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丹法——宋迎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真炁流注针灸术传人)2018.02.28 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 阅读 656
​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 - 毛阿敏
  太极之宗源于丹道,原是道家进行内证修炼的一种方法。经云:太极本无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更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阳变阴合,而生木火土金水也,五行也含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太极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拳法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初,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即讲究内外相应,浑圆一体,形于外而参于心。我们虽然学的是拳,比划的是招式,实际练的是心,体会的是哲理,讲究的是“境界”,要从“空”和“静”中领悟太极内在的奥秘,从“形”和“动”中观察太极形象动态上的端倪,所谓的“始于有为,终于无为”,以空为本,以虚为体,以因为用,有法无法因净为止,有度无度因随与合,“大巧无术”为太极精妙之本,太极并非只是某拳术,拳法实在说是心和意的延伸。拳术是太极的末技,技击非太极一术,形意、八卦、少林、咏春……等等习练精通皆可对敌,“真功夫”是杀人之技,我是军人出身,懂得技击讲究的核心必须是快、猛、狠、准以及攻防守一体等,也就是必须有“防心”、“狠心”、“杀心”,这和“境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本身“武”字就是“止”、“戈”二字之意,所以“武”字中的“戈”是没有那把刀的,就是没有那一撇。武的最高境界不是为了争夺天下第一,而是为了维护天下的和平,这是真正习武之人必修的武德。)而修行之旨归只有一径,虽有三教之别,各以“明心见性”、“存心炼性”、“修身养性”为要,实乃“心”、“性”一也!

  当今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当一切都是快的时候,慢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事的复杂、名利的纷争,让我们渐渐不再享受生命本真的美好。
       习练太极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招势(式)的基本要求是:心怀中正、不偏不倚、不丢不顶、心静神宁、平心静气、意气相和等,即佛家的由“静而生定、定而生慧”所证得的“正、等、圆、觉”等的次第功夫;“勿长、勿助、不应、不变、舍己从人”等心法的体悟后,慢慢发现自己可以和身体和灵魂进行对话,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更加完善自己。大多人都企图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岂不知能控制自己的才是强者,并且很多人最不了解的恰恰是我们自己,人的最大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能化敌为友的也还是我们自己……所有的这些体悟将有助于习者修身养性。
        养性,指的是调理人的性情、情绪。养生自然包括养性,养生与养性是统一的,养性是手段,养生是目的。性情的修养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理健康。我国古代医学和养生理论十分重视精神健康,认为精神是人身的主宰,《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素问·举痛论》认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提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传统的养生理论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更有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流传至今,而“医为艺海第一门”。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统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道”就是养生之道。养生保健讲究和谐适度,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注意调节,“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身体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在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被称之为“千古养生第一法”,是全部养生之道的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统称为九气为病,也说明了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同时气又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体气机条达,气血通畅,脏腑功能正常。气机失调可导致各种疾病。因此,历代医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根本之法,强调修性安心,情绪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使意志和精神不为外物所扰,使得五脏安宁,形神合一,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太极的习练中,也讲究主体精神状态与客观环境的交融,还体现在主体的身心统一,身心相应,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而在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更是辨证论治的前提。中医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有机联系,《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只有把天道、地道、人道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观察,才能正确地把握医道。另《孙真人卫生歌》:“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孙思邈还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指出养德的重要性。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古代医家也认为养德、养生没多少区别,《医先》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遵生八笺》也强调:“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因为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所以,太极之法还是古时大成就的医家参悟医术、修行医德之法。
       对于我们平常人而言,习练太极都会在感悟太极的神韵中变得倍感轻松,体味到生活以及人事融洽和谐的玄妙之美,切实感觉到来自于太极对身心影响的强大与不可思议的力量,并以平衡的心态去享受生命,追求人生与社会、天地的和谐。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太极之道也由此为每一个学人打开了……
       所有的这些,还只是展现太极的一小部分魅力而已,随着自己的不断深入和提高,不同的境界有着不同层次的感悟,她的无穷魅力是任何人永远探索不尽的,在不同的时期都有新的东西触动你的心灵启动你的智慧。
       所以,我们习练的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或者武术,而是一种学问、医道抑或禅道,简单的说就是“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一套《易筋经》,甩掉杂病得轻松:强身健体传承千年养生功法
太极拳<四>
陈炳太极院深圳弟子札记心悟
人体十四经络高清动图!经络一通,百病不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附子炮制古法
保健格言集锦365 很实用很牛 (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