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梵高博物馆的藏画——《收获景象》之一

梵高博物馆进门需要通过安检,也不允许携带背包,必须在进门前到专设柜台存储。这是从博物馆二楼鸟瞰的入口安检门。因为已临近闭馆,基本上没有游客进入。 
这是梵高博物馆正门参观者入口处。 
这是梵高博物馆的门票。 
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又称梵高美术馆,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建于1973年。当开始筹划去荷兰时首先就想到梵高博物馆参观一下,倒不是多喜欢绘画艺术,而是对这位知名的荷兰画家充满了新奇感,也想领略“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风采。在阿姆斯特丹游览之余,抽出一点儿时间去了趟梵高博物馆博物馆的外观并不显眼,但馆藏十分丰富,藏有梵高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幅画作,占其作品的四分之一。素描也有几百件(也有说上千件),还有梵高的几乎全部书信。
我们找到这里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按时间安排,只能待到五时。只好边看边拍,匆匆忙忙走了一遍。由于时间仓促,本来技艺就不精,加上馆内光照度极低,照片拍的实在是拿不出手。好在是“原版”片子,大家将就着看,但愿能够品味出梵高作品的意蕴。
《吃马铃薯的人》


《阿尔勒的卧室》


《乌鸦群飞的麦田》


《开花的杏树》


《红苹果》


《夜晚露天咖啡座》
 


《向日葵》(又称《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三幅《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合集



两幅《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合集



《收获景象》 
《梵高在阿尔勒的家》(黄房子)



《梵高在阿尔勒的家(黄房子)》 

《梵高在阿尔勒的家》(黄房子)
“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画面上建筑物的右侧即是梵高的住所(正面的窗户涂成绿色和黄色的部分)。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他的穷朋友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高更于10月20日到达阿尔勒)。在这一张画上,由广阔前景的土黄色地面,即向两旁延伸的马路,到小建筑物正面的硫磺色与一大片天空的绿色,这些颜色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色调的转移。”
梵高打算把阿尔勒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在他的作品里,这幢房子位于满是尘土的拉马丁广场对面,是一座在深蓝色天空映衬下闪闪发亮的鲜黄色建筑。梵高打算用"向日葵"系列画装饰画室;在客房里要"以日本人的方式"(W7)张挂一些"向日葵"以欢迎高更的到来。
这幅图画的主题不是光,而是感情。梵高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画成一幅夜景画;"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可是在定稿中,他蓄意强调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流进屋内的黑暗,所以整幢房子发出光亮。
我们可以认为黄房子不仅是个避难所,而且是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画室。
梵高于1888年5月住到这里,一直到1889年的4月。梵高离开人世许多年后,黄房子改为酒吧。这个建筑物毁于二战。
《梵高在阿尔勒的家》(黄房子) 
《阿尔勒的朗卢桥和运河旁的路》




《阿尔勒的朗卢桥和运河旁的路》 
《阿尔勒的朗卢桥和运河旁的路》




布面油画 59.5 x 74.0 厘米。1888年3月创作于阿尔勒。
《阿尔勒的朗卢桥和运河旁的路》 

《玻璃酒瓶和柠檬》




《玻璃酒瓶和柠檬》 
《玻璃酒瓶和柠檬
此画又称作《酒瓶、柠檬和橘子》,创作于1887年。
《玻璃酒瓶和柠檬》 

日本浮世绘对梵高画作的影响

http://www.chnart.com/index.php? ... id=644&id=18243
在近现代的两三百年间,东方各国大多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但,当你看过梵高的一百多幅作品之后,恐怕会有新的思考。对于著名画家梵高,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在他的画作《向日葵》、《加歇医生的肖像》曾接连创造了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之后。但在这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讲一下历史背景。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1890年),是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他早期画风写实,主要是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5年梵高到安特卫普时开始接触日本浮世绘的作品,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其中马奈、罗特列克也都对浮世绘情有独钟,例如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即运用了浮世绘的技法。在这之后,梵高的画风巨变,由早期的沉闷、昏暗,变得简洁明亮、色彩强烈。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这一端,日本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一下子涌入日本的同时,日本的商品也开始远销欧洲。其中主要的三大商品是:生丝、瓷器、茶叶。没错,这些原本主要从中国出口的商品,由于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只得改道从日本进口。日本商人一向重视包装艺术,在出口陶瓷、茶叶时喜欢用印有浮世绘图案的纸来包装,就这样浮世绘作品被顺带着大量流传到海外。
浮世绘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它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是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主要描绘市井的生活情境、妇女艺妓、山川风情等。浮世绘以木版刻画,再彩拓成画,可以大量印制,价格极为低廉,因此它曾作为歌舞伎演员的宣传画及旅馆的广告画广为流传。
  当时,浮世绘在日本国内并不被重视,但欧洲人对于这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复杂精致技艺十分感兴趣,于是有人开始收藏、倒卖浮世绘作品。当时的梵高就曾在经济拮据的条件下,不惜花重金买下了歌川广重的一幅《龟户梅宅》,并进行了仔细的临摹练习。如今在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里,还能看到至少有30幅梵高临摹的浮世绘作品。
更有趣的是,在梵高临摹的《龟户梅宅》中,还加上了原作没有的两行字。当然梵高作品中受浮世绘影响最明显的作品莫过于《唐基老爹》了。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日本艺妓、富士山等日本元素作为背景出现。
  再如梵高经常用旋涡状的线条来描画物体,太阳、云朵、天空,这种手法在《星空》中非常明显。一般认为,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给了梵高的卷卷笔触很大启发。另外,梵高绘画的色彩比较喜欢使用纯度高的颜色,这跟版画有点儿像。
浮世绘在欧洲出现时,正值欧洲印象派的兴起之时,一批青年艺术家诸如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一反蜗居画室从事宗教历史题材的创作,走到自然中寻找光色。恰逢此时,他们发现了日本的浮世绘,浮世绘取材日常生活的艺术态度、自由而机智的构图、二维平面的创作理念、华彩绚丽的色彩、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的敏感把握,以及线条勾勒出的东方神韵,让当时正想摆脱欧洲传统绘画立体感“和画面构图”景深“束缚的印象派画家们眼前一亮。于是不少西方画家把浮世绘的创作理念、散点构图等,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梵高大约是著名画家中受浮世绘影响最深的人。但除此之外,印象派的大师们如莫奈、高更、惠斯勒、德加、劳特累克,甚至后来的大师毕加索等人都从浮世绘中获得各种有意义的启发,这点从他们的作品中都能看出来。但当年,谁会料想到,作为包装纸的日本浮世绘漂洋过海,会影响到那么多重量级的绘画大师,继而渗透影响了欧洲传统绘画观念的全面变革,更揭开了欧洲现代艺术的序幕呢?
  还有一点非常有趣:在西方人写的日本美术史里,浮世绘被称为日本美术的主要画种。然而在日本人自己写的日本美术史里,浮世绘却因为它的市井气息被视为宣传单或海报,不被重视,甚至被贬为“特殊的美术”,完全被排斥于日本主流美术之外。如今,浮世绘成为日本绘画艺术的代表享誉全球,才最终被日本国内重视拨高
《雨中桥》(临摹歌川广重作品) 

歌川广重(1797-1858)画像 

歌川广重(1797-1858)
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原名安藤广重(Ando Hiroshige),出生在一个服务于德川(Tokugawa)军政府的低级武士家庭,他的父亲是消防队长。年轻时从师于画家歌川丰广(Utagawa Toyohiro,1773-1828),开始其浮世绘画家的生涯。广重尝试了十九世纪初期所流行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版画:历书场面,演员肖像,美女画像等等。在其师去世之后,他转向风景画,这是从葛饰北斋的富士山风光受到的启发,此外还有花鸟的构图。他的第一套十幅版画『东都名胜』 (Toto-meisho),出版于1831年或1832年,立即显示出他的天才和设计能力,虽然其中有着北斋的浓厚影响。后来于1832年8月,他得到一个机会陪同将军的使者到京都皇宫去。旅程来回经过那条东海道驿路,沿路画了许多风景及驿站的草图。由此获得的经验,帮助他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第二年保永堂(Hoei-do)出版了『东海道五十三次』,即体现了他的全部才能。
与北斋的生动活泼的作风相反,广重是用秀丽的笔致及和谐的色彩,表达出笼罩于典雅而充满诗意的幽抑气氛中的大自然--一种完全柔和抒情的境界,更适合社会人士的艺术趣味。他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总是和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富于诗的魅力。
广重享有的名声比北斋更为普遍而长久,这也鼓舞他继续出版成套的山水花鸟,直到去世为止。那时他已经完成了四十套不同的东海道驿站的风景画,他的艺术灵感自然也开始衰退了。但他那种诗情和形式的精深丰富,在木曾街道(Kiso-Kaido,自东至西通过本州中央山脉的一条大驿道)德一套版画里仍旧显然可见,这画作于1837-1842年,而那有三种不同景致的巨幅构图则在他将近暮年时(1857)才出版,描绘日本风景画的三个主要成份:雪景,花卉和月色。

《日本情趣?梅花》(临摹歌川广重作品) 

《日本情趣?梅花》(临摹歌川广重作品) 
这幅画也有资料称作《开花李树》,是模仿日本画家歌川广重的名作《名所百景-龟户梅屋铺》。梵高十分迷恋浮世绘中鲜明的色彩运用及平面化的空间感。这对他创作有相当大的影响。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19世纪中期开始,欧洲由日本进口茶叶,因日本茶叶的包装纸印有浮世绘版画图案,其风格也开始影响了当时的印象派画家。
1865年法国画家布拉克蒙(FelixBracquemond)将陶器外包装上绘的《北斎漫画》介绍给印象派的友人,引起了许多回响。
梵高可能是著名画家中受浮世绘影响最深的人。1885年梵高到安特卫普时开始接触浮世绘,1886年到巴黎时与印象派画家有往来,其中马奈、罗特列克也都对浮世绘情有独钟,例如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即运用了浮世绘的技法。同样地,梵高也临摹过多幅浮世绘,并将浮世绘的元素融入他之后的作品中,例如名作《星夜》中的涡卷图案即被认为参考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不列塔尼海岸》? 
《不列塔尼海岸》? 
《克利希广场》 
《克利希广场》 

《紫苑和夹竹桃》 
《柠檬》 
《剑兰》 

《葡萄,梨子和柠檬》 
《红苹果》 
《留着胡子的老人》 
《披发女子头像》 
梵高所绘《向日葵》全部上传到这个帖子来了,找出下面这段话作为结尾。

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给了我一个强烈的思考:画向日葵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吗?为何梵高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生平,追问梵高是何人,何人是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国南方时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的负担,自杀身亡,享年只有37岁。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这幅画有16朵的《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梵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向日葵热烈无比地向往光明和太阳,向日葵闪烁火一样热烈的光芒,但为什么要把向日葵折来插入瓶中并且放在阴郁的角落里呢?!画面中渗透的强烈悲剧意识或许是本幅作品经久不衰最有价值的玩味之处.
    他曾说过:我想用《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梵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
    以前听过台湾某艺人见到梵高《向日葵》原画泪流满面的报道,心想未免夸张,可当我见到这幅《14朵向日葵》时,也不由黯然叹息:这样拼了老命出力地画,不疯才怪,不短命才怪。
  自从梵高画了一组11张向日葵油画后,向日葵就属于梵高。《14朵向日葵》隔邻是高更的《梵高画向日葵》从未有人为向日葵投注这样激烈专注的热情!梵高化的向日葵好像在燃烧,浮雕般色彩如此强烈厚重,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真正是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旋转之花。梵高嗜画向日葵,因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农民之花。画向日葵即画太阳,也是自画。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
    梵高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高贵向日葵及炙热目眩般的阳光。他不无自嘲:“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你说他陷入癫狂割下自己的耳朵,可他偶尔清醒冷静得可怕。向日葵用色如此大胆强烈,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可那股以螺旋的涡流向外喷射的金黄色烈火,百年之后还能深刻感受到。百年前的向日葵不是更加金黄炙热吗?我们都爱梵高的光与热,因为我们正常聪明世故得不会把自己逼向绝境。梵高知道高更喜欢他的向日葵多于莫奈的向日葵而高兴万分。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
    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梵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梵高的十一幅《向日葵》中,有十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梵高总是一人独自生活,在他为爱徘徊的时候,唯一伴随他的只有强烈的孤独感。而象征梵高化身的《向日葵》,在他死后则被西奥家人珍藏,一直保留至今……
    梵高是世人公认的艺术大师,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疯狂天才”,其代表作《向日葵》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画之一。如今,这幅《向日葵》又获得一项殊荣———竟能引来蜜蜂驻足花蕊,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大师笔下惟妙惟肖的向日葵竟让蜜蜂误以为真。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
    玛丽女王学院的拉尔斯?希图卡教授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结果将刊登在《光学与激光技术》杂志上。希图卡说,用进化的观点很容易解释“花朵类”油画的吸引力。他相信人类对颜色的选择是由进化而来的。希图卡指出,科学家已经证明,人类对颜色的分辨是从吃水果开始的,而梵高的画吸引蜜蜂的原因也和颜色有关。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所作。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梵高的向日葵不是一种亮丽明快、充满着希望和幻想的向日葵,而是比较疯狂的。在梵高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对象都充满着一种生命```````一种存在着压制和反压制关系的生命。
    尽管向日葵那么美,高更因艺术理念分歧,无法与神经崩溃的梵高相处最终离开了。画了向日葵后的梵高便是金黄色的化身,把这金黄色的火焰撒遍天际田野,也涂上夜晚的星空,卷成旋涡直到麦田群鸦乱飞,才举枪结束了这场金黄色的癫狂。金黄色从此属于梵高。
    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一九七八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五十九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无论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的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但是商业上的巨大利益,与梵高生前卖画所比,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后来,梵高的作品《鸢尾花》和《迦赛医生像》分别以七十三亿及一二七亿日圆卖出。如果说现在画价飞涨是由梵高所引起的,也不为过。可是,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却在还未获得正确评价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
    凡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关于假《向日葵》的故事
1911 年,即梵高谢世11 载后,在法国 巴黎的一个画展上,一幅署名为梵高的 油画《向日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幅 作品的最早拥有者是与梵高同时代的法国三流画家许费纳克。当时,没有一人怀 疑它是伪作。1987 年,在一次拍卖会上日 本安田保险公司见到了这幅梵高名作 《向日葵》,便把这幅稀世名作以当时世界 第一高价3950 万美元拍得,震惊了整个画坛。当时,这幅画的拥有者是切斯特?贝 蒂家族。但是,英国人诺曼经过调查研 究,在1 0 年之后发布了振聋发聩的消 息,他指出:被日本安田保险公司拍得 的这幅梵高名作是出自三流画家许费 纳克之手的赝品, 并非梵高所画。诺 曼称,许费纳克因自 己的画无人赏识、少 人问津,为证明自身 的价值,证明自己的 水平,曾一度痴迷于 模仿名师名画,其以 假乱真的程度,连绘 画鉴赏家都没有办 法识别。诺曼宣称, 许费纳克并非只模 仿过梵高的这一幅 画,还有其他画。而 这一幅《向日葵》应 该算是第7 幅《向日葵》,并非出自梵高之手。
有意思的是,虽多家报纸转载报道了诺曼的上述怀疑,这幅《向日葵》的主人——日本安田保险公司却没 有任何反应。这不仅是因为对此说安田保险公司本身持有怀疑,就连一般读者也抱有怀疑:证据不充分有 3 点原因:其一,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梵高究竟画过几幅《向日葵》,虽在信中梵高提到过“6”这个数 字,在以后梵高会不会再画一幅《向日葵》或者更多就不得而知了。其二,称日本安田保险公司所拥有 的《向日葵》是许费纳克伪造的,证据也不充分,仅限于猜测而已。一个三流画家是否能造出大师手迹值 得怀疑。其三,许费纳克与切斯特?贝蒂家族究竟有何关系? 1901 年,许费纳克在巴黎展出的这幅画与 日本安田保险公司拍得的那幅《向日葵》是否是同一幅画呢?这终究还是谜,谜底仍有待于后来人揭开。
对梵高而言,向日葵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是他内心涌动的火热情感的写照,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向日葵为题材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凡?高同类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幅。整个画面以黄色作为基调,再以青色和绿色加以点缀,宛如一支旋律鲜明的交响曲。画家用激情奔放的笔触,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活力。单纯的色彩、坚实的造型,也显示出了他非凡的绘画技巧。
    关于《向日葵》,梵高自己写道:“我正试着找到了一种特殊的笔法,它不需要用点描法或其他手法,而就只是多变化的笔触而已。”在他的笔下,每一朵向日葵都像是一团炽热的火球在燃烧牞各种黄色组成的响亮鲜明的调子和奔放不羁、挥洒自如的笔触牞使画家涌动的创作激情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挥。
    梵高曾说要用半打《向日葵》作品来装饰自己的画室牞并为其配上精致的橙黄色的画框。这幅《向日葵》就是梵高1888年为自己的画室而作的。凡?高早年在完成学业后开始经商牞后因失恋和热衷于宗教,放弃了这项工作。
    1878年牞他参加布鲁塞尔的一个新教会组织的短期培训班之后,在矿区做了一名福音传教士,又因口才不好被教会解雇。在其兄弟的帮助下,开始学习绘画。由于受荷兰传统绘画与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早期绘画风格比较写实。
    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结识了许多印象主义画家,并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绘作品。至此,他的视野大为开阔,画中的色调也变得明亮起来。不久,由于向往法国南部明亮灿烂的阳光、强烈瑰丽的色彩,他来到了阿尔勒。在阿尔勒期间,他开始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风重新认识,并提出了画家在忠实原对象的同时,应用夸张的手法更有力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的观点。
    梵高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在当时难以为世人接受。但是,他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有意识地把握这种绘画的新形式,在油画创作中吸收了东方绘画的因素———这是梵高的艺术对后人的启示。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乃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曾经受益于梵高的艺术。
    梵高给贝尔纳和提奥的信件于1893年开始公之于世。在这些信件中,他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艺术见解,也对以后的现代绘画有很大的影响。
《向日葵》文森特?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这个数据还有待商榷,因为不断有真品问世,同时不乏赝品得到证明)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凡?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玫瑰与向日葵》 

《向日葵园》


据资料记载:梵高共画了11幅《向日葵》,其中15朵的3幅,12朵的2幅,3朵和5朵各一幅,摘下的俩头的3幅,4头的1幅。这11幅中除5朵向日葵毁于二战外,其余10幅都在几个博物馆或者私人手中收藏。我已将这11幅向日葵都传了上来。至于赝品或者模仿画也有不少,数量我就不知道了。


《四朵向日葵》(又名《四朵剪下的向日葵》) 
布面油画 60.0 x 100.0厘米
绘于巴黎: 1887年8-9月
收藏于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那是很偶尔的一次,我随手翻一本介绍世界名画的书,看到了一幅名叫向日葵的画。
    这幅画很与众不同,它不是画在太阳底下绽放的花朵,而是几束插在花瓶里但快要调谢的花。虽然要死亡,但它还是那么灿烂,金黄的颜色,让人一看就忘不了。但那是苦涩的悲哀的金黄,是失去希望的金黄。那束向日葵,像是在燃烧着它的生命一般。
    我看了深有感触,看看署名,是梵高。画家的资料里说他是一个很优秀的画家,但在他的时代没有名气。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自杀了,死在麦田里。(他开枪时没立刻死亡,他回家跟他各个讲了话)
    我很惊讶,但心里又有几分肯定,你看这向日葵,它终是生命终结时的模样啊!
过了很久,我从读者上看到一篇介绍梵高的文章,我才知道,他的向日葵的颜色。
梵高孤独而自卑,虽然他优秀,但根本没人知道他。凡高甚至羡慕那些三流的画家,毕竟他们可以被人注意啊!梵高有个爱他的哥哥,他是唯一欣赏他的人。为了梵高,他四下奔波,想让人们认识梵高,但却亏了本,穷得要命。凡高知道这一切,他内心痛苦不堪。
    他渴望让人们了解他,渴望有好朋友,这种热情让人恐惧,甚至以为他是神经病。但这不是的,这不过是梵高孤独太久的表现罢了。
    梵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而且是他哥哥为了安慰他而托人去买的,虽然价格低得不能再低,但这已经使梵高高兴得不得了。啊,梵高,该说他可怜还是世人无眼光呢?
    梵高最终还是失望了。一个自卑到了顶点的人竟敢拿起枪自杀,此时的梵高也算一个大胆的人了吧。他死在麦田里,也许那声枪声连小鸟都没惊醒。
    他最后还是出名了。他可知道,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后,人们是用怎样的眼光看他的画,他生前渴望的目光。
    向日葵在死亡时是绽放光芒,燃烧生命的,但是凡高却是在一片黑暗中死去的。就像他画的麦田上的乌鸦一样在一片黑暗的天空下,一群乌鸦飞过,是悲哀无尽的画面,是凡高死时看到的画面。
    凡高的向日葵的颜色………

《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布面油画 43.2 x 61.0 厘米
绘于巴黎: 1887年8-9月
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早些时候画的一幅风格细腻的向日葵已被明朗和绚丽的调子所取代,同时,细心敷设的一层层颜色也比过去更加厚重。
许多人都很熟悉梵高的《向日葵》。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梵高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凡?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搜到一篇文章,供参考。


消失在炮火中的《花瓶与5朵向日葵》。
1886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的山本,19岁毕业后涉入日本纺织业,成立了盛极一时的纺织品公司。1915年,30岁的山本读了艺术家及诗人武者小路实笃的小说《当他30岁的时候》,小说给山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山本和作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鉴赏趣味上深受武者小路实笃的影响。1919年,武者小路实笃购买了塞尚的自画像,也就是在那一年,山本深受作家对西方印象派绘画极度痴迷的影响,在他的鼓动下,以高价购买了梵高的《花瓶与5朵向日葵》,他们成为最早一批购买西方绘画的日本人。
  《花瓶与5朵向日葵》通过邮轮从法国运到了日本,1920年5月启航,12月才到达日本。作品只在1921年日本举行的两个展览上短暂地展览过,深受民众欢迎。《花瓶与5朵向日葵》的画框十分坚固,但正是坚实的画框在这件画作悲剧性命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彻底改变了作品的命运。在东京心斋桥举行的一次展览中,画作从墙上掉了下来,画框损坏了,山本非常气愤,声称再也不会在任何公共场合展出作品。
  “二战”期间,因为惧怕漫天弥漫的战火硝烟,山本希望大阪的银行能够代为保存《花瓶与5朵向日葵》,银行拒绝了山本的要求。最终,山本只能将作品珍藏在芦屋市的自家住宅中。1945年,芦屋市四次遭受美国军队的空袭,在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同一天,山本在芦屋市的住宅被夷为平地,而梵高的《花瓶与5朵向日葵》也葬身于这场浩劫中,从此在人间消失。“二战“之后,山本再也没有提及那件深爱的梵高作品,直到他去世。
《向日葵》(又名《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布面油画 50.0 x 60.0厘米
绘于巴黎: 1887年8-9月
收藏于瑞士伯尔尼艺术博物馆

《向日葵》(又名《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 

布面油画 73.0 x 58.0厘米
绘于阿尔勒: 1888年8月
美国:私人收藏




《五朵向日葵》(又名《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
布面油画 98.0 x 69.0 厘米
绘于阿尔勒: 1888年8月
二战时毁于战火之中
两幅《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合集 
布面油画 92.0 x 72.5厘米。
绘于阿尔勒: 1889年1月
现收藏于费城艺术博物馆
——乍看起来,花似乎有一种糕点的色彩效果,一点没有花的娇嫩。明白艺术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我们会立刻感到被背景托出来的片片叶子的厚实形式与扭曲线条,一个精神柔弱无力的人是绝对画不出来的。(布雷默)
《十二朵向日葵》(又名《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 布面油画 91.0 x 72.0 厘米
阿尔勒: 1888年8月
慕尼黑: 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
——”我现在正以马赛人吃蒸鱼的热情拼命画画——当你听到我画的是一些高贵的向日葵的时候,会不会感到惊讶呢?”(梵高)
这是第一幅十二朵向日葵。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那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他特别强调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他对色彩和线条有内在的敏悟。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如被世人熟知的《向日葵》就具有这种艺术特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梵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状态,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梵高的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尽管梵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却受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细心研究梵高的《向日葵》,便能发现借鉴了米勒的《雏菊》。在《雏菊》中米勒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阳台上,同样梵高谙熟这些。因为名字出现在画面上太突兀了,几乎破坏了整个画面的感觉。所以米勒小心翼翼的用一个线包的绳带掩映住,以取得融入画面的作用,这代表了这个花束是米勒奉上的!梵高也是这样做的,他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花瓶上面。
米勒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拒绝晦暗。所以他的雏菊是亮眼的小雏菊,但是衬托这些亮眼雏菊的是米勒的另一个精彩的笔触:左右两边的小残花。这左右的两朵小残花,使得这幅《雏菊》具有了死亡诱发的生命力量。梵高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向日葵》中也用左右的残花对比中间盛大的向日葵。同样,在构图上,梵高也是对米勒的一脉相承。
第二幅《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作品赏析绘画的一系列静物油画。当中有三幅绘有十五朵向日葵,另有两幅绘有十二朵向日葵。画家1888年8月在法国南部阿尔勒绘画了第一幅十五朵的 《向日葵》 (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和第一幅十二朵的《向日葵》 (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其余的作品在翌年1月绘成。全部作品都画在 93 × 72 厘米 (37" × 28") 的帆布上。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绘画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静物画。
画家在1888年夏末开始工作,并持续到第二年。其中一幅被他的朋友保罗?高更装饰其卧室。这个系列呈现了向日葵由盛放到凋谢各阶段的形象。在用色方面——某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新近上市的颜料令新的色调变得可能——黄色系列的表现力得到突破。在给其弟弟费奥的信中,他表示:“可以说,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 乍看起来,花似乎有一种糕点的色彩效果,一点没有花的娇嫩。明白艺术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我们会立刻感到被背景托出来的片片叶子的厚实形式与扭曲线条,一个精神柔弱无力的人是绝对画不出来的。
三幅《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合集 
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只是较为轻亮。这幅画被认为是梵高在黄房子里面的最后一幅大型《向日葵》。
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向日葵》打破陈规,强烈的对比颜色和厚重的色 块结合得天衣无缝,更创造出新的对比色系,对往后的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
"在黄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五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画的一样。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大一些,它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我认为这一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手法画出来的。"
"在我的黄颜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黄颜色的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颜色的壶中,壶放在一张黄颜色的桌上。画面的一角上,画家的签名:文森特。黄颜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颜色窗帘,一派生气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早晨,我在床上醒来,想象这一切必定是芳香扑鼻。" (高更)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日本东京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收藏) 

布面油画: 93.0 x 73.0厘米
阿尔:1888年8月
伦敦:国立美术馆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凡?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像中的幻像。
“作为一个因不平等和社会罪恶而发疯的失败的’传教士’,凡?高是19世纪写实主义的替罪羊之一;而他称为’可怕的清醒’的心境的调子是那么高,直到现在,所有人都能听到它,这说明了为什么1888年画的《向日葵》今天仍是美术史上最受欢迎的一幅静物画,一幅以植物为题的《蒙娜丽沙》”(休斯)。
这是第一幅十五朵向日葵。
梵高在阿尔勒居住期间,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态,既有紧闭的苞蕾,也有盛开的花盘,花朵的黄色呈现出丰富的色调,从深橙色到近乎绿色都有。
1888年8月,梵高画了大量的向日葵写生,他打算用这些习作装饰"黄房子" 内他自己房间。他在12月病倒后,借绘画帮助自己恢复健康。次年1月,他根据早先的写生,绘制了这幅令人叫绝的作品。无论在原作还是后来的复作中,梵高的用意都是利用色彩表现自我,"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高更前几天对说,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的油画,向日葵插在一个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我画的这一幅。"
15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凡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向日葵》(又称《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伦敦国立美术馆收藏。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绘画的一系列静物油画。当中有三幅绘有十五朵向日葵,另有两幅绘有十二朵向日葵。画家1888年8月在法国南部阿尔勒绘画了第一幅十五朵的 《向日葵》 (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和第一幅十二朵的《向日葵》 (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其余的作品在翌年1月绘成。全部作品都画在 93 × 72 厘米 (37" × 28") 的帆布上。另外,他还画了一幅三朵向日葵和一幅五朵向日葵。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绘画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静物画。
画家在1888年夏末开始工作,并持续到第二年。其中一幅被他的朋友保罗?高更装饰其卧室。这个系列呈现了向日葵由盛放到凋谢各阶段的形象。在用色方面—某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新近上市的颜料令新的色调变得可能—黄色系列的表现力得到突破。在给其弟费奥的信中表示:“可以说,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
1987年3月,当时任安田火灾海上保险代表取缔役的后藤康男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主持的拍卖会上,以相当于39,921,750美元的价格标得《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开创了梵高作品价格的纪录,使得连那些对美术没有兴趣的人都认识《向日葵》系列。这幅作品目前被收藏于日本东京的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損保ジャパン東郷青児美術館,位于损害保险日本公司的总社大楼的顶楼)。在交易过后其真伪曾一度引起争论——有人认为这是埃米尔?舒芬尼克尔(Emile Schuffenecker)的仿作。
布面油画 95.0 x 73.0 cm
阿尔: 1889年1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梵高博物馆
——梵高在阿尔居住期间,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态,既有紧闭的苞蕾,也有盛开的花盘,花朵的黄色呈现出丰富的色调,从深橙色到近乎绿色都有。
1888年8月,梵高画了大量的向日葵写生,他打算用这些习作装饰”黄房子” 内他自己房间。他在12月病倒后,借绘画帮助自己恢复健康。次年1月,他根据早先的写生,绘制了这幅令人叫绝的作品。无论在原作还是后来的复作中,梵高的用意都是利用色彩表现自我,”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高更前几天对说,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的油画,向日葵插在一个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我画的这一幅。”
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
  “在黄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四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画的一样。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大一些,它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我认为这一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手法画出来的。”(梵高)
  “在我的黄颜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黄颜色的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颜色的壶中,壶放在一张黄颜色的桌上。画面的一角上,画家的签名:文森特。黄颜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颜色窗帘,一派生气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早晨,我在床上醒来,想象这一切必定是芳香扑鼻。” (高更)

《向日葵》(又称《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十六朵的提法应当是错误的,因为压根儿看不到有十六朵葵花。画十四朵的向日葵则是梵高的初衷。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有资料说开始画的时候确实是十四朵向日葵,但画作完成后,画面看上去不打平衡,因此在左下又加画了一朵略小的葵花。你仔细看一下,这朵加画的葵花色彩与其他的都有所不同。
这幅图片上的葵花就是加画的那朵。 
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给了我一个强烈的思考:画向日葵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吗?为何梵高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生平,追问梵高是何人,何人是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国南方时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的负担,自杀身亡,享年只有37岁。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这幅画有16朵的《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梵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向日葵热烈无比地向往光明和太阳,向日葵闪烁火一样热烈的光芒,但为什么要把向日葵折来插入瓶中并且放在阴郁的角落里呢?!画面中渗透的强烈悲剧意识或许是本幅作品经久不衰最有价值的玩味之处.
    他曾说过:我想用《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梵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
    以前听过台湾某艺人见到梵高《向日葵》原画泪流满面的报道,心想未免夸张,可当我见到这幅《14朵向日葵》时,也不由黯然叹息:这样拼了老命出力地画,不疯才怪,不短命才怪。

注:这段话中所说16朵向日葵,原文如此。


梵高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虽然在世界历史上有众多艺术家,但我对他始终情有独钟。我记得我第一次看他的传记的时候,我还很小,我哭了,我为凡高哭了。这个伟大的天才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了不起与坎坷呀。我觉得世界上最善良最敏感的人就是艺术家,而他们生前却未必得到人们的赏识,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艺术家的悲哀!!!
    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 “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 “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奥夫沙罗夫编《凡高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而在梵高短暂坎坷但也灿烂的一生中,他的〈〈向日葵〉〉也是我最爱的一幅画。有人说看见他的向日葵就觉得自己很渺小。我觉得这无不是对凡高的艺术的高度赞赏。我的感觉是生命的燃烧。那其实就是他的精神气质。一个火热的,神经质的人表现。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凡?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8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向日葵》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已35岁的凡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他说:“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这幅(见纪念凡高之一的向日葵)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一幅"向日葵"( 是这幅静物:瓶中的15朵向日葵 )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梵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他设想用“一系列黄色”的变奏,来画一组以黄色或蓝色为背景的向日葵静物画,并用它们来装饰他在阿尔的居室。他一共完成了六幅向日葵组画。在这些画中,他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展示了那些金色黄花的绚丽光彩。这幅<向日葵)作于1888年8月,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饰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梵高表现向日葵的手法,也是别出心裁,他采用1简化的手法描绘物象,使画面富于平面感和装饰的意味。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绿色与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胆恣肆、坚实有力的笔触,以不同的走势,在明亮、灿烂的底色上找寻不同的结构与色调,把朵朵向日葵表现得光彩夺目,动人心弦
"向日葵"是凡高后期特别喜欢的题材, 也是他的艺术的一个高峰,更无疑是后印象派画作中最值得注目的系列,它们将凡高的激情渲染的淋漓尽致。
  梵高热烈而狂躁,来自太阳的光是金色的火焰,那强烈地色彩的发源地代表着磅礴的志气.为了追求最辉煌的色彩效果,凡高用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黄色来描绘向日葵.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配一点天蓝色的花蕊和天空.凡高的黄色如此动人,散发着无比感人的魅力.画布上流动着金色的阳光,向日葵生气勃勃,尽情地吸收着热量,辉煌而崮?凡高把心中全部的爱赋予可爱的向日葵,"向日葵"是凡高心中强烈的感情的象征,令人感慨.这就是太阳的魅力。
  梵高每天采集金黄色的向日葵,"我让提炼的或混合的铬黄在从淡蓝到深青色调不一样的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着的火焰"(凡高语).他怀着强烈的感情不厌其烦地画他最喜欢的向日葵,强烈地表现画家对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凡高使用强烈的色彩,充分发挥色彩的感情.色彩是他表达思想的手段。
梵高画的向日葵不计其数,但常见的有六幅.最好的是《两支剪下的向日葵》与1887年8月9号,法国巴黎,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面上流动的金色被明亮刺眼的蓝色吸收而形成漩涡,从透明的闪闪发亮的浅蓝到夹杂着黄色碎片的暗蓝,到深不见底的黑色的蓝,黑洞一般让人挪不开视线,金色的向日葵火焰一般无穷无尽的发着光,华美,艳丽的不可方物,充满智慧和灵气,画面优雅和谐而旋转不停,富有运动感.可以想象阿尔的无可比拟的蓝色天空下,一望无际的金色流动的大地,激情四溢,在明晃晃的黄色阳光下,只能看清梵高的金色的轮廓.这样的画面本身就充满了宗教色彩。
  这样的宗教是凡高对太阳的崇拜,对色彩的崇拜.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更多的是热情和感恩,和苦苦追随太阳的壮烈的志气。

八月阿尔太阳下的一块块炽热的黄色狂放地表现出凡高对生命的尽情体验和激动.凡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即使穷困潦倒,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对艺术的追求而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画的向日葵不只是色彩,而更加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为生活高唱的赞歌.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充满激情的色彩和粗犷豪放的线条,造就了这个色彩和精神的魔鬼。
作为梵高的永远追随者,为他的艺术得到承认,是我欣慰不已的事情。他的传记不同版本的看了又看,他的作品翻了又翻。他的〈〈向日葵〉〉总是叫我振奋。那种人生的激情。使我知道如何看待生活与艺术。虽然他走了,但他永远在我的心里----那个永远激励我的伟大的高贵的艺术家梵高,那永远灿烂的《向日葵》。
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的印象派画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有一幅极有名气的《向日葵》。
    《向日葵》现在的拍卖价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是超过了7000万美元。
    我不知梵高当年卖这幅画时底价是多少。但当年的凡高却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终于在1890年7月23日自杀,29日身亡,享年只有37岁,他的苦难也从此结束了。
据说《向日葵》有一种奔放热烈的气势,所以越来越有名气越来越值钱。
    可我却觉得《向日葵》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什么了不起。要不梵高当初为何不成超级富翁?《向日葵》的奔放热烈为何没感染到画它的梵高?

    可能梵高的确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所以当时他的画也不出名,也很少人买,从而很少被保留在世上。因为没人收藏一些一般化的作品,
    这样无价值。于是梵高穷死疯死。梵高一死,他的作品便少了,想买也买不到了。某人便拿出《向日葵》来吹捧,指指点点,发现了美的所在。我想这应该是“稀”的所在,物以稀为贵。于是《向日葵》升值了。

    反过来想:一些不错的甚至很精美的画却不甚值钱,原因可能就在于画家的本领高,画好,买的人多,存世的作品自然也多。这画家作古了,画却随处可见,也就不稀罕了。

    相比之下,别人的都是好作品,好作品太多了,不稀罕了。梵高的作品少,《向日葵》之类的画却是一幅特别的作品了,于是少而稀,稀而成为珍品了。再被炒作一翻,名画就出来了,名家也出来了,梵高也成名了,只可惜也死了。

    人世间往往就这样:努力最多的是自己,获利最多的是别人。

梵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凡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习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凡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也许是因为郁金香太秀气、太娇柔了,而粗茎糙叶、花序奔放、可充饲料的向日葵则富于泥土气与草根性,最能代表农民的精神。
    梵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l(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法文最简单了,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凡高通晓西欧多种语文,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他自己不也追求光和色彩,因而也是一位拜日教徒吗?
    其次,梵高的头发棕里带红,更有“红头疯子”之称。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至于一八八九年九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梵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
    因此,画向日葵即所以画太阳,亦即所以自画。太阳、向日葵、凡高,圣三位一体。
    另一本梵高传记《尘世过客》(Stranger on the Earth:by Albert Lubin)诠释此图说:“向日葵是有名的农民之花;据此而论,此花就等于农民的画像,也是自画像。它爽朗的光彩也是仿自太阳,而文生之珍视太阳,已奉为上帝和慈母。此外,其状有若乳房,对这个渴望母爱的失意汉也许分外动人,不过此点并无确证。他自己(在给西奥的信中)也说过,向日葵是感恩的象征。”
    从认识梵高起,我就一直喜欢他画的向日葵,觉得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发,丰满的橘面,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而那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对疲劳而受伤的视神经,真是无比美妙的按摩。每次面对此画,久久不甘移目,我都要贪馋地饱饫一番。
    另一方面,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希腊神话的伊卡瑞斯奔日。


《凡高的向日葵》

    凡高一生油画的产量在八百幅以上,但是其中雷同的画题不少,每令初看的观众感到困惑。例如他的自画像,就多达四十多幅。阿罗时期的《吊桥》,至少画了四幅,不但色调互异,角度不同,甚至有一幅还是水彩。《邮差鲁兰》和《嘉舍大夫》也都各画了两张。至于早期的代表作《食薯者》,从个别人物的头像素描到正式油画的定稿,反反复复,更画了许多张。凡高是一位求变、求全的画家,面对一个题材,总要再三检讨,务必面面俱到,充分利用为止。他的杰作《向日葵》也不例外。

  早在巴黎时期,凡高就爱上了向日葵,并且画过单枝独朵,鲜黄衬以亮蓝,非常艳丽。一八八八年初,他南下阿罗,定居不久,便邀高更从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去阿罗同住。这正是凡高的黄色时期,更为了欢迎好用鲜黄的高更去“黄屋”同住,他有意在十二块画板上画下亮黄的向日葵,作为室内的装饰。

  凡高在巴黎的两年,跟法国的少壮画家一样,深受日本版画的影响。从巴黎去阿罗不过七百公里,他竟把风光明媚的普罗旺斯幻想成日本。阿罗是古罗马的属地,古迹很多,居民兼有希腊、罗马、阿拉伯的血统,原是令人悠然怀古的名胜。凡高却志不在此,一心一意只想追求艺术的新天地。

  到阿罗后不久,他就在信上告诉弟弟:“此地有一座柱廊,叫做圣多分门廊,我已经有点欣赏了。可是这地方太无情,太怪异,像一场中国式的噩梦,所以在我看来,就连这么宏伟风格的优美典范,也只属于另一世界:我真庆幸,我跟它毫不相干,正如跟罗马皇帝尼禄的另一世界没有关系一样,不管那世界有多壮丽。”

  凡高在信中不断提起日本,简直把日本当成亮丽色彩的代名词了。他对弟弟说:

  “小镇四周的田野盖满了黄花与紫花,就像是——你能够体会吗?——一个日本美梦。”

  由于接触有限,凡高对中国的印象不正确,而对日本却一见倾心,诚然不幸。他对日本画的欣赏,也颇受高更的示范引导;去了阿罗之后,更进一步,用主观而武断的手法来处理色彩。向日葵,正是他对“黄色交响”的发挥,间接上,也是对阳光“黄色高调”的追求。

  一八八八年八月底,凡高去阿罗半年之后,写信给弟弟说:“我正在努力作画,起劲得像马赛人吃鱼羹一样;要是你知道我是在画几幅大向日葵,就不会奇怪了。我手头正画着三幅油画……第三幅是画十二朵花与蕾插在一只黄瓶里(三十号大小)。所以这一幅是浅色衬着浅色,希望是最好的一幅。也许我不止画这么一幅。既然我盼望高更同住在自己的画室里,我就要把画室装潢起来。除了大向日葵,什么也不要……这计划要是能实现,就会有十二幅木版画。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每天早晨我都乘日出就动笔,因为向日葵谢得很快,所以要做到一气呵成。”

  过了两个月,高更就去阿罗和凡高同住了。不久两位画家因为艺术观点相异,屡起争执。凡高本就生活失常,情绪紧张,加以一年积压了多少挫折,每天更冒着烈日劲风出门去赶画,甚至晚上还要在户外借着烛光捕捉夜景,疲惫之余,怎么还禁得起额外的刺激?圣诞前两天,他的狂疾初发。圣诞后两天,高更匆匆回去了巴黎。凡高住院两周,又恢复作画,直到一八八九年二月四日,才再度发作,又卧病两周。一月二十三日,在两次发作之间,他写给弟弟的一封长信,显示他对自己的这些向日葵颇为看重,而对高更的友情和见解仍然珍视。他说:

  如果你高兴,你可以展出这两幅向日葵。高更会乐于要一幅的,我也很愿意让高更大乐一下。所以这两幅里他要哪一幅都行,无论是哪一幅,我都可以再画一张。

  你看得出来,这些画该都抢眼。我倒要劝你自己收藏起来,只跟弟媳妇私下赏玩。这种画的格调会变的,你看得愈久,它就愈显得丰富。何况,你也知道,这些画高更非常喜欢。他对我说来说去,有一句是:“那……正是……这种花。”

  你知道,芍药属于简宁(Jeannin)。蜀葵归于郭司特(Quost),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

  足见凡高对自己的向日葵信心颇坚,简直是当仁不让,非他莫属。这些光华照人的向日葵,后世知音之多,可证凡高的预言不谬。在同一封信里,他甚至这么说:“如果我们所藏的蒙提且利那丛花值得收藏家出五百法郎,说真的也真值,则我敢对你发誓,我画的向日葵也值得那些苏格兰人或美国人出五百法郎。”

  凡高真是太谦虚了。五百法郎当时只值一百美金,他说这话,是在一八八八年。几乎整整一百年后,在一九八七年的三月,其中的一幅向日葵在伦敦拍卖所得,竟是画家当年自估的三十九万八千五百倍。要是凡高知道了,会有什么感想呢?要是他知道,那幅《鸢尾花圃》售价竟高过《向日葵》,又会怎么说呢?

  一八九〇年二月,布鲁塞尔举办了一个“二十人展”(Les Vingt)。主办人透过西奥,邀请凡高参展。凡高寄了六张画去,《向日葵》也在其中,足见他对此画的自信。结果卖掉的一张不是《向日葵》,而是《红葡萄园》。非但如此,《向日葵》在那场画展中还受到屈辱。参展的画家里有一位专画宗教题材的,叫做德格鲁士(Henry de Groux),坚决不肯把自己的画和“那盆不堪的向日葵”一同展出。在庆祝画展开幕的酒会上,德格鲁士又骂不在场的凡高,把他说成“笨瓜兼骗子”。罗特列克在场,气得要跟德格鲁士决斗。众画家好不容易把他们劝开。第二天,德格鲁士就退出了画展。

  凡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凡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习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凡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也许是因为郁金香太秀气、太娇柔了,而粗茎糙叶、花序奔放、可充饲料的向日葵则富于泥土气与草根性,

  最能代表农民的精神。

  凡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l(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法文最简单了,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凡高通晓西欧多种语文,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他自己不也追求光和色彩,因而也是一位拜日教徒吗?

  其次,凡高的头发棕里带红,更有“红头疯子”之称。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至于一八八九年九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凡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

  因此,画向日葵即所以画太阳,亦即所以自画。太阳、向日葵、凡高,圣三位一体。

  另一本凡高传记《尘世过客》(Stranger on the Earth:by Albert Lubin)诠释此图说:“向日葵是有名的农民之花;据此而论,此花就等于农民的画像,也是自画像。它爽朗的光彩也是仿自太阳,而文生之珍视太阳,已奉为上帝和慈母。此外,其状有若乳房,对这个渴望母爱的失意汉也许分外动人,不过此点并无确证。他自己(在给西奥的信中)也说过,向日葵是感恩的象征。”

  从认识凡高起,我就一直喜欢他画的向日葵,觉得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发,丰满的橘面,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而那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对疲劳而受伤的视神经,真是无比美妙的按摩。每次面对此画,久久不甘移目,我都要贪馋地饱饫一番。

  另一方面,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希腊神话的伊卡瑞斯奔日。所以在我的近作《向日葵》一诗里我说:

  你是挣不脱的夸父

  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

  每天一次的轮回

  从曙到暮

  扭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

  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

  1990年4月 


                                                ——摘自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一扇窗前的织布工》


织布工站在又大又笨的织布机里,就好像他是装在织布机上的一个部件,或者干脆是卷在织布机台面上的蓝布的延伸部分。触手般的光线伸向前景空间,把他冷落在黑暗的角落里。
可是我真正想表现的内涵是这样的:落满尘埃的橡木织布机是个黑糊糊的怪东西,这怪东西身上装了许多棍棒,它与发灰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这怪东西中间坐着一只黑猴,也许坐着个妖精和鬼魂,那个妖精从凌晨到半夜都在咔哒咔哒地拨弄那些棍棒。我在那个位置上放进一个幽灵似的织布工,是因为我曾见到过他坐在那里,我草草几笔就把他涂抹了出来。


《坐着的女孩》 

《纽南的教堂》



《三扇小窗旁的织布工》
这是对梵高另外一幅《织布工》画作的的解释,或许会帮助了解这幅画儿。


或许由于梵高格外重视自己对乡间手工业的那份虔诚,在现代的观众看来,这些画织布工的作品不够活泼,甚至有点死气沉沉。因为占画面主导地位不是织布工或织布工的手艺,而是织机,织布工成了体积庞大的机器的陪衬。跟梵高接下来的一年里所画的卖力干活的田间劳动者不同,这些织布工通常都安排得靠后,没有表现出他们的技术或干活的劲头,更没有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即便在不那么刻板、象征性不那么强的作品里,作者虽然也试图对环境或故事性有所表现,但是织布工的形象却模糊不清,因为那又黑大窄的屋内空间几乎全被织机占据了。
也许是对拉帕德和提奥并不热情的态度做出的反应,1884年暮春和早秋,梵高以织布工为题材的作品在构图和人物的画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个阶段的作品在构思上减少了象征性,不再把织机画得那么神奇,画的构图更社会化、更接近世态画的风格,在描绘干活儿的工匠时更注重刻画人物和安排背景。如果说开始时他不愿意画那些又小又黑暗的农舍,现在他却很细致地描绘那些狭窄、低矮的作坊或跟织布工的房子毗连的小屋。
这幅作品中,织布工站在又大又笨的织机里,就好像他是装在织机上的一个部件,或者干脆是卷织机台面上的蓝布的延伸部分。然而即使在这幅画上,即使这有点像特写镜头,织布工仍然是个接近的人物,因为他置身于机器里,触手般的光线伸向前景空间,把他冷落在黑暗的角落里。在梵高作品里,光线很少照进这此黑暗的作坊里,而红窗帘却为利伯曼的阳光充沛的《织布作坊》平添了温馨的气氛;此外,在拉帕德作于1883-1884年的《织布工》中,强烈的明暗对比,把戴着面罩坐在机器里的织布工的形象衬托得格外醍目。然而,阳光只能触到织布工和织机的轮廓,根本营造不出温馨的气氛。那些小小的窗子既没有起到扩展空间的作用,也没有起到照亮空间的作用,反而使屋里显得更黑。
不过,窗子却透进了外面世界意味深长的景色。大自然的象征意义和教堂结合在一起,这种象征性还可以有另外辛辣的一面:浓笔重彩、鹅黄嫩绿的田野风光使阳光明媚的大自然与手工作坊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对照。

《农妇高娣娜?德?格鲁特

坐着的女孩(素描)

《波拉德柳树》



"谁在画一棵柳树的时候,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生命的东西, 如果他把自己的全部注意集中在这一棵树上, 一直到赋予它以某种生命力, 毫不松懈, 那么它会真正画得富有生气, 而周围的事物也都会跟着显得生机勃勃。"  (梵高)
《站着的裸女的侧面》 

《沼泽地里的两个女人》 
1883年10月,梵高结束了与妓女西恩的同居生活,离开海牙前往德伦特,希望能排除心头的烦恼。他在到处可以看到泥炭小屋与贫苦农家的德伦特内陆——新阿姆斯特丹滞留了几天。信中说:“总之,我喜欢这一次的旅行。我的脑海里塞满了我所看到的景致。傍晚的石南树丛真是美不胜收。”其信里附有这幅画的轮廓。当时他的脑海里,可能浮现着霍贝玛、吕斯达尔和杜普莱的画:缥缈的地平线与泥炭山、农妇工作的轮廓线、淡紫与白色的天空以及暴风雨似的重云。
这一张画是他在静寂的荒野中,找到自我安慰,挽回人生信仰的心理表现,深具宗教色彩。
《茅草屋》 

《奥维尔的风景》

《土黄瓶鸢尾花》(又称《黄背景衬托的花瓶里的鸢尾花》 )(3263a) 
<鸢尾花》是梵高的名作,梵高到圣雷米之后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画面被一片蓝色占去了大半,浅如海蓝,深似墨团——难以揣度的愁楚与痛苦的凝结。连花叶也绿中偏蓝,缘情随性的。那忧郁的蓝色属于他,伴着生命而来。构图上,鸢尾花的整体造型 “内倾”,与左上角的一簇野菊呼应。野菊的赭红,与土壤色系相谐。赭红与蓝——一种躁动的情绪总在对话忧郁的述说。二者相接处,有一白色的鸢尾花,朵大,茎长,花蕊正对前方,成为画面的亮点。只是在一片一簇中显得突兀——特立独行孤傲的身影,彷徨于躁动和忧郁而前方没有路。这便是1889年5月间的梵高,他将心魂留在了画上。 
鸢尾花和向日葵一样,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赋予它们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是这位一生都在痛苦与挣扎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是一位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内心里无语的倾诉,他画的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有点孤独和不安,甚至有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
      1892年,唐基(梵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奥克塔夫是梵高作品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和梵高的许多其他画作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1988年在拍卖会上,这一幅《鸢尾花》拍出5300万美元的天价,当时震惊了世界。
      而所有的辉煌,梵高自己看不到,他是一个被誉为疯子的天才,一生都充满着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贫困交加,受尽冷遇和精神疾病的折磨,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果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墓地和老教堂》 
《蒙马特区》
蒙马特Montmartre。Mont指的是hill的意思,也就是小山坡、高地。此区有两个出名的地方,一个是圣心教堂Sacre-Coeur,一个就是灯红酒绿的红磨坊Moulin Rouge。
当日的蒙马特区,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地方——贫民、名流、艺术家、诗人、工人、妓女等等都连在一起——巴黎,是多少艺术人心中的梦想之都,世界各地数不清的艺术家都来到巴黎这个地方作画,梵高、毕加索等人早期就呆在蒙马特区,这一带,渐渐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于是小酒店来了歌女舞女,穿着花边长裙、扭动着臀部,大跳英国人称为淫荡的“康康舞”;于是贫民、名流、诗人、作家甚至更多的画家都来到此处……蒙马特区,成为了巴黎最多姿多彩的地区之一。
今日的蒙马特,依旧是巴黎热闹的区段之一。

卷心菜和木屐》
在现存的梵高油画中,这幅是最早期(埃顿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虽然也画过数幅习作,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因此这就成为他的作品目录中登记的第一张。
1881年秋,他从使用调色板的方法开始,学习水彩画的画法,时常从埃顿前往海牙,求教于当时的名画家莫夫。163信上曾叙述说,在莫夫处画了两张静物油画与两张水彩画。信尾又附言:“两张油画的主题是毛皮制成的小孩帽子,旁边放些土豆及甘蓝。”这一幅画是其中的第二张,他在下封信上说:“这不能算是杰作。但总比以前所画的完整些,至少我相信有更逼真的感觉。”
这是一幅梵高早期的油画作品,画的背景与基调是一种阴郁的深棕色,寂静的桌面上堆放着一棵卷心菜和一双木鞋,咖啡色的桌面与沉重的木鞋给人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那棵桌面中央的卷心菜在沉思什么?它是在回忆被砍下时一个农妇的身影、夕阳和黄昏,还是在回忆春天的一场雨水。它淡黄色包卷的叶片上清晰印着岁月成长的纹理,让我想到阳光的声音和十月原野稻谷的颜色。桌面上除了一棵卷心菜和木鞋,还有一些是土豆吧?这些沉默的土豆是荷兰农民喂养生命的基本食物,也是那个时代人类乡村农业劳作与繁衍的根基。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色情时代,桌面右侧的一块灰色台布仿佛在提示和告诫我们,简朴生活应该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高贵品质。
《维纳斯》(素描)
《沙丘上补渔网的女子》 
这幅画的颜色以橄榄绿为主,远方的天空被灰蓝的云层压迫着,海边有一个村庄竖立着一座教堂,通往村庄的路仿佛在倾听教堂祈祷的钟声。这些沙丘上补渔网的女子站在海风里,她们大多都身着墨绿色的衣裙,头部裹着白色的头巾是为了遮住沙子和北风的利爪。为了艰辛的生存,她们心中的男人早已在黎明前迎着日出驶向大海了,海上的风浪变化无常,有些船只遇上台风便会永远的葬身海底,但这并不会阻止那些渔民驶向大海,因为大海就是他们一生的天命。而这些沙丘上补渔网的女子有的会成为寡妇,但她们依然会坚强的生活下去,并把她们的儿子抚养成一个大海的男人。
《多比尼花园》 

多比尼全称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 Francois Daubigny, 1817-1878年),法国风景画家,巴比松画派中重要的画家之一,善于描绘自然风。多比尼的画面多为阳光普照,充满了光感;他的构图多为横幅取景,具有明朗开阔之感,充满这自然的生机。
这是1890年梵高在奥维尔期间的作品,梵高所着重描绘的是多比尼家的宅第前面的大花园,这是中产阶级的象征。另外还有一幅《多比尼花园》与此幅相似,只是这一幅画的前景上有一只奔跑的黑猫,梵高还为之画了些素描。梵高还对多比尼花园里的花卉进行了特写
《跪着的男人石膏雕像》 
《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 

《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为布上油画。
1888年6月,梵高来到离阿尔50公里的圣玛利,这是地中海边的渔村,他在此完成了几幅以渔船为画题的作品。他在499信中告诉提奥,地中海的色彩千变万化,有如鲸鲁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成绿色、变成紫色,或变成青色……。然而,变化万千的海面虽然美丽而奇幻,却不如形状变化多端、红绿色对比强烈的渔船更能深深打动他的心。他把眼睛所捕获的色彩鲜丽的渔船,清晰地画在前景,省略其他部分来暗示远方,让人感到这是采用了日本版画中扩大空间的手法。在细部的省略与夸张的变形中,则突出了空间上的深度。
梵高在这幅画中,用轻亮的色彩,明快的笔触,表现自然界的景象;用浓重的色彩,细致的笔法,描绘人造的船只。
"这幅画画的是海滩上的渔船,偌大的船身躺在灼热的沙滩上,大海远远地消失在蓝色的朦胧中,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但是太阳已经下山,人们只能凭借一些投影与沙滩上方热空气的颤动,而感到天气的晴朗。"
《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一画的草图。 
《坐着的女孩和雕像》。 
《开花的杏树》。绘于1890年
《坐着的男子的背影》。素描,作于1886年。 



《乌鸦群飞的麦田》(Wheatfield with Crows)绘于1890年7月的油画作品。为画布油画,油画尺寸为:50.5厘米X100.5厘米。 

据有关资料介绍,《有乌鸦的麦田》是创作于1890年7月的一幅油画。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架空的预示死亡迹象。
画家写道,他曾在三幅画里画过瓦兹河畔欧韦大片的麦田与多事之秋的天空。
很常见的错误认为,这是梵高的最后一幅画,甚至说,他在绘制该画时饮弹自杀。其原因是在《情欲终身》这部影片中是这么描写的。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胡尔斯克博士的梵高年表中,有七幅画晚于该画。当然,梵高的确是自杀,是在画这幅画的同一个月里。人们普遍认为,他1890年7月27日的晚上去田野散步,用左轮手枪朝自己开枪后回家。他躺在床上两天后死去,当时他的弟弟提奥在他的身边。
梵高与弟弟感情至深,网上搜到的:

世界上亲兄弟的光辉典范-----梵高与亲弟弟提奥
森特·梵高(1853年-1890年),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在凡高一生中,他只与弟弟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梵高死时,在弟弟提奥的怀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文森特·提奥(1857年-1891年),巴黎的画商,著名画家梵高的亲弟弟。 梵高是老大,提奥排行老三。他的儿子与梵高同名——文森特。提奥是一个成功的画商,他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提奥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梵高以巨大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和伟大的梵高艺术。人们认为,包括梵高自己也在信中说,弟弟提奥是他的至亲、知音和支柱;甚至有人说提奥是梵高的另一个自己。提奥在梵高自杀半年之后,因伤心悲愤而精神崩溃去世的,终年才34岁。死后与兄长梵高葬在一起,两个好兄弟永远在一起,永远陪伴在哥哥身旁…… 

法国奥维尔麦田——梵高兄弟的墓地

就是在这块麦田里,梵高创作了他生前最后的一幅作品《麦田上空的鸦群》。
也正是在这块麦田里,梵高向自己的胸口开了一枪,但他并没有立刻死去,而是挣扎着回到了旅馆。两天后,梵高死在弟弟提奥的怀中。梵高死后的六个月,提奥也去世了。1914年,提奥的遗孀将他的遗体从故乡迁到奥维尔,并葬在了梵高墓的旁边。
在麦田的旁边,就是奥维尔的公墓。梵高和提奥长眠在这里。
梵高和弟弟的墓碑并行排列在墓地最北边的墙角下。两个并排的墓碑上分别刻着“文森特·梵高长眠于此”、“提奥多尔·梵高长眠于此”,此外再无其他只语片言。如今,陪伴着两人墓碑的也只有四季不变的常春藤。
 有人说,《乌鸦群飞的麦田》是梵高给世界的一封告别书。乌鸦因为它的生活习性,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死亡的预兆,也被欧洲人称作死灵鸟。而作者这幅画上便是漫天的乌鸦飞舞。这幅画能说明作者的自杀并不是在精神失常的时候进行的,而是主观执行的——也许是出于世界对他的模式,亦或是无法忍受精神病对身体及自尊上的摧残。这幅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创新与美,更有作者内心中无与伦比的悲伤与绝望。作者画完这幅画的不久,就开枪射向自己的肚子。这幅画是作者向世界告别的绝命书。 
  《乌鸦群飞的麦田》,顾名思义,主题便是飞翔在麦田上面的一群乌鸦。画面被金黄与晶莹的蓝色覆盖。金黄的是一望无际的麦田,而深蓝色的天空则深深地压住了那一片金黄。田间的小路曲曲折折,仿佛正暗示着作者的一声坎坷,表现着作者对死亡的紧张。乌鸦漫天飞舞,本应壮观的自然景象,却倾泻出作者对死亡的恐惧而执意的纠结。这幅画是作者在生命前最后一段时间的内心写照,不禁让我们对其流露出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乌鸦群飞的麦田》整体颜色暗淡,符合作者晚年的作品风格。画面中的一切仿佛都在给人一种运动感,就连蓝天都仿佛在缓缓流动。这幅画中所有的笔触都是由粗短的直线组成的,再加上极富视觉冲击的大面积黄色蓝色,给人一种充足的浪漫感。如果说《星夜》是作者对超自然的神秘感知,《乌鸦群飞的麦田》则是作者对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世界的痛苦与哀悼。

这幅《开花的杏树》是文森特?梵高的作品。它是在1890年,文森特死去的那一年,在圣雷米公诸于世的。
    《开花的杏树》是布面油画,尺寸是73.5cm*92cm。如今,它被陈列在阿姆斯特丹的的梵高博物馆。
    这幅画是文森特送给他的弟弟尼奥?梵高和弟弟妻子乔安娜?邦格的,作为为他们的儿子庆生的礼物。他们的儿子,就是文森特的侄子,叫做文森特?威廉。
    这幅作品本身是表现了枝头的杏花,接近珍珠光彩般的白色花瓣,轮廓与青色暮光的蓝色天空相照应。梵高选择杏树枝作为生命的象征,因为杏树是最早开花的树之一,(至少在明媚的南方)已经开在二月即将到来的春天里。

    这幅古典油画《开花的杏树》虽然仅仅画的只是一棵杏树,一棵开着花的杏树,背景也仅仅的是一个天蓝色的背景,且这个天蓝色的背景上没有其他的东西,但是我们认真的看这幅古典油画,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棵开着花的杏树好像有生命一样,好像活了一样,是那么的惟妙惟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任何一朵花的形状,任何一个枝节的样子,所以通过这幅古典油画《开花的杏树》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画家那出神入化的绘画技术。

梵高使用了强烈黄蓝对比色来表现夕阳下的麦田景观。开阔的前景和紧实的背景,呈现出后退延伸的效果。农夫的姿态和位置与地面上的土沟,形成上下动势的平衡。画面的构成是罕见的斜向,树与人物突出地画在前面,把太阳画成柠檬色的大圆盘.这种构图法应该是得益于日本版画,一种纯平面的写意.黄绿色的天空飘着粉红色的云,地面是淡紫色,而树与人则使用鲜丽的蓝黑色与褐色.这幅画对色彩的象征性用法以及大胆的构图法,对主题浑然一体的表达,成为勘称极品的佳作。
"可以把《播种者》和《收割者》作一比较。他绘画中的"播种者"的主题是受《新约》中的寓言的启示;"收割者"象征死亡。梵高说:"在这个收割者身上,我看到一个模糊不明的形象,他在酷热中恶魔般地乱砍,以便结束他的活儿。在人性是他砍下来的庄稼这个意义上,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死亡的形象。所以他是我更早尝试的'播种者'的反面,你可以这样认为。然而,这一死亡没有什么可悲的地方;它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以灿烂的金光淹没一切。"又说"那是死亡的形象,犹如大自然这部伟大的书籍所告诉我们的,但是我所追求的是'近乎微笑'。"
在《播种者》——梵高基于米勒的一幅临摹作品中,梵高以自己的超人之美加以表现——画中,运动感得到加强,视野得到扩展,线条 被增强到象征的意义。米勒仍然活在摹作中,但梵高灌注了一些他自己的东西,通过这些东西,这幅画一下子就取得了一种 崭新的光辉。
需要说明的是这幅画儿不是模仿米勒的那幅《播种者》,但撒种的动作非常象!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素描,作于1886年。 

这幅和下一幅的名称都叫做《夕阳下的播种者》或者《在夕阳下撒种》。播种者和收割者是梵高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他画过许多幅此类题材的作品。第79帖这幅常常可以见到,78帖这幅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这幅画儿名称是《春天钓鱼》,也有译作《春季垂钓》的。作于1887年,为梵高“塞纳河系列”中的一幅。 



这幅画的名称是《阿曼德?鲁林的肖像》。
在法国阿尔勒时期,约瑟夫?鲁林是梵高的莫逆之交。在梵高割伤自己的耳朵后不久的1889年,鲁林接受了在马塞邮局的一个更好的职位并和他的家人搬到那里。梵高为鲁林及其家人画了许多肖像,其中名为《邮差鲁林》的画像就有六幅。阿曼德?鲁林是约瑟夫?鲁林的儿子,梵高为他画了两幅肖像画。一幅是你上的这幅,现藏于荷兰鹿特丹的伯伊曼斯-凡布宁根博物馆。另外一幅同名肖像画藏于德国埃森的福克旺博物馆,就是下面的这幅


梵高的画儿散存在世界许多博物馆中,但最多的还是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其中也不乏画家的代表作,如《阿尔勒的卧室》、《吃马铃薯的人》等。《向日葵》梵高画了许多幅,分别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美国费城美术馆、日本东京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等地。梵高美术馆也藏有一幅《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我拍了这幅画的照片。

这幅画确实称得上是梵高的代表作,这个场景也画了多次。梵高在阿尔勒画了五次他的卧室,三幅油画和两幅草图。当梵高在自愿的前提下来到圣-雷米后,那两幅草图就被画成了油画。

"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是这位艺术家最有名的作品之一。鲜明的色彩、非凡的透视效果和亲切主题不仅是梵高最受欢迎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最中意的作品之一。这里显示的实际上是五个版本中的其中一个。另外还有三幅油画和一幅草图。本幅是三幅油画中的第一幅,现存在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里,被认为是最好的一幅。此外,因为梵高对此作品很满意,所以他在信中向亲人仔细地描述了它。实际上,梵高在不少于13封信中描述了这幅画,所以画家本人的感觉得以为人所知。
梵高在给提奥的信中写到:"我的眼睛还很累,接着,我脑子里有了新的想法,这是草图。另一幅是30'的帆布。这次仅是我的卧室,颜色在此表现一切,通过它来简化风格,暗示这个休息或是睡觉的地方。总之,看着这幅画应该让头脑休息,或宁愿想像。墙壁是淡紫罗兰色,地板是红瓷砖。床和椅子的木材是新鲜的黄油色,床单和枕头是带有非常轻的香木缘绿的黄色。被单鲜红色,窗子是绿色,卫生间的桌子是橘红色,蓝色的盆。门是紫丁香色。并且,这就是全部,此外房间里没有其他东西。家具的宽线条再次表达这不可侵犯的休息。墙壁和镜子上的肖像,还有毛巾,以及一些衣服。画中没有白颜色。通过这个办法来报复我的失眠。我将花一整天再次解决它,但是,你看一看这概念多么简单。阴影和投下阴影的抑制;它被用日本的版画一样来描绘。这幅画将成为夜间咖啡馆的对照。"
梵高经常把他的工作详细地写下来,包括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的主题和绚丽的色彩。此外,梵高为这幅画提供了精确的结构清楚而骄傲地显示出艺术家的想像力。
借助于写给提奥的信,我们得以详尽地了解这三幅油画的创作过程。信中提到梵高把作品的尺寸定为30'(大),所以这将排除现存在巴黎奥塞博物馆的版本的。可能芝加哥的版本是最初的版本,无论如何,不是国立梵高博物馆的版本。Jan Hulsker,梵高学者和信的专家提出相反的意见:
其它两幅,只有很细微的区别,是30'大小,其中一幅是在圣-雷米时的作品。事实上这一幅才是最初的作品,是在阿尔勒创作的,而它自己本身也显示了这一点。在作品创作前10天的10月4日——梵高告诉朋友欧仁?博什:"我把你的肖像挂在我的卧室里了,还有米利耶,那个朱阿夫兵,我刚画完的。"床的右上挂着他提到的米利耶,带着明亮的红色法国军用平顶帽,绿色的背景。在后来的作品,这幅肖像变成了一个女人的肖像。
此外,现在,这幅画已经确定是最初的作品,它的确切日期要感谢梵高在信中(1888年10月17)中写到:"我在这个下午完成了这幅画。"梵高作画的日期如此精确是很难得的。
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的用色明亮而厚重,这用大胆的用色从巴黎后期就开始了。黄是梵高阿尔勒到圣-雷米时期最喜欢的颜色,不论是普罗旺斯的户外还是卧室,他都喜欢使用黄色。
也许这幅画最不同寻常的是它独特的透视。作品在卧室的角度的描写中有些不太现实。透视看上去很极端,但并不是这个荷兰画家唯一幅反叛柔和颜色的作品。他打破了构图的规矩,打破了现实主义。在他创作历程的后期,梵高经常拒绝通常的透视法,比如在阿尔勒时期的作品。
有趣的是,这种不同寻常的透视法并非梵高有意识的选择。梵高的房间本身的形状就很不一般,所以梵高是在如实的描绘它。梵高在阿尔勒画了五次他的卧室,三幅油画和两幅草图。当梵高在自愿的前提下来到圣-雷米后,那两幅草图就被画成了油画。
这幅画的主题是梵高在卧房,画中的空间与他的风景画处理的方式相同,都采用后退空间感。色彩对比鲜明,让人产生愉悦感。
在梵高的构图中,透视线看似僵直,没影点超过了房间的末端。但是,强烈的色彩打破了僵直的透视线,房间在观众眼中甚至一种波动感。梵高在印象派绘画的基础上,进行了表现自我强烈感情的探索。画家喜欢以并列的、分隔的笔触,强烈的大 块色的对比,醒目的原色和浓重的厚涂画法来作画。这幅画描绘了梵高自己在阿尔勒的居室,这是一间充满着明 亮阳光的暖色调的小屋,它十分简朴,却能给人以难忘的亲切之感。画家擅长于把物体内在的美,通过具有动势和 颤动的笔触,十分强有力地反映出来。

《阿尔勒的卧室》 
《阿尔勒的卧室》。此画作于 1888年,为布上油画,纵72厘米,横90厘米。

《吃马铃薯的人》


这幅画儿叫做《夜晚露天咖啡座》,中文名又称《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作于 1888 年,为布上油画,尺寸纵81厘米,横65.5厘米。藏于荷兰奥特洛的克洛勒——穆尔博物。

这两幅画儿都算得上是梵高的代表作。这幅叫做《有丝柏的道路》,作于1890年,收藏于荷兰奧杜罗库拉穆勒美术馆。 
1888年9月,梵高搬入"黄房子",靠提奥供给的生活费,把住宅布置一新。在此之前,他独自一人生活了好几个月。他希望将黄房子建成他梦想的艺术家聚居地。
他选择了式样普通、格调不俗的家具来布置,而他自己房间的摆设却出奇的简朴。提奥劝说高更去与哥哥同住。梵高在等待高更的日子里,运用鲜明的黄色和淡蓝色,描绘了自己的卧室。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这次画的只是我的卧室。这幅画要由色彩来当家……就是说,要通过色彩,表现出休息或睡眠的氛围。一走进这个房间,想像力就可以得到休息……四四方方的家具表现卧室不应受到干扰的宁静。"
值得注意的是,梵高为阿尔勒的黄房子所画的唯一一张内景所表现的并不是画室,而是他自己的卧室。在给贝尔纳的信中(B22),他曾说过冷色调的蓝中带紫的墙壁给人以"绝对宁静"的感觉,可是这种宁静里也弥漫着避难的气息。
这张卧室画是一幅很重要的作品,它表现了梵高内心世界中的一些东西。他多次提到过这幅作品,并且在书信中勾画过它的略图;在圣-雷米住院时,他还画了大同小异的另外两幅,一幅是打算给提奥的,另一幅准备给母亲和威尔。其中所突出的宁静与睡眠把这幅卧室图与梵高不稳定与疲惫的精神状态联系了起来。在给威尔的信中,"空荡荡的卧室"的说法表明了他的孤独和希望有人陪伴的愿望。不过,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跟画室和客房一样,仅仅是围绕宁静和亲切的主题,装饰起来的另一种用途的环境。床头的墙上挂着一幅自然风景画,与之相连的另一面墙上挂着两排画:下面一排是一张模糊难辨的肖像和一张风景画,上面一排是两张肖像。在圣-雷米所画的稍有变化的另外两幅中,这两张肖像也有变化:其中一幅上是自画像自画像和朱阿夫兵中尉米利耶肖像——一对带有性色彩的人物,另一幅上则变成了较传统的一对人物画像——自画像和一位无法辨认的年轻女子的画像,不过她的黑色顶髻使人联想起在书店中聚精会神读小说的那位女子。这两者合在一起,则可以说是处在装饰得很宁静的空间里的一对现代人物。
《吃马铃薯的人》。梵高作于1885年,为画布油画,油画尺寸81.5x114.5厘米。
在这幅画里,梵高用粗陋的模特来显示真正的平民。画家自己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该画作是梵高在北布拉班特居住时的作品,也是画家自认为其最好的作品。
文森特?威廉?梵高《吃马铃薯的人》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朴。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
文森特?威廉?梵高在色彩上为了突出其内容,特意采用了夸张的形式。画面色彩处于阴暗色调之中,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上的惨白色灯光与与微绿的昏暗色调的对比,造成一种幽暗低沉的气氛,使人物形象显示出强烈的光点,盛土豆的盘子里散发出缕缕的蒸气,这一切都活画出了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情景。


  “他把整个画面涂成一种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上面 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檩梁上,斯蒂恩给父亲 端来煮土豆,母亲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而在他们所有人的脸 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摘自《梵高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吃土豆的人(传记)
     这幅画是梵高在纽南时期的最佳杰作,也是画家自认为其时最好的作品,梵高其时在北布拉班特居住。同样构图的习作有两幅,素描与速写各一幅,但仍属这幅最完美。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曾作了许多农夫、农妇的肖像,对室内及手的素描,以及瓶子与水壶的静物画等等,这些均是对此画的习作。
    此画充满了对其社会性与宗教性的情感,画面虽显得粗野,但结构却十分紧密;以围聚的人物为中心,对形体加以把握;以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构成了种种暗灰色,以这些完成了这幅佳作。
    围着餐桌而坐的四个农民,都曾作过个别习作。那询问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农妇下垂的厚重眼睑,布满皱纹、凹凸不平的脸和手,充分地表现出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的"力量"。他在信上表示,希望这幅画能强调出"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曾挖掘过泥土。"同时窗外的景色,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
    梵高深爱着朴拙的农民在大地上奋斗的情景,他以为这些与文明化、都市化相较之下,充分地显示出光与力。他明白这幅画或许不合现代趣味,他渴望着能将这些示诸众人,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优越感。这些都可见诸信中。梵高在1885年完成的这幅画确立他作为大师的地位。
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吃土豆的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朴。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梵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他说:"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马石膏雕像》,创作于1885年。 

梵高于1886年3月前往巴黎,就学于费尔南德?柯尔蒙的画室,期间与弟弟西奥同住。在这段时间他俩人无需通信,所以他此时的生活详情难以被后人所知。他创作了几幅巴黎街景作品,如“塞纳河上的桥(阿尼埃尔)”。
逗留巴黎期间,梵高搜集了一些日本浮世绘风格的雕版作品。早在安特卫普时,他就对这类艺术深表兴趣,用浮世绘画作装饰了自己的画室。他搜集了上百件此类画作,并且在自己的很多作品里运用了这种风格。1887年画作“唐居伊老爹”的背景就有几幅浮世绘。1888年作品“枝上杏花开”更是强烈地表现了梵高对日本艺术的热爱。

在纽南时,梵高完全埋首于绘画中。他曾付钱叫男孩找来鸟的巢窝,然后在他们的小屋中飞快的素写下织布鸟的样貌。1884年秋季,邻居的女儿、比文森特年长十岁的玛戈特?贝格曼,在梵高献身于绘画时一直陪伴着他,并爱上梵高,梵高也予以回报(尽管没有贝格曼的那般满腔热情)。他们决议结婚,但遭到双方家人反对。玛戈特企图以番木鳖碱自杀,但文森特紧急将她送到医院。1885年3月26日,梵高的父亲死于心脏病。梵高因而哀恸欲绝。
第一次,巴黎传来了对他的某些作品有兴趣的消息。春季,梵高创作了现被视为他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马铃薯的人》。到了八月,梵高在油画商卢尔斯在海牙的展览橱窗,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九月,梵高遭指控,指他让他的一名年轻农家模特怀了身孕,天主教村神父于是禁止村民为梵高做模特。
1885年,文森特创作了数组静物画。《草帽与烟斗的静物画》,以及另一幅同时期的画作《砂锅与木屐的静物画》,都充分表现了梵高画技的熟练非凡。二幅画皆展露了平稳、严密的笔触与色彩细致变化的特色。
在纽南的期间,梵高的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调,尤其喜爱深褐色,但却不见任何在他后来的知名画作中,鲜明生动画风的发展痕迹。(当文森特抱怨西奥没有在巴黎付出足够的努力来出售他的画作时,西奥驳覆指它们的色彩太暗淡,没有挤进当今流行的鲜亮印象派画风。)在他待在纽南的二年间,他完成了多幅绘画与水彩画,及近二百幅的油画。

梵高在1888年2月赴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旅居。他租赁房屋,高更于10月来访,12月离去,随后梵高的左耳于1888年12月圣诞节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认为,梵高由于与好友高更发生争执,高更愤怒之下离他而去。梵高因情绪激动而导致精神失常,于12月23日晚挥刀割掉自己的左耳。关于割耳事件的原委,学术界也有不同说法。但此一论点争议性颇高,因此此事件目前尚无任何可靠解释。
他在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北部村庄瓦兹河畔欧韦接受保罗?嘉舍(Paul Gachet)医生的医治。他在7月27日傍晚散步时自杀,终年37岁,30日葬于瓦兹河畔欧韦的公墓。一生在支持文森特的弟弟西奥由于过度悲痛和精神失常在1891年1月25日逝世,死后葬于其兄墓旁。
《画架前的自画像》
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和《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61年梵高开始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直到大约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奥,其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他们终身的友谊可于他们在1872年8月前往来的多封书信间查证。

梵高使用过的笔架、颜料盒和调色板。 
梵高绘画使用过的颜料。 

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达的村庄津德尔特。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与西奥多鲁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之子,其父西奥多鲁斯是荷兰归正宗教会的神职人员。文森特以他的祖父为名,其也是恰一年前头一胎死产的哥哥的名字。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并不罕见。文森特在梵高家族中是个常见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于1811年在莱顿大学得到神学学位。祖父文森特有六个儿子,其中三名是艺术品商人,包括另一个梵高信的叔叔。祖父文森特或许是被轮到以他父亲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特?梵高(1729—1802)——命名。艺术与宗教是两项深深吸引著梵高家族的职业。他的弟弟西奥?梵高于1857年5月1日出生。梵高有第三个弟弟柯尔,还有三个姐妹:伊丽莎白、安娜与维尔敏娜。
文森特小时候是个认真、沉默与慎虑小孩。1860年,他到尊得特乡村学校就读,其唯一的老师是天主教徒,并有约二百名学生。自1861年起,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师指导,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他到了荷兰泽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维利寄宿小学就读,离他家约有20英里(32千米)。
1869年至1876年,他分别在古庇画行(Goupil & Cie)的海牙、伦敦、巴黎分店就职,遭解雇后前往英国的拉拇斯卡托(Ramsgate),在寄宿学校服务。他在1877年于多德雷赫特的画店当助理。文森特?威廉?梵高在1878年返回艾登,在布鲁塞尔的传教士培养学校学习3个月。他在没有领到许可证的情况下,于波瑞纳吉的煤矿区开始传教活动。次年由布鲁塞尔传教本部解除传教士职务。他在1880年下决心成为画家。他在1881年回到艾登向表姐凯(Kee Vos-Stricker)求婚,遭到拒绝。文森特?威廉?梵高在1886年,进入美术学院学习,但与老师对立,1个月后退学,辗转到巴黎,住在弟弟西奥的公寓,结识了罗特列克、贝纳、毕沙罗、高更等画家,与高更成为好朋友。
《画架旁戴黑色毡帽的自画像》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 在巴黎期间的28幅自画像中, 只有两幅表现了作画时的梵高, 而且它们分别是标志着他在巴黎两年生活的开始和结束。这幅是第一幅, 暗色调, 画于他刚刚抵达巴黎的时候。 


《画架旁戴黑色毡帽的自画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梵高油画作品欣赏】
西方艺术史:法国后印象主义美术-梵高【58】
向日葵画家---文森特.凡高
梵高最著名的15幅画
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作品是哪幅?梵高笔下的秋天什么样?(高清收藏)
世界著名画家文森特·凡·高代表作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