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商先祖子贡的经商处世之道

儒商先祖子贡的经商处世之道

 作者:金湛东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被传颂千古的古代贤士的财富人生,因为他“取财有道”,又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的七十二贤能弟子之一,同时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优秀继承人与传播者,故被后人尊称为“儒商先祖”——子贡。

    在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货殖列传》中,子贡被列在了中国历代富商排行榜的第二位,紧随被民间供为“财神”的“陶朱公即范蠡”之后。另外,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有关子贡的传记在孔门众弟子中也是耗费笔墨最多、篇幅最长的一个。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眼中,子贡确实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人物。

    子贡,出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56年。他是春秋时卫国人(卫国地处今河南省与山东省相邻地带),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名为“卫赐、子赣”。据说其母“天性善良,仁慈端庄”,在怀有子贡时曾梦见天神赐予宝玉,故子贡在降生后被取名为“端木赐”。子贡能言善辩、雄才大略,且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门弟子中的首富,是春秋时期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富商巨贾。

    子贡18岁时,到鲁国游学,拜于孔子门下求学6年。24岁时,回归原籍娶句氏为妻。之后,子贡开始随孔子周游列国,至公元前482年即38岁时返回鲁国。其后,他又曾受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众弟子为恩师守墓。《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就是说,按照儒家当时礼仪,弟子守墓服丧三年就可结束,但子贡在孔子墓旁盖上草庐,服丧六年才离开。今山东曲阜孔林内孔子墓西侧有子贡庐墓处三间,室内原置神龛一座,内供子贡木主。室前左侧立“子贡庐墓处”石碑一座,右侧立“先贤子贡庐墓祭碑”一座,均系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所立,这些古迹生动体现出子贡与孔子的师徒恩情,尤其是弟子对师父的尊敬。

    公元前473年,时年48岁的子贡回到卫国,继续他的治学经商生涯。50岁时,他再一次去鲁国拜祭孔子墓,并再度受聘于齐国,任大夫一职。公元前456年,子贡在齐国逝世,享年65岁。子贡去世后,其孙“端木叔”继承了祖业。端木叔乐善好施,但不擅长经营家业,不久便将亿万家资散给了宗族和国人,以至于端木叔后来“病无药石之储,死无瘗埋之资”的人生结局。

    孔子一生收了3000多个弟子,贤达者72人,其中有10人成绩最为卓著,号称“孔门十大弟子”。他们分别是:德行科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科的冉有、季路;言语科的宰我和子贡;文学科的子游和子夏。其中子贡最善于经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意思是说,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买卖货物盈利于曹国与鲁国之间),竟至于“家累千金”(家产财富积累,富至千金),因此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国君级的车马仪仗队,装载绸缎金币与诸侯国君礼尚往来),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诸侯国君都以国君之礼来对待子贡),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开辟道路到城郊迎接,亲自驾车陪同子贡到他的住所)。可见子贡当时富有的程度和超常的社会活动影响力。由于子贡是历史记载的儒者经商第一人,并且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在孔门弟子中无人企及,故子贡也被后人尊奉为“儒商先祖”。

    在孔子的门徒中,子贡非常出色,与孔子的关系也甚为密切。在《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了37次,居众弟子之首。例如,陈蔡困厄,派子贡使楚;鲁国危难,命子贡往救;孔子病疾,有子贡探视……可以说是凡在关键时刻诸事皆有子贡出现。子贡敏而好学,“闻一知二”。《论语》中有关子贡向孔子请教的内容是众弟子中最多的一个。虽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经商问题,但充分体现了子贡的为人处世之道,他把这些用于经商,就是子贡所开辟的“儒商之道”。子贡是一个处处用心、善于发问,并能心领神会、触类旁通的学生,连孔子也禁不住赞扬子贡聪慧过人,说他“告诸往事而知来者”(告诉他过去的事理就能推知预见未来)。

    《论语》记载,子贡曾向孔子请教贫富及为人之道。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是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重要传播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说:“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清代崔述也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子贡不但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其坚定的捍卫者。一次,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向子贡询问孔子的贤能,子贡马上回答说:“圣人也,岂直贤哉。”意思是说“孔子就是圣人,不仅仅是贤能。”齐景公问“圣在何处?”子贡答曰“不知!”齐景公很是诧异且甚为不高兴。子贡接着赞美道:“赐终身载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赐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勺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自知江海之深乎!”子贡如此把孔子的圣德比作天地和江海,足见其对恩师及其思想学说的敬仰,以及他尊师重道的做人原则。

    到了后世,子贡不断地被历代帝王祭祀和封爵,并且他的后裔子孙也受到了恩泽。至今,在河南一带仍流传着“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的说法。曾有学者发表文章称子贡为“学者型富翁第一人”和“自古儒商第一人”。子贡开辟了文人经商的先河,以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气魄,勤奋好学之精神,广济博施之胸怀,谦逊至孝之美德,垂名后世。子贡与孔子的关系堪称尊师重教的典范,他的经商及外交活动,使得儒家思想学说在商界、政界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不愧为儒商之祖、商界楷模、政界精英。

    从子贡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总结出儒商的主要财富思想如下:

    第一,义利思想。《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如果是值得求取的财富,就是给人赶车作仆人,我也愿意干;如果是不可求取的不义之财,那还是从事我的喜好吧。由此看来,儒家的思想学说对经商并不贱视,关键是不取不义之财。

    历代受过优良的儒家传统文化教育的商业人士,在商业活动中自觉地把儒家伦理、精神文化同商业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儒商文化。子贡作为一个儒者和商人,他严格遵循师父孔子的教诲,把道德放在第一位的,“道德”和“财富”的关系也就是“义”和“利”的关系。在子贡看来,一个儒者经商务必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用正当的方式合理、合法地谋取利益,决不能“见利忘义”,关键时刻还能做到舍利取义、义利分明才堪称大丈夫,才配称儒商;而“见利忘义”者只能被称作是奸商。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为,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不是用正当的方式取得,君子是不该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做的”。子贡就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忠实继承者和实践者。

    第二,诚信思想。《论语·为政》中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论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该如何立足。)在《论语·颜渊》中,也记载了孔子对子贡讲“信”:“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子贡向孔子请教有关治理政务的问题。孔子说:“善施政者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充足的军备和民众的信任。”子贡问道:“若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若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储备。自古人们都难逃一死,但若没有民众的信任,那政府也立不起来了。”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莫不如是。

    诚信,是天人合一感应之道的基础,也是人道的根本。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讲信誉,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子贡以诚信立本的品德贯彻到他人生的经商、治学和从政的社会活动之中,从而取得了以上诸多方面的成功。

    第三,仁和思想。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仁和思想”,即强调“以仁为本,以和为贵”。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的思想之集中代表,而“君子和而不同”则体现了“和”的精神,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从另外角度强调了“和”的价值。儒家的“仁和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性情和顺、和气生财等,都是儒家文化的“仁和”理念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体现与诉求。子贡不仅讲求信誉,而且还特别强调“仁爱”与“人和”。子贡曾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自古以来,儒商非常重视“仁和”思想,并把它运用到经商活动中。提倡“和气生财、以和为贵”,认为老板与雇员之间要和谐,商家与商家之间要和谐,商家与客户之间要和谐,商家与社会之间要和谐,这些都是实现共生共赢、支持合作、持续发展的基本和必要条件”。如没有“仁和”的存在,就可能导致各自争名逐利、互相倾轧而两败俱伤,因为有“仁和”的基础,所以才会产生有效的合作,促进合作各方共同发展和进步,从而形成和谐共存的局面。

    第四,乐施思想。作为一名儒商,子贡在经商过程中继承和贯彻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捍卫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些思想直到今天对于经商者仍然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在他看来,创造或聚集财富只是实现人生目的的一个条件,最终还是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子贡乐善好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孔子周游列国,遭遇陈蔡之厄,吃了不少苦头。如果没有善辩的子贡为其解围,没有富有的子贡为其提供财力上的支持,孔子周游列国之行恐怕会更加艰难。《论语·先进》中,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啊,该是贫民嘛!怎么经常是家徒四壁的。子贡则不认命而经商,买进卖出经常经营得财。”

    子贡还“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经常散发家财救济困窘。《吕氏春秋》中,记述了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根据当时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国外沦为了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以找国家报销赎金,并且国家还要给予表彰。有一次,子贡到别国做生意,就赎了一些同胞回来,而没有去国家报销赎金,其“乐施”胸怀可见一斑。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当时有人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闻之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我好比是砌着矮墙的院落,人们站在墙边一眼就能看清屋内所藏;恩师孔子则是那高墙深宫,只有走进去,才能得见其富丽堂皇,其中百官的富庶。而真能得其门而入者常常是太少了。)

    子贡就是这样遵循恩师孔子的教诲,在做人、经商、从政的人生历程中,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给后世人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子贡的经商、为官和做人之道简要概括如下:

    儒商总则:合义取利,以利济世,和气生财,以儒兴商。

    儒商人格:仁和立人,义利平衡,讲信修睦,乐善好施。

    儒商生活:博学儒雅,亦文亦商,以商养儒,以儒促商。

    儒商之道:贞守诚信,谋利有度,宽厚圆融,内圣外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子百家——儒家
齐鲁儒小贤|山东简称是鲁不是齐,原因大概就是这个了
【中华文化】曲阜孔庙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十四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