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抚慰老年孤独最需精神营养



    人老了,最怕什么?孤独。

孤独是什么?是一种心灵的隔膜,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美国医学家詹姆斯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人的两倍,癌症发病率也是正常人的两倍。因此怎么抚慰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今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速,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远比过去的老人富裕很多,而在精神上,却比过去的老人更加孤独。

在目前我国面临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老年人面临的困境,让老年人在晚年少一些孤独多一些快乐,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在这里呈献给大家的是笔者通过一些案例的调查,及为老年人排解孤独的一些措施的设想。

上篇  

经济越发达老人越孤独:案例调查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家庭小型化发展过程中,传统家庭渐渐趋向解体。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经很难看到,尤其是在我们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乡村。

一、失偶老人更需要子女的陪伴

瑞安市莘塍镇某村的一位叶老太太,育有四女二子,今年76岁,身体还相当硬朗。20年前她的老伴去世时,孩子们都已成家,分别离开父母住在城市里,在城里拥有房子及他们的小家庭。叶老太太的老伴是患肝癌去世的。生病期间,叶老太太寸步不离地守在老伴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了半年多。老伴去世时,老太太因为照顾病人劳累加上伤心过度,一下子就病倒了。老太太在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病情好转后出院回家。叶老太太的几个孩子都事业有成,在村里人的眼里很有出息,老太太也为此自豪。可是,在老母亲刚失去丈夫并重病初愈时,孩子们却因为自己的事业不能守候在她的身边。这个时候叶老太太嘴上没说什么,内心却倍感失落。在失偶后独居的这些日子里,孩子们虽然也常来看望老太太,给老太太送钱送吃的送穿的,但他们总是匆匆来匆匆走,很少能坐下来跟老人家聊聊天。子女们不知道,这个时候他们的老母亲要的不仅是金钱和物质上的赡养,更需要精神的赡养。她最需要的是儿女们陪伴在她的身边。老太太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她没有把自己心里所需告诉子女,更不愿让邻居和亲友看出自己的孤独,她总是在他人前面摆出一副幸福的样子。老太太从没上过学不识字,思想很保守,因此她从没想过要寻找一个晚年相随在身边的老伴。这20年的独居生活,孤独是她最难熬的精神摧残。每每与笔者说起她孤独的境况,她都会眼圈泛红话语中断,不知如何表达她内心的感受。

与叶老太太不同的是,75岁的杨老太太毕业于中国名牌大学,退休前是温州某高校的一名老师。她有一子一女,女儿嫁到外地,儿子跟她一样也住在温州市区,可惜的是儿子并没有住在老太太的身边,平时忙于工作也很少来看望她。以前老太太还有老伴在身边,子女少来看望似乎也习惯了,也没有感觉特别孤独的。可自从三年前,老伴去世后,老人就很希望孩子们来看望她。

针对这两个案例,笔者要了她们孩子的电话,分别给两位老人的子女打了电话。叶老太太的儿子听了我打电话的原因后,非常诚恳地承认自己忽视了对老人精神上的抚慰,并向我保证,以后尽量抽时间多陪陪母亲。扬老太太的儿子听完笔者给他打电话的原因后,有点不高兴,他说这是我们自家的事,你不了解情况不要来干扰我们的家事,我很忙,没时间跟你讨论这个问题。说完他即挂了电话,那冰冷的语气,使得笔者不敢再贸然打电话作解释。

二、独生子女父母凄凉的晚景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计划生育国策推行独生子女制,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子女。由于家庭子女少,过于溺爱,再加上教育制度的限制,传统美德的痕迹在新生代身上已难寻踪影,孝文化在这一代人身上很难体现。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老年人的孤独感倍增。

62岁的周先生,是市区退休的一老人。说是老人,从外表看他还很年轻,更像是个50多岁的中年人。他告诉笔者,他在70年代末结婚,那时计划生育还没有像现在这么严格,如果自己想生第二胎也是可以的。可是就在他的儿子3岁时,他的老婆跟随别的男人离开了他。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代的变革,经济浪潮的冲击,他的老婆没经得起考验,扔下3岁的孩子远走他乡。从此他带着孩子一边当爹一边当娘,把孩子抚养成人。如今孩子成家立业,他一个人感到日子非常孤独,于是萌发了找个老伴一起过日子念头。儿子儿媳对父亲找老伴的事,口头上虽然很支持,但对父亲要找的对象却百股挑剔,不是年龄不合适,就是经济条件不如自家好。给父亲找的对象,设定了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使得老先生没能如愿找到老伴。精神空虚的老人,因一次嫖娼被抓,受到行政拘留的处分并罚款。这事让他颜面尽失,同时又遭到家人的强烈指责,老人觉得自己抬不起头,从此郁郁寡欢,不久前被查出患上胃癌后期。直到此时,儿子才发现自己对老父亲不够关心,疚愧悔恨为时已晚。

63岁李先生和65岁陈女士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退休的。他们30多岁才结婚,不用说只生一个孩子,是女儿。在女儿上中学时,陈女士发现丈夫有外遇,但为了孩子,她忍受痛苦一直不提离婚这事。她是想等女儿考上大学后,再跟丈夫离婚。可是孩子上了大学时,她已是50多岁了,碍于面子,她始终也没再提离婚。她总以为等到年纪大了,一切都会好起来,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她一再忍耐。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嫁到了上海,已经退休的两口子,感情并没有因此有所好转,他们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却形同陌路人,各睡各的床,各吃各的饭,各玩各的。女儿由于工作忙,一年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一次。退休后,孤独感越来越重。他们同时都想到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生活侣伴,于是在晚年时,双方协商离婚。不知底细的人,无法理解他们内心的苦处,还说这对老人,真的是活糊涂了,这么大的年纪了还离婚,就不怕别人笑话吗?女儿和女婿也很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为此与父母产生了隔阂。

男女单身在年轻时,因为有工作,可以接触到很多的人事物事,似乎还不会感觉特别孤独。一旦年纪大了,不能工作了,单身的孤独会越来越严重。

也不只是单身的老人会孤独,那些老来有伴的老人,一下子离开了工作的岗位,离开了原来工作和活动的圈子,内心的失落和孤独也会加深。人老了,仅有配偶的陪伴还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子女的陪伴,社会的关爱。从以上的案例来看,经济越发达,老人却越孤独。在经济不发达时期,人们守着家园,几代人一起生活,物质上虽然匮乏,但老人们有儿孙绕膝,就不大会有今天这样特别容易产生的孤独感了。

下篇  

老有所依仅有物质还不够,还需要抚慰孤独的措施

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那样:除了圣人和野兽,没有人不怕孤独。孤独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惧怕它,也在谈论它,总想打败它,把它从身边赶走。在我们年轻力壮时,有能力把孤独暂时驱赶,而到了老年体弱时,孤独缠绕着我们,再也难以脱身。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亲人及社会的力量,来帮助老人摆脱孤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

措施一:来自亲情的力量,常回家看看

没有嘘寒问暖,没有儿孙绕膝,老人为让儿女常回家看看,不得不走上公堂。但苦于无法可依,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也伤透脑筋。今年7月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关规定,儿女若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将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对1996年制定的“老法”进行修改,最大背景就是人口老龄化。新法增加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同时也强调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作为子女赡养人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抚慰,照顾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义务。

今年四月,江苏一77岁老太太,因女儿不管她吃住,不来看望慰问,她便将女儿女婿告到了法院。因为缺乏法律依据该案一直无法判决。新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落地后,当地法院才根据新法展开了审判。

“这是一个尝试,任何条文的实际效果都需要司法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南京北塘一法官说。作出这样的判决,实质是要直面一个精神赡养无着落的司法困局。新法对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判罚仍不具体,但司法机关不能因此不作为,精神赡养不应成为老年人稀缺的权利。“子女工作再忙,两个月一次看望的时间应该还是能挤出来的。”南京北塘法院老年合议庭审判长高鑫认为,该判决已经考虑到老人与子女的实际居住距离等多方面情况,在具体执行时还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 “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社会现实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的能力。人老了,他们的收入低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自然降低了。这个时候年轻人在外打拼,就会逐渐地把家里的老人给遗忘,于是回家看看老人,就需要用法律来强制了——这个富于人性化的法律条文背后,却暴露了传统孝文化的严重流失的尴尬局面。

通过法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案例,毕竟是少至又少,更多的是我们看不见的老人孤独凄凉的晚年。要想真正让那些自私的子女,都能自觉地常回家看看,除了法律的制度以外,更多的应该来自文化修养的提高。把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孝文化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的课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要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并评选慈孝模范等活动,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倡导关爱老人,真正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抚慰。

在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亲情和孝心却越来越贫乏是必然的,但我们认为这同样也可以是暂时性的,只要大家来关心这个问题,提倡关心老人,孝敬老人,传统的美德很快就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措施之二:来自社会的力量,营造与人沟通的环境

说到老年晚景不堪时,用到比较多的词是“空巢”。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 。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最近有媒体对部分空巢老人做了一个调查:

1、你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一提问的问卷结果如下:日常生活无 人照料 58% ;老人独自承 担重活 22%;心灵孤独 63%;安全问题 34%  生活疲困 11%  其他 6% 。 2、你认为现在“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问卷结果如下: 家人子女的关心 77%  有人陪护聊天 49%  物质方面的 14%  其他 14%。显然,孤独的空巢老人,最需要的还是亲人、子女的亲情陪护。现在各个家庭要想回归到传统社会已经不太可能,把赡养老人的问题推回家庭也显得困难重重。那么在实施亲情陪护有困难时,社会必然要伸出温暖的双手予以有力的帮扶,这其中靠政府要来挑大梁。

社会应该怎么做,才可以给老人的孤独一些精神的抚慰呢?用社会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企业家慈善爱心的奉献。敬老院、养老院不仅要办多,还要办好,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归、老有所终。对于家庭应负的责任,也同样需要政府的鼓励和社会的大力提倡。恪尽孝道是传统美德,对于这些子女,社会要给予表彰,这是社会的导向问题,引导子女“见先思齐”。与其批评坏的,还不如引导好的,要在道义上谴责做的不好的人改过自新,形成良性循环。当然社会也要对违背道德,侵犯老人权益行为的人,加以监督和惩罚。要从文化的角度努力,必须要把传统文化的美德和精华继承下来。凝聚着中华民族核心的东西就是文化,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如果在文化上不遵从,还怎么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谈中华文化不要泛泛而谈,应该具体到细则和每一点。

以下几方面是笔者认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措施:

一、    办社区老人食堂

最近在温州出现了“免费素餐”这一新鲜事物,该项活动是由某一民间慈善组织发起的,意在让那些生活窘困的人,能吃上一顿免费的饱饭,以至于可以让他们有足够的体力,来抵御炎热的夏天所消耗的能量。可是这一活动开展以来,去吃免费素餐最多的人,却是一些物质生活上有保障的老年人。对他们来说,真正吃的不是那只有米饭和蔬菜的素餐,而是能有机会与人一起吃饭那热闹的氛围。然而作为一个活动,这免费的素餐,毕竟不可能长期提供,而且老人长期吃素,营养的摄入似乎也会成问题。

所以如果社区办食堂,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对老人来说也不会有经济负担,他们就可以不仅有饭吃,还可以每天与社区里的老人聚一聚,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不错的。

二、设立情感倾诉热线

65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不懂电脑不会上网,他们心里有不高兴的事和高兴的事,情绪的低落或者情感上的困惑,都可以通过电话,向人倾诉。而接听热线电话的人,也要经过一定的心理培训,他们要懂得如何安慰老人,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安抚,这样的热线必定是受老年人欢迎的。

三、          相关人员定期上门探望

最近在网上看到,某市一独居老人死在家里几个月了才被亲戚发现。这样不堪的惨状似乎每年都有发生。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独居老人需要有专人定期上门探望,是件刻不容缓要我们去做的事。老人可以通过专门上门探望的人,传递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心情不好,身体不健康,我们就会了如指掌。这些情况,有的可以通过有关的机构得以解决,有的可以通知他们的儿女亲属来处理。

来自社会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来给孤独老年人的精神抚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的就是加强对社区的引导,发挥社区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建立社区各种服务站,帮助老人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走出孤独的阴影。

措施三:来自内心的力量,建立自我排解孤寂的信心

除了来自家庭亲情和社会的关爱以外,老年人还必须面对现实,学会如何自我排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如何看待孤独与寂寞,每个人的认识不同、态度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在孤寂的环境中感到空虚,有的人则把孤寂变为提高自己的源泉,从中获得乐趣。老年人要做情绪的主人,调整自己的认识,让自己适应一切,不要有调整一切来适应自己的愿望。客观环境并不能决定我们快乐还是悲伤,而我们对环境的认识与态度才能决定我们的情绪,黄树则教授一首诗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应常在。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会一片明亮。你要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计较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你要是一心关注国家大事,就不会纠缠身边的细小问题。”

如果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快乐人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接受并适应那些无法避免的困境。善于苦中求乐,老人们就会摆脱孤寂的困扰。要调整自己的认识,能够适应孤寂的环境。把孤寂变成提高自己的源泉,有的老人即使一个人生活也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知道孤寂是不可避免的。自己设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看不完的书和做不完的事,他们在寂静的环境中学习、思想、构思、创作,在这种情况下,寂寞就变成提高自己的源泉,作家在寂寞中提起笔来写下人生的光彩,画家也会在寂静中创造一些人生的色彩,他们相对来说不怕寂寞,也不会特别感到孤独。

然而以温州实际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的老人,多数文化不高,自学能力不强,较难自我调节情绪,因此他们需要一些外在力量的激励,才能逐步建立抵抗孤独入侵的心理防线。

一、增加老年大学的教学点

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参与社会活动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所谓的老年大学,就是老年人参加学习的各种培训班。我国老年人把老年大学当作勤于学习的场所,又视为老年人的乐园。来到老年大学,就像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可以结识新朋友。老年大学的学员除上课外,还组织游园,参观、举办舞会、节日联欢等活动。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对老年大学有很强烈的依恋之情,96.3%的人表示完成学业后,还要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这是因为他们在老年大学集中精力学习,排除了过去“愁病”“怕老”“无用”“白活”等的消极心理状态,消除了孤独,满足了爱好,挖掘了潜力,掌握了本领,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过着积极的健康生活,老年大学既是一所传授知识的学校,又是老年人排除孤寂的场所。

就目前来看,在我市老年大学的办学力量,远远不及老年人的需求。很多人想进老年大学学习,都苦于没有学校可以入学。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要多办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教学点,不需要有一定规模,师资力量也不一定要达到什么程度。在社区里就可以办老年大学。师资力量,除了请专业人员以外,也可以从退休的老人中挑选有特长的志愿者。据我所知,老人们都很乐意发挥余热,在学员中一展自己专长,因为在传授知识时,他们自己也很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在从事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是在获得成绩、增强信心得到自我满足时产生,也是得到他人的承认、接受、肯定时产生。除了本身的社会价值外,还会增加自信心。

二、丰富老年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除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老年人的教学方式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电视、网络的传播方式,把好的教学内容快捷有效地提供给老年人,让他们真正地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好处。

目前老年电视大学的办学方式,在全国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电视大学的教学简单方便,一个教室,一部电视机,就可以将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了。浙江老年大学的教学内容既很丰富又很实用,深受老年人的喜爱。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方式给老年人带来的精神食粮,大大地充实和填补了他们寂寞的内心。

利用网络进行老年教学,据我所知目前在我国还不多见。相比之下,网络的普及,可能在乡村也有一定的障碍。但在城镇和城市,网络已很普及,利用网络教学,内容将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化,老年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开办老年图书馆和老年人博物馆

通过社会捐赠和政府的扶特等有效办法,开办老年图书馆和老年人博物馆。老年人在自己的图书馆里,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通过阅读提高修养,从而能更好地排解内心的孤独感。

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个城市的经历和它的风貌。我设想的老年人博物馆,应该收藏着老年人感兴趣的一些文化和历史,更多的要看重对生命认识方面的内容。养生的方式、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对子女及孙辈教育成功的例子,甚至如何提防当今社会的各种骗局等等五花八门,在这个博物馆里,老年人可以了解很多东西,学到很多知识,这也是让老年人内心强大起来的一种方式。老年人博物馆可能在我国甚至在国外都不多见,可我觉得老年人博物馆是可以尝试着去办的,它的规模不需要很大,要的是有丰富而实际的内容,而不是冠冕堂皇的形式。

四、经常性举办一些老年人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

2012年5月份上映的一部名为《飞越老人院》的电影,曾让很多人看了落泪。老人院里的老人们平时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为了激励绝望的老葛重拾生活的信心,这群老伙伴们决定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实现各自人生最后的价值。可是,衰老与疾病让院长无法下定决心开绿灯,而意外的事故更促使她对老人们的表演下了禁止令。即便如此,老人们也从未放弃。他们决定偷偷跑出老人院,寻找生命中纯粹的快乐与意义……老人们逃出老人院,经历重重困难,他们的行动感动了院长,最终在院长及老人的下辈们的帮助下,完成了节目的比赛活动。这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同时也告诉我们,老人们是那么喜欢参加文艺演出和优育比赛之类的活动,他们在此类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就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经常举行一些文艺节目演出,或者适合老年人体力的体育竞赛,也是排解老年人孤独的很好方式。

总而言之,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求,孤独就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后记:说一些感受

通过这几天对这篇论文的写作和对老年人的接触,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老年人因孤独感带来的负面情绪。让老年人走出孤独,获得快乐,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使老年人快乐,必须使心理上获得满足。老年人要被人所需,要在社会中有所作为,要有一个令人尊敬的地位,要能做一些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事。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上对老年人的不尊重,已到了一个不能容忍的地步。就在前不久的一天,我乘一辆出租车时,一位50多岁讲本地话的司机,因为一个80多岁的老年人,过马路走得太慢妨碍了他,他就破口大骂,说什么人到了70岁,就应该把他们全部集中起来都扔进焚尸炉里烧掉。我当时问司机,你几岁了,他回答说自己50多岁,我就说,过十几年你也70岁了,到时先把你扔进焚尸炉。他却对我说,我到了70岁还不死,我就自杀……对那样一个无耻又无知的人,真的是跟他无法沟通。

虽然像上面这个司机这样没修养的人不多,但是社会上对老年人的歧视还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商店、图书馆、电影院等地方,服务人员往往会对那些年轻人很热情,对老年人爱理不理的。我听一个老人说,有一次她去一个相对来说稍微高级一点的服装店买衣服,服务员一直不理她,她问了服务员一些问题,服务员却反问她,这些衣服都很贵的,你买得起吗?类似的事情很多,有一次我问一个服务人员,如果人家这样对待你的父母,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这个人被我问得哑口无言。很多人都这样,自己虽然对长辈不够孝顺,但如果自己的长辈在外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不能接受。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年轻人首先要学会孝敬自己的老人,才会对身边的每一个老人尊敬,这样人家也会同样对你们家的老人好了。由此而来的,是一个人们所向往的尊老爱老的和谐社会。对于老年人来说,给予他们尊重,是对他们精神的最好抚慰。

就如作家周国平说的那样,孤独是人的宿命,不可能根除。但我们要做的是,减轻老人的孤独,抚慰老人孤独的心。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多给他们一些精神营养吧。在这个身体上营养过剩的年代,精神的营养显得更加可贵,孤独的老人们尤其需要精神营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空巢老人心病怎么医?
做裸模9年后,他出名了,却被家人赶出门:“不要脸!死了也不会给你收尸!”
这才是老年人最真实、最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
唠叨心理排除孤独
7旬马先生养老新体验道出“养老我不用麻烦子女、不用去养老院”
人到老年,学会享受孤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