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Nature子刊:为何有些病毒不易人传人?揭开人类体液中的先天防御机制

来源:生物世界 2024-04-02 11:55

该研究表明,精液和唾沫中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种蛋白——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能阻断寨卡或登革热病毒等病毒的感染。

马尔堡-菲利普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icro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Phosphatidylserine-expos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body fluids are an innate defence against apoptotic mimicry viral pathoge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精液和唾沫中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种蛋白——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能阻断寨卡或登革热病毒等病毒的感染,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这些病毒直接人传人比例较低,以及为何这些病毒容易通过缺乏这种分子的体液(如血液)或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从五种不同的人体体液中分离了细胞外囊泡(EV),这些体液包括精液、唾沫、尿液、母乳和血液。

 

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名为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的蛋白在精液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比在血液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更常见。在实验室实验中,他们发现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PS)能阻断寨卡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因为这些细胞外囊泡(EV)会争夺相同的磷脂酰丝氨酸(PS)受体并干扰病毒附着和侵入。如果达到与体内相似的细胞外囊泡(EV)浓度,那么登革热、西尼罗河、基孔肯雅、埃博拉和疱疹性口腔炎病毒的感染都会受到抑制。然而,艾滋病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新冠病毒(SARS-CoV-2)和疱疹病毒(HSV)由于利用别的入侵受体,并未受到抑制。研究团队用酶把细胞外囊泡(EV)上的磷脂酰丝氨酸(PS)清除后,它们阻断感染的效力也随之消失。

 

 

这些研究结果解释了为什么登革热、西尼罗河、基孔肯雅、埃博拉和疱疹性口腔炎病毒等主要通过缺乏表面具有磷脂酰丝氨酸(PS)的细胞外囊泡(EV)的血液传播或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而不是直接通过人际接触传播。此外,这些研究结果可用于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磷脂酰丝氨酸(ps)的功能与应用改变细胞流动增强记忆力
PNAS丨磷脂酰丝氨酸阳性的细胞外囊泡促进CD8+ T细胞功能
倍维悦研究报告:磷脂酰丝氨酸,获得FDA唯一认证的“大脑营养素”
重组人膜连蛋白A5(活性)的性质&注意事项
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简述存储注意
Life’sPS磷脂酰丝氨酸--大脑健康核心原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