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家瑛针灸治疗中风经验

刘家瑛针灸治疗中风经验

刘家瑛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中风治疗中心及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经验颇丰,尤其对中风的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与同道分享。

1.中风治疗原则与穴位选取

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上充于脑,以维持生理功能。中风病变部位在脑,故急性期针刺取阳明经穴为主,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气血,改善脑的血液循环。恢复期大多数中风患者出现患肢痉挛,有阴虚动风之候,常加用阴经穴以平衡阴阳。后遗症期因正邪交争已久,大多正虚之候明显,故用肾俞、气海俞、太溪补肾益气、强筋壮骨。

任、督二脉为奇经八脉,有阴阳之分,对人体经脉气血有调节、蓄溢作用。此二脉的通畅平衡与否,关系着全身阴阳平衡。《周易参同契》云:“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中风的发生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体阴阳失调,故临床常取任、督二脉腧穴,施以相应的针刺手法,以调整人身阴阳、通畅经络气血。如督脉取人中、百会、大椎、身柱,任脉取承浆、巨阙、中脘,随证再辅以配穴疏通肢体经络,可获得满意疗效。

2.针刺介入的时机与刺激强度

刘教授认为,针灸介入时机关系到即时效果、短期症状的改善和远期的康复效果。对缺血性中风早期的介入能促使血脉通畅,恢复血液的供应,减少缺血造成的脑神经组织的坏死,所以,针刺越早越好;而对于出血性中风,一般在发病急性期内不宜介入,应在病情稳定35 d后方可施治,且手法以轻刺激为度。临床治疗时机的选择关键要看患者发病时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对不平稳者应以头针为主,轻刺激;而对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者,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此外,行针时间、留针时间、疗程长短及疗程间隔与刺激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延长相关的时间可以增加有效刺激量,但时间与效果之间并非成正比。其次,施治时间间隔受针刺效应“半衰期”的影响,机体对于刺激具有耐受性,过长时间的刺激不能提高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影响针刺作用的发挥。为此,医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改变穴位组成与针刺方法。

3.治疗中风的效果与手法运用

刘教授在针灸治疗中风过程中,对穴位组方与手法的变化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在第1个疗程中,针灸组穴和针刺手法相对固定,特别是在疗效稳固的情况下不可随意变化穴位和针刺手法;从第2个疗程开始,要适当调整穴位组成,加强穴位操作手法,这主要是考虑到患者体质及对针刺的耐受程度。当反复针灸某个穴位,该穴位会产生疲劳,即临床所谓“耐受性增强”。中风的治疗过程往往是漫长的,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变化穴位组成,并根据辨证使用温针、电针、红外热像仪、刺血等多种方法,以加强对穴位的刺激效应,达到治疗目的。

另外,中风危重患者因体质过度虚弱,不适合长时间的常规针刺操作手法,其治疗应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药物为主,针刺为辅,且针刺宜采用弱刺激手法。对于中风偏瘫后遗症,在针刺治疗后,应做一些辅助肢体穴位按摩,并鼓励患者平时要不间断地做适当的肢体活动,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对精神紧张、肢体皮肤敏感及肌张力高的患者,尽量少用手法刺激,特别是对晕针的患者,针刺手法更要轻微、迅速、准确。此外,针刺患者某些身体重要部位的穴位时,要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胖瘦程度,并根据性别、老人、儿童等多种因素,掌握好操作手法、刺激强度、行针时问,以及进针的深度与方向。

4.中风针灸组方

4.1常规组方

刘教授临证基于益气通络,根据不同症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5个基本组方。①治风:百会、风池、风府、上星、神庭、曲差、脑户等;②半身不遂:上肢选肩井、肩髑、曲池、支沟、阳溪、合谷,下肢选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丘墟、申脉、照海等;③口眼歪斜:上关、下关、颊车、地仓、翳风等;④语言障碍:风府、哑门等;⑤吞咽困难:风池、颊车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配穴:①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取风池、完骨、翳风;②改善脑供血,取风池、完骨、天柱;③醒脑通络,取百会、上星、四神聪、印堂、四白;④语言不利,取上廉泉、金津、玉液;⑤手指握固,取合谷透后溪;⑥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⑦癫痫,取大陵、鸠尾;⑧小便不利,取气海、关元、中极、水道、归来。

此外,刘教授针刺治疗中风时还常根据不同体位灵活选穴。如患者取仰卧位,针刺主穴取头针(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平衡区、晕听区等)、印堂、风池、三阴交;配穴:极泉、尺泽、内关。假性球麻痹,取金津、玉液、列缺或通里留针;上肢运动障碍,取肩隅、手三里、四缝等;下肢运动障碍,取髀关、居骼、血海、足三里、照海、太冲等;小便不利,取中极、关元;大便不利,取天枢、气海;癫痫,取大陵、鸠尾。如患者取侧卧位,针刺主穴取百会、四神聪、上星;配穴取曲池、环跳、阳陵泉。语言障碍或假性球麻痹,取廉泉、旁廉泉、完骨;改善脑供血不足,取天柱、风府;上肢运动障碍,取肩贞、臂膈、三阳络、阳溪、合谷、八邪等;下肢运动障碍,取梁丘、丰隆、悬钟、解溪、丘墟;小便障碍,取膀胱俞;大便障碍加大肠俞或八髂;癫痫,取大椎、长强。

4.2针刺痛感反应点

当机体不适时,往往会出现某个部位的疼痛及明显的疼痛反应点。刘教授强调临证在辨证组穴基础上,应重视并大胆使用反应点针刺,这对中风患者病体恢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另外,针刺反应点手法也要视患者的病情而定,即反应点小的,对点针刺;反应点大的,可对准反应点中心部位针刺,也可偏离中心针刺。针刺头部时一般垂直针刺,如无针感,可以向不同方向试探,反应点多的可以透针;面积大的,还可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并加拔火罐,促使瘀血排出,有利于气血循行恢复正常。

5.典型病例

患者,男,48岁,干部。有22年高血压病史。2010417日,患者行走时突然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清,返家后又频繁发作4次,始终神志清楚,偶有恶心,但无呕吐,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次日,患者说话不清,右侧肢体瘫痪。查血压180120 mm HgCT检查可见左大脑半球梗死灶。西医诊断为脑梗死。以降压及输液治疗,但效果不明显,遂于第3日来诊。查:舌质紫、苔黄厚,脉弦数,舌强语颤,右侧肢体不全偏瘫。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痰湿阻络。针灸治疗以行气活血、祛痰开窍。取穴:第1组取正卧位:头部左侧运动区、语言区;风池(双侧)、金津、玉液、右侧肩髑、手三里、合谷、居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第2组取侧卧位:百会、四神聪、风府、廉泉、右侧肩贞、曲池、外关、中渚、环跳、阳陵泉、丰隆、悬钟、行间。留针20 min2组穴位交替使用,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并配合语言训练及功能锻炼。首次针刺后,患者右腿即可活动,下地能站立;治疗3次后,患者可借助他人行走;治疗10次后,患者右侧上下肢能屈伸,由1人搀扶即能行走,口齿清晰,失眠改善,但手足指()活动力弱。穴位减肩髑、环跳,加右侧后溪、丘墟。治疗30次后,患者上肢能抬举过头,能握拳,行走基本正常,血压14090mmHg。继续巩固治疗10次,患者临床基本治愈,遂停诊。20114月随访,情况良好。

6.小结

中风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刘教授临证强调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标本缓急的差别分期施治。如急性期多为内风、痰浊、瘀血,虽有本虚,但多以标实为主,如痰热腑实型,针刺多侧重宣通腑气,以通为补;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因正气未复,邪气独留而侧重本虚,治疗多侧重活血化瘀、补肝益肾之法。另外,临床治疗中风时,还应辨证选用体针、电针、温针、梅花针、艾灸、红外热像仪等器具,通过不同的刺激手段,达到调节脏腑虚实、运行气血、通经活络的治疗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灸:患者左半部中风下针手法讲解!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
学针灸:哑门和风府,2个穴位的取穴方法,针刺手法介绍
脑中风,「六点刺」,救命大关键!
“说明白·讲清楚”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直播专家答疑
特色疗法 | 邵氏“五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