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火神派扶阳语录 中医扶阳探秘
中医火神派扶阳语录 

 

《周易·彖辞》——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周易·象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黄帝内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
阳者,天之德也。

 

宋·王安石《洪范传》——
日者,昭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纪,群阳之精,众贵之象也。

 

宋·邵雍《观物外篇》——
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于一也。

 

宋·朱熹《语类》——
乾坤阴阳以位相对而言,固只一般,然以分言,乾尊坤卑, 阳尊阴卑,不可并也。

 

明·张景岳《类经附翼》——
阳之为义大矣。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原,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明·赵献可《医贯》——
火乃人身之至宝。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
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
天道以阳气为主,人身亦以阳气为主,阳统阴阳。

 

清·陈修园——
宁事温补,勿事寒凉。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也。

 

清·杨西山《弄丸心法》——
阴阳之气,妙用无穷,人之一身,阴阳而已,二气之中,阳气更尊,气盛者强,气衰者病,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之阳气,犹天之日,仰观乎天,可悟乎人。

 

清·郑钦安——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人身立命,就是这一个火字,火即气,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
夫人身一点元阳,从子时起,渐渐而盛,至午则渐渐而衰,如日之运行不息。
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
业医者,果能细心研究,即从真龙上领悟阴阳,便得人身一付全龙也。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仲景一生学问,即在这先天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揭六经之提纲,判阴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
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卢禹臣、卢永定——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奥义,说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盈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之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一大纲领也。

 

吴佩衡——
壮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邪热之壮火,必须消灭,真阳之少火,则决不可损也。
切无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于临证时,应分清阴阳,辨明虚实寒热,当用则用,有是病用是药,定能指下生春,活人无量,切无以人命为儿戏也。

 

祝味菊《伤寒质难》——
故善养阳者多寿,好戕阳者多夭。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
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
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是故阴津之盈缩,阳气实左右之。

徐小圃《名老中医之路》——
阳气在生理壮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壮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先天之本肾,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后天之本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此火。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殒命。
阴阳之道,阳为阴根,阳生,阴始能长。阳气——命门真火,乃生命之主宰。命门位居下焦,乃人身真火,气化之本原。
附子一药,辛以润之,致津液,通气化,可使肾中五液蒸腾敷布,阳生阴长,此即阳中求阴生化无穷之理。

 

卢崇汉《扶阳讲记》——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实际上也就是以阳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实际上就是以温热药消阴。治病的立法与人生的立命是紧扣着的,这里面的渊源很深,可以说整个中医的经典,乃至于传统文化的其它经典都能够作为它的支撑。所以说不是卢门喜用扶阳,喜用姜附,而是立命之需也。
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机体阳气的虚损、郁结导致的。
在人体生理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秘是在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
在临证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关系失调……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现在的教科书上没有肝阳不足这个概念,实际上,肝阳太重要了!
我祖父那一辈老中医们…始终抓住阳气不足这个根本不放。只要阳一旺,五脏都旺。
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
桂技法已经不是单纯的解表法。用在外证,她可以起到解表的作用,用在内证上,它可以协调阴阳。
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回阳救逆,还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治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以四逆法作为诸病收功之法,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心法,也是卢氏在钦安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大的跨越。

 

刘力红《思考中医》——
中医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长城,而只有当我们看到它的整体结构,看到它那富有力量和气魄的完美理论,看到它那不可思议的实际运用,我们才会体会到它的真正意义。
兴趣将你引入某门学科,而信念则是决定你在这门学科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作为中医的学人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信念。
将一切事物的变化、生杀都归结到阴阳里,所以就归纳的角度而言,天下没有比阴阳更完美的归纳法了。
术数所表述的显然就是推演的一面,显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的一面。
就中医学而言,运用人体以外的东西,如用大白兔、小白鼠或其他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确没有。但是,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
……为什么中医的有些问题我们不容易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正视经典的价值?对中医的很多东西总是抱有怀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少了内证这双眼睛
……从张仲景开始直到清代,在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造诣的医家……大多数都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大多数医家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
目前在中医界有一个怪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逐步在减弱。
门确实是需要师父领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领进门,你始终是在门外兜圈子,有的人为什么努力一辈子还是摸不到“火门”,有的人为什么在学问之道上坚持不下来,很可能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关键环节。
……中医教育所存在的本质问题就是能教之人的问题,师资的问题,另外就是共性教育的模式不适应于这样一门个性化的学问。
我以为中医治病的理念,中医治病的方法,都是值得现代科学研究的。这里面有很多的奥秘,如果揭示出来,应该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而这个工作应该是由搞现代科学的人去做,这样才有可能作出成绩来。当然中医可以配合这个工作,但绝不是由中医承担这个工作,如果由中医承担这个工作,就会搞成像现在这样,东不成西不就,一团糟。
……中医的医学模式除了强调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还强调一个自然的因素,天地的因素。这是在医学模式上的一个区别。从根本上讲,中医的医学模式更值得现代医学的借鉴,这样的借鉴,将会是未来医学的一个福音。
搞中医的一定要分清本末、主次,不要被西医的一个病名牵着你到处跑。这一牵着跑,那中医的本性就迷失了。
学者若欲在仲景这门学问里真正的深入进去,那就必须把阴阳的问题放在首位。
第一个主导,是阴阳之间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第二个主导是阴阳之间阳为主导,这个主导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里。这个主导说明在阴阳之间,阳的变化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的作用。作为阴它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
真阳、命火为什么要潜藏呢?因为潜藏了才能温养生气,才能让生气旭旭而生、煦煦而养,如此生命乃得久长。


 

中医扶阳是扶了中医人的阳气

阳气在人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阴阳两者,缺一不可,表面上处于同等地位。但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却是有主次之分的,阴阳的平衡也不是简单的1:1的对等关系。阳气的主导作用不容置疑,“阳者阴之根”,“阳主而阴从”,“阳统乎阴”——阳对于阴有化生、主导和统摄的作用。阳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如果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失去健康,甚至失去寿命。所以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需要注意的是,大自然的阳气是合而为一的,“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在阴阳之中。”因此,人体的阳气虽有三焦、五脏的不同,但实际上也是合一的。“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故知阴阳合一,乃于极上合一也。”
    1.阳虚是现代人诸多疾病的根源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会理解,为什么火神派医家对于千变万化的病证,都主张扶阳,因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救治危重病证,更要重视回阳救逆,因为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都强调以“四逆法”收工,因为“阳气虚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卢崇汉先生在报告中列举了目前影响人体阳气的各种因素;李可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的发病原因,认为这些病都是由于寒气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
    遗憾的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阳气亏虚、万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过度贪凉饮冷、无节制熬夜、营养不均衡、缺少体力活动等,都会造成阳气内虚;而抗菌素、激素的滥用,不辨证的清热滋阴、泻火通便,使本来阳虚的身体雪上加霜。
    对于“三因制宜”里的因时制宜原则,一般人都能想到,要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的变化养生保健、处方用药;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大时空、大气候的角度来考察理解这一原则,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整体上是处于阳虚阴盛的隆冬季节。我们的体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急需要阳光普照的晴日!这就是李里先生反复强调的大势!
    卢崇汉教授在《扶阳讲记》中说:“举目望去,现在有几个是阳实的啊?真正阳实的没有几个。……我的用方可以说99%的都是纯辛温药物组成的。”李可先生也有这样的话,现在“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
    总之,扶阳是大势所需,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哗众取宠。
    2 何时扶阳?
    具体到每一个病例,需不需要扶阳、何时扶阳、如何把握扶阳的时机,也是论坛讨论的核心问题。
    2.1急危重症,阳气欲脱,急须扶阳!
    如果病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恍惚,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舌淡苔润,脉微欲绝,需不需要扶阳?
    那还用问?这是典型的亡阳证,阳虚欲脱,急当回阳,非大剂量姜附不能承担此任!
    但如果说这个病人是感染性休克,严重细菌感染造成的休克,你还敢重用姜附回阳吗?
    还是这个病人,如果他是消化道大出血引起的出血性休克,你还敢重用姜附回阳吗?
    还是这个病人,如果他是中风,脑出血;或者是恶性肿瘤、白血病,你还敢重用姜附回阳吗?
    你犹豫踌躇了!在病人命系一线、亟需扶阳的时候,你被现代医学的诊断迷住了双眼,迷惑了心智,该出手时不出手,以至于错失良机。
    实际上,这样危重的病人,在大中型城市,已经没有中医插手的机会了!他们全都被收进了ICU、CCU或NICU,或者干脆被带回家去,准备后事。
    话又说回来了,这样的病人即使给你治,你有胆量治吗?你有把握治吗?
    李可先生敢治!他破格重用附子数百克,将许多垂危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火神派的其他医家,也有诸多重用姜附起死回生的案例,这也正是其惊世骇俗的过人之处。
    2.2慢性疑难病,阳气已虚,应当扶阳!
    如果病人畏寒肢怕冷,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时时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白,脉虚无力,需不需要扶阳?
    当然了,这是典型的阳虚证,肯定应当扶阳!
    但如果告诉你,这个病人是急性胃肠炎,或者是霍乱弧菌感染,你还会用姜附来扶助阳气吗?很可能,你已经给病人挂上了抗菌素,吃上了黄连素,或者是藿香正气水!
    还是这个病人,如果他是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你还会用姜附来扶助阳气吗?如果他同时伴有高烧呢?
    犹豫了吧?或许你已经给他用上了急支糖浆,痰热清,银黄颗粒,清开灵注射液!阴阳不辨,助纣为虐,害人而不自知,还说是中医不行!那些反对中医的中医博士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设置各种可能的诊断,急性肾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甲亢?肿瘤?脂肪肝?脑梗塞?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如果你能抛开重重迷雾,坚持明辨阴阳,用姜附来扶阳,那么你已经真正进入了中医的门径!
    但许多人会在病人阳气已虚,应当扶阳的时候,迷失了方向。
    临床上,病人是不会按教科书生病的。有时候,阳虚虽已呈现,但不可能具有上述所有症状,甚至会还表现出一些貌似相反的症状。此时,更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准确辨认阴阳,大胆应用扶阳之法。张存悌教授将郑钦安提出的“阴阳辨诀”的阳虚证候概括为“舌脉神色口气便”七项,分别是:舌——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神——其人安静,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色——面色唇口淡白;口气——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便——二便自利。这是辨识阳虚的“金针”,千万不能一遇具体病症就发懵,阴阳不辨,寒热不分,跟着西医的诊断走!
    2.3常见病阳虚隐潜,未病先防,也要扶阳!
    象以上两种情况,在病人有明显的阳虚征象,甚至是阳气将脱之时再去救治,总有亡羊补牢之嫌。扶阳,更强调在没有典型指证,阳虚处于隐潜状态时,独具慧眼,巧加辨识,做到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吴荣祖教授的报告,专列“隐潜性阳虚及其应对”一节,指出:“所谓‘上工治其萌芽’者,即在疾病产生的初始阶段就进行有效干预,每能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
    例如,病人疲乏无力,困倦欲寐,脉微而细。虽无恶寒肢冷的虚寒征象,但却是少阴病的典型脉证。不管何病,均需扶阳。
    再如,病人身发高热,但神萎无力,面色苍白,脉沉细,正应《伤寒论》上的这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时千万不要清热滋阴,急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扶助阳气。庄严在其报告“常见热象的辨识”,介绍有许多貌似热象的阳虚证。
    临床上尚有许多表现为“上火”的病症,如口腔溃疡、面发痤疮、牙龈出血、口干口臭、咽喉疼痛、头痛、眩晕、耳鸣、耳痒、失眠噩梦、鼻塞流涕等等,从火热论治,有时可取得暂时的效果,但反反复复,不能根治。若从阳虚治疗,常可十中八九,效果迅捷而巩固。因此,火神派有“头面无实火”之说。
    吴荣祖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阳虚之体,必有寒象之征,阳虚为本,邪气为标。风、湿、饮、痰、气、血、瘀、水、聚积、征瘕均可寒化,其根为阳虚也。”须要扶助阳气。为了帮助大家发现阳虚的蛛丝马迹,吴教授把目前临床容易被忽视或识辨之处,例举了十二个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其中,“舌苔色黄不主热,舌质老嫩辨阴阳”的观点,尤有指导意义。
    2.4阴虚之时,用阳化阴,亦须扶阳!
    如果在阴虚阳虚都不明显的情况下,遵循“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的原则,用姜附扶阳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病人诊断为阴虚的情况下,仍然去扶助阳气,可能就太难服人了!但这也正是应用扶阳大法的更高境界。刘力红教授指出,四逆汤实际上是“推极之法,合德之方”,“既曰合德之方,则必阴阳兼顾也。”“四逆乃于极上,亦乃于先天上和合阴阳,而非于后天脏腑气血上和合阴阳。”
    “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实际上是应用姜附扶阳的两个境界。
    3 如何扶阳?
    
    3.1扶阳需用附子
    附子是扶阳的主将。扶阳学派的鼻祖郑钦安先生最推崇附子,认为“热不过附子”,附子为热药“立极”之品。祝味菊尊附子“为百药之长”,唐步祺推“附子为热药之冠”,李可称“附子为药中第一大将”,卢崇汉视附子为“扶阳第一要药”。已故名医何少奇先生全面总结了附子的功效,认为“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补可攻,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扶阳的主方当属四逆汤。刘力红教授这样解释四逆汤的组方配伍:方中“附子辛热,直补坎中真阳;干姜辛温而散,其所用者,盖以群阴阻塞,附子亦不能直入根蒂也,故以干姜涤荡阴邪,迎阳归舍;甘草禀坤土之气,阳气归舍,得土覆之,则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如此则真龙复归,阴阳复现和合之象,坎气乃全,阴阳于此合一也。”
    3.2扶阳需重用附子
    附子究竟用多大的量?专家的意见并不一致。但扶阳需要重用附子,却是大家的共识。火神派医家应用附子,起手都在30克左右,重者用到60克、90克,甚至100克以上!卢崇汉教授、吴荣祖教授都认为,那种用数克姜附,还配伍于大队滋阴药之中的做法,无异于隔鞋搔痒,欲扶阳抑阴,救治大症,是不可能的。李可先生的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常达数百克。此并非哗众取宠,实在是救治垂危之所需!
    张存悌教授指出,广用、重用(从几十克到几百克)、专用附子,是火神派最突出的风格,众多火神派医家以大剂附子治愈急危重症的验案,确实惊世骇俗,令人钦佩,乃至被冠以“某火神”或“某附子”的雅号。
   3.3扶阳需善用附子
    卢崇汉先生的讲座内容被温长路教授将其临症学术特点概括为“善用附子”和“巧用附子”,这一概括确实很精到。“火神派”医家强调用附子匡扶阳气,但决不主张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附子。什么情况可用附子、用多大量、如何确定姜附比例、如何选方配伍、用后可能会出现什么反应、怎样应对这些反应,以及姜附用到何时为止,他们都胸有成竹的,而不是一斧子功夫,莽撞用药。这也正是扶阳学说的精深之处。卢崇汉先生说:“经常有人给我寄来一些处方,说他自己用附子用到了多少克,问他算不算火神派?这我不好说。”实际上,是不是“火神派”,并不在于你临床上是否用姜附治病,也不在于你敢用多大量的附子!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掌握了扶阳理论,你在用姜附的时候是否心明理顺。不是说你今天参加了扶阳论坛,明天就成了能用附子的“火神派”了。想得到扶阳真谛的朋友,需要在“善”和“巧”上多用心力。
    “道归次第”是刘力红教授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事物的先后次序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疾病的发生和演变是有规律的。临症使用扶阳之法,也必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因此应用姜附,先用何方,后用何方,是有讲究的。顺序对了,才能取效,这是扶阳的次第问题。比如表证明显的,三阳经证明显的,需要先用桂枝法解表,扫除外围障碍,然后再用四逆法温扶阳气。李可先生也有先开脾胃,再扶阳气的观点。
    庄严在其《姜附剂应用经验谈》一书中强调,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辨识元气的蓄积状态,以此作为应用姜附剂的依据。
    要想做到善用附子,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使用质量过关的附子,二是要掌握附子的应用时机,三是要注意方药的配伍,四是要注意煎煮方法,五是要正确判断排病反应,六是要注意附子的毒性。
    3.4扶阳要注意识别排病反应
    在应用姜附扶阳排寒的某一阶段,许多患者会感觉病情加重,或者出现许多新的症状,甚至以前得过的疾病重新发作,或者出现疾病发生过程的逆演……这时,善用姜附的“火神派”医家,就能正确判断,这种情况是由于辨证失误、用药不当造成的,还是正常的排病反应。如果是排病反应,不仅不需停药换药,有时还须加重姜附的用量,以促进机体在阳气充足之后的的自然康复进程。  
    如果不能正确识别排病反应,就会在扶阳过程出现排病反应时惊慌失措,改弦易辙,使扶阳疗法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相反,如果出现的症状确属辨证失误,用药不当,却仍然懵懵懂懂,不知变方,也会造成误治,损害患者健康。
    3.5扶阳的其它方法
    虽然姜附是扶阳的主将,但除了姜附四逆之外,还有许多扶阳的具体措施。比如针灸、拔罐和刮痧,可以通过排除寒气,减少阳气的损耗;王正龙先生提出的重灸关元之法,也是扶阳的有效措施。其它如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适度,不乱用抗生素、清热药、泻药,避风保暖,防止寒气的侵袭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护阳之法。
    3.6扶阳不排斥其它治法
    扶阳属温法,是中医八法之一。其之所以效果显著,是因其遵循“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的原则。
    但扶阳并不排斥其它治法,刘力红教授特别指出,临床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仲景一生学问,阴阳攸分,即在四逆、承气二方见之。”李可先生的讲稿也强调,治疗肿瘤,“下法”尤不可忽视。
    扶阳,本是中医审时度势的正道,本不应有什么学派,也不排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的应有地位,不排斥其它辨证方法。但它反对那种死搬硬套、墨守成规、不辨阴阳的庸碌行为。
    4、扶阳论坛火爆之后的再思考
    
    鲜明的对比,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扶阳论坛为何会红火?
    4.1卓著的临床效果,是扶阳论坛的真正魅力所在
    任何一个医学流派,不管其信奉的理论多么高深,多么与众不同,多么有创见,它是否有生命力,关键要看其临床实效。临床疗效是中医的根本!许多人参加扶阳论坛,就是冲着其卓越的临床效果来的!
    我们学中医,不是为了听取高精尖的所谓现代研究,我们需要的,是拿来就能用、一用就有效的医疗方法!
    4.2扶阳理论,实际上扶了中医人的阳气
    中医能独立地治疗急危重症?火神派的回答是肯定的!
    现代医学所说的不能治愈的病证,中医能够治疗甚至治愈吗?火神派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如果能做到这些,中医人还会觉得没有底气吗?还会有人说中医的效果是心理作用吗?
    火热的扶阳论坛,实际上是扶了中医人的阳气!

中医扶阳探秘


  近世有“火神”一派,擅用温热药以疗百病,温守、温通则扶阳而逐阴;温潜、温化则益阳而生阴。极尽阴阳对抗、转化之能事,颇得小中见大,一法含藏万法之神妙。然其法虽妙,亦仅近道之阶,与医圣体用圆明之气象,终不可比!

 

阳气者,宇宙之能量也,发于天日,伏藏于水土,吸附于兑金(阴精),弥散于天地万物之中,人一身之阳,由东南而升散,经西北而敛藏。从天地万物而来,归天地万物而去。其扶阳之法,下乘者相盗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缘起而聚,缘尽而散,终无所得,毕竟是空。

 

世传扶阳之法,多相盗而得。《阴符经》有言,“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然盗亦有道,境界有大小,法门分高下。阴阳本互根互用,互生互化,阳生阴长,阴敛阳降。脾居中土得阳气之运化而生营阴,营阴由东南上奉于肺而为肺金(精),肺金降则敛天阳而下,藏之少阴。是以扶阳之妙,在阴不在阳,滋阴之妙,在阳不在阴。故人盗天阳,由鼻入肺而降,当首重吐纳,次在饮食,末以医药。太阴肺吸敛天阳,皆阴精之功,降于阳明,伏于少阴,运于厥阴。

 

吐纳要旨,贵心息相依,息息归根,归根则静,阳气乃密。此扶阳之法,源出道家,汉唐以上,医出道家,吐纳之法,道医常用之疗疾。汉唐而后,医出于儒,不习道术,吐纳扶阳,遂弃而不顾,专于药食,舍大而就小,惜乎!

 

饮食扶阳,由口而入,味重而气轻,五味出乎地,四气出乎天,煎炒蒸炸,四气离散,唯可补阴精,故饮食扶阳之理,不在补阳,而在补阴敛阳,伏阳,藏阳也。饮食要旨,一在以阴精克阴(邪),二在其生用,三在于知量。

 

 扶阳之要,首在道路通畅。浊阴盘踞,阻东南则阴精不可上奉而迎阳,塞西北则不可降阳归舍。饮食要精,一指饮食要饱含阴精营养,二是要精细入微,可直接吸收运用,不多损阳热对其运化,排泄。丹溪载“倒仓疗法”,以黄牛肉熬汤频饮,黄牛本属坤土,大补太阴之精,狂饮之后,体内阴精流溢,可致汗,致吐,致泻,真是以补为泻,以阴精克阴邪,一时东南西三路俱畅,沉沉阴浊,一举荡平,精升阳降,真扶阳秘法也!

 

 烹调之法,也极关键,煎炒蒸炸,必致四气离散,唯遗阴质,仅煲汤一法,可伏阳气于汤汁之中,故中药治病多以汤剂,凡火热炮制中药,其效必减。果蔬,种子,若不经火制而生食,则精气俱足,峻补精气,缓泄阴渣。今西方流行之“生机饮食疗法|”,即以果蔬、种子打浆去渣而食,集“精微”、“生机”于一体。补精扶阳,其法简效宏,屡起沉疴,疗效卓著,与“倒仓疗法”相类,仅生熟,缓急有异。惜此二法,至简至易,非智者难以起信,无厚利则商人、医界不用,终不能广济众苦。

 

 由上可知,对正虚邪实患者,宜以汤汁疗法,粥疗法,生机饮食疗法。其饮食用量也极为重要,病者多正虚邪实,少量饮食可扶正祛邪,稍过则反耗损阳气,不能运化之饮食则成为阴渣,反增其病。佛教医学有句名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诚具至理!当然道家,武家有特殊的训练方法,使阳气大盛,需大量饮食以化阴精敛藏阳气,在此不表。

 

至于药物,亦多为食品,不过因其偏性大而名之药物而已。或阳多,或阴重,阳药扶阳而益阴,阴药益阴而扶阳,是以仲景《伤寒》六经,皆是扶阳之法也。

 

太阳伤寒,开门以迎阳,太阳中风,益精以固阳,(桂枝汤乃手太阳用药,取敛火生土之义助小肠生化营阴,复借稀粥之力令其达表固阳);少阳病治以和解,妙在兼畅东西,令阴精东升,天阳西降;阳明炽盛,大耗阴精,乃以石膏,知母补之以精,助之以寒,强令天阳自阳明而降。故阳明热证,显耗阴精,暗损真阳,仲景明为益阴,实则大补阳气。石膏益阴敛阳,非扶阳之品而何?太阴脾虚,中土不运,营阴不足,升降不利,故理中汤补火助土运,上奉而化肺金,助敛天阳,正是火生土,土生金,顺生之意。痰湿雍滞,则温脾利湿,泄阴扶阳;少阴寒郁,北方闭塞,精不可向东而升,阳不可自西而入。四逆汤破阴回阳,非真补阳也,乃是破其闭塞,通其道路而已!厥阴寒证,吴茱萸汤双温肝胃,也是畅东西两路而扶阳;厥阴证至于阴阳两虚,阳耗于上,阴竭于下,则治用乌梅丸,大酸以敛浮阳,大苦以降相火,参,姜益中土化营阴,寒热并用,酸苦辛甘并用,唯无咸味,乃是病至厥阴,已无所藏蓄,唯敛东南,降西方,运化中土方有所藏蓄,补其母(金),克其子(木),皆为生水而设,故乌梅丸以补厥阴而复少阴,实有夺造化之功!然此方后世多用以治蛔,殊为可惜!

 

纵观仲景六经法度,明扶阳必暗益阴,显益阴必暗扶阳。今人不识阴阳互化之妙,扶阳必以温热,滋阴每以寒凉。医术总与道德同步,德全术精,今日之中医舍本而逐末,贪嗔太重则慧光不显,故颓丧如斯!

 

以吐纳导引,饮食医药扶阳,莫不赖医、患的心理、行为而共成。心行为因,健康为果,智者扶阳,不在果地上计较斤两,乃直奔主题,在因地上做功夫,在改造心理行为上着手。

 

其基础之法为开源节流,上乘之法为舍己利他,弃小合大。

 

开源重在中土与西北,辛劳四肢肌肉,则脾土得以运化,磨炼其筋骨,则肝肾得以强健,劳其心志,则西北更多敛藏。人之天阳,得凉苦而降,因寒因静而藏。西北之人,居苦寒之地,敛藏天阳也多;东南之人,处富庶温热之地,其耗也多、其藏也少。故史上南北之战,多以北统南。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故儒家以劳苦忧患为开源之法,佛家以吃苦消业为修定之阶。

 

今人喜安乐而恶劳苦,久则肌肉松弛,筋骨萎软,如肠动力减弱,骨质疏松等症,岂是补钙之类所能治愈。钙之流失为果,耽于安乐为因。今医治病,不辨何因,首重休息,次重补养,故多不效,当今之疾患,多由安乐放逸得来,必予劳苦忧患而去,运化中土,伏藏西北,也应“吃苦了苦,享福消福”的佛教因果观。

 

至于“节流”。老子曰“俭”、佛陀曰“戒”,名利声色之贪,损人害己之怒(嗔),重己轻人之傲(慢),轻贱自是之喜,皆激扬相火,耗散东南,流逸精气。“疑”则思虑气结,中土不运。智者持“戒”行“俭”,相火不泛则君火自明,相火灭能定,君火明则慧。故“节流”实为去贪、嗔、痴、慢、疑。

“戒”,实为守护东南,“苦”,功在敛降西方,静定而伏藏北方。志定神凝,则吸引八方精气,勇猛精进、遂感通天地之灵。此扶阳之法,因相吸、相感而成,直指心行,自非草木金石可比!

 

而最上乘之法,则是舍己从人,弃小就大。人之形质精神,无不自天地万物中来,终归天地万物而去。算计偷盗,苦行持戒岂能感通天地?“欲得”之心生“风”,万物内耗,“相防”之心生“寒”,万物隔离,天地否塞。“暑”、“湿”、“燥”、“火”皆由“风”、“寒”而化。欲心不除,防心不灭,相盗提防之心不绝,则生、长、化、收、藏不相顺接,何能真正“扶阳”?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真正“拥有”大海,圣人扶阳之道也若是,览《内经》、《伤寒》、作者尽心存天下国家、斯民夭寿,看不出一缕私意。非是密方术以富子孙,反尽数公开而利千秋!扶阳祛病的真正奥秘即在这里,此圣哲不言之教,后学者多有不识。不得其心而欲得其术,可乎?“我”与万物,皆天地之子也,仁民爱物,天地之心也?大公无私,舍己利他,则得天地之心!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岂止扶阳也?佛家讲“愿力”,发大愿而生大力。誓救含灵之苦,乃生大医之力;心系天下,乃生治国之力;圣人心系千秋万世,则生开万世太平之力,孟子养气大法,正是仁民爱物,系心万世,故其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古人云,“善则生阳,恶能生阴”,以此!

 

上乘医理,治心为本。生而不杀,慈爱万物,“仁”化解嗔恨而益东方;施而不贪,予而不夺,“义”化贪吝则益南方;谦卑自处,敬天地万物,骄慢自去,虚之若空谷能容,卑之若江海能纳,故“谦”卦恒吉,常益西方;仁义通乎天,谦卑(礼)达乎地,通达天地精神;愚痴自去,智慧常生,故益北方。智者不惑,不为“风”(贪)引,不为“寒”(防)困,“疑”情顿失,中土生“信”,运化四方。故以仁、义、礼、智、信化解贪、嗔、痴、慢、疑,实乃扶阳上乘心法。

 

故三乘之法,各有偏重,盗法重机巧,小乘重苦行,大乘重舍我。舍己利他,无我敬他,则受戒,苦行均在其中也。其通乎大道而机巧自明。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则无所得也!”

 

至此,扶阳之理尽矣!

 

或问曰:“圣人之道唯圣人知之,汝何知也?”

 

对曰:“圣人之道圣人怀之,贤者知之,小人诬之。贤人证大我而未证无我,然以圣人之心为心,故能知圣人之道;小人者非指坏人,乃执小我为实有者,以小测大,以溪涧而度江海,以所知揣测未知,非是学圣人心行,而是炫耀所学,彰显自我,研究圣人。学圣人是舍我从圣,研究圣人是以圣从我。纵满腹经论,学富五车,犹是知解宗徒,终不得圣贤之法。欲学《内经》、《伤寒》者,不可不明此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火神派
火神派资料汇编(下)
火神派三字经
有问必答-[转帖]中医火神派探讨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28、29)
首重扶阳 擅用姜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