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溯 流 追 “宗” ——“三星堆文明”源头探秘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imjar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752759-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人类其实还非常无知,连对自己文明的关键部位也完全茫然。”这话说得非常中肯。如果不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广汉三星堆的那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如果不是这次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所引起的一场考古学革命;如果不是这场革命所带来的科学春风化解华夏历史天空的千年谜雾……人们至今还不知道在汉代就曾被誉为“千里沃野”的天府之国,后来又被李白纵情歌吟“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的成都平原的北部黑油油的土地下还堙埋着一个“神秘王国”。它是我国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然而,直至今天,知道“三星堆”的人很多,而真正懂得“三星堆文明”及其价值的却很少。这辉煌的远古文明从何而来?谁是它真正的主人?它后来又去了什么地方?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全面地探讨古蜀那“神秘王国”掩藏的秘密,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我的初衷不一定要去寻找固定的结果,只是“抛砖”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灿烂无比的中华文明的再次注目和理应尊重。尘封在典籍和传说中的神秘王国   “古蜀文明”是学术界公认的最为神秘的文明现象之一。在没有科学的考古发掘之前,人们对古蜀王国的认识仅仅是雾里看花,因而才有专家惊誉“雾都王国”的称谓。   著名作家、学者冯学敏老师几年前来彭州,送我一本名叫《野性女王》的长篇小说,我曾认真拜读过。冯先生根据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和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丰富的想像,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复原了一个远古文明社会。故事梗概是:3600多年前,四川盆地有一个森林王国,那是一个母系社会末期的辉煌时代。统治这个王国的女王梁鹰和后来继承人、她的女儿梁利,在鸭子河边过着以渔牧农业为主的民主、自由、殷富的生活。梁鹰的妹妹梁鹞在巴国叛变,谋害了女王梁鹰。梁利就被推选为新女王,发兵剿灭了她的姨妈梁鹞。后来,梁利爱上了一个异乡人杜宇。杜宇主张伐林开荒,与梁利政见不和,杜宇便利用爱情之名行阴谋之实,将钟情于他的梁利药死,发动了“宫廷政变”,夺取了王位。自此,父系社会登场,一个森林王国——鱼凫王朝就走向覆亡。像这样的书籍和描写我看了很多,人们的理解和阐释都大相径庭。  对蜀国记载相对详细的是巴蜀奇书《华阳国志》。本书“蜀志”的第一句就是:“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杨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指杜宇)、开明。是时……,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看来,古人对“蜀”这个神秘的王国也是知之甚少。但就是这些记载也够学者们研究一辈子。直到今天,仍是考据古蜀国的权威典籍呢。“人皇”即指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氏”。这句记载说明早在伏羲氏时代,就已经有蜀族祖先“蜀山氏”存在了。神话传说,在开天劈地的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居住的劲族部落羌人就南下与居住在长江流域的土著结合,经过许多年后形成了强大的炎帝部落,并与黄帝部落称雄九州。炎帝以羌姜为姓,蜀山氏是其中的一支部族。“蜀”就是指当时“竹树”(俗称青杠树)叶上生长的没有经过人工驯化的野蚕。后来,这个民族将野蚕驯化后吐出的丝茧才能织锦,因而称这支部族为“蜀山氏”。“蜀山”也就是指能生长和饲养桑蚕的山。它包括今天的岷山和龙门山脉的西南部,更大范围也包括从岷江到嘉陵江流域的深丘、浅丘及坡地。可见,当时的蜀山氏是一个人口众多、实力强大的大氏族。《华阳国志·蜀志》又载:“蜀之为帮……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这就说明“五帝”时期,这里与中原的关系十分密切。黄帝的正妃教化人们栽桑养蚕的嫘祖就是蜀族中的一位伟大女性。一脉传承,后来,颛顼、鲧、禹和蜀地蜀族也有紧密的关系。由于远古时期交通条件所限,现今位于阿坝州的茂汶盆地曾是蜀人自黄河流域从青藏高原大陆架“南下”的故土。这里从叠溪以下存有河谷和台地可供耕种、放牧和种桑。有一位蜀王就带领族人栽桑驯蚕,使野蚕变成家蚕。家蚕和野蚕最大的不同就是家蚕丛居可以抽丝织锦、野蚕独处不能抽丝织锦。于是,蜀国第一代先王以养蚕织锦为业的“蚕丛氏”就应时而生。这个裂变过程大体在我国历史上夏代建立前后的百余年间。但茂汶盆地很小,再发展桑蚕业,已经没有成都平原边缘那样优越的条件了。  多数专家认为,蚕丛氏时代的蜀人,对祖先曾经经营过的被美传为“都广之野”(见《山海经·海内经》)的成都平原十分向往。在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迁徙是氏族发展的最好出路。于是,多数蜀族携家带口,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越与岷山相连的龙门山脉主干玉垒山脉(今四川省彭州市境内)进入湔江河谷,再漫延到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开始在湔江流域建立新的“蜀国”。蜀国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代,除开明氏外,就有四代蜀王带领蜀族在湔江河谷,繁衍生息,演绎着古蜀文明的灿烂历史。 锄头挖出的“王国”震惊世界   无论怎么说,在“三星堆”发掘之前,人们对古蜀王国的研究和认识只能停留在书本的简略记载和虚无飘渺的神话传说。在今天看来,改变这一局面很简单,但人们却用了两三千年的时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古代文明遗址的发现过程,往往都是在一次不经意的劳动之中,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也是这样。1929年早春,成都平原北部的广汉市三星堆下了一场及时的春雨,雨过天晴,铺天盖地的油菜正抽苔拔节。有一个叫燕青宝的农民在自家院后的竹林旁,顺着水沟选了一处地势稍低的田角,他要挖一个当地称为“龙窝”或“龙斗”的土坑,以便架车车水灌溉自己的菜田。一锄下去,奇迹出现了。莫非是今天起来早了,挖到什么东西了?他那用力的一锄,竞碰在了什么金属物品上。再细细地拨开泥土,竟发现了一个土窖,窖里有很多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玉石器。燕青宝一下惊呆了。回过神来,粗通文墨的他立刻意识到,他可能是发现了一些古人埋下的古董之类的东西。他匆忙用土掩埋藏好,静候赶集的父亲归来。   在这最初的异外发现中,燕氏共获得玉璋、玉璧、玉珠、玉钏、玉架、玉刀、玉斧、玉琮、玉瑷等不同类型器物400余件。其父燕道诚虽不懂金石学,毕竟见多识广,知道是批可能有价值的古董文物。只是多为杂玉和石器,值不了多少钱,也就随便的将其留了下来,供茶余饭后赏玩。若有亲朋好友索要,也慷慨相赠一两件。他们却不了解这些器物的历史价值。很久以后,他们才知道,燕青宝的这一锄却一不小心就挖出了古蜀王国的千年秘密。自从这次发现后,“三星堆”这个地名就或多或少,断断续续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特别是考古学界的注意。无独有偶,首先是引起了英国传教士董宜笃的注意。董宜笃早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神学,对汉语和中国历史颇感兴趣。他原是以基督教安县中心教区传教士的名誉来蜀,回国后于1929年重返中国,被任命为英国圣公会川西教区秘书,后又兼川西圣公会教堂副主教,被派往四川广汉管理教务。偏爱中国文化的他在传教之余,在会讲一口流利四川话的太太的陪伴下经常到处打听当地风土旧事。他终于得到了首批器物中的大部,并确认了其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在他的建议和倡导下,1934年3月,华西大学博物馆美籍考古学家葛维汉亲自率领,在三星堆遗址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科学发掘。然而,在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三星堆的这些惊人发现也只是引起了少数学者的关注。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内大批学者云集四川。这些玉器、青铜器很快就让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年初,学术界正式提出了“巴蜀文化”的研究命题。大学者卫聚贤广收资料,写成一篇《巴蜀文化》的考释文章,发表在权威的《说文月刊》上之后。历史学家顾颉刚用那篇著名的《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从“疑古”的观点出发,彻底否定了几千年来人们信奉不二的“巴蜀出于黄帝说”的观点,提出“巴蜀文化独立发展说”理论。这实际上已首次提出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问题和巴蜀文化区的问题。这就为认定“巴蜀文化”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文明奠定了基础。   论争此起彼伏,惊人的发现层出不穷。1959年和1980年考古工作者分别在彭州市蒙阳镇竹瓦街村发现窖藏铜器、容器和兵器及部分工具,年代在殷周之际。其中青铜器的发现,在文化研究上具有重要考古意义;1965年清理发掘的成都百花潭10号墓,又出土了较多青铜器,其中有公元前4世纪的一件水陆攻战铜壶,全国罕见;1958年底、1986年至1987年先后两次对成都十二桥遗址的发掘,表明在古代,成都是除三星堆之外的又一个蜀文化中心,这一点在近年轰动世界的金沙遗址发掘中得到了确证。这些发掘都有个明显的特点,具有同期中原文化的影响。它们在三星堆文化之后。与此同时,另一层意义上的发掘也在科学有序的地进行。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及大邑盐店村和高山村等八座早期遗址。经不同程度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家们证实它们应在“三星堆文明”之前。那么,这中间很长一段蜀国历史演绎的节目在哪里进行的呢?这个问题,直到八十年代初,三星堆的大规模考古发现之前,一直困惑着考古学界很长一段时间。 “三星堆人”刚出世就来湔江河谷认亲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四川盆地进行的考古发现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三星堆文化的全面发现和揭示。这之中,真正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始于1980年,通过以后的多年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是探明了三星堆遗址的分布范围:东起回龙村,西至大堰村,南迄米花村,北抵鸭子河,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次,发现了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房屋遗址40余座、陶窑1座、灰坑100多个、小型墓葬4座;再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玉石器、青铜器、金器、象牙、海贝等稀世珍品上千件。此外,发现与确认了三星堆城墙遗址,并确认其为曾经消失堙埋很长一段时间的“蜀王故都”。那么,谁又是神秘的三星堆文明的真正主人呢?现在史学界已有确切答案:杜宇王朝。那么杜宇王朝又从什么地方来?“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又在哪里呢?在今天,三星堆发掘已暂时打总结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条件和必要去探讨目前众说纷纭,甚至往往被学术界有意回避的“‘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在哪里?”这个问题。   其实,历史早已有记载,《华阳国志·蜀志》:“鱼凫田于湔山,杜宇教民务农”,就非常清楚的说明,湔江河谷就是古代蜀国的立业定都之地。自从蚕丛王带领族人通过险峻的“松茂古道”,从茂汶盆地来到湔江河谷,经柏灌、鱼凫到杜宇王朝,都先后在今彭州市的龙门山镇(蚕丛氏、柏灌氏)、白鹿镇(柏灌氏)、小渔洞镇(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磁峰镇(杜宇王朝)、新兴镇(杜宇王朝、老杜宇氏)建都立业。近年来,通过广泛的考证,已基本被学术界认可。这一带所流传的许多传说,更能加深这个问题的可信度。由于当时岷江流域的灌口封堵,内泽一片汪洋。茂汶到现今都江堰一带的地理条件不如茂汶盆地,再加上成都平原边缘的彭、濮、梁等土著势力的强大,蜀族“南下”的主要路线应是从今汶川的雁门翻过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玉垒山,从今彭州市的龙门山镇一带进入湔江河谷的。那时,“天彭门”尚未浚通,彭门内实际上也是个大湖泊,蚕丛氏最先带领蜀族进入湔江河谷,是来到了龙门山镇及白鹿镇的高山与湖泊之间的台地,他们“望湖兴叹”,以后慢慢地才在小渔洞镇的蜀王山上定居下来,固定发展。《成都记》:“鱼凫猎湔山,得道乘虎而去,杜宇遂继鱼凫。秦惠王灭蜀,封公子通为蜀候。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都城。后置蜀郡,以李冰为守。冰穿两江(指岷江和湔江),为人开田。百姓享其利,蜀人始通中国。”据史料考证,随蚕丛氏迁入湔江流域的蜀族人中有很大一支在殷商早期曾从湔江,沿岷江进入金沙江流域。那时四川宜宾和云南昭通还没有被后来因地震而断裂的金沙江隔断。他们顺江而行进入了昭通。昭通是一个大山丛中的小平原,地质和茂汶盆地及湔江河谷极为相似,这支南下的蜀族人就在此找到了生存的感觉。他们在那里僰人和彝人的包围之中,艰难地发展并站稳了脚跟,逐渐强盛起来。   但昭通这个地方平原面积不大,有碍蜀族人进一步发展,而且 僰、彝势力又相当强盛,对其构成了威胁。而留在原来湔江河谷的蜀族又深受平原边缘的彭、濮、梁等方国的欺凌,势单力薄。因此,客居昭通的那支蜀族在首领的带领下,决定北上,重返故土,再铸祖先鱼凫氏曾经在湔山创业的辉煌。他们浩浩荡荡,溯岷江又回到了鱼凫故里“湔山”,即今磁峰镇花桥村的皇城山,再创家业,建立了杜宇王朝。在湔江流域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种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的鸟。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在山间树中飞鸣。蜀人是崇鸟的民族,于是这支重迁回来的蜀族,就把这种鸟神化后作为自己氏族崇拜的图腾,以表示他们从遥远的地方返回故里的决心。他们的首领自然就称“杜宇王”(现流经磁峰和桂花两镇的土溪河,当地百姓都还称其为“杜宇河”)。不久,又将其“王城”搬迁到蜀族聚居相对集中的“瞿上”(今彭州市新兴镇阳平山)。在此,他们非常怀念自己的祖先蚕丛氏,感戴其丰功伟绩,深知创业的艰辛。于是就把对面外形很像桑蚕眼睛的四峰并耸的山峰视为祖先蚕丛王,并取名蚕丛山(位于彭州市新兴镇狮山村)。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根据其外形创造了“蜀”字。“蜀”即野蚕之形意。这样,蜀族人开始有了图语式的“文字”。杜宇在此“教民务农”。日益强大的杜宇王朝把五谷栽种技术传给周围各族,深受各国爱戴。杜宇王也最终被推举为各族盟主。这时,狭窄的湔江河谷再也不适应其进一步发展了,建立新的都城成为必要。于是,他们沿着湔江走出狭窄的“天彭门”,再经湔江经流马牧河、野鸭河,自然地来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然后,定都在现广汉市的三星堆。 湔江河谷是三星堆文化的缩影   无可置疑,三星堆发掘中的很多难解之谜,认真研究,都会在其上游的湔江流域找到解决的答案。在我把这些问题交给学术界的专家研究之前,还是想和读者如实探讨一些相关问题。在抛出结论之前,我们应该先来分析具体事实。我们先把目光校正,站在位于成都以北40公里的广汉市三星堆这个地方,再向西北沿着汩汩而流的马牧河和悠悠东逝的鸭子河溯流远望,你的目光将投向河流上游,来到被历史誉为“天地会昌之国,英灵秀出之乡”的彭州市,聚焦美丽的湔江河谷。我曾沿着造就“三星堆文明”的两条古老河流——野鸭河和马牧河经过数次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很多古代地理资料,完全可以断定,这亘古未变的两条河流就是三星堆文明的“母亲河”。它们古今无数次变流,却从未改变对三星堆文化的润育。   三星堆考古发掘中,最精彩的无疑是青铜器的发现。发现的青铜器种类很多,这些重达一吨的青铜器包括生产工具、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青铜器制作和使用是一个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我国的中原文明都是如此。经过对三星堆青铜器合金成分的科学分析,人们发现古蜀国的青铜器有铜锡、铜铅、铜锡铅、铜铅锡等四种。礼器含锡低含铅高,实用器含铅低甚至不含铅,这些都与中原殷虚出土的青铜器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质。种种迹象说明,三星堆的青铜器是独立于中原之外的,是一种独立的青铜文化。这一点,从三星堆青铜器的外观造型来分析就更为清楚。2007年10月,著名地质矿物学家韩同林、林景星、周自隆等专家和巴蜀历史学家刘少匆等人专门到彭州市对原白水河铜矿原址进行考察研究后,得出惊人结论: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其铜源就在彭州市的湔江流域。彭州铜矿是自然铜,含铜量在50%以上,可用青杠树余烬(即木质钢碳)直接冶炼,并且分析其含量与三星堆青铜完全吻合。专家们进一步历尽艰辛来到几代蜀王搬迁时走过的横亘于松茂古道的玉垒山脉考察,认为三星堆发掘的大量玉器的来源就在“盛产美石”的玉垒山脉。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中,玉石器是继陶器之外出土的最多的文物,超过2000件。经鉴定这些“石玉不分”的远古信物的特质和玉垒山脉的玉石质地一样。属石质含量很重的“软玉”即“蛇纹玉”。这在蜀族先民走过的玉垒山脉完全可以开采到。可以想像,当年,爱美和崇拜“蜀神”的蜀王驱使着无数手艺精湛的工匠,翻山越岭来到他们祖先曾经印满足迹的玉垒山脉,开石采玉的情景。他们以石相击,或用火攻。有些聪明的工匠,还用不知从哪儿捡到的坚硬陨石,锤打成斧凿,他们把一块块巨大的“石玉不分”的美玉坯料采下,再通过人工搬下山,利用湔江以竹筏顺水将其运到三星堆,再精制成各种玉器。我想,由于交通条件所限,沿途河谷一定会洒落无数的玉石碎块吧。小块的也许都随湔江而付之东流,而巨大的也许沉眠于江底不为人知。前不久,彭州市丹景山镇玩石爱好者罗家庆,就曾在湔江河谷捡拾到一块重大200余公斤的蛇纹玉石料,上面还有没被冲刷磨损过的明显粗糙痕迹。这是否可以断定,它就是当年“三星堆人”因竹筏翻沉遗失的在玉垒山脉采下的用于制作各种玉器的石料呢。   有人还作过这样详细的对比研究,三星堆除了青铜器、玉器外,其陶器、丝织、漆器等都可以在湔江流域找到其原初的缩影。彭州市历史上就以制陶烧瓷著称,现在磁峰镇当年杜宇王朝定都的皇城山下就曾发现有宋代著名的“金城窑址”;在“彩陶之乡”的桂花镇,至今还保留着远古的传统制陶技艺;彭门以上的湔江流域历史上称为“西山”,这广阔流域的山上长满了野蚕喜欢嚼食的“竹树”(俗称“青杠树”)类的叶子。现今彭州市的通济镇,在过去的地名就叫“青杠林”。这些都是当时蚕丛氏教民驯蚕发展桑农的遗风。近年,人们还发现了一种和桑树相类的“野桑”,这些都是当年蚕丛氏教民养蚕,抽丝织锦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想像,当年蜀王身上穿戴的精美的丝锦是多么的令周围方国和氏族羡慕。难怪在当年三星堆因洪水灾难而再次走向衰落时,老杜宇王还要眷恋湔江河谷,落叶归根,重返湔山故里,来到瞿上。化为杜鹃(又名“子规”),声声啼血于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山野。至今人们还在用悲壮的语言来美化这个感人的故事。在今玉垒山脉海较高的山峰如九峰山上,每到农历四五月,满山遍野的野生杜鹃如火如荼地盛开。据说,这些花上染满的都是杜宇王的涓涓啼血。最近,我在湔江河谷考察古蜀文化时,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当地山民使用的很多农具都或多或少地残留有古蜀文化的印痕。如有一种锄地的镐头,形状就像鸟头。有一种当地山民砍柴使用的弯刀,称为“杜宇刀”,外形极像杜鹃鸟,和三星堆发现的青铜树上的“神鸟”形状极其相似。这是否就是当年崇拜神鸟的杜宇王教民务农时发明的带有自己氏族图腾意义的生产工具呢?抑或是后人为纪念杜宇王的恩泽而制作的呢?由此,我们再扩大点来说,三星堆文明的所有发现,都可以在湔江河谷找到源头。这正如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教授在很多年前所预言的:“可以断定,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在巴蜀文化来求得解决。”同样,今天“三星堆文明”研究中的很多谜底恐怕也只能在湔江河谷才能找到。   我们最后要说明的是,这方圆面积不大的湔江河谷承载着四代蜀王的伟业,他们以湔江河谷为据点,向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拓展,演绎更替。这在中国文明史上恐怕独此仅有。学者余秋雨数年前来成都演讲,对三星堆文明惊叹不已:三星堆,一个很难说清来龙去脉的古文明遗址,埋藏着无数美丽而怪异的高难度金属铸品,如果不是去了挖掘现场,几乎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事实胜于雄辩,这“很难说清来龙去脉”的问题,到此已不言而喻。无可争辩,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就在彭州市境内的湔江流域,而在它衰落以后很多年,位于成都的“金沙王国”相继崛起。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先生就曾题词赞曰,“古蜀源流,美丽湔江”。“古蜀源流”不就是我们彭州市引以为自豪并梦寐以求的不可复制的重要历史人文符号吗?它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弥足珍稀的又一奇迹。呵,美丽的湔江河谷,你就是传说中“太阳神鸟”起飞的地方,你文明的光芒将永恒地闪耀在人类历史的灿烂宇空。 古蜀国纪年表   公元前4000年—前2300年  蜀族嫘祖与黄帝族联姻,母系氏族                                  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约前22世纪—前21世纪        蜀族因大洪水,离开成都平原,又北                                  上茂汶盆地建立蚕丛国,再回迁彭                                  州湔江流域   约前21世纪—前17世纪        夏王朝时,蚕丛氏得到很大发展   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蜀族在川西北部(今彭州市小渔                                  洞)建立柏灌、鱼凫王朝   约前11世纪                    鱼凫国亡   约前8世纪                      杜宇王朝,在湔江流域兴起,并扩                                  迁至三星堆   约前6世纪中期                  蜀国开明时代,共传十二世,定都                                  金沙   公元前316年                  秦伐蜀,蜀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是古蜀源头?彭州,是太阳神鸟起飞的地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成都人的“根” 成都城的“魂”(三)
三星堆消失的原因就是大禹治水的真实目的
【阅读悦读丨图说】舟歌《瞿上古城的最大争议,是它在彭州确切位置》
专家怀疑古蜀历史,三星堆面世才知道,李白说的蚕丛和鱼凫是真的
彝族神话传说与活态民俗印证下的三星堆器物符号的彝文化元素【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