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琴文化

琴,在古代又称瑶琴、七弦琴。近现代,为了区别其它乐器,称之为“古琴”。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记谱及演奏方式以及美妙的音乐。

中国十大古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广陵散、汉宫秋月、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渔樵问答,十面埋伏、平沙落雁。中有八支乐曲是琴曲。


一、古琴的起源
古琴是我们国家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至今有5000年的历史……关于是什么人发明的,或者说是谁发明了古琴,有很多传说:有伏羲、有神农、有黄帝、还有舜帝几种说法,以汉代著名学者蔡邕所著我国第一部琴学专著《琴操》为代表的典籍认为:伏羲氏造琴,例如《太古遗音》就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其次,汉代的《新论》、《说文解字》、《风俗通义》等经典提到神农氏造琴,教化天下。同时,《尚书》、《礼记·乐记》、以及汉代史学巨著《史记·乐书》都记载,帝舜制琴。如《礼记·乐记》中明确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另外,还有不少远古经书将琴的始创者还有其他说法.比如黄帝、颛顼。


虽然这些都是远古神话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古琴的起源非常早。事实上绝非哪一位古代圣贤的作为,而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步发展形成古琴这样一件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乐器。


出土实物: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


一般学者认为:商代甲骨文中的“乐”字,便是丝弦附于木架上的古琴之类的乐器的会意。
古琴自出现之后,很快受到古人的喜爱,并在上层社会中得到普及。关于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得到印证。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
《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二、古琴及古琴音乐的发展演变
已知的三张最早的古琴实物分别是:曾侯乙墓的战国初期的十弦琴;长沙五里牌木椁墓的战国九弦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汉代七弦琴。

1、萌芽期的古琴:
最初的琴,十分简陋,只有五弦(或有三弦的说法),文王,武王为彰显自己的功业各加一弦,是为七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有古琴乐师为古琴增加弦数,以适应音乐的需求。
当然,这一时期,古琴只可用来演奏空弦。


2、早期的古琴:
春秋到汉初古琴有了一些变化,古琴具有如下特点琴制短小,长形音箱,但都首宽尾窄,面贺底平,构造较简单,没有琴徽,早期的古琴,不仅造型不统一,差别较大,弦数也不一致。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时期的古琴,在演奏上,以空弦为主,最早甚至完全依赖空弦,晚期也只在同一根弦上使用了靠近琴尾的几个按音,至于古琴后来使用较多的泛音,应该没有使用,同时通过增加弦数以及转换调式来丰富表现力。


3、发展完善期的古琴:
古琴在汉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完善的共鸣箱和标志音位的琴徽,同时作为主流,大多数正常使用的古琴弦数也规范为七弦。古琴作为乐器也基本上定形,与今天的古琴区别不大。


这一时期,古琴在弹奏技巧上,与以往的不同的与提高表现在:已经大量的使用了泛音。(大篇幅的,成段落的使用泛音进行演奏是古琴的一大特色),左手按音也大量的使用.并发展出了大量繁杂的指法(地域之间,不同师承之间是不近相同的)。古琴作为上层社会专有的乐器,也成为取士的标准之一(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坐愁、幽思、秋思。嵇氏四弄:长短清、长短侧、合为九弄。)


蔡邕的《琴操》,以及嵇康的《琴赋》、《声无哀乐论》等著作显示了古琴的艺术及理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到了南北朝时期,古琴已经用文字进行记谱。现存最早的琴谱是《碣石调·幽兰》。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南朝梁代丘明据民间曲牌所作的琴曲。


古琴到了唐代,无论是在制琴,琴曲的创作与演奏,还是有记谱方式上都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制琴有蜀中雷氏家族,春雷、吴地、张越、唐代的琴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面板厚且圆,音色浑厚,较适于唐代(以及之前的)声多韵少的演奏风格。在记谱方面唐代曹柔新创了“减字谱”并一直延用至今。《大/小胡笳》在古琴发展史乃至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宫廷乐师、古代著名音乐家董庭兰,就因为这两支琴曲的创作而知名天下。高适有一首著名的唐诗:《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两支琴曲的影响力。


4、古琴艺术的成熟期:
经过五代十国,北宋,到南宋,(虽然在政治、军事上十分腐败,而在文化上却比较繁荣)。古琴艺术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突出的表现是浙派的出现,以及左手指法技巧的成熟完美,(当时已有阁谱——官方宫庭用谱、江西谱——民间文人中流行)古琴的“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古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一时期的浙派琴家南宋·郭沔的具备极高水平的传世琴曲,如《潇湘水云》《忘机》《渔歌》《樵歌》《佩兰》《涂山禹会》等。随着左手技法的丰富,古琴在样式及制作上也有显著变化,更加扁平。故有“唐圆宋扁”的说法。与此同时北方的辽、金、以及后来的元各朝,古琴都有许多古琴名家及论著:金·苗秀实《琴辩》,元·袁桷《琴述》。


5、古琴的大发展时期:
表现在,名家备出、不同风格不同琴派争鸣。大量琴谱整理、出版和大量曲目的创作。

明初一直到清初,由于受到当局者的推崇,古琴在文人世界备受重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明朝政府需要重修礼乐,古琴自然成了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具。


明代出现了许多职业琴家。著名的如“浙操徐门”等。同时先后产生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琴派,如松江派、虞山派、广陵派、新浙派、川派、诸城派(梅庵派)、岭南派、闽派、九嶷派等等。他们不断完善前人作品的同时,还创作了《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龙翔操》《忆故人》等一大批优秀的古琴曲。


这些琴曲以及明清两代继承前人的古琴作品,都是通过明清两代刊行的一百五十余部琴谱流传下来的。最重的几部琴谱有: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神奇秘谱》
汪芝《西麓堂琴铳》
虞山严《松弦馆琴谱》
徐青山《大还阁琴谱》
广陵派《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
新浙派《春草堂琴谱》
川派《天闻阁琴谱》
诸城派《梅庵琴谱》


6、解放之后的古琴艺术传承:
老一辈古琴家了了可数(当时全国会弹古琴的人不过八十余人)
管平湖,打谱了《流水》《广陵散》《欸乃》《获麟操》等;
查阜西,解放前发起组织了今虞琴社,《琴曲集成》,组织对古琴的抢救;
吴景略,张子谦,琴艺高超一代宗师。
当代琴家:著名琴家王迪、龚一、吴文光、李祥霆,还有青年古琴演奏家赵家珍、李凤云等。


 

三、 古琴的构造与型制
1、 古琴的结构构造:
古琴属于平放弹弦类的乐器,它在构结上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古书上讲: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百六十五天,表示合乎天道,在乐器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古代,天文天象学、历法、律制既音乐,以及占卜学是有互通的,所以古人将古琴与天文历法附会在一起,就不足为怪了)。

整个琴体由面板与底板粘合而成,上缚以蚕丝制成的弦,形成一件美妙的乐器。面板剖成圆弧形,地板则是水平的,象征天圆地方;同时,一般面板用桐木制成,底板则由梓木充当。以合阴阳之道。其实无论是阴阳之道也好,天地之说也罢,都是古人的附会,说明古人对琴的崇拜之深、爱惜之至,但它们的实际功用却是很科学的。此外,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古琴取材所用到的桐木、梓木,以及蚕丝与古代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这种巧合很有耐人寻味。

① 、从琴面上观查古琴:


琴首、琴额、承露、岳山、弦孔、绒线(用来调节琴弦音高,反映古人精妙的构思,一直延用至今。)、琴项(颈)、肩、腰、尾、焦尾或冠角(故事)、龙龈。

在面板上还有十三个徽,用金、银、玉,玛瑙、螺钿等制成的,它们的作用是指示泛音音位以及按音的参考。它们是以中间第七徽为基准对衬排列的。从第一徽到中间第七徽的比例关系是1/8、1/6、1/5、1/4、1/3、2/5、1/2。这十三个徽上产生的泛音音高也是对衬的。(律制:纯律,简律)

此外,面板上缚有七根琴弦,古琴的正调;C\D\F\G\A\C\D,如果1=F的话,5612356,徵、羽、宫、商、角、徵、羽,,音域:共四组八度又一个二度,还有其它调式。

  

② 、从琴背面观查:


护轸(一般用硬木、金、玉、牛角、象牙制成。)、轸池、龙池、凤沼(音孔)、雁足(支持琴体、固定琴弦作用。)、龈托。


③ 、琴腹构造:


大琴腹、小琴腹(两个互相连通的共鸣箱。)、纳音(两个)、天柱、地柱、舌穴、声池、韵沼,它们的作用都是增大共鸣,延长声韵、均衡音色音量。


④ 、古琴通蒙以较厚的漆灰,使音色十分含蓄。古琴灰分三种:
鹿角灰:中药鹿角霜与大漆混合制成,较坚硬耐用;
瓦灰:青瓦灰与大漆调和而成,音色较透彻,但不耐用,手感不好;
八宝灰:鹿角灰、大漆,以及少量瓦灰、金属、玉、磁等粉末。结合了两者的优点。


⑤ 、古琴的型制:
仲尼式:最常见式样,大方庄重;
伏羲式:也比较常见,庄重又不失美感;
连珠式:在仲尼式,伏羲式的基础变化成而;
蕉叶式:形如一扇叶子,传为明刘伯温所创;
月琴式:形制优雅,;
仲和式:明潞王定制,故又称潞王式;
落霞式: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状曲线。


⑥ 、古琴的奇异断纹:
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等。


⑦、琴上的铭文、印记、碉刻:
拥有复杂的结构优美造型的古琴除去音乐之外,这件乐器本身就是集书画、篆刻、碉刻、造型美术、漆器工艺于一身艺术品。


2、古琴的独特的指法与记谱方式:
古琴的音色分为三种:
A、散音:即右手弹空弦所发的声音。
B、按音(实音):即右手弹弦,左手同时按弦所发的声音。
C、泛音:即左手对准徽位,轻点弦上,而右手同时弹弦时所发清越的声音。

①、指法,分左右手指法:
右手:托、擘、挑、勾、剔、打、摘、轮、拨、刺、伏、撮、滚、拂,以及一些组合指法(锁、打圆等)
左手:游弦音类:走指按音、吟、猱、绰、注,撞、逗等等,,      触弦音类:带起,掐起、抓起、罨、虚罨、推出;






②、减字谱:
曹柔创。通过谱字来记录每一个乐音,属于音位谱,指明左右手指法,徽位。(有别于音阶谱)无节奏,
打谱:弹奏者在弹奏时实际上在进行再造作。




3、琴派与多变的风格:
古琴的魅力之是风格迥异琴派,以及他们对古琴作出的不尽相同诠释。琴派的产生是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文化不同、信息不通畅而以及师承(古琴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不同形成的。

 

在两晋南北朝,因师承不同,风格、琴谱、甚至指法各家都不相同,初唐琴家赵耶利总结:“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良奔雷,变一时之俊。”至今仍符合吴、蜀两地古琴的特点。
南宋,宫庭用谱,称为阁谱,御用琴谱,现代有人称其为阁派。在江南一带,在长江以西地区,古琴与民间音乐融合形成的江西谱,现也称江西派,风格清婉流畅。南宋末年,身为官员门客的郭沔(字楚望),琴艺高超,在学习古谱并吸收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古琴演奏上取得重大成就。以贵族杨瓒及其门客徐宇(天民)、毛逊(敏仲)闻名得其艺于郭弟子刘志方。并奉郭为宗师。他们与当时南宋首都临安(杭州)一带的琴师如宫庭乐师如汪元量等被称为浙派。


浙派作为一个新兴琴派(其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真实意义上的琴派),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它把儒家的很多思维方式引入了古琴,在意识形态上又一次把古琴推至高无尚的地位,迎合了封建文人的形而上学心理。在音乐上,创新的同时,又借鉴了古谱,江阁两派的优点。(从浙派代表人物看,毛初学江西谱、汪元量为宫庭乐师)它较当时民间江西派简洁直达其意,又较阁谱(派)通时韵,动听易懂。


浙派的高潮在明代初期,浙操徐门,朝庭的认同。明代前期的琴谱很多标榜“徐门正传”。连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神奇秘谱》保存了大量的浙派琴谱。浙派没落于中后期的教条化、世俗化。


松江派:源于原来的江西谱。演奏技巧较高,风格华丽。但思想内容不是太世俗化,就是对当时吸引力不如浙派。


虞山派:清微淡远。强调琴曲的意境,以及修身养性的作用,提倡所谓“琴道”。以迎合封建朱程理学。故《松弦馆琴谱》中不收《广陵散》《潇湘水云》《乌夜啼》三只他认为有杀伐之风,或不清淡的曲子。而推崇《良宵引》《平沙落雁》等符合他审美情趣的曲子。


广陵派:中正平和。强调古琴文化性的同时,它更注重古琴的音乐性,实用性。使用偏锋为广陵派的特点之一。


诸城派、梅庵派:源于山东诸城王氏。流畅,富于歌唱性,风格上有些象山东小调。在技法上有所贡献。


川派:蜀派古来有之,但真正有影响,形成体系是从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开始,所传,《流水》、《秋水》、《醉渔唱晚》诸曲颇有影响。与其弟子再传弟子被称为川派。


九嶷派:旷古雄奇。清杨宗稷,现代古琴大师,管平湖。古朴,刚劲,雄奇。北方琴派。


闽派:明末清初,士绅大量进入福建,与当地音乐融合,形成闽派,较出名的有:祝桐君。


南派:明末形成。


新浙派:清中后期《春草堂琴谱》,近现代徐元白先生。

 


四、丰富的琴曲、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现存琴谱集150余种,重要琴谱与琴书如下:
1、唐初手抄卷《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2、存见最早减字谱: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3、存见最早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撰辑《神奇秘谱》(1425);

4、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1413)、《西麓堂琴统》(1549)、谢琳《太古遗音》(1511)、《风宣玄品》(1539)、《琴书大全》(1590)、《松弦馆琴谱》(1614);

5、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1673)、《松风阁琴谱》(1677)、《德音堂琴谱》(1691)、《诚一堂琴谱》(1705)、《五知斋琴谱》(1721)、《春草堂琴谱》(1744)、《自远堂琴谱》(1802)、《琴学入门》(1864)、《蕉庵琴谱》(1868)、《天闻阁琴谱》(1876)、《枯木禅琴谱》(1893)、《琴学丛书》(1911-31);

6、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1931)、《今虞琴刊》(1937)、《古琴曲汇编》(1957,五线谱、减字谱对照)、《琴曲集成》(1981,古谱影印集)、《古琴曲集》(一、二册,1982,五线谱、减字谱对照)。
记录琴曲3000多首,这些琴曲除去版本问题的重复数约有曲目近900个。而目前,我们现在整理出来的琴曲大概只有200只左右。



琴曲的题体分为以下三种:
①、写景:
如: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渔樵问答、佩兰、流泉等等

②、叙事:
如:广陵散、胡笳、龙翔操、歧山操、雉朝飞、屈原问渡、离骚等,一般曲目都比较长。

③、抒情:
古琴曲在写景、叙事的同时,或多或少都要有抒情,鸣志的成分。甚至有时抒情的成分要大于写景、叙事。纯抒情的曲子不多:长门怨、秋风辞、湘妃怨(二妃思舜)、酒狂、满江红等,一般多是小曲。


琴曲的演奏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独奏:
大多数琴曲都用来独奏。

②、琴歌:
附有歌词可供边唱者如《黄莺吟》、《古琴吟》、《古怨》、《阳关三叠》、《湘江怨》、《胡茄十八拍》、《凤凰台上忆吹箫》、《慨古吟》、《凤求凰》、《秋凤词》等。琴歌的体裁一般来说较琴曲为短小简单,因为要配合人声则不能如乐器般复杂,源于古代弦歌。

③、琴箫合奏

④、其它古代形式:如琴瑟合、雅乐合奏。

⑤、现代新增加的一些形式:齐奏、与民乐、管弦乐合奏等。



琴曲的表现手法及技巧:
四要:辩题、正义、知味、识体;
两需:入境、传神;
应手有三则:发声、用韵、运指;
八法:轻重、疾徐、方圆、刚柔、浓淡、阴暗、虚实,断续。


介绍一些著名琴曲:
①、高山、流水:
源于列子、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为后人拟作,据明朱权考证,高山流水在古代原为一曲,到唐代分为两曲,但不分段,到宋代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在流行是清代张孔山的《七十二滚拂流水》。伯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琴曲《水仙操》为其所作,列子中记载:伯牙与成连学琴,经三年而不成,后成连将他带到海边,顿时悟出琴中真谤,依水势而作《水仙》。


②、广陵散:
据明朱权考证为先秦时期流传的《聂政刺韩王曲》,在汉代学者蔡邕的《琴操》中记载的当代认为是先奏之前的作品中就提到过《刺韩操》、《歧山操》、《履霜操》、《水仙操》等。嵇康,临刑前索琴而弹,,后人误认为此作为嵇所作、或失传绝声。


③、梅花三弄:
由晋代笛(箫)曲改编而成。唐代之前有《梅花引》。较适合用琴箫合奏的形式。用晶莹剔透的泛音描写梅花傲雪独开的清高形象。三弄:泛音落段两次再现。


④、胡笳:
以蔡文姬的故事为北景。在南北朝隋唐有多种版本,最为出名的是唐代董庭兰的《大胡笳》、《小胡笳》,在乐曲中运用了很多少数民族(胡人)的音乐元素。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⑤、龙翔操:
原名昭君怨,后名:明君怨,龙朔操,龙:陇也,沙丘的意思,朔:北方。胡笳系统一样,乐曲运用了很多胡人的音乐元素。按标题的意思(龙翔是指龙在天空飞翔)和作品的内容情绪听不出有甚么哀怨的意味,乐曲带来的是活泼、欢畅的气氛,使人聊想龙在云雾里飞翔的生动景象。其趣倒与《神化引》飘然洒脱、蜂蝶翩翩的情境相似。


⑥、欸乃:
描写渔翁生活的古代优秀琴曲。“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⑦、阳关三叠:
据王维的《渭城曲》而作的琴歌。因将重复三遍而被后人称为《阳关三迭》。
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不仅是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


⑧、潇湘水云:
南宋著名琴家郭楚望所作,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⑨、渔歌、樵歌:
传为毛敏仲所作,是南宋末年著名琴师毛敏仲最有影响的作品,乐曲表现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诗意,表达了一种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的情趣。同时毛还作有《列子御风》、《佩兰》、《涂山禹会》、《梦蝶》等著名琴。


⑩、鸥鹭忘机:
刘志方所作,取材于寓言故事。《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海上之人有子欧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⑾、胡笳十八拍:
汪元量所作,汪为爱国诗人,乐师。宋亡后,汪与文天祥等为元上所掳,初文天祥十分不安,“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后汪与文在狱在多次聊天,并为他弹《胡笳十八拍》。使文坚定就义的决心。
汪后为元所释,永不为官,他有诗《送毛敏仲琴师北行》三首送给当时北上求官的毛逊,劝化毛不要为元朝服务,其中第一首写:“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体现了汪的爱国情怀。


⑿ 、渔樵问答:
题解中说道: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羡,千百得失是非,不过渔樵一话而己。。全曲运用,上下问答式结构,描写渔樵对答的情景,并用左手罨、掐、右手拨剌等指法模仿渔夫的摇橹声,樵夫的砍柴声,惟妙惟肖,所谓:“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显于纸上,神情洒脱,韵味无穷”。


⒀ 、平沙落雁:
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


⒁ 、忆故人:
古有《山中思友人》、《秋月照茅庐》有人认为,忆故人就是《山中思友人》,思念死去的有才华贤德的友人。但更有可能是后世的作品,一种说法,明朝旧臣怀念故国。第二种说法,怀念清初死于文字狱的友人。

 


五、琴音乐的审美情趣,及琴曲的欣赏
古琴音乐有其独特表达方式,不同于西方,以现代民乐。它更强调琴的内在思想,即意境的表达及营造上。不但悦耳,还要悦心,故有琴为心声的说法。


古琴音乐深受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琴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雅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雅:这与琴自古以来是文人乐器有很大关系;
② 古:古人尚古情结在古琴中的体现;
③ 和:体现儒家中庸,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④ 闲:清高不仕的闲趣,历代琴人对陶渊明的田圆闲趣推崇;
⑤ 奇:非同凡响,音色绝妙;
⑥ 正:端庄,对称之美,不作异响。

 


六、古琴的发展的现状
据中国琴会的保守估计,现在中国会弹琴的人不过几百,比解放初要有所改善(那时全国弹过琴的人只在八十几人,而真正具备演奏水平的不过20余人)。个人的乐观估计,现在全国弹琴人,及正在学习古琴的人在50000左右。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为众。


古琴继昆曲之后,成为我国第二个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群众文化水平提高,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古琴一定会更加为大众所认可接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琴艺术,从博物馆走向复兴
古琴十大名曲赏析
悦耳 | 十大古琴名曲
学琴丨臞仙《神奇秘谱》琴曲题解及小标题(上卷)
中国古代琴文化
古琴的九个流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