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今庸,《金匮要略》中的浮肿病证

李今庸临床医论医话

《金匮要略》中的浮肿病证

        浮肿,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在《黄帝内经》一书里,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它的发病原因、形成机制、临床证候和治疗原则以及治疗其病的具体针刺穴位。它在《黄帝内经》中名称也很多,曰“水”,曰“浮”;曰“附”,日“驸肿”;日“浮肿”,曰“风水”,曰“肾风”;曰“肤胀”,曰“水胀”,曰“鼓胀”;曰“石水”,曰“大腹水肿”,等等。药物治疗浮肿病,虽然在此以前就已发现,并载入了文献,如《山海经》中《中山经》所载“羊桃”之“为皮张”、《西山经》所载“黄雚”之“已驸”等,《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可能为“药物”“针刺”二者的共有治疗原则,但是《黄帝内经》毕竟是在详于“针治”而略于“药治”,故未见其有记述治疗浮肿病的具体药物,而《伤寒杂病论》在这方面则是大大发展了,给治疗浮肿病证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比较丰富的资料。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地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现在流传的《金匮要略》,是北宋时期王诛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乃《伤寒杂病论》的删节本,又经林亿等整理而成的。

《金匮要略》将浮肿分为“肿病”和“肿症”。肿病是种独立疾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概称之为“水气病”,立专篇以论述之;肿病则是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症状,则于各篇有关疾病中分别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文只三十三条,而篇幅却大于其他诸篇。篇中条文颇有脱简。在语法上,有对文,有变文,有省文,有互文见义,且某些文字保留了古训,又每以脉象阐述病机,故较难读懂,还有些内容散见于其他各篇之中,因而必须联系其他各篇有关条文内容阅读之。

水气病的发生,有因汗出逢风,水湿不能外出体表,留滞于肌肤之内而成者,其肿先见于头面而后及于身半以上或至全身:有因小便不利,水液无下出之路,浸渍于肌肤之内而成者。其肿先见于两脚,而后及与身半以下或至全身。是水气病总以水湿之邪浸溃留于皮肤肌腠,致身体庞然肿胀,肤色光亮浮泽为特征。

水气病虽是水湿邪气留滞于肌肤为患,但也时有波及内藏者,故或有“心水”的“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或有“肝水”的“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或有“肺水”的“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或有“脾水”的腹大、四肢重、津液不生、少气、小便难”,或有“肾水”的“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足冷、面瘦”等兼证出现。

       在治疗上,《水气病篇》本《素问》“开鬼门”“洁净府”之法,明确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并提出对“大腹水肿”者,“可下之”以峻攻其水,从而改变了《灵枢经·四时气》治疗此病采用“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第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球,必坚来(束)缓则烦悗,来(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球尽乃止”的“腹部放水”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补充了《黄帝内经》对水肿病治疗的一大原则。

        由于水气病有夹寒夹热即后世所谓“阴水”“阳水”之不同,《水气病篇》又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原则,在发汗、利小便时分别采用药物的凉或温,对身半以上肿或先身半以上肿而后延及于全身肿者,如风水有热,证见“一身悉肿、骨节疼痛、脉浮(大)或(数)、恶风、自汗出、身微热”者,治以“辛凉发汗”,方用“越婢汤”:麻黄去节18克,石膏24克,生姜10克(切),大枣5枚(擘),甘草炙6克,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分温三服。如风水无热,证见“浮肿、骨节疼痛、脉浮、汗出,恶风”者,治以“辛温发汗”,方用“杏子汤”:麻黄去节10克,杏仁10克(去皮尖炒),甘草炙6克,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分温三服。如风水阴盛,里阳郁阻,证见“浮肿、骨节疼痛、脉沉、汗出、恶风”者,治以“温阳发汗”,方用“麻黄附子汤”:麻黄去节10克,甘草炙6克,制附片10克,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分温三服。如皮水有热,证见“一身面目黄肿、口渴而不恶寒、脉沉、小便不利”者,治以“辛凉发汗,健脾补土”,方用“越婢加术汤”:麻黄去节18克,石膏24克,生姜10克(切),大枣5枚(擘),甘草炙6克,白术12克,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分温三服,对身半以下肿或先身半以下肿而后延及于全身肿者,篇中论其方证较简,当于其他篇中求之。如皮水有热,血气瘀滞不利,证见“浮肿、口渴小便不利”或“妇女经水不通”者,治以“化滞活瘀,利窍泄热”,方用“蒲灰散”:蒲灰七分,滑石三分,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如风水水结膀胱,气化不行,证见“浮肿小便不利、恶寒、发热、汗出而渴、脉浮”者,治以“化气行水”,方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五苓散”猪苓24克去皮,泽泻40克,茯苓24克,桂枝去皮16克,白术24克,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饮热水。如正水阴盛,肾阳郁遏,证见“身肿,肢冷,小腹满,小便不利,脉沉迟”者,治以“温阳化气”,方用《伤寒论·少阴病篇》中“真武汤”:茯苓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切,白术6克,制附片10克,以水煮药,去滓,分温三服。其对石水阴邪凝结于内,证见“浮肿,腹大如鼓,小便不利,脉沉绝”者,提出“可下之”,以峻攻蓄水,方用《痰饮咳嗽病篇》中“十枣汤”: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份,上三味捣筛,以水先煮肥大枣十枚,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此方必须平旦服,不得服在傍晚,以免药后得效泻下时影响睡眠和感受风寒。如患者体弱,不耐此汤峻攻者,可改“汤”为“丸”,以“枣肉”和“药末”为丸以服之,或以醋调“药末”为糊以敷小便,更稳。如黄汗阳气阻遏,营卫郁滞,证见“头面四肢浮肿、身体疼重、发热恶寒、小便不利、汗出沾衣、色正黄如黄檗之汁、脉沉迟”者,治以“振作阳气,和调营卫,散郁行滞”,方用“芪芍桂酒汤”:黄芪15克,白芍10克,桂枝去皮10克,以水和苦酒煮药,去滓,分温三服;或“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皮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切),大枣4枚(擘),黄芪6克,以水煮药,去滓,分温三服,每服须臾,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如气分大气不运,营卫俱微,阴阳不通,证见“浮肿、手足逆冷、腹满肠鸣、心下坚结如旋杯、恶寒、身冷、骨疼、痹不仁、寸口跌阳脉则迟而微涩”者,治以“运转大气,散邪开结”,方用“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枝去皮10克,生姜10克(切),炙甘草6克,大枣4枚(擘),麻黄去节6克,细辛6克,制附子10克,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分温三服,当汗出,肌肉微痒如虫行皮中。

篇末枳术汤证,乃因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同类而相及者,非枳术汤亦为治疗浮肿之方。虽然其证发展也可能出现浮肿,然彼时的治疗则非其方所能胜任矣。

本来,水气病乃水邪留滞于皮肤肌腠,水饮病乃水邪停积于胸腹肠胃,二者均为水邪,故常互为因果,相兼并见。水气病的水邪内浸则发水饮,或浸肺发为肺胀而咳嗽上气,水饮病的水邪外渍则发为水气病而出现浮肿,肺胀亦每“欲作风水”。故支饮病饮邪停于胸胁,支妨肺气,证见“脉浮,咳逆倚息、不得平卧、其形如肿、甚则面目皆肿”者,治以“逐饮降逆,发汗消肿”,方用“小青龙汤”:麻黄去节10克,白芍10克桂枝去皮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10克,千姜10克,五味子8克,法半夏8克,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渣,分温三服。溢饮病饮邪溢于肌皮肠胃之外,流归于四肢,正见“脉浮、四肢浮肿、身体疼重、烦躁”者,治以“发汗除烦,方用“大青龙汤”:麻黄18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炙甘草6克,杏仁4个(去皮尖),生姜10克(切),大枣4枚(擘),石膏20克,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分温三服,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其不“烦躁”而“心下有水气”者,治以“发汗逐饮”,方用“小青龙汤”。水饮壅塞于肺,发为肺胀,证见“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咳嗽上气、喘鸣迫塞”者,治以“通闭泻肺”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15克(熬令黄色,捣丸),大枣4枚(擘),以水煮枣,去枣取汁,内葶苈再煮,去滓,顿服。妊娠胞胎压迫膀胱,水道不利,水气艰于下出而浸渍于肌肤,证见“下体浮肿、身重、小便不利、洒浙恶寒、起即头旋”者,治以“滑窍利水”,方用“葵子茯苓散”:葵子50克,茯苓10克,共杵为散,饮服方寸匕,一日服三次。还有暑病夹湿,人体夏月中喝,口渴贪引,伤于冷水,水行皮中,证见“身热疼重,一身肌肤浮肿,小便不利,脉微弱”者,治以“苦寒泄热,利水消肿”,方用“一物瓜蒂汤”:瓜蒂20个,锉断,以水煮之,去滓,顿服。此方乃“一物瓜蒂汤”,非“三物瓜蒂散”之方,二者不容混淆。瓜蒂,一名“瓜丁”名“瓜当”,乃甜瓜之蒂,味极苦,故有称“苦瓜蒂”,作“散内服则涌吐,作“汤”内服则利小便,是给药时剂型不可不分。

其他如“甘草附子汤证”之风湿病“或身微肿”,“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之历节病“身体魁赢”“独足肿大”“黎芦甘草汤证”之“手指臂肿动”,虽为各种有关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症状,然均与痰浊水湿之邪相关,仍与水气病有相通之处。至若血凝热腐之痈肿,属古代外科疾病,理当另行讨论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条
临床上常见的麻黄汤类方证与柴胡汤类方证总结(后附精彩医案)
39伤寒 脉浮缓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0)——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方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