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风习俗

    家庭伦理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的职能、性质、形式、结构以及和它相联系的道德观念,都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革。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家庭受“三纲五常”道德教条的影响很深,男性支配和奴役女性,是私有制家庭关系的特点;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建立了男女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家庭关系。

    社会文明发展了几千年,人类繁衍的方式成为婚配-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再婚配-再建立家庭-再生儿育女这样的规律,周而复始。那么,旧的婚姻和家庭方面的习俗是怎样的呢?

    家庭追求    

   家风就是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正宁人历来勤劳节俭,朴实憨厚,知礼少讼,循规蹈矩,注重义节,顺从教化,喜酒好客。凡与正宁人来往者,都由衷地感到:正宁人老实好交!这与风清俗雅,家风良好是分不开的。当然,家风和社会制度、社会风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过去正宁人的家风有什么特点呢?

    过去,一个家庭向往和追求的都是“三星高照”、“五福临门”、“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人财两旺”、“四季来财”、“日进斗金”、“五世其昌”。一般倾向于家大业大,“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几代人不分家,在一个锅里吃饭,才算治家有方,“风脉”旺盛。有副对联“愿祖宗如彭祖八百高寿;欲子孙似张公九世同堂”,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每个家庭都盼望后继有人,后来居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让儿子做官,做大官,好“扬名声,显父母,光前裕后,以振家声”。只有儿子做了官,才能出人头地,扬眉吐气,举家荣耀,“鸡犬升天”。俚语曰“宁盼邻家买大牛,不盼邻家做高官”。邻家有大牛,可以借用;邻家做大官,可能受欺。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人人都愿自己家中父子相亲,兄弟相敬,夫妻和顺,妯娌融洽。说是“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把兄弟不和,妯娌相争,称作“祸起萧墙,变生肘掖”,也叫“闹家窝”。大家都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可是“日子好过遇合难”,万一家里出个“五毒”俱全的儿子,或娶个“搅家不贤”的媳妇,那就家庭气数尽了。人常说“为人子孙愚不肖,万贯家产一水漂”,“风吹草帽子,走扇子门,糊涂婆娘气死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没有好日子过。

    在治家方面,正宁人认为,道路各别家一般,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勤”与“俭”,安家两字“让”与“忍”;防家两字“盗”与“奸”,亡家两字“暴”与“淫”。这就体现了正宁人的家风美德及其追求。

    治治家庭:  

    正宁人认为,传家“读”与“耕”;兴家“勤”与“俭”,安家“让”与“忍”;防家字“盗”与“奸”,亡家“暴”与“淫”。

    管理家务:

    讲的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做到内外整洁,窗明几净;谨慎门户,小心灯火;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忌听妇人之言,居家过日子,讲究精打细算,是言“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     

    家庭义务:     

    讲的是“父愁子妻、子愁父葬”。儿子对父母要孝敬顺从,养老送终;父母对子女要慈爱管教,为其成家立业。     

    教育方法:     

    首先是长辈言传身教,做出样子,影响子女。其次是依事说理,有过箴规,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引导子女明白事理,正派做人。     

    家庭礼仪:     

    子女对父母的话,必须听从,子女不能与父母平起平坐,讲究“父在前,子不言。”谨遵“有父尊父,无父尊兄;有母尊母,无母尊嫂”的古训。

    家庭规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都有家庭成员共同信守的规矩。由于家庭结构不同,人员素质不同,家规也就不同。但就一般家庭而言,都有许多共同点。在家庭管理上,受《朱子治家格言》的影响很深,人们把它作为治家的信条。

    过去家长是一家之主,正宁人把家长叫“掌柜的”。家长一般由家中的最高长辈担任,祖父在世即祖父,父亲在世即父亲,父亲去世即交给长子,长子无理家之能,也有托给次子或三子的。家长对家庭的生产、生活、经济拥有决定权,居于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运。“家有百口,主事一人”,“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只有家长说了算,绝对的“一言堂”。家长以封建的法律、礼教、习惯束缚家庭成员。解放后,废除了这种家长制。

    大家庭里的男人们,无论在家种地,外出经商或做手艺,所挣来的钱、粮或其他财物,都必须如数交到“掌柜的”手里,统一掌管,全家人分配使用,绝不允许“吃官饭放私骆驼”。若发现存有私心的人,轻者“掌柜的”责备教育,重者就被另出家门。但家庭成员攒“体己”,在许多家庭还是允许的。所谓“体己”钱和私瞒的钱不一样,是自己分外的劳动所得,不伤害公中收人,“掌柜的”一般不反对。“体己”钱不吃不用,少者可以放账(高利贷)生息,多了还可以买土地。媳妇的收人归己,到分家时仍是自己的。

    家大人多,在生产、生活上都有明确而严格的分工,例如喂牲口、放牛羊、担水、劈柴等都要有人干,各司其职。但农忙时,必须全部下地、上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家庭也是一样的。人口多了,米面供不上,吃饭不及时,也会“后院起火”,影响生产,影响团结。因而家庭对女眷的管理,也有严密而合理的分工。推碨、碾米是家务中最脏最累的活,一般都是按年按月轮流承担,不能误事。一日三餐,天天如此。人常说“鸡多不下蛋,婆娘多了怕做饭”。为了避免推三靠四误事,.多是搭配成班,轮流做饭,每班人数以不误饭时为原则。每顿饭吃什么,都要由婆婆示下。婆婆去世的问大嫂或当家人,做饭的媳妇们不能擅作主张。

    “勤为无价宝,居家首当勤”,“要想日子甜,家无一人闲”。许多家庭都把勤劳节俭作为过日子的真本事。“掌柜的”要求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早起晚睡,脚勤手勤,干活吃苦,作事勤敏,省吃俭用,量人为出。谁要好吃懒做,大脚大手,就要受到“掌柜的”和家庭成员的谴责,就会被家里人看不起,被人们称为“丧家之犬”。民间流传着一首勤俭歌:“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贫贱;贫贱不勤俭,终不能富贵,富贵不骄奢,决不至贫贱;欲得常富贵,需速戒骄奢,欲求免贫贱,乃早学勤俭。”这是许多农民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之谈。也是许多家庭重要的家规之一。

    正宁人一贯讲安分守己,顺时听天,靠劳动吃饭,凭手艺赚钱。不贪无义之财,不图非分之利,反对和力戒家庭成员涉赌行窃。把玩赌叫“耍钱”,把经常“耍钱”的人叫“轱辘子”,把有盗窃行为的人叫“绺(liǔ音柳)娃子”。普遍认为“耍钱”没好兆,必然要“倒灶”。“耍钱”的赢了,挥金如土,不劳而获的钱不心疼;“耍钱”的输了,肆意挥霍,认为有输的就有花的。到头来,输赢都是两手空空。况且赌与盗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赌输了去偷,偷来了再赌。谁家出了“枯辘子”或“绺娃子”,就会损业破财,甚至倾家荡产,被视为家门之不幸。家长便要指责,甚至打骂,令其改过。一个创业过日子的家庭,绝不容忍赌与盗存在,因而教育家庭成员“饿死不偷人,穷死不耍钱”。

    在家庭生活管理上,讲的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做到内外整洁,窗明几净;谨慎门户,小心灯火;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求家庭成员“人前少言,无事早归”,不许夜不归宿。处理家庭关系,忌听妇人之言,特别注意防止“枕边风”。居家过日子,讲究精打细算,反对“有了吃死,没了饿死”的短期行为,说是“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

    在家庭义务上,讲的是“父愁子妻、子愁父葬”。儿子对父母要孝敬顺从,养老送终;父母对子女要慈爱管教,为其成家立业。父母为儿子娶不上媳妇,儿子为父母送不了终,都是人生缺憾,死也难以瞩目。

    家庭教育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及熏陶对人一生的成败影响极大。在学校教育尚未普及之时,有钱人就请先生办私塾,以“四书”、“五经”、《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为教材,教子女念书、习字、学文化。请不起先生的就交钱或交粮,就读于别人私塾;也有宗族或几家人凑份子,请先生办私塾的。父母识字的都要在农闲或工余教子女认字写字,认为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人们羡慕的是“书香门第”、“积善人家”。

    封建家庭教育的内容,多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主。在教育方法上,首先是长辈言传身教,做出样子,影响子女。人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其次是依事说理,有过箴规,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引导子女明白事理,正派做人。第三是训诫、罚跪、打骂,甚至跪着顶砖、顶水碗,进行体罚。俗以为凡子孙受父祖问责,不论是非曲直,有过无过,只能低头默受,不可犟嘴分辩。一家之兴衰,只看子孙顺教不顺教就可知。若能不违父祖言语,能改悔过失,即是好子孙,可预知其家必然兴旺。所谓“严父”就是指此。理语曰“财东家惯骡马,穷汉家惯娃娃”,是不知其穷人衣食无着,糊口不及,无钱供娃娃念书学文化的情理;贫苦人家同样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更无惯娃的物质条件。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先生,有段著名的训儿文,概括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正宁民间家教所追求的理想目标。现录于此:勤读书,行孝道;学谦恭,习礼仪;节饮食,戒游嬉;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性,毋尚气;毋责人,须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吾教汝,须谛听;尊父母,敬兄弟;师必严,父要厉;听好言,习好仪;勿纵容,勿闲戏;稽功过,考日记;交好友,习好技;书不成,精一艺;可养身,方成器。

    20世纪40年代以后,子女文化教育逐渐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封建礼教日益淡化。

    家庭礼仪 

    过去,民间普遍重视家庭礼仪,子女对父母的话,必须听从,不得顶撞和翻嘴,说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父母话的人叫“忤逆贼”。子女不能与父母平起平坐;父母或长者人室,子女或晚辈须起立让坐;成年子女寝卧,父母或长辈入室,须起身下床;有的甚至父母不就寝,子女不得先睡;父母在堂屋就餐或说话,子女不能坐正中;父母不问,不能随意插话,俗谚曰:“父在前,子不言。”吃饭时,男性长辈按辈分、年龄依次在炕上盘腿而坐,子孙须双手把饭菜端给,然后方能自食;年轻媳妇不能和叔伯兄弟同桌吃饭。晚辈要给长辈装烟点火,沏茶倒水。父母与亲友或同龄人开玩笑,要避开子女。家人有病,其他人要主动奉侍。公公无事不能随便进入儿媳房中。兄长与弟媳始终保持严肃状态,不开玩笑,不能闲扯,不能同起同坐。嫂弟之间虽然可开玩笑,但要尊重嫂子,谨遵“有父尊父,无父尊兄;有母尊母,无母尊嫂”的古训。当地流传的顺口溜说:“兄长不进弟媳门,初一十五不出门;公公不进儿媳门,儿媳不能锁房门;男人不进月婆门,安门不安走扇门,开门不能门对门,尸体不能抬进门。”就反映了这方面的“清规戒律”。爷奶以上辈分,可与孙子、孙媳谈笑嬉戏,但也要讲究分寸。子女外出要事前征得父母同意,回家后先给父母打招呼,告诉外出情况。如果家中吃用困难,要先照顾老人,麦面给老人吃,好衣给老人穿。解放后,这些繁琐的家庭礼仪,不合理的部分多被废除,符合道德规范的至今保留因循。     

    家庭交际 

    正宁人好交际,讲人缘,热情待客,礼尚往来,乡党应酬,循礼应俗,把“亲戚不上门,邻家不点火(旧时邻居互相借火)”的人家,称为“独火虫”,“众人恶之”。

    清末至民国初年,有亲朋来,若是男客,男主人作揖,若是女客,女主人一拜,门外迎接。现在,揖拜早已废除,多为笑脸相迎,握手言欢,互道寒暄。进门恭让客人先入,冬天先让上炕,夏天先倒茶水。一定要问客人“吃了没有”,再互问老人康宁,孩子乖巧,收成如何。家庭成员都要来向客人表示问候。如果客人有事告辞,也诚心留客吃饭。即使日子紧巴,客饭也要细粮精作,宁可自己少吃,也要让客人吃好,这叫“俭口待客”。客人辞别,主人要为其提包包,推车子举家尾随送出门外,并叮咛客人“以后常来”,瞩望客人上路后方才返回。

    正宁人的亲戚交往主要在宗亲、母亲、妻亲、姑亲、姊妹亲和干亲这六大亲属中进行。“六亲”中凡遇婚丧、生寿、节庆、兴建、患病、功名等大事,均须以礼吊贺。亲有远有近,礼有厚有薄,情有来有往,来而不往,谓之“失礼”,“失礼”多者,谓之“六亲不认”,就会受到社会谴责。“六亲”中以宗亲、母亲、妻亲最为重要,如岳父、舅父亡故,女婿、外甥要灵前献羊,隆重吊祭。

    民间不管穷家小富,每逢红白喜事,都要通知亲友、邻里、家族共同操办,并相互送礼吊贺。礼品有“官情”,即亲友族人合办,一般为牌、匾、幛、屏等;也有“单情”,个人自带礼物或礼金,前去吊贺,俗称“行(xing )情”或“戴礼”,亦称“行门户”。过去“行情”,婚丧事,一般“情”仅带16个、24个、48个白面蒸馍,8个算“一碟子”。行丧事“情”其中还要有5个“大馍馍”。“行情”带的馍馍叫“礼馍馍”,这种礼叫“水礼”,主人退回2至5个馍馍叫“回盘”。此外,根据亲朋关系亲疏,红事送梳妆物、衣料、贺联等;白事送香纸、纸活、挽联等。事主设“礼簿”逐人“上礼”,以备还礼。送礼也有许多忌讳,一般不送镜子,有认为对方难看之嫌。不送钟表,有“送终”之讳等等。

    在民间还有许多传统的交往形式。例如“孝衣会”,就是群众为殡葬父母而自发成立的一种互助组织。此会协商成立后,立约为证,订设礼单,互助财物,以殡葬所需的实物为主,如粮食、清油、肉蛋、纸活等。一人有丧,会员皆按礼单予以帮助,每户出一人协理始终。此会的基本原则是帮什么,还什么,直至会员父母都送终后解散。“互济会”多因娶妻、建房、购置生产资料资金不够,在一人首倡之下,由众多亲友协商组成。主要倡导筹办者为会头,其他参加者为会员,人数不等。组会后,会头设酒宴招待会员,并商定投资数额和利息提取比例,利息极微,每人轮流享用一次,即告结束。民间还有“拜干亲”、“认娘家”、“结拜兄弟”、“帮工会’等交际活动。

    当地有解困留客,乐善好施之俗。路上行人,天黑无店,就有人收留他们,供给食宿,不取分文;有人遭难,困顿于此,也有好心人收留,帮他们渡过难关。叫花子上门乞讨,都要用食物打发,俗语说“叫花子要饭不打发,顿顿吃饭娃屙下”。这样的“慈善之家”会受到众人的尊敬。

    俗谚曰“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有千年的邻家,没有千年的亲戚”。本县流传的一副对联说“择居仁里和为贵,善与人同德有邻”。自古以来,人们以邻里和睦,互助互帮为美德。邻家有事,主动相帮;一家有难,众人相助;扶危济困,救人之急。对贫寒之家、遇灾之户、鳏寡孤独都是送粮赠物,尽力帮顾,解其燃眉。邻里有了矛盾,严于律己,各自忍让,互求谅解。奉行“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格言。遇到自家难解的纠纷,要请邻里有德望的长者调处和解。

    当地人交际见面第一句话爱问“吃了没有”,这个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很早以前,秦陇遭了大旱,饿死的人成千上万,官府和有些大户办起了舍饭场,饥民听到这个消息,都赶着去吃舍饭,路上熟人见了面都关心地问:“吃了没有?”后来习以为常,人们见了面多用这句话来打招呼。      

    家庭分居     

    “月无常圆,宴无不散”。大家庭到了一定程度,还是要分开过的。正宁人把分家叫“另家”。“国不出奸臣不乱,家不出混账不散”。往往是家庭在兴旺的时候,一切问题都好解决,到了衰败之时,就会矛盾百出,治家再有方的“掌柜的”也无能为力了。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分家是件棘手的事,一般都要请“家门父子”长者、邻里有威望者,或舅父、姑父共同参加议定。分家时主要说家务、分财产,即分配粮食、土地、牲畜、农具、房屋、树木及债务等。粮食按人口分,其他财产按房头分。并且立字为据,写清分单,兄弟们各执一份,避免以后有争执。一般父母随小儿居住或根据子媳的孝顺与否,由父母选择。父母的棺板、老衣及埋葬费用,分家时也须分配清楚,明确责任,由儿子平均负担。旧时分家一般在分配土地时,给父母留有一定数量的养老地,哪个儿子养活父母,养老地就归那个儿子耕种。若儿子中有未婚的,将来成婚的费用,在分家时也说清要由兄弟几个负担。分家时长子一般住老宅,用老灶,以示顶门立户,其他儿子另建住宅。现在分家简单,父子、兄弟共同商议,大体平衡,分开即可。

    附:母为子立分书样式(旧体)

    立分书XX氏。因家口众多,事务繁杂,难以统摄。经子、媳等协议,拟将家产均分,各立门户,以便管理;而请命于余。余维累世同居,在古昔虽为美谈,在今时实非良策。况汝父弃养,已有十余年矣。念此十余年中,赖长子X,继承父志,摄理家政,俾家道日益兴盛。今余年已七十,而长子亦渐形衰老,自应听其息肩,稍就安逸。爱凭族戚,将我家所有财产,查开目录。除酌留汝父祭产外,按直系四子房数,不论嫡庶,四股平分。欲后有凭,立此分书。连同财产目录,一样四本,以“和亲康乐”四字,编号各执一本为据。再尔等产虽分为四家,亲则原属一本,私事私理;今各有攸归,公宜公行。犹望互相扶助,兄爱弟敬,谨守雍睦之家风;夫唱妇随,克享共和之幸福。此余之所至嘱焉。至余现今权在三房宿膳,系因三房人口较少,房屋有余之故。非对于子孙辈,有所僧爱。若有各子媳必欲侍养,以尽孝道,则随时听余之便,不必拘泥分担膳食之说。合并谕知,母某氏印押。

    X年X月X日立分书XX氏押

    长子XX押

    次于XX押

    三子XX押

    幼子XX押

    见分族XXX押

    戚XXX押

    XX押

    执笔XX押 

    正宁人特点  

    特点:     

    正宁人具有北方人典型的高大骠悍,魁伟粗犷的形体,因地处黄土高原,光照强,风沙大,皮肤多很粗糙,脸呈紫红色。历来勤劳节俭,朴实憨厚,知礼少讼,循规蹈矩,注重义节,顺从教化,喜酒好客。     

    由于自古以来重农轻商,故本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乡间居民善于农耕,且男女同耕,勤苦自甘,不喜外出经商,视经商做生意为不务正业。民间有“五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好出门,不如赖在家”,“七十二行,庄稼为强”的俗语。自给自足,不相往来的小农思想非常严重。近10多年来,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轻商,以商为贱的思想逐渐淡化,人们的商品意识大为增强,走出家门,跳出农门,外出经商做生意的男女渐多。

    正宁人好交际,讲人缘,热情待客,礼尚往来,乡党应酬,循礼应俗,凡与正宁人来往者,都由衷地感到:正宁人老实好交!正宁人一贯讲安分守己,顺时听天,靠劳动吃饭,凭手艺赚钱。不贪无义之财,不图非分之利 ,反对和力戒家庭成员涉赌行窃。

的古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风家规家训集锦》
家庭教育每日精进分享27
人到晚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给子女这四样东西!
“树清廉家风 建文明家庭” 倡议书
影响孩子的一生,是家教和门风!
家庭最好的风水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