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道-以香养性 以馨化德

我们现在最早反映古人用香历史的物品,是红山文化青浦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香炉和战国时期的铜质博山炉。它们留下了香在数千年前人们生活中的身影,至今好像仍在散逸着那千年的余香。从其造型到功用的设计,是熏香养生和疗疾的器物。从其尺寸及工艺的精美来看它们是典型的室内用具,不仅适用而且还有着装饰或其他作用。
实际上汉代开始,香除了养性养生的作用被更加重视以外,香及香具也成为了权利和身份的象征。皇帝用玉炉、皇后金炉、皇子错金炉……大臣铜炉。不同的香气也代表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作用。

古人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茝,沉檀脑麝。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有焚香伴月,有香令人幽,有香之恬雅者、香之温润者、香之高尚者,有祛疫避瘟香、愈疾香,有佛香、道香,有冷香暖香,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更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在用香、品香上也讲究心性的领悟。所以才有了杜甫的心清闻妙香,苏轼的鼻观先参,黄庭坚的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它切近心性之时,也切近了日常生活,切近了普通百姓。虽贵为天香,却不是高高在上的、少数人的专有之物。正如《荀子?正论》所言:居如大神、动如天帝的天子也以香草养生,与庶民并无两异。

古人为什么几千年来对香始终情有独钟呢?从中国文化的特质观之,则答案尽明。中国文化的特质即是以性命学说、人天整体观为本体,以道德化育为能。

注重本性的修养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故孔子有修身、齐家、治国、平之说,并把修身放在首位。传统哲学思想中,人是天地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以和之于天,顺之于道。性与命的和合才会有强壮的身体和圆融的智慧,才构成了一个健康完美的生命。顺道者,喻之为有德。人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呢?即须修身养性。本性的成长除了修养炼化而外,香是人类找到的滋养本性的唯一食粮。孟子说,以鼻之于臭,为性性之所欲,不得而安于命。香之作用与价值由此可见。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根本尺度,道德高尚之人具有化育万物之功,泽惠于众生,行不言之教而功成。恰似一炷馨香燃尽自己播撒芳香而无求。汉初《春秋繁露执贽》用郁金草酿制的香酒(鬯酒)来比喻圣德:鬯取百香之心择于身者,尽为德音,发于事者,尽为润泽,积美阳芳香以通之天淳粹无择,与圣人一也

人们用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感官的享受,那仅是一种表象,古人需求的是焚香时获得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降服人的躁欲心火,使人安静,使人喜悦,启迪人的才思灵感,使人在静谧和谐的环境里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格塑造。正心正行,为社稷民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它是中华文化的脉,是因为它使天人整体、性命相合的民族思想之本得以化生、延续、拓展,从而孕育出了以清正、含蓄、圆融、健康向上为主要特征的主体文化和民族品格。孕育出了与之浑然一体处飘香的诗词文章,琴棋书画以及恬淡儒雅的生活情调和生活节奏。形成了独立于世界的、特有的,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哲学文化体系。

明屠龙对香的总结是: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之以远避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矣。沈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以醉笈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可以说这是对香与生活之关系最生动的总结。

林清玄先生说: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论何时,只要看到一炷香,心灵就有了安定的力量。即便帝王在接受朝见之前,要有侍香内官二人,各捧香炉先于帝王进入殿内,安放香炉于香案后,同时焚香,再有专人将炉盖盖好调正,司礼官高唱安定了,此时帝王方可落座。安定的是什么呢?是社稷江山,是躁火难降的人心?

先贤们认为焚香是修养人格,培正念、降躁火、辅正行最便捷有效的形式。即如黄庭坚所言: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可能正是一代代灵台空明、洞彻天地生化之理的先贤们,时时调整着民族发展的航向,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馨香永续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檀香文化 | 以香养性 以馨化德
#香道文化 谁说没有香炉就不能点香了,手工制作香炉
品香最高境界:沉香
风雅一炷香
香道入门,由香道工具开始!
中华香炉文化(三)宋代香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