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观察

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观察

              赵勇 方维  张宽 闫安 秦伟凯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北京 100102 )

【摘要】目的:观察铍针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肩胛肌筋膜炎患者54例,脱落1例,脱落病例后共53例。男14例,女39例。平均年龄27.66±4.51岁。病程0.25~3年。在肩胛部的压痛点,应用铍针垂直进针,一次性治疗,松解1—3个痛点,一周后复查,根据痛点分布可再治疗一次,松解1—3个痛点,第二周后采集数据。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在肩胛部周围最明显压痛点处用压痛仪及局部软组织张力仪测量数据作为评定指标。根据疗效标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痊愈26例(49.06%),显效24例(45.28%),好转2例(3.74%),无效1例(1.89%),总有效率98.11%.治疗前后VAS 评分、压痛仪数值、软组织张力仪测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主观感受的vas>

【关键词】:肩胛肌筋膜炎;铍针;临床疗效观察

 

   肩胛肌筋膜炎又称肩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是指因慢性劳损、寒冷、潮湿而使肩胛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 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其中患者在肩胛部有明显的局限性痛点,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其最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探讨分析以经筋理论为基础,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疼痛的治疗作用,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对53例入组的肩胛肌筋膜炎患者疼痛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4例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及骨伤科研究所门诊病例脱落1例,脱落病例后共53例.为排除年龄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年龄20-40岁。14 女39例平均年龄(27.66±4.51病程0.25~3年。

1.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 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 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肩胛部酸痛, 肌肉僵硬发板, 有沉重感, 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 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肩胛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肩胛部肌肉僵硬, 沿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菱形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 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 线摄片检查无阳性指征。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 患者年龄在20—40岁之间。③在肩胛部经筋循行线路上有明确的压痛点或有“筋结”。④符合病例排除标准。⑤签署知情同意书。⑥ 自愿作为受试对象 。⑦ 能接受试验方法治疗,志愿完成疗程者。病例排除标准:① 不符合肩胛肌筋膜炎诊断标准的。②不接受上述治疗的和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 颈部及肩胛、肩等部位患有可能影响疾病诊断的疾病。颈椎病,外伤,骨折,肩部的肩袖损伤、骨折及脱位患者。合并内脏疾病可产生相同及相似症状者。④ 作用部位局部软组织出现皮肤破损及可以感染症状。⑤ 正在接受其它相关治疗,

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观测者。⑥ 有出血倾向者。⑦ 不愿接受研究者。

1.3治疗方法

53名患者均应用铍针治疗一次性治疗,松解1—3个痛点,一周后复查,根据痛点分布可再治疗一次,松解1—3个痛点,第二周后采集数据。铍针为苏州环球医疗器械厂生产直径0.3~0.5 mm针体长4 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0.3~0.5 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3~5 cm铍针操作包括以下几个程序:①定位:首先让患者端坐,体位保持不变,术者准确触及到压痛点后,用指端压痕十字标记,作为进针点。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②消毒:用碘伏或碘酒-酒精常规消毒进针点,消毒范围大于操作治理范围的两倍。③进针:术者一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另一手拇、食指用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块捏住针体,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双手骤然向下,针刃垂直进针。④松解:进针后进入皮下到达筋膜,沿经筋走行进行一点或多点线式或扇形减张。进针深度以刺破张力增高区和正常区交界处为宜,松解3—6针为宜,具体可视病情而定。病程较长,肌筋膜肥厚严重且肌张力较高的患者,可行线式松解,

项目来源:北京市科技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Z111107058811062)


沿一个方向松解形成一条长约0.5—0.7cm筋膜裂隙。注意:松解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步骤,松解的层次始终是在筋膜层,不必深达肌层,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及减少术后反应。⑤出针:松解后出针,用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块按住局部2~3min ,无菌敷料外敷,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即可。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二周后复查时进行软组织位移数值、VAS 疼痛指数、压痛数值的测定。

1.4.2软组织位移值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力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 级实验室)研制的JZL-Ⅱ型张力计[2](专利号:ZL02253003.7)

进行数据测量。测试步骤:受试者端坐, 两眼平视前方, 颈部呈中立位,医者将软组织张力计的测量端垂直放于一个经触诊张力最高点或压痛点,以1mm/s的加速度施力,通过分析软件计算出0.5kg压力时的软组织位移数值(L500g)。软组织位移值越高,表明软组织张力越低

1.4.3压痛值采用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3](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研制,专利号:ZL200520142236.5)测量。操作时在压痛点按压,以患者自觉疼痛时的测试仪读数作为疼痛值,此数值代表痛域的高低

1.4.4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患者通过疼痛卡尺自我做疼痛的评估。卡尺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能想象到的最严重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程度。

1.4.5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5]:痊愈:疼痛、压痛、引发疼痛点等症状消失,疼痛结节、疼痛条索消失或明显变小;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疼痛、压痛、引发痛点症状轻微,疼痛结节及条索有所缩小,气候变化时偶有不适;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遇劳累和寒凉时;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治疗前后疼痛、压痛、软组织张力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成对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软组织位移测量与压痛值测量结果见表1,治疗后软组织位移与压痛值均增加,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VAS评分结果见表1,。治疗后VAS评分减小,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所有病例无不良反应发生,痊愈26例(49.06%),显效24例(45.3%),好转2例(3.74%),无效1例(1.89%),总有效率98.11%。

2.4 肩胛肌筋膜炎患者VAS 评分和软组织位移数据间的相关性。见表2.VAS 评分和软组织位移数据具有相关性(P<0.05);VAS 评分作为因变量,软组织位移数据作为自变量,两者间线性回归方程为:Y(VAS)=4.733-0.376X(软组织位移数据),可见两者间呈负相关,随着软组织位移的升高, VAS数据有降低的趋势。确定系数R2=0.202,表示因变量VAS 评分的变异中有20.2%可由自变量软组织位移数据的变化来解释。对包含常数项的回归方程经F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1 治疗前后VAS评分压痛软组织张力变化比较`x±s)

时间

VAS(分)

压痛(KG)

软组织位移(mm)

治疗前

治疗后

6.28±1.12

1.55±1.19

3.54±1.49

7.33±1.59

6.19±1.18

8.47±1.42

t

P

25.335

0.000

-18.221

0.000

-12.314

0.000

 

             表 2 VAS 评分和软组织张力位移数据间线性回归分析

    指标      

非标准化系数

—————————————

    标准误差

 

 标准化系数

 

 Sig

F        R2

VAS评分

软组织张力位移

4.733      0.899

-0.376        0.105

   -0.450

0.000

0.001

12.918     0.202

3讨论

3.1 从中医经筋理论探讨肩胛肌筋膜炎疼痛的机制

    “经筋”源于《内经》,《灵枢·经筋》中十二经筋的起点均在四肢指、趾端,终于头身,呈向心性循行汇聚。在循行途中分别或重复“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厚之处。肩胛部有多条经筋经过: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手阳明之筋“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灵枢》中经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支转筋”;手太阳之筋“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手阳明之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6]等。经筋病候表现为各条经筋集中一点,即整块肌肉的作用点在筋腱与骨连接的“尽筋”处,是肌腱的应力集中点,这个点经筋称之为“结”“聚”,是损害性活动的主要承受部位,也是疼痛的常见部位[7]。《灵枢·经筋》记载“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这表明“疼痛”、“筋挛”、“筋转”、“筋急”“筋纵”均为经筋的病理状态。肩胛部经筋的“结”“聚”点从力学要素认为是肌肉、韧带应力的集中点,从解剖学角度讲这些“结”“聚”点是神经分布最丰富的部位。应力的集中使该处的肌肉韧带发生痉挛、筋膜挛缩, 筋膜和肌肉还会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厚。这些变化带来的是在一个封闭的筋膜腔室内的肌肉韧带组织增多,那么,筋膜腔室内的压力和表面的张力就会增高。其筋膜腔室内的压力和张力增高必然对“结”“聚”点分布的神经产生牵拉和压迫[8].经统计分析,VAS 评分和软组织张力位移数据间呈负相关关系, 随着软组织张力位移数值的增高,VAS 评分呈下降趋势,并且可用回归方程来表示。即随着软组织张力的降低,患者主观疼痛呈下降的趋势。

 3.2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作用机制

铍针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刀锋”。在《灵枢经》中对于铍针就已经有了规范的描述。目前根据材料学原理,由原来的“末如刀锋”,改成了“末扁体圆,末为直刃”,《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指出其治法主要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以痛为腧”是原则;“燔针劫刺”是方法;铍针以“肩胛部痛点为腧,”即软组织痛点、张力最高处行减张减压[9],刺切限制张力释放的组织如筋膜等,可释放过高的筋膜腔压力,消除对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和压迫,缓解肌肉筋膜痉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10],或通过有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发生、消除炎症[11-12]。从而缓解疼痛症状。从表1中可见,治疗后软组织张力位移与压痛值均增加,治疗后VAS评分减小,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以软组织生物力学和中医经筋为基础,通过对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疗效的观察,表明从经筋角度运用铍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肩胛部疼痛症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刀拨法筋膜松解术?2
骨伤、微创大咖董福慧教授---铍针疗法介绍
刃针松解技术+五行脉针
章瑛:人体针法筋膜松解术的应用(以肩部为例)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笔记C
强刺激推拿压痛点治疗和传导痛系统检查的人体压痛点的归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