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合唱技巧

合唱气、声、字链式滚动技巧研究

时间:2012-06-21 13:44:33 点击:1232

合唱气、声、字链式滚动技巧研究

徐 韬

    编者的话:合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演唱形式。它是集群体人声元素、多声部音乐元素、文学元素、美学元素以及人的心理、生理与科学歌唱方法等多种元素高度融合而成的音画艺术。所以,在合唱训练和演唱过程中,合唱指挥、合唱个体必须充分认识、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合唱唱法的诸多技能技巧,通过共同挖掘整合本团队排他性的“基因”色彩与所确立的个性声音概念,以合唱群体声响和群体情感为主体,巧妙地演绎出合唱作品应有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以完成二次创作的目的。本文则试图通过探讨合唱气、声、字链式滚动模型、合唱个体参与群体合唱链式滚动的条件及滚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为激发合唱群体进一步创造性地艺术再现作品,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依据。

 

    所谓合唱气、声、字链式滚动技巧,是合唱过程中把每个合唱个体的气、声、字汇集成一体,形成张驰起伏统一的群体气、声、字滚动链条,贯穿于合唱作品训练或演唱全过程的一种方法。即把每个合唱个体的气、声、字统一在一个基点,从起音前的气息准备,到起音后字与字的衔接,直至乐句结束时的收声,始终保持“气”推“声”,“声”带“字”,“字”勾“气”,后字紧接前字,前字铺垫后字的歌唱理念,保持上(头腔)通,中(喉咙)空,下(气息)深的歌唱状态,塑造合唱群体声响为字字成点、点点成线、线线相连、环环相扣的气、声、字循环模型。当合唱群体共同循环时,“气”作基础,如导链;“声”着色彩,作轮毂;“字”吐意境,似齿轮。这一技巧要求每位合唱参与者在默契地参与时各个环节中要相得益彰,要高度统一在“合唱气链“上走字出声,不可过紧或过松,以防止链条滚动乏力或脱链造成缺陷。

    一、合唱呼吸对链式滚动训练的动力影响    

    呼吸在合唱中非常重要,是链条滚动的动力源。如果不能科学地运用合唱呼吸,将直接影响整个合唱的音准、音质和艺术表现。我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杨鸿年先生强调:“要使合唱团获得优美的音质、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富于强弱变化的力度、多彩的音色、伸缩自如的音区以及清晰动人的语言,无一不是以正确的呼吸方法为基础的。”唐末段安节撰《乐府杂录》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都足以说明掌握正确的合唱呼吸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合唱个体呼吸的生理机能

    肺部是每个合唱个体基本相同的呼吸器官,位于上部窄、下部宽的无缝隙圆筒胸廓之中,左右各一并列,由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以及相关的血管、神经、淋巴、结缔组织构成,富有弹性,吸气时涨大,呼气时缩小。整个肺部被胸腔包围,下面是横隔膜把胸、腹腔分隔。呼吸主要依靠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相互运动完成。胸腔外部有许多肌肉包囊连接,它们的紧张和松弛,改变胸廓的大小,推动着空气的吸入和排出。吸气肌肉群,主要包括胸大肌、胸小肌、肋间肌、提肋肌、前斜角肌、后斜角肌等。呼气肌肉群,主要包括下斜肌、胸横肌、肋间内肌、中间腹直肌及腹内斜肌、后腰肌等。由于吸气肌肉群的紧张,引起胸廓扩大,横膈膜向下和向四周伸展,下压腹直肌和腹内斜肌。认识和了解呼吸的基本机能,有利于合唱呼吸的科学运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

    (二)合唱呼吸的训练要求  

    合唱呼吸与其他歌唱呼吸一样,可分为自然呼吸和非自然呼吸。自然呼吸,是人体呼吸器官与肌肉群在平静状态下的吸气和呼气。比如人们睡眠状态下的呼与吸是最为自然的,吸得深,弹性大,松弛、均匀,是合唱个体呼吸过度紧张或找不到呼吸支点时,寻找回归自然状态可借鉴的有效方法,这种呼吸方法的吸入与呼出气量比例大约是11。非自然呼吸,在合唱中既存在其他歌唱呼吸的一致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其独特性在于:一是合唱呼吸必须默契地配合指挥的手势,所有合唱个体在吸气的瞬间正确吸入能够支持乐句演唱需要的气息;二是合唱群体共同保持稳定的歌唱形态,准确完成合唱作品需要的“激起”或“舒起”;三是演唱长音或长句子时,在不改变音量、音色,无明显起声、收声情况下,合唱个体自主进行循环呼吸;四是在演唱声部间交错的复调作品时,为保证作品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合唱呼吸可进行声部与声部间的轮流交替呼吸。

    1.胸腹联合呼吸。这是目前被合唱界普遍认为最为科学、最适合合唱的呼吸方法,也是符合生理条件的自然的呼吸方式。运用胸腹联合呼吸要求每个合唱个体通过张开呼吸器官吸气,使整个胸腔上至锁骨,下至肋骨和横膈膜,乃至前后、左右都形成一个舒展而有弹性的“气囊”,在深度、厚度和高度上,发挥具有鲜活生命力呼吸器官的最大能量。由于气息无孔不入,主动地张开器官作胸腹联合呼吸可以轻松吸入乐句需要的气息,使气息有规律、平滑地送达喉咙。同时,它还具有容量大,弹力强,气息平和、均匀的特点,这样各器官所承担的负荷小,肌肉疲劳程度轻,并能稳定地保持下肋骨及横膈膜的张力和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形成均衡的对抗,有利于控制和产生对声音的支持力量。在实际运用上,不管呼或吸,都要保持器官的相对稳定开合。在“呼”中提前准备“吸”,“吸”中积极推动“呼”,这样的气息循环是自如的、舒展的、积极的,也有利于呼吸器官和呼吸肌肉群的控制。如若用气息扩充呼吸器官,整个肌肉群将是被动的、消极的。当气息吸入器官时,又会受到器官壁的一定阻力,产生一定的气息消耗,而有生命力的呼吸器官在被动的状态下得到扩充,难以给气息提供大容量的自然空间,不利于维持腔体的平衡和控制力,影响呼吸的良性循环。

    2.循环呼吸。循环呼吸是合唱艺术独有的呼吸技巧。在演唱长乐句或长音时,由于合唱群体无法作统一换气,合唱个体又不能完成指挥规定的气口要求,在本声部音色、音量不变以及群体声响效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合唱个体根据自身气量控制需求,在自身气息消耗2/3之前,确保有足够的气力进行瞬间自然换气,实现自主气息调节。循环呼吸时,整体色调要保持平衡,不能造成大起大落。每个个体相互错开,尽量不在小节线上,形成声部整体的很多小节声响感觉无气口。同时,换气时不能有抬胸、提肩等动作表现,也不能伴随有换气声音,换气前和换气后的口腔状态保持元音不变,不能滑向其他的元音。

    (三)合唱呼吸的常见问题   

每个合唱个体在呼吸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而很多问题又直接阻碍着合唱整体音色的塑造,破坏合唱声响的协调与平衡,影响着合唱作品的情感表现。究其原因,合唱个体在气、声、字链式滚动中缺少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技巧,不能与声部群体呼吸链条相融合,引发合唱声部层次的紊乱。常见问题归纳为六种:  

    1.气浅。气浅多属胸式呼吸的结果。合唱个体用此种方法吸气时,表现为抬胸提肩,小腹过度回缩,吸入的气息无控制的堵在喉管里,给声门造成强大压力,气流不稳定,气息不持久,吸入的气息在没有通过声门情况下提前爆破,发声咬字前的瞬间,呼肌肉群失去控制,使气息不能有效冲击声带。尤其在合唱个体参与声部气、声、字链式滚动时,造成气息不能有效挂住声音,出现前强后弱,唱三五个字就少气无力,并靠挤卡声带发出“羊声”或“尖叫”,给声部造成音响上的极不稳定。

    2.过深。吸气过深多属合唱个体单一追求腹式呼吸的结果。此种方法吸气时追求气息下压,提倡“便式”感觉,抬肩、扣胸、挤压腹部,使腰部左右和后腰向外扩张,而胸腔上部虚弱松散,不能有效支撑或主动张起,导致腹部僵硬、无弹性,由于呼吸器官负担过重,自身发声器官又易疲劳,发出的声音沉闷、吃力,导致声部音色暗淡、不灵活,在合唱气、声、字链式滚动中明显感觉声部链条过紧,声部运行笨重拖沓,层次含糊不清,无法轻松地演唱跳跃、活泼或感情委婉细腻的合唱作品。  

    3.过满。吸气过满大多属于合唱个体过分强调气息储备的结果。表现为发声换气时总希望把气息吸得很足,希望气息在身体内停留的时间很长,但忽视了吸气力量越大,呼气力量反抗越强的物理学原理,还会引起身体肌肉的过度紧张,并且气量过大,给声带造成压力,从而引起发声器官的紧张、僵硬,横膈膜和呼吸肌肉群在受到强力控制中又容易疲劳,加重歌唱负担,导致发声笨重、不舒展,强弱控制力差,音准易偏高,气、声、字链条滚动迟缓,音响过重,特别是难以适应抒情、轻柔作品的声音控制。  

    4.漏气。漏气问题有技术和病理两种情况。技术方面的问题大多属于合唱个体后咽壁张力不够,声带不能完全闭合,且受到大面积、强力度的气息冲击,造成声带水肿、边沿不齐,引发着力点分散等。由于呼出的气息流量过大,喉头声带与气息不能有效协调,声带的闭合力会远远小于气流的冲击力,在气、声、字链条滚动中,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气不够用,体力消耗大,控制声音困难,音准偏低,有的还会声音沙哑、空虚、暗淡、浑浊,没有色彩,咬字不清等。为防止声音漏气,一是要不断体会后脖颈亢奋挺立的歌唱状态;二是通过大量的跳音练习促使声带闭合;三是锻炼气息支点,用“s”音高位练习慢呼,通过气息控制,集中训练发音点。器质性病变出现的漏气,如声带肥厚、小结、闭合不全等情况,必须马上停止歌唱,配合医生治疗。  

    5.假吸。假吸属过分强调腰部周围的外在隆起而无实际合唱气息存量导致的一种呼吸假象。合唱个体在参与合唱时,仅靠紧收小腹和使劲鼓肚皮吸气,不能达到合唱吸气的目的。一旦发声,气息将无力支撑声音,用不上劲,气、声、字链式滚动虚弱,咬吐字松懈,只能靠压着喉咙唱,鼓着肚皮喊,音色暗淡,舌根、喉管、肺部等器官及呼吸肌肉群的紧张。

    6.鼻吸。鼻吸是强调口腔或鼻子单通道吸气的结果。在参与合唱时,合唱个体吸气要充分利用口腔和鼻腔,做到同时开合,并在不动声色的瞬间完成吸气过程,不能占用乐曲的时值,不能改变乐曲的节奏。所以,不管演唱慢速作品还是快速作品,均要用口、鼻同时呼吸,最大限度地提高吸气的灵敏度,减轻呼吸器官、发声器官以及咬字吐字器官的负担,尤其演唱快速或强力度的作品,单用口腔或鼻子吸气,发声、咬字吐字显得气短、气浅,有时还表现出提胸、提肩或吸气时带有声音,都会影响演唱效果。  

    (四)合唱呼吸的训练方法    

    对于初学者,必须首先准确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基本要求,进而明确在做胸腹联合呼吸的同时,充分张开呼吸器官吸气,配合积极亢奋的表情,完成歌唱状态下的呼吸连动,为合唱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能在专业声乐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训练,牢牢掌握在自然状态下的吸气与控制状态下呼气,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几种借用生活现象练习合唱中的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急吸缓呼等方法。

    1.吹尘法。吹尘法与合唱训练快吸缓呼很相近。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发现尘封多时的物品上积有浮土或灰尘时,常常会做出一些吹的动作。即,快速地把气吸满,然后做好闭气控制,接着小心翼翼地用气均匀、连贯、轻柔地吹开浮尘。吹气过程中气点集中,速度均匀、力度柔和。这一生活现象用于合唱训练,需要快速地打开呼吸器官,使自然气息下沉,控制力自然适度,很有助于掌握合唱的快呼缓吸方法。   

    2.闻花法。闻花法与合唱训练缓吸缓呼很相近。此法容易使气吸得深,而且没有气声和多余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比较好掌握。可尝试一下闻花、品味过程的吸与呼:愉悦的心情中,身体完全放松,缓缓地使胸腹腔张开,惬意地吸入花香气息,腰围舒展地向外张开,气息作瞬间停顿后,再恋恋不舍地把气息呼出。这一过程,吸得舒服,呼得自然。用这种感觉来歌唱,气息通畅,声音圆润。

    这种状态能保证声音位置和气息的平衡,还能使气息保持一定的深度和畅通。初学者在演唱过程中,越是感觉气息不够用,越要保持这种状态。   

    3.惊讶法。惊讶法与合唱训练急吸急呼很相近。它利用人在惊讶时,使合唱个体在生理上做出的快速反映,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方法吸的快,吸得深,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回放的循环,能锻炼呼吸器官的灵敏度。这种呼吸方法连续快速循环,就是常说的“狗喘气”,对横膈膜和腹肌、肋间肌的弹跳与控制很有益处。   

    4.吹蜡法。吹蜡法与合唱训练缓吸急呼很相近。它是借助生活中快速吹灭蜡烛的方法。即,胸腹腔体张开吸入气息,闭气,对着蜡烛用力吐气,使火苗瞬间熄灭的过程。它需要气息饱满,喷口集中,速度敏捷,呼吸器官在深度膨胀后迅速回收。用吹蜡法练习合唱,有利于气息喷口的训练,特别对练习稳定喉头和放松舌根有很大帮助。

    二、合唱发声对链式滚动训练的色彩影响

    合唱声音的训练,是通过集合合唱个体的声音,打造成具有个性特色的群体声响,以满足合唱不同风格作品的色彩需要。所以,合唱个体的声音质量,决定着合唱群体声响的色彩效果,群体声响又迫使合唱个体不断满足群体的需要。在求得群体声响协调统一、丰满灵巧、富于变化的前提下,必须从合唱个体的声音训练入手,从基础训练合唱个体科学的发声习惯,练习气、声、字链式滚动灵活地调整声带变化,做到有声必有气,有气再发声,让变化多端的基音音波在各共鸣腔里引起共振、扩大、美化,在高、中、低音区保持声音色彩的纯净流畅、柔和圆润、优美动听,从而发出自然、明亮、统一、高位的混合音,实现群体声响色彩的最大化。

    (一)合唱个体发声的生理机能

    每个合唱个体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又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形成的物理现象。合唱发声与日常说话发声有明显区别,但与其他歌唱发声基本相同,主要有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歌唱器官组成。

    1.发声器官。声带是人体重要的发声器官。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对称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声带的中间称声门,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发声时,声带靠拢闭合振动发出声音。声音停止声带松开,气息顺利通过。喉咙上部与舌根之间的会厌,对声门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当发音时会厌自动竖起,形成无阻碍声音通道;当食物或水通过时,会厌自动闭合,防止物体碰击声带。认识和掌握发声器官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培养合唱个体良好的发声习惯,提高对声带的保护意识,避免不正确的发声对声带造成损害。

    2.共鸣器官。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咽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咽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运用共鸣腔的比例有所不同。低音区,胸腔共鸣比例较大;中音区,口咽腔共鸣应用较多;高音区,主要靠头腔共鸣发挥作用。如果每个合唱个体都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共鸣腔体,并能相互协调配合,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合唱音响效果。 

    (二)合唱的声音概念

    合唱一般分为同声合唱(包括童声、男声、女声合唱)与混声合唱。不管同声或混声合唱,有一个良好的合唱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每个合唱群体显现的个性色彩有很大差别。总之,好的合唱声音概念是合唱群体重要的声音训练目标和学习参照物,不然合唱训练就会变得漫无边际,无所适从。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声音概念,整个合唱群体才能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合唱声音形象与歌唱方法指导下协作演唱。合唱声部的声音概念基本要求如下:

——女高声部:圆润、细腻、甜美、有弹性、有穿透力、有爆破力、有磁性、有金属感、自如轻巧、连贯流动、声音位置高等。

——女低声部:圆润、结实、饱满、有磁性、有金属感、自如连贯、声音位置高等;

——男高声部:圆润、浑厚、洪亮、有弹性、有穿透力、爆破力和金属感,自如舒展,声音位置高等。

——男低声部:圆润、宽厚、结实、低沉、有磁性和金属感、自如流畅、声音位置高等。

    (三)合唱发声训练的基本要求

合唱是一种集体声音的演唱,具有很强的共性特征。训练合唱声音的协调一致和声部音响平衡,使其符合合唱作品层次与起伏变化的需求,就要使各声部在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的相对统一。否则,无法进行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每个合唱个体的个性必须融入集体共性声音之中。在合唱发声时,合唱群体均要保持基本一致的喉器稳定,喉咙充分打开,贴着咽壁发音,张开眉心、上下联动吸着唱,声音全部搭在气息线上,不能有一个音脱离这个气息轨道,声音均匀、连贯、有力度,气息通畅无阻,声区转换不露痕迹,共鸣腔体运用得当。以下介绍几种合唱发声训练的几个要点。

    1.松弛打开咽喉区。

喉部区域的松弛是合唱训练的关键。喉头是合唱个体发声的核心部位,也是合唱声部稳定的基础。一般来说,合唱个体喉头位置低于说话状态,喉头处于吸气位置,包括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喉头都要始终处在这个位置,不能向上、向下游移,在“哈欠”状态下完成开喉。

    2.扎实推进中声区。

每个合唱个体的中声区都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不能参与合唱。初学者应重视中声区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向上或向下扩展音域。从中声区小音量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巩固以后,感觉中声区各音圆润、自然、流畅,气与声配合自如、甜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扩展。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声音效果,反而会摧毁声带。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要追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灵活,要把声音灌满喉咙,但不能太靠下,防止声音后倒。当软腭能自然抬起,有意识贴着后咽壁吸着唱,声音日趋稳定并畅通时,可以注重向前的反射和推力。中声区反射点在上齿背后或硬腭,做到吸气深,有弹性,状态积极,声音连贯、统一、圆润。

    3.平稳过渡换声区。

每个合唱个体都会有个换声区。也就是从低音往上唱时,会有一二个音唱得困难,声音出现不统一,有卡壳现象,这个区域可以算作换声区。解决换声区几种方法:一是在过渡换声区时,多用“惊讶”状态调整。二是用母音转换方法做好真假声的结合。三是练声时加强“哼鸣”练习,如闭口打哈欠状态,气息和喉头下沉,舌根放松,双唇微闭,口腔尽力张圆,鼻、咽腔充分扩张,让气息宽阔地沿着咽壁、鼻腔壁进入头腔,引发口、咽、鼻腔及各窦室的声音共振。换声区解决的好坏,决定着高音区的开发和运用。

    4.逐级稳固高音区。

    有一个结实、明亮、圆润、金属般的高音区对合唱个体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唱高音时,两颧骨要进一步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更加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巴尽力向下,向两侧拉动,小舌头提起,使喉咙进一步张开,喉头不随音高往上移动,反要逐步下降,保持吸气的状态,进行“感觉转移”。一是把声带感觉转移在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二是转移咬字吐字部位,感觉在喉下或胸前换字,有专家提倡“贴着肩膀换,在脖子根换”。这样唱的时候,喉咙最容易打开,而且声音比较容易垂直,容易进入头声,容易找到高音的焦点位置。另外,男高音声部可练习关闭唱法。关闭不是把声音关进去,而是要更好地把声音放出来,把中、高音区统一起来。关闭唱法一般是指在中声区用较明亮的“a”逐步到“o”,到了换声区再转换“u”母音形态。如果过多的用“a”音唱,声音会发白;过多的用“o”,声音又发暗。

    5.合理运用共鸣腔区。

    共鸣腔体的运用是指合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后,引起人体各共鸣腔体振动。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它发出的声音是微小的,主要靠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混合共振产生共鸣而扩大。由于共鸣产生泛音,声带发出的复音会得到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共鸣腔体可调节声带发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变化,并能调整其高度。合唱发声时,每个合唱个体需要掌握好各自共鸣声区的混合比例,使共鸣腔保持平衡,获取良好的“混合音”后,积极地与声部群体音响融合。在音色上,合唱个体要努力把自己的音色与声部靠拢,紧紧“贴”在声部共同的音色上;在音量上,控制自己声音的大小,不可强于声部其他队员的音量。唱高音时头腔共鸣运用较多,口咽腔、胸腔处于服从地位;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咽腔共鸣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处于服从地位;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1)口咽腔共鸣的运用。口咽腔共鸣是声带发出声波随着气息向前推送而离开喉室的第一站,声音沿咽腔向口腔前上方即上齿背与硬腭前部集中反射产生共鸣,并在在咽腔、口腔回旋形成歌唱的中声区,它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轻喉部的很多负担,起到了保护声带的积极作用。口咽腔是人体三大共鸣腔唯一可变大的腔体,科学运用口咽腔共鸣可使中声区更富有色彩变化,发声时应尽量上抬小舌、软腭,放平舌面,放松舌根,咽壁充分打开,硬腭与上、下齿随口咽后部的扩张自然开合,可给声音以足够大空间。

    2)头腔共鸣的运用。头腔共鸣是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声音具有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的特点,尤其是男、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额窦和蝶窦空间的振动而产生的。发声时声音反射点集中在软腭上,瞪大眼睛,张开眉心,小舌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加宽,声波沿着咽壁、上腭骨进到鼻咽腔、鼻腔和头腔各窦室等,引发声音在此集中振动,形成高位的头腔共鸣区。合唱个体在处理高、中、低声区的色彩时要牢牢盯住头腔高位不放松,尤其中、低声区,声音越低位置越往高处挂,形成上挂下连的歌唱状态,促使声音的丰满,切不可单一使用共鸣腔而失去混合腔体共振产生的混合音色彩。

    3)胸腔共鸣的运用。合唱各声部都需要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不同。低声部运用胸腔共鸣较多,其他声部低声区也较多运用。合唱个体在演唱低音区作品时,发音声波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振动,并继续传送到胸腔产生宽厚、饱满、结实的共鸣声音。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也不能一味扩大胸腔共鸣而忽略头腔的高位,包括男低音声部,在低音区发声时也要尽量把声音位置高挂,增强声音的弹性和亮度。练习胸腔共鸣可多在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寻找上下通达的感觉。

    (四)合唱发声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1.抖声。有的叫摇晃音”或“打摆子”。它是合唱训练常见的发声问题。纠其原因是合唱个体在发声时喉部肌肉痉挛,呼肌肉群和吸肌肉群失去平衡,喉头紧张,舌根后倒隆起,造成喉头不稳定,当受到呼气力量的冲击后,声音站不稳,声音产生波动。气息冲击越剧烈,声音越抖。有的人发声就抖动,有的人是发长音抖动,抖动的幅度一般在小二度左右。当抖动超过了大二度,音准会受到影响。出现声音抖动并非绝对不允许,独唱时声音小幅波动可增加一些色彩,但在合唱中声音抖动就很难将众人的声音统一在一个频幅上。所以,如若合唱群体中有多个个体声音抖动,并且各人声音抖动的快慢不同,幅度大小不同,则整个合唱的声音将成杂乱的声网交织在一起,极其影响声响效果的协调统一。解决抖音问题,首先要调整呼吸,放松喉头,强化呼吸控制,多用弱音、短音、直音练习,减轻喉部负担,增强气息吸入与呼出的柔韧性,将能慢慢消除合唱中的无控制抖动。合唱指挥大师马革顺先生指出:“如果有歌者的波动不统一,就必须尽力地自行控制。如果具有特别明显的波动不统一,就不宜参加合唱,因为这种声音将破坏协调,并使声部音响的力度相互抵消”。

    2.倒声。这种毛病常常是合唱个体为了模仿一种宽厚的声音,舌根后倒,并压迫喉器,声音被沉重的负担压得僵硬,无色彩,没弹性。后倒音响的产生会断送声音青春活力,不仅听者感到音色苍老,声音空虚,而且就连歌者本人也会感到演唱吃力、面红耳赤、高音难唱。“后倒”声音没有穿透力,无法控制声音的自然变换,高音更难完成。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在发声观念上进一步把握呼吸支持与声音共鸣的关系;另一方面,在练习中适当的运用开口音aoao母音练习,自上而下做叹气感觉练习。

    训练时自身要求喉头自然平稳,舌尖尽量低着下齿,音量上小于合唱声部其他队员的声音,轻松灵活地向上向前的发音,也可用打“嘟噜”练习,用嘴皮子弹动发音来解决声音后倒现象。

    3.鼻音。鼻音是合唱个体片面追求鼻腔共鸣而引起的。鼻音非鼻腔共鸣。鼻腔共鸣是头腔共鸣的一部分,是声波在鼻腔产生共振时的结果,音响明亮、松弛、圆润,声音有“亮芯”,并且可以感觉到发声时鼻梁上部有明显振动。鼻音是因为软腭塌下,声音完全“陷”进鼻腔,舌面中部高,软腭与咽壁间的空间大,没有反射点,缺少口腔共鸣与鼻咽腔上方各窦共鸣。这种声音与合唱声部协作时显得含混不清,晦涩、暗闷而毫无生气,像是闷罐子里发出来的音响。而有鼻音的人往往自己觉察不到,因为声波在鼻腔内振动,会产生一定的错觉。鉴别的方法:发声时用手按住鼻孔,音量明显变小,证明有鼻音;如果按住鼻孔声音不变,证明没有鼻音。克服这种毛病,要积极自然的提起软腭,稳定喉头,扩张鼻咽腔,把声音反射点移向硬腭,多练习元音,让声波在深气流的推动下,顺着高抬的软腭、小舌与后咽壁间形成的狭小通道,飞向鼻咽腔的上层空间去形成高位共振。  

     4.白声。这是一种无共鸣的声音,是初学者发声常见的毛病。其原因是合唱个体没有掌握参与合唱发声的正确方法,不会运用气息,声音不通过共鸣腔体共振,完全处于原始状态,有时盲目追求音高音量,拼命靠挤、卡发声,声音干涩,无弹性,无泛音光泽,习惯直喊,呼吸无支点,合唱时又常常自己的声音游离于声部之外,导致整个合唱失去艺术感染力。纠正方法:一是要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掌握合唱呼吸、发声、吐字咬字链式滚动的基本技巧,练习声音的柔和圆润;二是学习掌握发声时的混合共鸣运用,多用小声模唱,多作“哼鸣”练习,把自己的声音融入群体声音之中。

     5.沙声。合唱个体声带受损会导致声带漏气,发声伴有“嘶嘶”杂音,即为沙声。有沙声者音色空虚、暗哑,缺乏明亮色彩,不易与合唱声部的声音融合,还影响声部音色的纯净。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声带受过损伤,或是有先天缺陷。这种情况发音振动时,声带两边形态不协调,边缘不平滑,张力不均衡,声音因漏气发“沙”。二是不按科学方法发声,长期用强气息冲击声带,致使声带闭合不全,引发声音混杂而发沙。这种情形往往是初学者盲目在高声区长时间训练,用力过猛,声带附近的环甲肌、披裂肌等肌肉群弹性收缩力减弱,嗓子疲劳,声带不能自然闭合造成的。对于前者,必须请喉科医生对声带进行诊治,嗓音病变严重者应停止练声;对于后者,应克制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训练思想,少练高音,在中声区练好纯净柔和的起音,找到轻声、假声的位置,再逐步放声练习。

     6.尖声。用胸式呼吸或片面追求声音明亮度使发音“尖锐”。 胸式呼吸缺乏深部位的支持作用,在发声时大量气息涌向喉头,迫使喉部发声肌处于痉挛状态,靠束紧喉头来阻挡气流,因此,发出的声音“刺耳”。这种声音音质亮但不圆润,音位靠前但共鸣色彩差,缺乏歌声应有的弹性,不自然、不灵巧,音越高越尖锐,也不易于与合唱声部融合,艺术表现力越差。纠正这种毛病,合唱个体要首先调整呼吸方法,坚持做“闻花呼吸”练习,掌握正确的胸腹式呼吸方法,使吸气自然深入。发声时,尽量避免唱高音,避免用强大的呼气对喉头冲击,从头至尾保持“叹气”感觉,贴着咽壁上下联动吸着唱,渐渐找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在合唱声部训练中,自觉把自己的声音融入群体声部的声响之中,不要听到自己的声音,待中声区音色圆润、甜美后,确立了自己应有的音色,再逐步往上练。

    7.喉音。喉音是过于追求喉部作用引发的。这种声音多是合唱个体尤其是男女低声部的初学者,盲目追求或模仿厚实的声音,强迫喉头和舌部过分下压,喉部紧缩,撑喉咙发声,声音向里抠,有的是喉头提起过高,舌根僵硬并下压喉头,声音不能在喉部有效释放,导致声音生硬和缺乏泛音光泽,口腔好像含着东西,严重者会导致合唱声部运行迟缓、笨重,不利用演唱轻巧灵活或快速的合唱作品。对此,世界著名歌唱家卡鲁索对喉音歌者批评说:“许多歌唱都有一种最坏的缺点就是喉音或过于靠后的声音,即使有强壮的体质和最结实的发音器官也经不起这种声音。”

    三、合唱咬字吐字对链式滚动训练的意境影响

    咬字吐字是合唱训练气、声、字链式滚动的重要表现环节,它影响合唱音色的协调统一,在二度创作中,对集体抒发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表达作品的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明代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中曾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字清”,即咬字吐字要清晰、纯正、圆润,并作为“三绝”之首。合唱训练汉语的咬字吐字重点掌握二个方面:一要掌握声母、韵母的构成,分清字头、字腹、字尾,合唱群体在歌唱中要自觉统一做到咬声母、唱(吐)韵母;二要明确喉、舌、齿、牙、唇等发音器官所作用的“五音”以及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等“四呼”要求,掌握汉字十三辙,按照“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正腔圆”的要诀。

    (一)合唱个体咬字吐字的生理机能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喉、舌、唇、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的着力部位不同,形成了多个辅音和元音。语言器官是合唱个体吐字咬字的物质基础,又是合唱起音、引长字腹和归韵的重要器官。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对咬字吐字器官的分工与作用给予了细致地阐述:“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声出于喉为喉,出于舌为舌,出于齿为齿,处于唇为唇。……最深为喉音,稍出为舌音,再出两旁为齿音,再出在前为牙音,再出在唇上为唇音。虽分五层,其实万殊,喉音之深浅不一,余三音皆然。固五音之正音皆易辩,而交界之间甚难辨”。

    (二)合唱咬字吐字的基本技巧

    合唱训练咬字吐字的统一,是表现作品内容、风格、情感的重要因素,合唱个体掌握咬字吐字统一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好合唱的起音、入声、归韵与收声。

    1.起音。起音是指合唱群体整齐划一的起点。一个准确到位的起音,是合唱气、声、字链式滚动的基础,它标志着每个合唱个体在瞬间准确定位出共同的气点、声点和字点,由此“三点”合成一个清晰、完美的起音。获得良好起音的要诀:在正确的歌唱状态开口前,用韵母形态准备字的声母,出音有力、有点、有底、不虚、不浮、立得住,由此起点延续全曲,完成字与字的无缝隙滚动链接。

    2.入声。即引长字腹。字腹,是发出字音的中间阶段,包括韵头和韵腹,以aoeiu、ü(主要元音)为核心,发音时要求口腔的开、齐、撮、合适度,舌位的高、低、前、后恰当,发音的长、短、强、弱准确,尤其是韵腹的发音要清晰、响亮、饱满,使整个字音拉开立起,产生好的听觉效果。普通话中有39个韵母,其中单韵母有10个,复韵母有13个,鼻韵母有16个。复韵母由单韵母复合而成,鼻韵母则由单韵母与复韵母,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整个韵母体系均以单韵母为基础。入声是为了唱清字的本韵。合唱一旦起音,合唱个体要迅速从字头过度到字腹,不拖沓,不犹豫,不管是舒缓的旋律或慢节奏作品,也不管是单韵母、复合韵母、三合韵母,还是空韵母(声母zhchshzcs后加i),都要尽快把韵头、韵腹部分延长发响,使字音定型。另外,在韵母声响上,低声部的韵母色彩要尽力向高声部靠拢,以保持声部音响的均衡。

    3.归韵。归韵是合唱个体对每个字尾部分完整准确整齐地吐出过程。归韵时,整个合唱群体要自觉把起音韵母看成一个整体,作为混合韵母连接,在声音高位,上牙、软腭稳定抬起基础上,使音符时值保持到该字韵母的最后部分。归韵要清晰、完整,做到不漏音、不错音,不改变音响,前字归韵后不影响后字韵母形态的准备,直至整个乐句结束。演唱时为保证合唱效果的整齐统一,一般不“切韵”。对无韵尾音节,要保持韵母(元音)口形与舌位不变,归得干净彻底。

    4.收声。以乐句为单位的“归韵”,称为收声。即在每乐句最后一个字的音符时值完整归韵后,合唱个体在歌唱状态不变的前提下,呼吸器官和发声、咬字器官可稍作还原与休整。收声与单字归韵的区别是字归韵,句收声。收声的要诀:一是字尾归韵要清晰完整。二是句尾收声后,换气要用“惊讶吸”或“偷换气”等方法快速进入下句起音,保证合唱力度、速度、音量、音色方面的衔接和统一,切忌“大换气”,并收声做到“三收”:先收声,后收气,再收情。切不可声未断而气已绝,也不能声在响而情已终。

    合唱的咬字吐字是尤为严格的。在链式滚动中,合唱个体要始终保持声音上通(打开头腔通道,充分利用头腔共鸣)、中空(放松下巴、舌根、喉咙,减少咬字吐字的干扰)、下深(张开呼吸器官深入吸气,横膈膜稳定控制,气息流畅舒展,根据歌曲需求始终保持供给)。同时,合唱训练中还要了解汉字韵母发音的横、竖、前、后变化,把歌唱吐韵与朗诵吐韵区别开来,把口型上的圆形唇读音和展形唇读音进行歌唱状态的“中和”调整,尽量使圆唇音和展唇音在咬字吐字时向高位点靠拢,减小口型的变动幅度,避免棱角,一方面保持视觉效果的美观,同时保持整体音韵的连贯和圆润。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大师常说:“谁能在前面嘴不动的状态中,在咽腔后面把中国字咬清楚,谁才有真功夫”。所以,合唱中的咬字吐字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横字竖咬。横字是指韵母读音口型较横的字。不论是单韵母还是复韵母,其发音特点具有横的趋向,如展唇音韵母ieer构成的字,合唱中要尽量统一上下打开口咽腔“竖”着吐韵母,发挥后咽壁的挺立、稳定作用,使口咽腔保持圆和竖的形态,修复横向韵母读音的扁、薄、单的不足,减少口型的变化幅度,贴着咽壁吸着唱,使声音横竖得当、音色柔美、贯通统一。

    ----竖字横咬。竖字是指韵母多为圆唇发音,口型趋于竖的字,称其为“竖字”,如字腹是u. o .yu的字都是竖字,读音呈圆唇型,它们发音有“竖”的取向,发音部位靠后,色彩暗淡,声音虚、空,倒,穿透力差,字音不清,有声包字现象,对这类字,合唱中要尽量统一采用竖字横咬的方法。如不改变“竖”的一面,这些字就与其它字的声音在音色、线条方面产生较大差异。为求得比较统一的线条与相对一致的色调,保证字音纯正清晰,吐字时尽可能把园唇适当放松,不过分拢唇,让上牙带动上腭抬起,并向左右扩展。

    ----前字后咬。前字是指韵母在口腔靠前部位发音的各字,比如齐齿呼iinie与撮口呼ü等,由于前韵母舌位高,口腔内空间容量小,声音虽然明亮但会出现尖、白、扁、窄、小等声音,还容易产生字包声,不利于声音的发挥。为了保持声音色彩圆润、柔婉、宽厚、明亮、自然,更富于艺术表现力,常常需要把前韵母发音部位进行歌唱式后移,即韵母发音由齿前向硬腭移动,促使声音竖起来,保持吐字的相对统一。

    ----后字前咬。后字是指韵母在口咽腔靠后部位发音的字,比如开口呼的oeaoang等,由于此类韵母着力于喉部,发音时咽腔、喉腔要充分打开。这些字音浑厚、饱满,但声音沉闷、笨重,韵母色调比较暗淡,声音容易后倒,歌唱的灵活性差,还会产生声包字现象。为此,合唱个体要尽量采取后字前咬方法歌唱,使发音部位稍向前移,即发音由喉部向后咽部歌唱式移动,增加声音的弹性、韧性,让声音色彩更加明亮,更具有穿透力。

    (三)合唱咬字吐字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1.轻“声”重“韵”。我国民族声乐在咬字吐字方面有传承下来的经典方法,咬字要求“咬”准声母或字头,吐字强调“吐”准韵母或字腹、字尾。如若合唱群体声响只有韵母,无声母,会直接影响到字正与字意。必须字头准确,才能很好的连接字腹过渡字尾。在韵母形态咬声母时,不要把声母咬死,要像蜻蜓点水一样,把声母“点”清楚,让人听清字音,明白字意。我国传统声乐唱法中强调字头的“喷口”,是指歌者为增强子音发声力度,加快子音发声速度的一种读法。其目的在于使字头的发音要像“喷”出来那样清晰、准确、敏捷、结实、有劲。喷口唱法适用强力度或快速度的合唱作品,对弱力度慢速度的作品要尽量少用。常见声母发音问题有以下几种:

    1)字头软。即合唱个体咬字无力点,字音含糊不清,有音包字现象,如唱“太阳”听起来是“ai  ang”,这就是对字头着力不够,不敢咬声母或轻视声母的作用,让人不解其意。

    2)声母乱。一是边音和鼻音混淆。如nl声母错位,把“奴隶”唱成“笼里”。二是平舌音和卷舌音混淆。如zcszhchsh不分,把“刺刀”唱成“吃刀”,把“撒网”唱成“傻网”。三是送气爆发声母与不送气爆发声母混淆。如bp颠倒,把“婆婆”唱成“伯伯”等。

解决字头准确,多用普通话规范语音是关键。初学者要把汉字声母的七类发音逐个练习。一是送气爆破声母,即pfk。二是不送气爆破声母,即bdg。三是鼻音声母,即mn。四是边音声母,即l。五是擦音声母,即fhsxshr。六是送气塞擦声母,即cchq。七是不送气塞擦声母,即zzhj。同时,合唱群体还是要对字头力度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歌唱时要求字头不松、不飘,不咬“死”、不咬“僵”,加强其弹性,使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

     2.有“声”无“韵”。韵母一般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吐字主要是吐韵母。要使一个字有头有尾完整准确,就必须归韵。韵母不清楚或不完整,会影响词意的表达,关系到字音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字尾不清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归韵。合唱个体不归韵通常是把字腹唱得过满,或抢占字尾时值,造成韵尾不完整,听起来像唱半个字,如把“长”唱成“茶”,把“江”唱成“家”,把“黑白”唱成“喝吧”,把“大海”唱成“大哈”等等,完全改变了歌词的原意。

    2)字腹短。字腹是字音中最长和最响的部分,要靠它把声音传远。合唱个体吐字时如不注重韵母比例,字腹时间不够,过早进入字尾,会削弱字腹声音的丰满,不有利于字音的定型,造成吐字不清、头重脚轻。例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最后一句的“光”字,如果最响亮的a元音(字腹)不能充分发挥,使带ng辅音的ang就很难唱圆,整个字也不可能唱响,并且使u+ang混合韵母难以唱得饱满、圆润。

    3)字尾重。清代王德晖和徐沅徽所著的《顾误录》中对字头、字腹、字尾的见解是:“字各有头腹尾,谓之声音韵。声者出声也,是字之头;音者度音也,是字之腹;韵者收韵也,是字之尾。三者之中,韵居其殿,最为重要。”在唱字的比例分配要求是:“韵尾十居五六,腹音十有二三、若字头之音,则十且不能及一。”可见字尾很重要,但不意味要把字尾唱得过重过强,决不能超越字腹的时长。如若过分强调,将会使字音失去重心,也会影响下一个字头的起音,字与字之间会出现裂痕,气、声、字链式滚动在合唱中缺乏连贯性。例如“红岩上红梅开”一句的“开”字,由于韵尾i过重就成了“开衣”,对下一句“千里冰封脚下踩”的“千”字很难作气息准备,导致链条的断裂。

     3.有声无调。声调也叫字调,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相同的声母和韵母,声调不同,字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改变。在合唱中声调的正确表达不仅可以唱好每一个字音,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表达歌词内容。初学合唱的人,常出现“倒字”或者“音不正”现象,主要指字的声调与旋律的演唱,没有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影响了词义。例如把“河水”唱成“喝水”,把“黑夜”唱成“黑爷”等,都是声调错误造成的。清代李渔说:“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辩不出一字者,令人闷煞”。(李渔:《闲情偶寄·字导模糊》),这是对咬字吐字不清的批评。

    综上所述,掌握气、声、字链式滚动技巧,对学习和训练合唱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合唱指挥、合唱声乐指导,还是合唱个体,都要把它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进行研究和运用。合唱艺术需要群体共同用心用情表现,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使其充满艺术魅力。气、声、字的不可分割性是技巧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要合唱群体同时并举,同心协力,如一味追求“气”或“声”单项训练,会引起合唱个体综合运用时顾此失彼。合唱艺术贵在展示群体的“和”中“合”与“畅”中“唱”,不可张扬个性风格。既要保持声部内旋律线条流动的横向协调一致与声部间纵向和声织体的层次均衡,又要保持合唱群体意志与情感的统一显现。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合唱以字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让听众闻其声,辩其音,动其情,才能获取合唱艺术的感染效果。

    参考文献

    ①《合唱学新编》马革顺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月第一版  20085月第二版

    ②《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  马革顺编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7月第一版

    ③《合唱训练学》杨鸿年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3月第一版

    ④《卡鲁索的发声方法》(意)马拉费奥迪著  郎毓秀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⑤《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  邹本初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011月第一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程 | 肖白谈中外合唱演变和合唱发声
合唱中气、声、字链式滚动的技巧
合唱中和谐之美探究
松涛视听沙龙 │ 合唱艺术表现探究
合唱与独唱的区别,总结的太全了
如何让合唱排练中各个声部的音色听起来更融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