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是干货 针法手法一应俱全】孙申田针灸临床特色撷英

引用格式:祝鹏宇,孟庆媛,刘金涛,孙明媚,于天洋,王东岩,孙申田.孙申田针灸临床特色撷英[J].中国针灸,2022,42(1):75-78.

孙申田,二级教授,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至七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60余年,熟练地将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针灸学术思想。在疾病的诊断中,孙申田强调经络辨证的重要性;认为调神是针灸治疗疾病的核心与精髓;治疗中注重手法和特色针法的应用;并创新性地将针灸学与神经解剖学、神经定位诊断学、神经病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开创了经颅重复针刺法。现将孙申田针灸特色总结如下。

1  经络辨证,指导治疗  

孙申田临证时,常根据病变位置与经脉循行关系循经取穴。如治疗肩痹时,将其分为手太阴型、手阳明型、手少阳型、手太阳型以及混合型,臑臂内及肩前痛(手太阴型)取鱼际;肩上部疼痛(手阳明型)取合谷与迎香同刺;肩后痛(手少阳型)取中渚与丝竹空同刺;肩及肩胛痛(手太阳型)取腕骨;若连脊柱疼痛或颈椎疼痛可加后溪,或单取后溪,这些选穴都充分体现了经络辨证在肩痹治疗中的指导地位。

络脉常表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理特点,故古人多以刺络放血、缪刺其络等方法来治疗气、血、津、神失常所引起的相关病证,由于络脉病部位与经脉病部位不同,孙申田亦常用络脉缪刺以治疗络脉病候。《素问·缪刺论》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临床治疗邪气侵犯足太阳络脉,导致患者出现上述部位疼痛时,选择病变对侧的至阴针刺,若不愈,改刺病变对侧金门,这充分验证了络脉缪刺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孙申田还常用络穴治疗络脉病候,如根据《灵枢·经脉》所载“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将腹部皮肤瘙痒的患者辨证为任脉络脉病候,治疗选其络穴鸠尾穴,快速捻转逆经平刺进针,并行提插捻转补法3~5min,使针感直达腹部,这样可以快速缓解患者腹部皮肤疼痛和瘙痒症状,为临床治疗上述腹部病变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起一定的统率、沟通和补充作用,除任脉、督脉外,其余6条脉都没有本经穴位,而是交会于其他经脉中,故孙申田常用八脉交会穴治疗疾病。根据《灵枢·热病》所载“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而目赤肿痛类疾病好发于眼内角,故常选取照海穴治疗此类疾病

经筋与肌肉、韧带、筋膜、神经等组织联系密切,其作用为联络四肢关节、系缚骨骼,故经筋病变主要表现为其循行路线附近肌肉、肌腱、筋膜和韧带损伤,这些疾病多以疼痛、活动受限、抽搐、强直以及转筋等为主要表现。临证时,孙申田常根据各个症状所属的经筋区域进行诊断、治疗,这对治疗筋膜、肌肉、骨关节等疾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灵枢·经筋》载:“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故治疗足太阳之筋病变时,采取火针速刺法,取病痛处阿是穴,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这丰富了经筋病治疗的针刺方法和取穴的理论依据。

2  多法调神

调神法主穴选用百会、情感区(位于印堂穴直上2.0 cm处,及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穴两旁各一穴,共3穴)及腹一区(位于剑突下0.5寸及左右旁开1寸,共3穴),同时配合辨证配穴。主穴百会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扶正祛邪、安神定志,为调神之要穴。在调神治疗时,孙申田常选取情感区进行针刺。情感区位于大脑额叶的额前区,对焦虑、抑郁及各种认知功能障碍均有较好的疗效,这也体现了神经定位诊断学和神经解剖学在针刺治疗中的理论指导意义。

孙氏腹针疗法以腹脑学说和脑肠肽理论为基础,把腹部看作是大脑的全息影像,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腹部选穴(区),通过影响脑肠肽的分泌、释放和利用,对大脑相应部位进行靶向性的调节,使腹部与大脑协调配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腹一区相当于大脑额叶的额前区,与头部的情感区功能相似,对情感障碍及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类疾病均有较好疗效,情感区与腹一区联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调节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以达安神解郁、宁神定志之功

针刺百会、情感区均需要一定的刺激时间(捻转3min,留针30min)、刺激频率(捻转频率约200r/min)和刺激强度(酌用电针),才能达到治疗所需的刺激量,进而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因此,针刺调神的关键在于手法的操作,如在针刺腹一区时,需将针平刺入皮下,角度不宜过大,以避免刺伤重要脏器,并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以连接电针

3  经颅重复针刺,量效结合

研究表明,经颅重复电刺激需要300 V以上电压才能穿透颅骨作用于颅内脑实质起到治疗作用,其操作方法不易实施,不良反应较大。而经颅重复针刺法,着重强调针刺手法的正确应用,针刺时刺激频率、刺激强度及刺激时间等参数都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因素。针刺要求术者意、力、气结合而达到刺激的最大力度。针刺时,大于200r/min为高频刺激,低于200r/min为低频刺激。两种刺激频率对脑功能影响不同:高频刺激有兴奋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作用,低频刺激则起到抑制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兴奋的作用,临床上需针对不同疾病性质加以选择。同时,孙申田强调针刺时间的重要性,每次需连续捻转3~5min,间隔30min,重复操作3次后,留针5~6h,起针时再次进行捻转刺激。针刺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显示,针刺效应在停止刺激后可保留30min,故而以30min为重复捻转的时间节点。孙申田特别强调只有达到上述要求的刺激量,才会使患者尽快得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的病痛。

4  强调多种针法与手法的运用 

4.1  针法

(1)循经透刺法

循经透刺法是治疗项背筋膜病时常用的一种特殊针刺手法。项背筋膜病疼痛部位多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处,故多取疼痛处的背俞穴采用循经透刺法,此法要求针与皮肤表面呈15°角循经平刺入腧穴,相邻背俞穴间形成透刺,并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沿上述背俞穴透刺后,针刺部位的皮肤发红充血呈条或片状,其效果最佳。

(2)平刺透刺法

平刺透刺法是孙申田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的常用针法,临证时,根据病变皮肤相对应的神经节段进行局部取穴。从脊柱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开始,沿肋间神经走行方向的肋骨下缘,依次向同侧的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平刺、透刺,一针接一针,直达胸、胁部肋间神经终止处;根据病变肋间神经选择针刺的区域,平刺刺入后稍加捻转,诸穴得气后取肋间神经针刺的首尾穴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20Hz)刺激30min,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嘱患者针刺时保持体位不动,以免出现气胸等不良事件。平刺透刺法可广泛应用于带状疱疹、疱疹后神经痛、脊神经损伤、肋间神经痛等疾病,依据周围神经的节段性分布支配特点准确定位肋间神经和脊神经损伤节段的上界和下界至关重要,这样可以确定针刺范围。同时可配合百会调神定痛,神安则痛减,以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3)滞针提拉法 

滞针提拉法是孙申田临床治疗面神经麻痹及脏器脱垂性疾病的常用针法。在面瘫恢复期,对于某些顽固的口角不动、额纹不举的患者,孙申田主要采用四白滞针提拉法。即取0.30mm×6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尾带柄)于四白向下平刺直透地仓,进针约50mm后,逆时针单向捻转针柄,使针体与肌纤维缠绕至针滞提拉不出。此时,捏紧针柄向上外提拉,使面肌随着针的提拉而被动向上牵引,反复提拉数次后,在向上、向外提拉的状态下,一手固定针柄,将另一根针穿过该针尾部的小孔,并刺入瞳子髎透太阳以固定提拉针,瘫痪面肌由于牵拉矫正而恢复至正常的外观。

治疗脏器脱垂性疾病时,在脱垂脏器体表对应区域和瘫痪肌肉处将一根针灸针平刺入皮下,单向逆时针捻转,在针体与肌纤维缠绕后,捏紧针柄向上外提拉,根据第1根针的长短选择固定位置,将第2根针穿过该针尾部的小孔,固定提拉的针灸针。如在治疗胃下垂时,局部采用中脘透刺天枢;在治疗子宫脱垂时,局部应用气海(或关元)透刺子宫或维道。

4.2  手法

孙申田临床常根据得气与否施以不同的手法,针刺前期应用催气导气手法、中期应用得气候气手法、后期施补虚泻实手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针刺气未至时,常用提插结合捻转法促进气至,连续施以手法3~5min,休息5min后再重复刺激,一般进行3次。此时若未得气,需继续行针以催气或留针以候气。前文所述的经颅重复针刺法就是临床常用的催气导气手法之一,应用该手法时,多数患者会出现良好的即刻治疗效应,如瘫痪肢体麻木无力、语言笨拙、二便失禁、各种疼痛症状等有所改善,符合“效之捷、莫过于针”的论断,体现了针刺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重要的地位。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孙申田主张继续施以手法,使针体在上下2.5mm的范围内连续均匀提插,这种小幅度的操作手法可使针感扩散,甚至产生循经感传,使气至病所。此时,还可施以循按法,即手指顺着经脉循行路线,在针刺腧穴的上下部位轻柔循按,促使已得之气沿经络循行路线行走与扩散。此外,还常施按压行气法以促进气至病所,即针刺得气后,若欲使针感向下(按照经脉循行方向)传导,则用押手手指按压所刺腧穴上方,控制针感向下;反之,若欲使针感向上(逆经脉循行方向),则按压所刺腧穴下方。得气候气手法的应用,可以起到加强针感及控制针感方向的作用,保证患者针刺后快速得气。

后期常用提插捻转法以加强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孙申田指出针刺补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特定穴的补泻手法,因部分特定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需根据辨证选择适宜的补泻手法;二是具体的针刺手法,针刺得气后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虚实状态,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常施用的单式补泻手法为提插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针对一些特殊病情患者也会施以复式补泻手法,如阴中隐阳法、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赤凤迎源法、苍龟探穴法等。还指出针刺手法的具体操作指标很难量化,需结合患者的体质、神态,甚至针刺所选体位加以调整,或根据医师的临床操作经验灵活运用。

孙申田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凡正气未衰者,外邪收敛较快,患者针刺后得气快;正气已衰者,施以手法后不易得气,不得气则疾病恢复较慢,故疗效多一般。因此,临床上,孙教授认为当通过手法催气以候其气,得气后也要慎守勿失,以巩固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响得气的因素(中)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传的针灸妙法---飞经走气
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先生针刺手法经验
濒临失传的“烧山火”针灸绝技(收藏版)
金针王乐亭针灸操作手法详解(干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