玉片联在一起的细部都有保存,清理过程中,尚有部分2至3片金丝相连的玉衣片整体出土。




人面玉带钩 汉代 国内首次出土



玉带钩 汉代



兽面纹玉带钩



玉圭 汉代



双面印章 汉代

此次一号大墓出土了一枚小指甲盖般大小的双面印章。“这是一枚铜印,四方形,很薄,双面都为阴刻,一面是‘信印’二字,另一面为‘诚信’两字。”这是目前盱眙汉墓考古首次发现的印章。




错金犀牛与训犀俑 汉代 国内首次出土

在一号墓出土铜器中,鎏金铜象、鎏金铜犀牛与驯象奴、驯犀奴均为国内首次发现。对犀牛进行形态学初步研究表明,此种犀牛为亚洲犀牛苏门答腊种。显然,现产于东南亚的犀牛必定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了汉王朝,并成为了汉代工匠精细制作的工艺品对象。如此,深度发掘犀牛在两地之间的传播对研究中外物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鎏金铜象和训象俑 汉代

南京博物院大云山汉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图3)

 



金银鸠杖首   汉代




水晶带钩  汉代

 

       古人束衣用带,有大带和革带之分:大带为丝织品,可系束;革带由硬质皮革制成,无法系束,需用带钩扣接。大云山汉墓出土带钩多件,尤以水晶带钩,牛首带钩,人面纹带钩、象首镶玉带钩最为精致。

 

  西汉时期是带钩发展的鼎盛期,带钩质地除青铜外,尚有金、玉等质地。玉带钩的制作在继承战国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创新。大云山汉墓出土水晶带钩,造型简洁,与西汉玉带钩风格一致。

 

  水晶化学成份为二氧化硅,硬度很高,在古代即是一种珍贵物品,佩戴水晶制品亦是等级地位的象征。西汉时期的水晶带钩极其罕见,仅在诸如满城中山王墓等高等级墓葬中出土过,因此,本件水晶带钩显得愈加珍贵。



铜鎏金件  汉代



染器  汉代



云气纹金带   汉代







 

虎帐座  汉代


 


 

鎏金龙纹铜虡业(编磬兽座) 汉代   国内首次发现




分格鼎  汉代   国内首次出土

 

  鼎带盖,盖为圆顶,两者以子母口相合。腹下三蹄足,器口两侧有两个稍外撇之耳。汉代铜鼎中礼器功用逐渐下降,大多作为食器使用。本件分格鼎为国内首次出土,推测与文献中的“濡鼎”有关。

 

  分格鼎出土于一号墓东回廊下层中部。




 

雁足灯      汉代

 

      灯体通高22.6厘米。两灯盘圆形,直径12.6厘米,深2.3厘米,对称置于。雁足高16厘米,足蹼宽13厘米,雁足近底处伸出一弯曲钮,触地,与足蹼共同承重,增加了灯的稳定性。灯盘外壁刻有铭文“江都宦者容□□□重十斤十二两”。




铭文豆形灯  汉代




 缸灯      汉代

 

        灯通高50.8厘米,从上至下由烟道、灯罩、灯盘、三足空心炉等部分组成。三足空心炉呈扁球形,小口,鼓腹,平底,三蹄足,肩部两侧向上伸出一管状烟道。灯盘做圈足盘形,中心立一烛钎,圈足径略大于三足炉的炉口,恰好置盘于炉上,盘壁两重,壁间有0.8厘米的凹槽,用以插置两片半圆形的灯罩屏板,以调节光线大小。灯盖形如覆钵,置于灯罩屏板上面,在盖顶上伸出两管形烟道,弯曲向下与三足炉身伸出之烟道相衔接,点燃之烟通过此烟道下沉于炉内,以保持室内清洁。


       在灯罩内可明显见到烟熏的痕迹,可见此灯为当时的实用器。灯的各个部分可以拆卸清洗。三足空心炉肩部刻有铭文“江都宦者并重一钧三斤容三斗三升”。此灯造型厚重,线条优美,结构巧妙,不仅能够随意调节的大小及照射方向,还可以将燃烧时产生的烟气进行回收净化,体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环保理念。




 

 




斑斓虎镇  汉代



透雕龙纹玉瑟枘     汉代

 

     瑟是一种与琴同样渊源极其古老的弦乐器,是中国原始的弹拨丝弦乐器。秦汉以后,钟磬在乐队中的重要地位逐渐为竽瑟代替。竽瑟可以演奏旋律性强和比较快速的乐曲,与擅长烘托庄严肃穆气氛的钟磬不同。西汉出土的实物瑟表明,瑟通常为二十五弦,由三个尾岳分成三组,计内九弦、中七弦、外九弦。内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较为规则,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弦的柱位较为紊乱,当为内九弦做音阶级进的连接。瑟柱为拱弦之柱,通常为木质,玉质的瑟柱极其罕见。瑟枘为固定弦之榫头,通常为木质。

 

    大云山出土鎏金龙纹透雕铜瑟枘较少见,而透雕龙纹玉瑟枘则工艺精美复杂,极其罕见。



铜铺首  汉代

 

  铺首为兽面衔环式样。兽面双目突出,双耳外撇。整个兽面通体饰鳞形纹、三角纹等。背面有两竖长方形鋬。此类铺首尺寸巨大,兽面威严,象征权利与地位,通常为棺椁门上装饰品。

 

  本件展品出土于一号墓外椁大门内侧。



编钟  汉代

 

墓主人江都王刘非

 

  江都王刘非是景帝刘启的爱子,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汝南王,吴、楚七国反叛时,刘非十五岁,上书天子,志愿领兵攻打吴国。景帝赐给他将军印,令其攻打吴国,吴国被击败后的第二年,改封为江都王,治理吴国原有的封地,因军功受赐天子的旌旗。

 

  吴楚之乱以后,所置王国皆一郡之地,唯江都国例外。江都王刘非在位27年。武帝即位后,因刘非是帝兄,素骄好勇,因此武帝派遣文学士董仲舒做江都相,辅助江都王刘非,时加匡正。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江都王刘非薨,死后谥号“易王”。

 

  通过一年多的考古钻探和发掘,目前已确认出大云山山顶区域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陵园。尽管受近年来开山采石的破坏,但陵园总体布局仍然十分清晰。陵园平面近似正方形,每边长约500米。东西南北四面均筑有陵墙,除东墙中段保存尚好外,其余三面陵墙大多仅剩夯土墙基。

 

  陵园内共发现主墓三座、陪葬墓十三座、车马坑两座、兵器坑两座、建筑基址两处、道路一条。其中,主墓均分布于陵园内南部,陪葬墓分布于陵园北部,排列有序。兵器坑分部于陵园北侧,紧靠陵墙,车马坑位于陵园南侧,建筑基址位于陵园中部。整体布局十分严谨,尊卑有序。

 

  平定“七国之乱”后,西汉中央政府集权力进一步加强,诸侯国除享有衣食租税外,政治、军事、财政权利均被剥夺,诸侯王陵营建的规模也日渐衰落。而因军功受赐天子旌旗的刘非,在诸侯王之中却倍受优待,这使得大云山江都王陵的气势与同时期的其他诸侯王陵相比显得更为磅礴大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堪称No.1的金缕玉衣,进京了!还不去看看?
这件汉代文物30年来首次“出山”,赶紧来看!
2009年,一桩离奇命案“牵出”一座汉代大墓,墓葬规格全国罕见
大云山汉墓
南京博物院里的精美文物,还原2100年前西汉王的超豪华生活
楚王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