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观真:在“漆黑”中看见通透

在今天中国的很多地区,漆器已经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几千年来,漆器原本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绵延,但随着它们在生活中的逐渐消逝,疏离的还有我们在这类器物上寄托的情感以及对“漆”的了解和欣赏。

▌吴观真,1984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平市,这里地处闽北而靠近武夷山。他说:在我的家乡闽北,印象中小时候的生活里,漆器在生活中还是常常可见的,它们或是一只漆碗,或是一件家具,又或者是刷上黑黑大漆的棺材。漆器,可以伴随人的一生。而当“漆”附着在器物上时,便总不免披着一层实用的功能。而我觉得“漆”这种材质,它本身蕴含着通透的美感,所谓漆黑的深夜,并不是说眼前的一切呆板又固化,而是说当你伸出双手,前方还有通透的空间可以去探索无限可能。所以我想要做的,即是找到新的方式和语言,让漆材的通透性展演出更丰富的视觉艺术魅力,并以这样的当代漆艺术,去述说我的家乡和在家乡中孕育出的我自己。

元末明初 剔黑双鸟穿花纹盘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传统漆艺,“漆”须为“器”

▌遇见吴观真的作品,是在今日美术馆“观真:当代漆艺术个展”。漆艺术在今天,用何种方式创作才能呈现出新意,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漆树与漆,原生于中国。以木、竹、金属等材质为胎体,并在其上髹饰漆的器物,被称为漆器。留存至今的古代漆器,即有出于贵族墓葬的考古文物,也有精美的传世佳作,我们往往将这些作品视为传统漆艺术的代表。明代《髹饰录》有言:“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这段文字虽不乏传说色彩,但也点到了几个事实:其一,中国漆器以黑、红两色为主色;其二,传统用漆之法,首先看重它的实用功能,防水、抗腐蚀的漆让器物多了耐用性;其三,漆材本身还可以发展成兼具实用性的装饰材料。

元末明初 黑漆菊瓣盘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若以《髹饰录》的观点回顾中国历代漆艺术,从秦汉时期黑红两色的漆碗,到唐代流行的金银平脱(用漆将金银薄片固着在器表的工艺)铜镜,还有宋代的单色漆盘,以至元、明、清时大放华彩的雕漆,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在传统脉络下,从实用器发展出的传统漆艺作品,始终秉承着“漆”须为“器”的观念。

▌传统,意味着经典。好的传统需要被传承,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我们却又希望艺术家能够在作品中展现出对传统的新认识。以漆为器的传统,已维系千年。今天,我们依然要在器用的基础上,去创作当代漆艺术吗?

明晚期 黑漆嵌螺钿游园

赏乐图菱形盘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漆艺不器,更现通透与活力

▌从食器、家具,到乐器和丧葬用器,传统大漆与漆器,是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也因此在这样的氛围中,漆器无论是作为日常用器,还是昂贵的奢侈品,总会有人习惯使用,也有人懂得欣赏。而在今天,尽管大漆材质天然、经久耐用,但在新材料不断涌现,人们在物质上求多求快的生活观念下,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昂的漆器已很难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心理了,也由此它们逐渐淡出了当代人的生活需求。

▌既然“实用”已非“必须”,用“不器”的漆艺,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记忆和对生活的思考,也不失为创作当代漆艺的新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吴观真看来,大漆本身就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材质,取自天然的漆,会呼吸、有生命,蕴含着一种通透鲜活的美感,它会在岁月流逝中,感应环境的干湿冷暖,而在色泽和状态上,不断展现出细微而美妙的变化。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古琴上的“金银平脱”工艺,漆在这里的重要功能为金银片的粘合剂,而非突出漆器质感之美

▌为了让漆材的通透美感以最佳状态呈现,吴观真选择用特别织造的苎麻,来作为自己漆艺术的载体。苎麻纤维柔软而透光,既可拉平固定在木框上,创作成类似绘画的作品,同时也可以任意弯折,配合作品内容而呈现一定的形态。于是,在苎麻和漆的结合下,吴观真的作品看起来既像是绘画,又像是时尚的装置艺术。例如一件名为《那—山计划·敦煌》的长卷,吴观真用漆在苎麻上画出起伏的山峦,同时又将苎麻长卷本身折出波浪状的起伏,打上灯光之后,长卷下缘便同时有了一条“影子”山峦。吴观真说:传统的漆艺术是有体积、是3D的,我将平面苎麻折出立体的波浪,正是在向传统致敬。

《漆线织忆》局部 大漆 、苎麻线 尺寸可变,2018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展陈,在作品的悬挂方式和灯光布置上都格外讲究—画框式的作品,并非紧贴在墙面上,而是将画框的一侧离开墙面悬挂,然后再配上角度合适的打光,我们便能同时观看到作品正面的笔触痕迹和背景墙上的斑驳阴影。

▌墙上的影子空灵好看,正因为漆材本身具有通透性,才会令漆影随着艺术家用笔的轻重不同,也有了浓淡变化的丰富质感。

“观真—当代漆艺术”个展亚洲巡展(北京站)2018

今日美术馆 展览现场

记忆的抽象碎片,真实不虚

▌这次展出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纯粹抽象风格的,吴观真将这一系列命名为《记忆碎片》;另外还有一些,虽然画了树叶、花草或是竹子,但主题并不十分鲜明,作者称之为《白日梦境》系列。

《白日梦境·四》,大漆、苎麻,140×140cm,2018

▌吴观真说:自己曾经也画过具象作品,但现在则越来越喜欢抽象风格。“其实《记忆碎片》和《白日梦境》,这些作品的灵感都和我儿时在家乡南平的记忆有关,作品里有我对漆器的印象,有武夷山的茶叶,有附近建窑的兔毫盏,也有山上的树和田间的石。人的脑海中,不可能将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留下,因此记忆往往是碎片化的,也并不清晰。然而恰恰是这些小小的碎片,会在心中闪烁,因此它们也是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动。”

《记忆碎片·六》,大漆、苎麻、木屑,150×150cm,2018

我的家乡在福建南平

▌提起大红袍,我们总能想到武夷山,因为只有在那里的山、水和人之间,才能孕育这样的茗茶。吴观真作品的关系,也大抵如此。大漆的干燥,对湿度和温度都很有要求,武夷山脚下南平的一切,不仅在他的记忆深处,那里温暖潮湿的气候,也是他创作漆艺术的必要条件。

观真—当代漆艺术个展亚洲巡展(北京站)2018

今日美术馆 展览现场

▌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实是在强调只有坚持自身文化艺术的独特性,才能让它的重要性突显出来,以致不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被裹挟、迷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一方艺术。南平的山水和文化滋养出吴观真,他用自己的当代漆艺术,回馈这片大地。

“观真—当代漆艺术”个展亚洲巡展(北京站)2018

今日美术馆 展览现场

采访、文/孙璐

编辑/岳岩

图片提供/大都会博物馆

《吴观真:在“漆黑”中看见通透》选自《艺术商业》12月刊

《艺术商业》12月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漆人漆事 | 文森·漆(Vincent Cazeneuve):一个法国艺术家写给“漆”的情书
吴观真: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漆艺术》漆艺文章精华帖回顾(2014-2016)
铜喜《大漆熏香炉》
【漆艺术】我所钟爱的“大漆之趣儿”
【漆艺术】您的生活缺少一件“漆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